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維北伐是怎麼打的?取得了多少戰果?

揚楊劉


諸葛亮評價姜維:“姜伯約忠勤時事,思慮精密,考其所有,永南、季常諸人不如也。其人,涼州上士也。”諸葛亮認為馬良、李邵之才能,都不如姜維。



諸葛亮去世後姜維在蜀漢開始嶄露頭角,逐漸獨掌軍權,先後九次北伐曹魏。

第一次北伐:洮西爭奪

公元247年,隴右地區的羌胡叛魏降蜀,姜維出兵接應,與雍州刺史郭淮、討蜀護軍夏侯霸在洮西展開搏殺。胡人首領白虎文、治無戴等人率部投降姜維,姜維把他們遷徙到蜀國境內,充實了蜀漢的實力。



第二次北伐:麴山圍戰

公元249年,姜維進伐雍州,依傍麴山修築城池,搶佔有利地理形勢,誘引魏軍作戰。在魏軍郭淮、陳泰、鄧艾三員帥將的窮於應付下,姜維被迫撤軍。此戰鞏固了蜀漢西北屏障,實踐了諸葛亮以攻為守的戰略思想。

第三次北伐:西平之襲

公元250年,姜維聯合羌人,率軍襲擊西平郡,俘獲了魏將郭修。從此,洮西羌地在蜀漢的控制下,為後來的多次北伐提供了保障。

第四次北伐:南安之戰

公元253年,吳太傅諸葛恪興師伐魏,發兵二十萬進攻淮南。姜維乘機率數萬人,包圍南安。魏雍州刺史陳泰率軍解圍,姜維因久攻南安不克,糧盡而退。此伐配合了東吳的伐魏,鞏固了蜀吳聯盟。

第五次北伐:隴西之戰

公元254年,魏國爆發了李豐、夏侯玄和司馬師之爭,國內陷入混亂。魏狄道長李簡密向蜀漢請降。六月,姜維乘機率軍攻魏,李簡獻城投降,姜維佔領狄道。十月,姜維率軍進攻襄武,擊敗魏軍,斬殺徐質。姜維乘勝破河關、臨洮等地,拔當地吏民凱旋而歸。

第六次北伐:洮西大戰

公元255年,姜維抓住司馬師病亡之際,率夏侯霸、張翼等數萬人攻魏。兩軍大戰於洮西,姜維大破魏軍,雍州刺史王經狼狽退守狄道,魏軍損兵折將數萬。這是姜維屢次北伐以來建樹的最輝煌戰果。

第七次北伐:斷谷之戰

公元256年,姜維與鎮西將軍胡濟約定在上邽會和。鄧艾據武城山阻擋姜維,姜維力戰,不能得手,遂連夜渡渭水,進取上邽。兩軍戰於斷谷。因胡濟失期未到,姜維交戰不利,士卒敗散,死傷無數。姜維收拾殘眾,退保沓中。



第八次北伐:關中之戰

公元257年,諸葛誕起兵淮南,姜維聽說魏國分兵關中去支援淮南,便乘虛攻入關中地區。姜維率軍出駱谷,與司馬望、鄧艾相持,多次挑戰魏軍,而司馬望、鄧艾堅守不出。第二年,姜維獲悉諸葛誕失敗,便退守成都。

第九次北伐:洮陽大戰。

公元262年冬十月姜維出兵北伐,這是他第九次北伐,也是他最後一次北伐。姜維企圖重新在洮西立足,因而進攻洮陽。鄧艾迎頭攔擊,雙方互有爭鬥。姜維撤兵駐紮沓中。

姜維北伐,從247年開始,到262年結束,前後9次,歷時16年。與魏國相比蜀漢弱小,與強國拼消耗對弱國十分不利。

但姜維大都是抓住了魏國多事之秋,諸葛誕叛亂、司馬師之死、諸葛恪伐魏、夏侯玄之爭。如果趁機北伐,或許還是有機會的。

姜維的北伐戰果也是不錯的。一是趁敵內亂,賺取資源,進一步充實蜀漢國力。二是建立軍事據點,形成北伐的地利,鞏固蜀漢北邊屏障。三是聯合羌氐等少數民族,擴大蜀漢的勢力,開發邊疆。四是有利的配合了東吳對魏國的進攻,穩定了三分天下的格局。五是鍛鍊了隊伍,繼承了諸葛武侯以攻為守的戰略思想,發現了蜀漢不同層次的人才。



那麼姜維北伐為何不能成功呢?就不在這個問題裡了。


365個魯迅


姜維一共進行了11次北伐,如下:

238年,姜維多次帶領偏師,入羌作戰,戰果未知;

240年,姜維出隴西,郭淮來救,姜維主動退走;

247年,姜維出隴西,和郭淮、夏侯霸戰於洮西,涼州胡王白虎文、治無戴等率部歸降;

249年,姜維被授予假節,攻打雍州,無功而返;

250年,姜維攻打西平,不克;

253年,姜維包圍南安,對陣陳泰,糧盡退兵;

254年,姜維出隴西,斬殺徐質,並遷徙三縣百姓;

255年,姜維出狄道,大勝王經,斬殺數萬,史稱“洮西大捷”;

256年,姜維和胡濟約定在上邦會師,胡濟失約,姜維被鄧艾大破於段谷,傷亡慘重;

257年,姜維出駱谷,對陣鄧艾、司馬望,平手;

262年,姜維在漢城、侯和對陣鄧艾,戰敗。

姜維北伐,他的優勢在於熟悉涼州的羌胡,可以結為外援,同時姜維自身才武卓絕。這麼多次北伐,收降白虎文、治無戴所部,斬殺徐質,以及大破王經,算是比較大的戰果,重創魏軍,並且給季漢增添了不少人口;被鄧艾在段谷、侯和擊敗,是比較明顯的敗績。整體上看,取得的戰果大於損失,在當時的情況下,這已經很容不易了。

