明軍寧遠大捷,戰績爲何只是斃敵數百?

石玉磊


寧遠僅獲敵首級數百,原因非常簡單:

因為滿族人珍愛本民族的英雄。



在努爾哈赤所建立的這個八旗制度中,戰士的社會地位很高,經濟條件最好,最受尊重。 即使戰士們在沙場上犧牲,在滿族的軍規中,決不允許自己的英烈曝屍於荒野,而是必須千方百計搶回來,搶回烈士遺體的人將會受到記功和重賞。烈士的遺孀和孩子也將得到厚重的撫卹,兒子長大成人後,將繼承父親的戰士的位份,享受國家供養。

現在,知道後金軍隊為什麼一個人能打三十個明軍,戰鬥力這麼強了吧?

因為人家後金軍戰士根本不需要為身後之事而有半點擔憂。 這樣的戰士能不奮勇作戰?



反觀明朝的漢族軍隊,誰都知道,在明朝,軍人的社會地位最是低下,連戚繼光和李成梁這樣的一方邊將,見了朝廷七品文官都低聲下氣,迎奉禮讓。

盧象升壯烈戰死沙場,家人連撫卹金都不給發放。孫傳庭為國捐軀,朝廷竟然懷疑他詐死潛逃,羞辱他的遺孀,迫使孫太太跳井自殺。 戰死的明軍戰士曝屍荒野,無人收斂,成為孤魂野鬼。

這樣的軍隊能有戰鬥力?

清軍敬仰烈士,尊重軍人,他們從來不會質疑額依都、呼爾漢的忠誠,從來不會懷疑多爾袞、阿濟格的戰績,他們對英勇戰鬥的將士們全部都是異口同聲的讚揚。他們認為,滿族的每一次戰鬥都是勝利!



而明朝開始,直到現在,漢族對本民族的英雄都是質疑,貶低,抹黑和誣衊,從來就不敢相信漢族人也能贏,從來不敢相信明朝也有悍不畏死的戰士,也能打敗強大的敵人。 這樣的明朝,豈能不亡?

寧可吊死在樹上,也不懂得去戰鬥,拿著刀劍揮向自己的老婆和女兒,而不是與敵人拼個你死我活。拿著“君王死社稷”當遮羞布,把懦弱當剛強,把無恥當光榮。 這樣的明朝,豈能不亡?

認真看看努爾哈赤的戰績,橫行天下,無攻不克,無戰不勝,打明軍如摧枯拉朽,秋風掃落葉。 努爾哈赤的性格剛硬橫勇,驕傲自矜,霸氣囂張,睥睨天下,視明軍如無物。 這樣的戰績,這樣的性格,死了二百人,就會退兵?你見過這種死了二百人就會無奈退兵的一世梟雄,開基太祖?

寧遠之戰,如果後金的傷亡達不到一種讓努爾哈赤無法承受的程度,他會退兵? 做夢! 真以為明軍在戰場上獲得了二百首級,這就是明軍的全部戰績嗎?你不但小瞧了自己,還小瞧了敵人。

就這付德性,總以為敵人和自己一樣廢材。



事實是,人家清軍早就把絕大部分英勇犧牲的戰士屍體運走了。

我們可以看到,在清人編修的史書上,從來沒有說過將士們的壞話,從來沒有質疑過將士們的戰績,從來沒有侮辱過滿族的英雄。

而事實上,清朝連敵方的勇士也是讚揚的,袁崇煥、盧象升、孫傳庭都是在清朝才被推崇和讚揚,並獲得封諡。 而在明朝漢族人自己的記載中,袁崇煥是通敵的叛徒,盧象升是浪戰的匹夫,孫傳庭是怯戰的懦夫。

清朝把投降叛變的漢臣錄入恥書,而明朝卻在為洪承疇開追悼會。

在漢族人的記載中,明軍沒有一次勝利,全體將士都是草包飯桶窩囊廢。

在滿族人的記載中,漢族也有英雄,也有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蹟。

歸根結底,滿族人崇敬英雄。



這樣的民族當然應該統治天下,因為做為中華民族的一員,他們肩負著開疆拓土,為整個中華民族擴大生存空間的重任。 而這樣的重任必須靠一個尊重英雄,敬仰英雄的民族去領導完成。而不能依靠一個只知道咧著大嘴去抹黑自己,誣衊自己,沒有一點自信的民族。

所以,清代明,是歷史的選擇!