另外,是從253年的南安之戰開始,姜維才能帶領數萬兵馬作戰。此前,費禕擔任大將軍,姜維只能帶領不足萬人的部隊作戰,很難取得戰果,正是從253年姜維掌權開始,他連續取得大捷,可惜魏國人才無窮,鄧艾堪稱姜維的一生之敵。

段谷失利後,益州元氣大傷,這就是小國的無奈,一次慘敗基本就玩完了,後面就很難有作為了。


歷史都付笑談中


姜維北伐,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結果不盡如人意。

1.公元253年夏,姜維率兵數萬,圍攻魏國南安,未克,糧草耗盡退兵。

2.公元254年,姜維率軍出隴西,魏國將領李簡投降。姜維接著兵圍襄武城,斬首魏國將領徐質。魏軍敗退,姜維乘勝追擊,攻克河間、河關等地。

3.公元255年,姜維率領軍隊出狄道,大坡魏國雍州刺史王經。王經退守狄道城,姜維大軍圍城,魏國徵西將軍陳泰率軍解圍,姜維退守鍾題城。

4.公元256年,姜維與蜀國鎮西將軍胡濟兩路出兵,相約在上珪匯合,但胡濟兵未到,姜維被鄧艾擊敗。

5.公元257年,魏國徵東將軍諸葛誕舉兵反抗司馬氏,姜維趁機出兵秦川,又率萬人出駱谷,魏國將領鄧艾據守長城,姜維挑戰數次,鄧艾不出戰,姜維無奈駐兵芒水。

6.公元262年,姜維率軍出侯和,被鄧艾擊敗,退守沓中。

以上是姜維六次北伐的戰況,取得了一定的成績,攻克了幾處城池,但是敗多勝少,空耗國力。


瀟灑黃員外


姜維繼承諸葛亮的遺志,繼續北伐魏國。姜維北伐,依然採用諸葛亮的穩紮穩打,最為穩當,穩操勝矣的,就象運作推土機一樣的~~遇山推平,遇坑添平,遇水架橋,遇荊開路,,,一步一步的推進魏國的腹地。這種戰略戰術,雖然取勝速度不夠快,但是,也是穩紮穩打,只贏不輸,穩操勝矣,最為穩當的好計謀,,,,,後三國時代,姜維可是文武全才,天下無敵的,,,,,論鬥陣,鬥法,,,司馬懿,鄧艾,鍾會,,,,,誰也鬥不過姜維,,,,,論武術,打架,,,,誰也打不過姜維,,,,,,正因為姜維有文武全才的獨特優勢,所以,姜維就採用~~~~任你幾路來,我只一路去~~~~的打法,按班就部,一步一步的向魏國的腹地,慢慢的推進,一步一步的擴大戰果,一步一步的擠壓魏國的戰區範圍,,,,,,,,魏國的戰區範圍,一年一年的被蠶食,一年一年的被殖民,一年一年的被壓縮,,,,,北伐勝利在望,,,,,可惜,蜀主昏君,奸臣當道,,,,,首都失守,蜀主投降,蜀主剝奪姜維軍事指揮權,導致北伐失利,失敗。


布氣333


我是人者仁義也,用正史說三國。

蔣琬,費禕當政期間,姜維只有小規模的北伐。這主要是蔣琬和費禕當時制定了保守的執政方針,費禕甚至批評姜維的當時小規模北伐,他說當年諸葛丞相都做不到的事情,我們這些人怎麼可能做到,最好的辦法就是保境安民,敬守社稷。費禕的說的話就是蔣琬和費禕執政時期的政策。這一階段姜維的北伐主要是小規模的北伐,主要目的是維持北伐的聲勢,僅此而已。

諸葛亮去世於公元234年,這一直到238年,大將軍蔣琬前往漢中郡駐守,姜維作為偏將才有機會出戰,不過這個時候姜維帶兵北征都是偏師西入隴西,牽制一下魏軍而已,並沒有形成大規模的進攻。

公元246年,蔣琬去世之後。在公元247年,費禕執政,姜維雖然當時和費禕同是錄尚書事,也就是執政,但是還是處在費禕之下,在這一年,姜維出兵隴西、南安、金城的地界,同曹魏大將軍郭淮、夏侯霸作戰。胡族首領治無戴等人帶著部落投降姜維,姜維把他們帶回蜀漢地界,公元249年,姜維再出西平出征曹魏,結果無功而返。其實當時的姜維自認為自己文武全才,而且姜維出生的姜姓是涼州的大姓,而涼州的羌人和胡人是比較配合涼州的大姓的,姜維認為可以把羌人和胡人收為羽翼,這樣可以攻佔隴西,但是費禕反對,給予姜維的軍隊通常只有一萬多人。

在公元250年,姜維出征涼州,再次率軍攻打西平,俘虜魏將郭循,郭循被俘虜之後送到了成都,要知道蜀漢政權一直想要郭循投降成為一個官方宣傳的正面案列,郭循此後被受封為左將軍,但是他內心不願意投降,反而想要暗殺劉禪。之後在公元253年,費禕在自己的駐地漢壽開辦歲首大會,郭脩身為左將軍在場,他趁著費禕酒醉之時刺殺了費禕。郭循也被當場的蜀漢官吏所殺。費禕去世後,姜維成為蜀漢的執政。

姜維在成為執政之後,沒有像蔣琬費禕一樣選擇保守,而是開啟了大規模的北伐,但是姜維的地位沒有蔣琬和費禕那麼穩固,這主要是他是曹魏的降人,此外重要的是他沒有取得像諸葛亮時代那樣對於曹魏的壓制力,這使得姜維的北伐時間雖然很長,但是戰果不大。

253年,姜維率數萬人出石營,經過董亭,圍攻南安,曹魏雍州刺史陳泰為了解圍來到洛門,姜維軍糧吃完後退兵。

254年,姜維再次率軍出隴西,狄道長李簡舉城投降,繼而姜維進圍襄武,攻殺魏將徐質,姜維乘勝追擊,先後攻破河間、河關、臨洮等地,此後姜維把這些縣的民眾遷徙到蜀地。

255年,姜維隨同曹魏降將夏侯霸、徵西大將軍張翼等人從狄道出兵,在洮西大破魏國雍州刺史王經,王經死傷數萬,退保狄道城,姜維圍攻狄道城,曹魏徵西將軍陳泰前來解圍,姜維最後退軍駐紮鍾題。這一戰之前張翼就已經在朝堂之上反對姜維北征,最後姜維強迫張翼和自己一起進兵。

256年,姜維再次北伐,姜維當時和鎮西將軍胡濟兩路出兵,約定在上邽會合,但胡濟卻沒有按照時間到來,導致姜維在段谷被魏將鄧艾擊敗,姜維死傷甚多,只好上書自貶為後將軍,行大將軍事。

257年,淮南三叛爆發,諸葛誕引兵造反,司馬昭派大軍前去鎮壓,當時曹魏的關中軍力也被調發。姜維趁著這個機會前去進攻關中,他出駱谷棧道來到沈嶺,當時曹魏在關中修建長城蜀漢,駐守長城的士兵聽聞姜維來攻打,驚慌失措,最後是司馬望和鄧艾帶兵來到長城,姜維見狀只好前往芒水依靠大山修建營寨,雙方形成對峙,最後第二年諸葛誕被鎮壓,姜維只好退兵,無功而返。

262年,姜維進行了最後一次北伐,他率軍出漢、侯和,被鄧艾所擊敗,最後退駐沓中。這個時候姜維多年征戰,但是沒有建立功勳,朝廷和士人都對於姜維不滿,同時劉禪寵信的宦官黃皓當時興風作浪,姜維曾經勸說劉禪除掉黃皓,但是劉禪不同意,而且黃皓還和閻宇相勾結,意圖廢掉姜維,立閻宇為大將軍。最後姜維只好躲在沓中種田。只是所有人都在明爭暗鬥時,蜀漢在第二年已經進入亡國的狀態。

姜維北伐的成果並不是很大,只要兩次取得了重大勝利,但是一戰被鄧艾所敗導致自己不得不自貶。


人者仁義也


諸葛亮死後,姜維繼承他的遺志,繼續北伐中原。從公元238年-262年這24年之間,姜維共進行了十一次北伐,比諸葛亮的六出祁山還多了5次。在這十一次北伐中,大勝兩次,小勝三次,相距不克、無功而返四次,大敗一次,小敗一次,總的來說,勝多敗少。

姜維的北伐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即蔣琬執政期,費禕執政期以及費禕被刺後這個時期。

一蔣琬執政期

諸葛亮病逝後,蔣琬被任命為為尚書令,不久又加行都護,領益州刺史,遷大將軍,錄尚書事,封安陽亭侯,成為蜀國百官之首。延熙元年(238年),後主劉禪正式命蔣琬開府治事,加大司馬,處理蜀國政務。蔣琬加大司馬後,隨即任命姜維為司馬,開始重拾諸葛亮的北伐大業。

史書記載:“延熙元年(238年),隨大將軍蔣琬住漢中。琬既遷大司馬,以維為司馬,數率偏軍西入。”此戰,姜維令廖化帶少數兵力攻擊歸附魏國的羌人,引誘魏軍來戰,然後以精銳將其擊破,大敗魏國的雍州刺史郭淮。

延熙二年(240年),姜維再次率軍出隴西,魏書記載:“正始元年(240年),蜀將姜維出隴西。淮遂進軍,追至羌中,維退,遂討羌迷當等,按撫柔氐三千餘落,拔徙以實關中。遷左將軍。”根據魏書記載,魏蜀兩軍並未交鋒,原因可能是姜維兵力較少,不可能在魏國的控制區待太久,只是擊退了羌人,不等雍州刺史郭淮援軍趕來就撤退了,順手還打了一把秋風,把三千戶少數民族遷到關中,充實人口。

延熙七年(244年),漢中都督王平興兵據勢,姜維和費禕等率軍前去支援,曹爽大敗。

不過,到246年,蔣琬去世,費禕接任蔣琬成為大司馬。需要說明的是,在演義中,諸葛亮死後指明姜維為接班人,但是在正史中並不是這樣,正史中諸葛亮的接班人只指定了兩人,就是蔣琬和費禕,完全沒姜維什麼事。真正讓姜維快速晉升是蔣琬,當然,蔣琬如此信任、提拔姜維也是因為老長官諸葛亮十分看重姜維,諸葛亮曾對姜維給予了很高的評價:“甚敏於軍事,既有膽義,深解兵意。此人心存漢室,而才兼於人”。

二費禕執政期

費禕接任後,趨向於保守政策,認為北伐勞民傷財,徒勞無功,因此反對北伐,實行休養生息。對於姜維的北伐主張,“費禕常裁製不從,與其徵調兵力,不足萬人。”並對姜維說:“我等不如丞相亦已遠矣,丞相猶不能定中夏,何況是我等呢!不如保國治民,敬守社稷,以其功業等待有能者去繼承,不要以為希冀僥倖而決成敗於一舉。若果不如其志,悔之無及。”這一時期姜維的兵力受到了極大的限制,只能領幾千人的兵馬,面對魏國強大的雍凉軍團,幾千人馬能幹什麼呢?也就是騷擾騷擾而已。

延熙九年(246年),魏國的涼州羌人發生叛亂,並叫來蜀國幫忙。姜維一看,打秋風的時候又到了,這忙不幫白不幫,於是率軍入涼,攻擊魏軍比較薄弱的夏侯霸部,不過等雍州刺史郭淮回身趕來,姜維又撤走了。