饞嘴肥貓1


看有些回答又鼓吹寧遠大捷,一貫的明粉皇漢毫無歷史根據自大意淫吹,那我們就好好說說這個所謂的寧遠大捷。

寧遠大捷,是明末的一場廣為人知的戰役,也是袁崇煥的成名之戰。然而,如果告訴你這場戰役只斃敵數百,一定很難符合你對這場“大捷”的心理預期。“大捷”在人們潛意識的觀念之中,是指具有轉折意義的決定性戰役,是對敵方兵力的重大殲滅與摧毀,通常也是決定敵我雙方最終勝敗的分水嶺。

據《明熹宗實錄》記載:.....庚辰兵部覆遼東經略高第題:寧遠捷功奴夷首級二百六十九顆活夷一名降夷十七名獻俘報可.....薊遼總督王之臣奏:其覺華島敗而死忠足錄者姚與賢、李士登...與中千把諸人俱當錄者也。計上首虜至二百六十有九,皆得其名,系降夷與回鄉所識認者……覺華島之喪者七千有餘,商民男婦殺戮最慘。

而後金一方的史料,據《滿洲實錄》記載:二日攻城,共折遊擊二員,備禦二員,兵五百(其時,後金以功序列五爵, 置總兵、副將、參將、遊擊、備禦)。

從明軍的斬首數以及後金的史料來看,後金在寧遠一役中被斃數百都是可信的。有人認為是後金瞞報傷亡數量,但這是不可能的。一則,後金記載的傷亡數量,並不是用於雙方政治的宣傳,而是作為一種傷亡體恤的檔案記錄。二則,明軍報捷的斬首數量,經確認只有二百六十九顆。三則,後金的兵力也並沒經此役而大損。

事實上,後金軍攻擊寧遠城僅有兩天時間,後金見寧遠城堅炮利而無機可乘,便轉而進攻離寧遠約30裡的覺華島。覺華島為明軍在遼西海上囤積糧料的重要基地,其時島上有明軍七千餘、商民七千餘,糧草8萬餘石,船2000餘艘。而時值隆冬,海面結冰,無險可守,明軍鑿開冰濠卻旋被凍結。最終,島上一萬四、五千軍民悉遭後金屠戮,糧草及軍、商船皆被付之一炬。直至毛文龍率部襲擊後金的後方,努爾哈赤才聞訊從寧遠一線退兵。

單純寧遠守城戰來看,可以說是後金遭遇小挫。而把寧遠守城戰及覺華島之戰綜合來看,明軍可以說是慘敗之極,更遑稱是“大捷”。

後金軍多騎兵,機動靈活,原本就善野戰而不利攻城,遇堅城不克也在情理之中。後金在與大明的征戰中,更是利用其騎兵突襲的優勢,避實擊虛、各個擊破,而很少強攻堅城。寧遠之戰,乃被動防禦,不掌握戰爭主動,並非野戰圍殲,故而,不可能給後金軍隊以致命的重創。再從後金此戰之後,其軍隊的動員情況來看,也佐助了後金軍隊並沒有因“寧遠大捷”而大傷。

而那些所謂“(寧遠)炮過處,打死北騎無算..北騎謂出兵不利,以皮革裹屍,號哭奔去....火星所及,(後金軍)無不糜爛”等等之類含糊之語,不過是出於明軍“謊報”戰功的習慣以及一些文人的意淫與想象,並不足為信。

綜合來看,所謂的寧遠大捷不過是為大明樹立了“固守堅城”的典範,而就戰績而言,其實並無太大的意義,甚至得不償失。



一壺濁酒半盞茶


首先斃敵數百這是謊言!寧遠大捷,明軍憑藉堅城利炮,狠狠的痛擊了後金軍,讓野蠻的滿洲八旗見識到了紅衣大炮的威力。

我們不妨分析下,這個斃敵數百的真偽。首先這個說法是滿清修史所謂(滿清修史的真實性有多高,大家心裡都知道)。



其次,從戰場情況分析,紅衣大炮是當時威力最強的火器,寧遠城上有十來門。而後金進攻寧遠的軍隊是六萬,日夜高密度強攻城池。城頭上的十多門紅衣大炮不停的狂轟,如果這樣也才轟死他們幾百人,那這個數字似乎過於謙虛了。



實際上,後金單是陣亡的將士就不下數千人,而傷者更甚,不然野豬皮也不會受傷(野豬皮在寧遠中受了比較重的傷,同年就死了。但他的死是否與寧遠之戰有關,就難說)