第二年,即延熙十年(247年),魏國和反叛的羌人還在幹仗,姜維又待不住了,讓廖化在魏蜀邊界築城,專門收留被魏軍打散的羌人。郭淮則讓夏侯霸去追擊姜維,自己進攻廖化“(姜維)又出隴西、南安、金城界,與魏大將軍郭淮、夏侯霸等戰於洮西。胡王治無戴等舉部落降,維將還安處之。”史書之說姜維與郭淮、夏侯霸等戰於洮西,至於勝敗如何沒有記載,不過從結果來看,姜維接收了羌人部落,那應該是打贏了魏軍。

延熙十二年(249年),魏國發生高平陵事變,司馬氏掌握政權,姜維的老對手夏侯霸降蜀。姜維認為時機已到,乘機聯合雍州羌、胡等部落,出兵攻打周邊多個郡縣,並派牙將句安、李歆在麴山築城作為根據地,打算大幹一場。但是魏軍反應很迅速,雍州刺史陳泰、討蜀護軍徐質、南安太守鄧艾圍攻麴山城,姜維只得放棄圍攻各郡縣,率軍來救援,陳泰據守不戰,郭淮又側後迂迴,姜維只得撤走,句安、李歆投降。不過損失也不大,跟著句安、李歆的蜀軍只有幾百人。

延熙十三年(250年),姜維一口氣跑到了青藏高原門口的涼州西平郡,不過沒打下來,只俘虜了魏國降將郭循。此後兩年姜維沒有出兵,可能是麴山城丟失,句安、李歆投降一事讓姜維受到了來自費禕的壓力。但是,兩年後,再一次宴會上,就是這個降將郭循突然暴起,刺殺了費禕。至於其中真相,就是一筆糊塗賬了。總之,費禕遇刺後,姜維徹底沒了掣肘,可以放開手腳大幹一場了。

三陳衹執政時期

費禕死後,陳衹成為主要執政大臣,當時雖然姜維在官職上高於陳衹,但是由於姜維長年領兵在外,朝中事物基本上都由陳衹負責,所以,在實際權力上,陳衹是高於姜維的。但是與費禕不同,陳衹支持姜維北伐,並且給了姜維更多的兵力。

就在費禕死的那一年,東吳丞相諸葛恪以二十萬大軍進攻合肥,姜維乘魏、吳交戰之機,率數萬人進攻南安郡,這次出兵過於倉促,魏國援軍都還沒有趕到,自己就因沒打糧草耗盡撤軍。

第二年,魏國隴西郡狄道縣長李簡率眾投降,姜維出兵接應,進圍郡城襄武,大敗魏軍,斬殺討蜀護軍徐質,但姜維未能打下襄武,只得班師,將河關、狄道、臨洮三縣居民全部遷移入蜀,這次北伐,姜維幾乎打下大半個隴西郡。這是姜維在獲得足夠大的權力下,第一次率蜀軍主力北伐,收穫比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大的多。

延熙十八年(255年),姜維在準備充分的情況下,發起了一次大規模的北伐行動。率夏侯霸等人再次進攻隴西郡,於洮西大敗魏國雍州刺史王經,俘虜數萬人,剩下王經萬餘人逃回狄道城。

姜維進兵追擊,包圍狄道。魏國安西將軍鄧艾派陳泰率軍救援,姜維在隴西山道設下埋伏,準備截擊陳泰,但是陳泰繞開伏兵,出現在狄道城附近。當時,魏國在雍凉地區以無多於兵力了,陳泰率領的只是一支偏師,人數並不多,但是姜維並不知情,加上陳泰故意大張旗鼓,高舉火把,使得姜維更加疑心,為了避免兩面夾擊,最後選擇撤軍。其實此時王經在城中已經“糧不至旬”了,要是姜維能在堅持一下,很有可能就攻破狄道城,一舉將雍州收入囊中。

即便如此,此戰還是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一戰殲滅數萬魏軍,連奪數城,不僅當年劉備、諸葛亮北伐從未打成過如此大的殲滅戰,放眼整段三國曆史,一次能消滅數萬人的野戰也是很少見的。不過隨後姜維又被鄧艾擊敗,退回蜀中。

延熙二十年(257年),諸葛誕在淮南叛亂、關中空虛,姜維再率數萬人,從駱谷進軍,攻克沈嶺,兵力推進至渭河畔。司馬望、鄧艾在當地長城斂軍據守,兩軍相持整整半年之久,後至諸葛誕兵敗,姜維撤回。

不久,陳衹去世,接任的諸葛瞻等反對北伐,因此中間四五年姜維都沒有出兵。

景耀五年(262年),姜維再度出兵進攻洮陽。但是此時蜀國內部已經是十分厭倦北伐了,連跟隨姜維多年的老將廖化也反對,勸姜維休整軍隊,認為"連年征伐,軍民不寧,兼魏有鄧艾,足智多謀,非等閒之輩",建議勿"強欲行難為之事"。 此戰姜維和鄧艾打了一仗,兩邊都沒討好。此後,姜維因得罪權宦黃皓,只得遠避沓中。第二年,鍾會,鄧艾領大軍徵蜀,蜀亡。

對於姜維不遺餘力的北伐,歷來是褒貶不一,但總的來說是貶多褒少,連年征戰,耗損國力至巨。其實,這樣說有失偏頗,蜀漢後期,優秀的將領所剩無幾,稱得上的有王平,廖化,張翼,以及後來的降將夏侯霸,即便如此,姜維仍然能在戰術上不斷取得勝利,這也能看出姜維的軍事才能確實不凡,雖然國力消耗巨大,但是長年的戰爭,魏國也在消耗,而且作為戰敗方的魏國損耗遠比蜀國來得大,可以說正是姜維的積極北伐才縮小了蜀魏兩國之間國力的差距,延緩了蜀國覆滅的時間。


一卷青史


姜維,字伯約,天水冀縣人(201-263)。本是魏將,後降蜀(有點類似以後的夏候霸),孔明死後,成為蜀軍實際上的最高指揮者,是蜀漢後期爭議最大的一個人物。

志載,姜維“父冏,維少時沒於戰場,與母居,好鄭氏學。仕郡上計掾,州闢為從事。”沒有點才學,以姜維之小小年紀,又無官場背景,恐怕是不行吧?下面說說姜維北伐是怎麼打的。

第一次是在公元238年,姜維跟隨蔣琬駐紮漢中,之後率偏師出隴右,於南安與魏軍相持不下,不久退兵,不過此戰蔣琬也只是騷擾而已,並不是真的要拉開陣勢打,沒多久退兵屬正常。南安當時屬於涼州的一個郡,如今屬於今甘肅隴西、武山縣一帶。

第二次是在公元244年,當時曹爽為建功立業,興大軍伐蜀,蜀漢大將王平在漢中抵禦,姜維跟隨費禕率軍前去支援王平,最終打的曹爽大敗。由於這場仗屬於蜀漢防禦之戰,也就並沒有打到那之說。

第三次北伐在公元247年,當時羌胡人打算降蜀,姜維為了策應他們的投降,率兵出隴右接應,與曹魏大將郭淮,夏侯霸大戰於洮西,之後成功胡族首領白虎文等部大部分人遷往蜀地,達到了要完成的目的。此戰是掩護胡人遷蜀,遷蜀受到了魏軍阻攔,並戰於洮西,洮西在如今甘肅洮水之西。

第四次是在公元249年,姜維督軍進攻雍州,並依傍曲山築城,稱曲城,並派牙門將句安、李歆等人駐守此地,以此為後方再與羌胡人一起進攻雍州郡縣。魏軍都督郭淮與雍州刺史陳泰統兵抵抗,不過後來被鄧艾切斷了退路,曲城也淪陷,姜維於是率重兵奔襲洮城,不過又為鄧艾所所破,姜維只好撤軍。姜維最後打到了洮城,洮城是在今甘肅臨潭西南處。

第五次是在公元250年,姜維又是以羌人為輔助,與曹魏大將郭淮戰於洮西,雙方都各有勝負,洮西並未被攻克,但姜維俘虜了魏中郎將郭修。洮西如今在甘肅洮水之西。

第六次北伐是在公元253年,當時大將軍費禕遇刺身亡後,姜維沒有了制約,於是立馬出兵北伐,幷包圍南安,不過由於糧盡而退。南安屬今甘肅隴西、武山縣一帶。

第七次北伐是在公元254年,當時司馬師殺夏侯玄、李豐等人使得曹魏內亂動盪,魏狄道長李簡甚至密書向蜀漢請降。姜維看到機會於是再次出征。姜維佔據狄道,進圍襄武,最終擊敗魏軍,斬殺大將徐質,姜維乘勝進擊,破河關、臨洮等縣,並遷縣民入川,之後率軍撤回。河關、臨洮在今甘肅臨夏與甘肅岷縣一帶。

第八次是在公元255年,姜維乘司馬師病亡與夏侯霸、張翼再次北伐,率數萬人攻魏,大破雍州刺史王經於洮西,王經退守狄道城,姜維則乘勝圍狄道城。之後司馬昭調整過來,派鄧艾與陳泰併力抗擊蜀軍,並司馬孚為後援,姜維被擊退。狄道城在今甘肅臨洮縣。

第九次是在公元256年,姜維率兵再次北伐,想乘機進取上邽,並與鎮西將軍胡濟約定在上邽會合。姜維與魏軍交戰於段谷,但胡濟卻失期未至,蜀軍大敗,姜維也因此戰自請貶為後將軍,行大將軍事。段谷在今甘肅天水西南。第十次在公元257年,諸葛誕聯合東吳起兵反抗司馬昭,司馬昭調走了關中兵力,關中空虛。於是姜維乘機再出兵,攻魏秦川。姜維率兵數萬出駱谷,到達沈嶺。當時魏在此防守薄弱,姜維十分有可能拿下,可惜司馬望與鄧艾合力死守,姜維軍進至芒水不得下,姜維多次挑戰,魏軍都不出。諸葛誕敗亡後,姜維撤兵。這次姜維進軍到的芒水在今陝西周至附近。

第十一次北伐是在公元262年,姜維再次出兵北伐這也是他最後一次北伐,因為再過一年蜀漢就沒了,姜維率軍攻入洮陽境內,並與鄧艾戰於侯和,由於姜維遠征補給困難,最終為鄧艾所打敗,損失慘重,實力大減,姜維戰敗後退往沓中中。

多次北伐實際只佔領了人口稀少的武都、陰平兩郡。耗費國力,事倍功半,並沒有對魏國產生實質性的削弱。





行象象行


提到姜維、姜伯約,我們知道“三國”已經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三國演義》這本書,實在是由三個人為主線串起來的,前期是曹操,中間是諸葛亮,後期就是姜維了。姜維在歷史上的地位,雖然不如前兩位那麼顯赫,但在我看來,他就像一支燃燒的蠟燭,成為後三國凝重氣氛裡,唯一的一抹亮色。

《三國演義》眾多人物裡,我最喜愛的是趙雲,其次便是姜維了。而在趙雲漸漸老去,讓我心生唏噓的時候,姜維出場了,而引出這位少年英雄登場的,正是我的偶像趙子龍。

諸葛亮一出祁山,先敗魏國附馬夏侯楙,再順勢奪取隴右三郡,在順利拿下安定和南安後,卻在天水遇到了麻煩。製造麻煩的人正是姜維,因為他識破了諸葛亮的計策。能識破諸葛亮玄機的,自然非等閒之輩,再加上剛剛又在戰場上擊退了趙雲,所以不由得諸葛亮稱奇:“吾今欲取天水,不想有此人”。便設計要收降姜維。