現在有些文章認為寧遠大捷是假的,或者名不副實。這其實是很方謬。寧遠一戰,明軍以少擊眾,斃敵數千,致使野豬皮都負傷,不論哪個角度來看都是大捷。



當然,隨後發生的覺華島之戰,確實以明軍慘敗告終,而且也對明朝抗金局勢造成不利影響。不過如果將覺華島和寧遠連在一起來評價寧遠大捷,顯然是牽強附會。


這些歷史要讀


寧遠大捷說實話是袁蠻子吹出來的,實際上並不存在。

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可以從把八旗軍參戰人數和明朝與八旗各自的損失做一下對比。

對於八旗軍來說,這個人數從來沒有確切的說法,清代檔案也僅僅記載也僅僅是努爾哈齊“領大兵,伐大明”這幾個字,並沒有交代具體有多少人,但是絕對沒有袁蠻子自吹自擂的13萬,八旗一直到入關前壯丁總數還很難到10萬,這個時候就13萬大軍那簡直是扯犢子。從人口上推測,當時努爾哈齊已經吞併了葉赫,同時也有部分蒙古人、漢人加入八旗,努爾哈齊吞併葉赫以前總人口大約在17、8萬,吞併了葉赫以後總人口會超過20萬,但是不會超過30萬,根據壯丁與總人口一比五的比例,壯丁總數不會超過六萬,而根據三丁抽一的原則,常備軍不超過兩萬。因此努爾哈齊這次軍事行動能帶兩萬多人就不錯了,畢竟還要有人守衛後方、組織生產。

對於努爾哈齊來說,這次軍事行動主要目的是奪取糧食,在攻打寧遠之前,八旗就已經繳獲了幾萬石的糧食,準備運回盛京,之後摧毀覺華島以及攻擊寧遠都是為了擴大戰果,並奪取更多的糧食,順便肅清一下關外的明朝勢力。所以,就從明朝損失幾萬石糧食以及摧毀覺華島,不管從任何角度來說都是巨大的損失。

至於八旗的損失,那可以用微不足道來形容,畢竟根據清朝的檔案,500多人的損失還真不算太大,畢竟攻堅戰,損失大點很正常。當然,有人誇大紅衣大炮的作用,只不過紅衣大炮是加農炮,頂多打500米而且只能打實心彈的玩意,對於密集方陣殺傷力確實非常大,但是對於以疏散隊形攻擊的部隊來說,實心彈作用有限。至於打傷努爾哈齊更是袁蠻子自吹自擂,被實心彈打中非死即殘,努爾哈齊在戰後不僅蹦躂了八個月還征討了一次蒙古,如果真是中炮傷即便是沒死傷口感染也活不了多長時間,怎麼能蹦躂八個月。

而努爾哈齊之所以半道撤軍,其實不是袁蠻子守住了城,而是因為毛島主跑到遼陽、盛京一帶煽風點火,努爾哈齊後方不穩,只能選擇暫時退兵去安穩後院。而且這次撤退很倉促,連本來要運回盛京的幾萬石糧食都燒了,可見這次撤退是追求儘快撤回盛京而不是押著戰利品悠閒自在的往回走。

所以說,這個所謂的寧遠大捷,就是吹出來的。不過這也是無良文人的本性,真本事沒多少,就是嘴皮子厲害而已。


北洋海軍陸戰隊


寧遠之戰,後金究竟傷亡多少是一個謎!

之所以說是一個謎,就是因為後金從來沒有真正承認過自己的傷亡數字,而明朝作為防守方,戰場上也無法搶奪對方全部的屍體,雖然可以根據戰場目擊來確認對方大致的傷亡,但畢竟沒有憑證,也很難有十足的說服力。



後金自起兵造反以來,對各場戰爭的傷亡情況一直採去隱瞞和修飾,從來不公佈真正的實情,例如薩爾滸之戰,後軍擊敗明朝四路大軍,斬殺明軍4萬多人,卻只承認自己損失200人,這明顯是個誇張到極點的數字,別的不說,光是東路軍在與後金主力交手之前所彙報的各次小規模的戰鬥的戰報來看,光是這幾場小規模戰鬥,消滅後軍的人數就在200以上,難不成最後的決戰,明朝死亡數萬人,後金卻是零損失?還有努爾哈赤偷襲撫順時,殲滅明朝副總兵張承胤的1萬明軍,竟然聲稱自己只損失兩個人,別說對面是1萬軍隊就是砍殺1萬老百姓,也不可能只損失兩個。

在寧遠之戰中,歷時兩天的攻城戰,後金事後公佈的傷亡是損失500人,很顯然這明顯是一個做了手腳的數字,6萬大軍連續攻擊兩天,整個寧遠城這城牆被攻城部隊砸得千瘡百孔,光是事後守軍從城內收集的來自後金射過來的箭矢就高達近20萬,這樣大規模的攻城戰怎麼可能只損失500人,而且攻城的軍隊有6萬,傷亡500人就撤退了?顯然不合邏輯!



由於當時的守軍處於防守,因此無法取得太多的後金官兵的屍體,但儘管如此通過收集攻上城牆,和遺留在城牆腳下來不及帶走的後金官兵的首級,有大概200多,根據戰爭中死亡與受傷比率,傷者通常比死者高好幾倍的情況來看,就不止500人了,這還沒算戰鬥當中,用火炮火槍和弓弩遠距離殺死的,後金直接帶走的官兵遺體。

或者退一步講,就按明朝獲得的敵人首級,或者後金自己承認的數字來看的話,寧遠之戰明軍斬首200餘級,隨後發生的覺華島之戰,根據明朝後來的統計,後金陣亡269人,這樣算的話,整個寧遠系列戰役中,後金最保守的損失,死亡人數至少在500人以上,加上無法統計的,很可能比死亡人數高出好幾倍的傷者,後金的傷亡人數至少在1000到2000之間,這還是最保守的估計,實際上的損失可能會更多,甚至要翻倍。


遼寧資深球迷


後金軍統計的確實只傷亡了將領兩人士兵500人,可是這個數據可信嗎?袁崇煥有十門紅衣大炮,總共打了兩天半,這樣算下來,平均每炮每天只打死了20個人,一天怎麼也得開二十幾炮,一炮只打死了一個人?史書記載紅衣大炮的威力:至處遍地開花,盡皆糜爛。肯定有誇張的成分,但無論如何不可能殺傷人數如此之少。

再說了,努爾哈赤足足六萬人,才死了五百人他退兵幹嘛?另外,明朝的紅衣大炮肯定擊傷了努爾哈赤,並且很大程度上導致了他的死亡。

《明熹宗實錄》記載:“(寧遠)炮過處,打死北騎無算”,“攻具焚棄,喪失殆盡。”

《春坡堂日月錄》記載:“我國(李氏朝鮮)譯官韓瑗,隨使命入朝。適見崇煥,崇煥悅之,請借於使臣,帶入其鎮,瑗目見其戰。軍事節制,雖不可知,而軍中甚靜。崇煥與數三幕僚,相與閒談而已。崇煥即送一使,備物謝曰:‘老將橫行天下久矣,日見敗於小子,豈其數耶!’努爾哈赤先已重傷,及是具禮物及名馬回謝,請借再戰之期,因懣恚而斃雲。”

高第奏報:(寧遠之戰)“奴賊攻寧遠,炮斃一大頭目,用紅布包裹,眾賊抬去。”[15](覺華島)“四營盡潰,都司王錫斧、季士登、吳國勳、姚與賢,艟總王朝臣、張士奇、吳惟進及前、左、後營艟百總俱已陣亡”。

清朝篡改歷史是大家公認的,傷亡500人完全不能作為事實。

袁崇煥初次作戰,就以一萬並非精銳的明軍擊敗了以四萬人擊潰120,000精銳明軍的努爾哈赤以及他所率領的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騎兵,首次打敗了後金,怎麼不能算,是一次大捷?


非明潮夢九初


因為這個大捷本身只是用來鼓舞士氣的立典範的。類似於現在宋粉吹的宋軍戰勝率七成一樣。

不管是開始的建州,還是中期後金,乃至後期的滿清。都因為兵力問題,而很少攻堅大城。努爾哈赤,皇太極攻城都好用內應破城,而很少城下死磕。

寧遠的本質是滿清進攻,打了兩天沒攻下,就放棄了。轉向儲存物資的覺華島。明軍一直是被動防守,能有幾百斬獲很不容易了。至於說老奴因此受傷而死,就別太認真。七十多歲的老傢伙,被炮彈打到,還能跑去討伐蒙古,八個月後才死,那不是建奴,那是奧特曼。