公元228年冬天,對姜維來說,應該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個季節。因為26歲的他,得到了諸葛亮的垂青。巧合的是,諸葛亮走出隆中那一年,也正好是26歲。也許眼前的這位26歲的少年英雄,讓諸葛亮突然想起自己26歲哪一年,辭別山林,奉命於危難之間……。

諸葛亮對姜維的賞識是不加掩飾的。第九十三回,姜維被迫降蜀,兩人一見面,諸葛亮是“慌忙下車而迎”,而後是“執維手”說:“吾自出茅廬以來,遍求賢者,欲傳平生之學,恨未得其人。今遇見伯約,吾願足矣”。他在給留府長史張裔、參軍蔣琬的信中,也忍不住提到姜維,說他:“忠勤時事,思慮精密,考其所有,永南、季常諸人不如也。其人,涼州上士也。”大約諸葛亮覺得這還不能表達他對姜維的喜愛之情,又說:“姜伯約甚敏於軍事,既有膽義,深解兵意。此人心存漢室,而才兼於人。”(《三國志·姜維傳》)。諸葛亮因為遇見有勇有謀、文武雙全的姜維,欲授衣缽,了卻平生之願,固然可喜;姜維則是千里馬遇到伯樂,從此走上更高的舞臺,一生命運得以改變,亦為可賀。如果說劉備、諸葛亮君臣際遇,稀世一時,那麼,諸葛亮、姜維的師徒之緣,豈非也是一段佳話?

但姜維終究是一個領兵打仗的人,他跟隨諸葛亮五、六年時間,學到的也許只是軍事上的一些知識,政治上的一些手段,卻不是他想學就能學到的。因此,姜維終其一生,都是在繼承諸葛亮未竟之志,而諸葛亮未完成的事情,又豈能是他姜維能完成的呢?更何況蜀國是一日不如一日的。

公元234年,諸葛亮病逝五丈原,“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而諸葛亮一死,劉禪則乾脆取消了丞相一職,任命諸葛亮生前安排的接班人蔣琬為尚書令。北伐一事,大約也只是對魏邊境,進行一些小規模的騷擾。蔣琬還一度要另闢蹊徑,由出關中改為順漢水東下,襲擊魏興、上庸,經人指出“如不克捷,還路甚難”後,又改變主意。但無論如何,蜀國人民過了幾年平靜的生活,應該是事實。

然而諸葛亮死後,曹魏卻相當的不平靜。先是魏明帝曹睿覺得邊境不再有威脅,過上了荒淫無度的生活,三十六歲那年把自己作死;後是八歲的曹芳繼位,司馬懿成為託孤大臣,隱忍大半生的司馬懿,終於在政治上走到前臺;最後,老辣的司馬懿趁曹爽帶著曹芳拜謁高平陵的機會,一舉控制了洛陽和曹魏政權,曹魏實質上進入司馬氏時代。

這大約也算是“天下有變”了。而且,恰巧此時,夏侯淵的兒子、徵西將軍夏侯霸害怕受到司馬懿迫害,直接反出雍州,到漢中投降了姜維。這對姜維來說,實在是意外之喜。因此,他毫不猶豫帶上夏侯霸就見了劉禪。雖然接替蔣琬的費禕還是反對,但後主竟然站在了姜維的一邊。由此,姜維也拉開了他“九伐中原”的帷幕。

姜維是諸葛亮的徒弟,走的和師父自然是一樣的路子,也是“自隴而西”,並且要結羌人為援。然而在我看來,姜維此次用兵過於複雜了。先是遣使和羌人通盟,然後派一路軍出西平,近雍州築兩座城,“以為掎角之勢”,而自己隨後則和夏侯霸一起出川口,“依丞相舊制,次第進兵”。但姜維顯然在時間上沒有把握好,因為羌人遲遲未能集聚,先發的一路兵只有一萬五千人,而且糧草不繼,很快便被雍州守將郭淮團團圍住。當姜維再趁郭淮攻打二城,自己襲擊雍州時,又被陳泰斷了後路,最終兵敗牛頭山。

姜維出師不利,暴露了他能力上的不足,調度上的欠缺,可能還有費禕在權力上對他的制約,讓姜維不能完全施展拳腳。後吳諸葛恪進兵淮南,約蜀西邊相助,姜維再次起兵出石營,經董亭,圍南安,而且一度把司馬昭困在鐵籠山,但終被郭淮、陳泰設計瓦解,姜維又吃了一次大敗。此次姜維雖敗,也有收穫,就是他射殺了能力不在“五子”之下的郭淮。功過相抵,姜維竟沒有受到太多的責難。

等到費禕死後,姜維當權,已是公元253年了,自己也成了年過半百的老人。蔣琬掌權時期,尚能繼續執行諸葛亮的北伐政策,姜維也能夠潛心摸索他的伐魏戰術,但魏蜀之間終究沒有發生大的戰事;費禕則主張“保國安民”,認為“丞相尚不能恢復中原,何況我等?”姜維被整整裁製了七年;等終於迎來自己掌權,雖然還是魏蜀吳三國,但形勢已非昨日,尤其是魏蜀之間的國力相比,較二十年前,差距已越來越大。這不由得姜維發出了感慨:“人生如白駒過隙,如此遷延歲月,何日恢復中原乎?”