對大明而言,當時糟糕的局面,需要一場勝利樹立君臣信心,哪怕是一場戰役的實際慘敗。寧遠剛好是這個時間,少有的可以樹立的典型。

如果看歷史,類似的還有一次案例,宋的黃天蕩。雖然最終實際是韓世忠被打崩了,但是在宋當時,卻必須把這場前期的局部勝利放大,讓軍民相信,女真並非不可戰勝。

所以寧遠的勝利,在當時很有意義。而能斬首數百,已經不容易了。明軍對建州打的最慘烈,最血腥,最悲壯的渾河之戰,戚家軍和白桿兵這兩隻明末明軍最強軍隊,以戰死近萬人的代價,所有將領全部殉國無一投降的氣節,滿清陣亡也不過三四千人。


方士的知識樂園


之所以只有斬首兩百的結果,因為寧遠之戰是守城之戰,袁崇煥的帶領的軍隊高倨城牆之上,憑堅城用大炮,而非出來跟後金騎兵硬撼,他也沒有這個條件。以後金軍的精銳悍勇和完善而系統的攻城戰的能力,袁崇煥能撐兩天已經很不容易,雖然他有城牆這樣的防禦工事,有紅衣大炮,但實力懸殊仍然很大,破城危險時刻存在,能守住寧遠靠的是拼死的決心和一往無前的勇氣。其次,後金軍很注重收回戰友的屍體去埋葬和焚燒,而不是任其曝屍荒野和落到敵人手裡。所以,袁崇煥能撿到兩百首級已經很不容易。換作當時別的將領,那就不是斬首兩百而是自己送人頭了。

唐時張巡守睢陽也是經典戰例,如果努爾哈赤咬死寧遠再多幾天,寧遠能不能保還很難說,畢竟實力相差實在太大,後金對袁崇煥實力幾乎是碾壓式的。但寧遠保衛戰意義重大,努爾哈赤向山海關方向進兵時,明朝震動不已,狼來了的呼聲讓人嚇破膽,以山海關的守衛能力,被攻破也只是時間問題。努爾哈赤的行動表面上仍跟過去一樣掃蕩擄掠,但他年近七十了,很渴望實現畢生雄心和終極目標——攻破明廷,而一直以來軍事行動太順利,可惜他犯了跟陳友諒當年死磕洪都而不是繞道去金陵一樣的錯誤,為了拔除寧遠這個隱患,導致在寧遠城下受挫。


麒麟才子梅長蘇


明朝以人頭計軍功,而明後期作戰主要殺傷途徑是火炮火槍和弓矢,只要一方沒有徹底被擊潰,往往幾萬人打一個下午死傷千兒八百的也就撈的到幾十顆人頭……要知道,即使是軍紀一般的軍隊,也是能承受10%以內傷亡不潰散的。寧遠大捷是依託堅城防守,主要殺傷都在城牆附近,偶爾幾場出城應戰也不會超過城牆上火炮的射程,即使取勝也無法追擊擴大戰火收割人頭,所以這場取得對敵重大殺傷的大捷,只取得幾百顆人頭就很好理解了。那些拿人頭數當殺敵數的,確實低估了古人作戰的勇氣,1%的死亡率就能導致後金軍放棄攻擊撤退?搞笑了吧……


易水沒有天空


寧遠大捷和寧錦大捷就是袁崇煥吹出來的,斬首功是要層層檢驗的,不那麼容易作假。而且數百斬首的是所謂的寧錦大捷,寧遠的斬首功往多里說的也只有兩百,有些史料說寧遠沒有斬首。所謂寧遠大捷就是把城門全堵住坐等後金退兵,與此同時包括覺華在內的二十餘堡壘就守住了兩個。後金出來是為了搶劫的,在別的地方搶夠了傻子才去進攻堅城。至於野豬皮在寧遠受炮傷更是無稽之談,紅衣大炮可是實心彈。野豬皮在寧遠戰後帶著後金主力先後轉戰遼南遼東遼北和內蒙,一點也沒有受傷的跡象。野豬皮死的時候已經是寧遠戰後七個月了,與其相信他死於炮傷,不如說他是累死在征途。

平心而論,寧遠之戰袁崇煥能在敗軍如潮中守住寧遠就很不容易了,主要過錯是高第的。但是寧錦之戰又是隻守住了三座堡壘,和高第的結果一模一樣,偏偏還是有人把袁崇煥吹的天花亂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