機會是說來就來的,公元254年,司馬師廢皇帝曹芳(司馬氏對待曹芳,同當年曹操對待獻帝,何其相似乃爾)。魏鎮東將軍毌丘儉、揚州刺史文欽以廢主為名,興兵討伐司馬師。雖然最終司馬氏平定了叛亂,但淮南之亂極大地消耗了魏國的國力,司馬師不久也暴病而亡,司馬昭走上前臺,魏國似乎正在經歷一個動盪的局面。志在興復漢室的姜維不可能放過這樣一個好機會,一直堅持“小不忍則亂大謀”信念的劉禪,大約心裡也有了點小想法,毫不猶豫地同意了姜維再次伐魏。

姜維三伐中原,用的正是經典的“背水而戰”的戰術,在洮水大破雍州刺史王經,“斬首萬餘,疊屍數里”,取得了久違的一場大勝。姜維沒有滿足已經取得的勝利,他要乘勝攻下狄道城。因陳泰與鄧艾聯手抵擋,姜維終沒有更進一步。洮水的勝利,讓姜維威名大震,然而後來他對狄道城的圍攻,在很多人看來,實在是畫蛇添足。但姜維還是因為洮西大捷之功,被封為了大將軍。也因為洮西勝利的鼓舞,或者是擔憂時光飛逝的迫切心情,姜維在當上大將軍後,明顯加快了北伐的步伐。

但此時反對北伐的聲音,也是越來越多,而姜維聽不進任何反對的聲音,是可以預見的。魏國鄧艾,姜維最大的對手,就料到姜維有五條必出兵的理由。在姜維再走師父諸葛亮出祁山、進隴右的老路時,鄧艾卻早有防備,已在祁山設下了九座大寨。

不可否認,姜維的實戰經驗在和魏國經歷幾場戰爭以後,有了長足的進步。看到鄧艾早有防備,姜維決定留下一小部分士兵,每日換人換旗出哨,虛張聲勢,而自己卻帶領大部隊攻打南安去了。但鄧艾就是鄧艾,沒出幾日,就發現了問題,而且算定,姜維要攻打南安,必先取下武城山,攻不下武城山,則會改打南安的屯糧地上邽。縱然姜維厲害,但被更厲害的鄧艾一一算定,終在斷谷被鄧艾斷了退路。姜維在戰術上應該是沒有問題的,問題出在他行動過於遲緩,雖有疑兵為他爭取了幾天的時間,但還是被鄧艾搶了先。《三國志》上還把姜維此次失敗的原因,歸咎於鎮西大將軍胡濟失約會師上邽。也許這都是事實,但我認為真正的事實,還是姜維不是鄧艾的對手。

姜維經年用兵,蜀國民眾不堪重負,其所能用的兵力也是越來越少。蜀漢的形勢,後期也越發的艱難。但從另一方面說,正是蜀漢沒有退守的餘地,就只能進攻,至少要以攻為守。諸葛亮如此,姜維更是如此。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只為心中的理想還沒有破滅,這正是我敬愛姜維的原因之一。

後三國時期,政權最穩定的依然是蜀漢,這不得不感謝諸葛亮當權時,打下的良好基礎。公元257年,魏再度生亂,鎮東將軍諸葛誕反於淮南,並會合東吳,同司馬昭決戰。這對一直志在北伐的姜維來說,無疑又是一次機會。姜維率兵出駱谷至沈嶺,進攻積穀甚多,守兵卻少的長城(今周至南),雖前期取得一些小勝,但在鄧艾進軍據守長城後,姜維欲戰不得,後聞諸葛誕戰敗,不得已回兵成都。而這之後的又一次北伐,在和鄧艾的正面交鋒中,姜維難得佔了一次上風,卻被鄧艾使人買通劉禪身邊的紅人、太監黃皓,一紙詔書把姜維召了回去。

我們知道,東漢滅亡,宦官干政是原因之一,顯然,劉禪繼承了靈帝的光榮傳統。諸葛亮在世時,任命董允為侍中,劉禪和黃皓尚能收斂,董允去世後,接替的人叫陳祗,與黃皓狼狽為奸。黃皓又與右大將軍閻宇關係好,兩個人還暗中策劃廢掉姜維,讓閻宇取而代之,而劉禪則對黃皓處處屁護。姜維本以羈旅依漢,身受重任,雖連年出征,但多是無功而返,姜維內心的疑懼是可想而知的。在接連幾次無關大局的用兵後,得郤正指點,姜維求沓中屯田,效武侯之事。

姜維求種麥沓中,是避禍,也是防敵。我從一個六十歲老人飽經滄桑的臉上,分明看到他內心的憂傷和悲涼,但為國效死的決心,何曾有絲毫改變。

姜維羈絆於沓中,則堅定了司馬昭伐蜀的決心,遂以鍾會為鎮西將軍,都督關中,鄧艾為徵西將軍,都督關外隴上。姜維得到消息,上表劉禪,要求“張翼領兵守護陽安關,廖化領兵守陰平橋”。但劉禪只信黃皓,而黃皓卻信巫婆,巫婆說敵不會來,因此他們“不聽姜維之言,每日只在宮中飲宴歡樂”。

公元263年五月,司馬昭大舉伐蜀。鄧艾率三萬人自狄道趨甘松,攻姜維於沓中;諸葛緒率三萬人自祁山趨武街橋頭,斷姜維的後路;鍾會則率十萬人分別從斜谷、駱谷、子午谷入漢中。姜維無奈自行安排部署防敵,但終究兵力懸殊,且蜀將又多各行其是,成都的咽喉漢中很快失守。諸葛緒、鄧艾的兩路人馬,被姜維、廖化、張翼、董厥等人攔住,但終不是敵手,蜀軍一路退至劍閣。

劍閣,蜀漢的北方門戶,山勢險絕,易守難攻。鍾會久攻不下,加上道路險阻,糧草不繼,便有了退兵的打算。其實,這也是蜀漢當時正可利用的形勢。無奈姜維在前方死守,後方無得力之人可用,終被鄧艾偷度陰平,計無所出,讓一支孤軍得了手。我想,姜維的命運,諸葛亮的命運,蜀漢的命運,大約也就如此吧。最終劉禪接受了譙周的意見,投降了鄧艾。蜀漢滅亡。

“君子不堪辱其志,小人不堪壞其身。”(《榮枯鑑》)身在前方保家衛國,而自己拼死保衛的主人卻投降了,姜維的內心是怎樣的崩潰和悲涼,可想而知。然而姜維仍然想利用鍾會、鄧艾二人矛盾創造機會,他投降鍾會,實在是為了要留一點老本做最後一搏。

“願陛下忍數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復安,日月幽而復明!”(《三國志·姜維傳》注)這是姜維留給我們最後的聲音嗎?但姜維和他的師父諸葛亮一樣,事未捷,身先死。姜維雖然間接害死了鍾會和鄧艾,卻也是幫了司馬昭的忙。

當姜維橫劍的那一刻,當姜維厚重的身軀倒下的那一刻,一個時代結束了。

但這個時代卻不屬於他,我心目中的英雄——姜伯約……。





雨聽秦淮


姜維北伐11次,有人說正是姜維的北伐,導致蜀漢國內空虛,最終走向滅亡,姜維成了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也成了蜀漢滅亡的罪人。本人認為其實不能如此武斷,姜維確實在蜀漢後期,戰術方面有很大的失誤,但是在整個大局勢上,其實在前期蔣琬、費褘執政時期,就已經埋下隱患。今天就具體分析一下姜維11次北伐,到底怎麼打的,姜維北伐對蜀漢的具體影響。

背景

蜀漢建興十二年(234年),蜀漢開國功臣諸葛亮病死五丈原,姜維披裝上陣,劉禪封他為右監軍、輔漢將軍。這裡要說明一點,姜維是武將,其實在朝內把持朝政的是蔣琬。

第一次出征

姜維於公元240年率兵出征隴西,魏軍郭淮迎戰,郭淮將姜維趕至強中。姜維討伐羌人迷當,並把他的部族遷往漢中。



第二次出征

247年姜維再次率兵出隴西,這次先逼胡王治無戴部族投降,姜維和夏侯霸、郭淮戰於洮西,姜維敗,退守關中。

第三次出征

248年姜維出兵石營,兵分兩路,一路命陰平太守廖化駐守成重山,一路由姜維率領,攻羌人,郭淮趁其不備,攻廖化,姜維轉而戰郭淮,前後戰線拉的太長,被郭淮打敗。

第四次出征

249年一月,這一年魏國發生內亂,大將軍曹爽被滅族,魏國右將軍夏侯霸投降蜀漢。姜維出兵雍州,郭淮斷了姜維運糧後路,姜維遁走。



第五、六次出征

250年,出兵西平,糧草不濟,退兵。

253年,率軍出石營,圍南安,魏軍雍州刺史陳泰解圍,姜維於洛門糧草用盡,只能撤回。其實這一階段已經出現國內糧草供應問題,但是在此後的十年,姜維仍然窮兵黷武,最終將蜀漢的一絲力氣用盡。

第七、八次出征

254年出兵狄道,這次打敗魏將徐質,將河關、狄道、林洮三地百姓遷往蜀地,退兵。

255年又出兵狄道,大敗魏將王經數萬人,後陳泰來解圍,姜維糧草用盡,退回。

第九次出征

256年,姜維先率兵出征,與胡濟約定會合,胡濟未按時到,姜維被魏將鄧艾擊敗,部隊裡怨聲載道,士兵們都已經厭戰。

第十次出征

257年,魏將諸葛誕叛亂,姜維趁機出兵秦川,但是沒撈到好處,諸葛誕被殺,姜維退回。

第十一次出征

262年,姜維最後一次率兵出征,與鄧艾戰於侯和,被鄧艾打敗,後於沓中屯軍,不再出戰。



在這後十年基本蜀漢大權在姜維手裡,姜維連年的征戰不僅耗空了國力,而且士兵上下已經厭戰,根本形不成強大的戰鬥力,姜維總體來說他的出戰都是失敗的,雖然取得了一些小規模勝利,但是在大的局勢方面認識不足。

但是並不是說姜維的出兵並無作用,三國後第二十一年至四十一年,在這二十年間魏國也是多事之秋,司馬家族和魏國皇室權力之爭,在這一階段用兵機會甚好,但是在前期朝內由蔣琬把持朝政十二年,費褘把持朝政七年,到姜維掌大權時,魏國權力爭鬥已經接近末尾,司馬家族司馬昭、司馬師,多次取得大規模戰爭勝利,在魏國權力蒸蒸日上,曹魏一族基本被架空。到姜維手裡已經失去了最佳戰機。姜維又不顧及修養生息。最終導致蜀漢毫無招架之力,最終滅亡。


木月先森


姜維降蜀漢後,深受諸葛亮器重,封候拜將,並讓其統領軍隊。諸葛亮病故後,姜維逐漸掌握蜀漢軍權,開始謀劃北伐,先後伐魏凡十一次。

一、初期北伐

姜維初期北伐,是蔣琬、費禕掌權時,因蜀漢疆域所限,姜維每次都是兵進隴西攻打曹魏,但因兵力不足,只略有小勝,或不勝不敗,主要因為此時蜀漢,國家財力不足,掌權的費禕深感北伐勞民傷財,以偏安的蜀漢,攻擊雄踞中原的曹魏,無異於以卵擊石徒勞無功,所以對其多有限制。

二、主持伐魏

費禕身亡後,姜維開始統領蜀漢軍權,每次領兵都有幾萬人。因和曹魏國力對比懸殊,多是在曹魏有內亂,或是蜀漢有外助,乘勢率兵攻打。姜維伐魏多是在甘肅一帶,勝敗均有,更多的是相持不下。戰果最輝煌的一次是,兵圍襄武,破河間、河關、臨洮,使得曹魏損兵折將。

雖然北伐勝多敗少,但是還沒有威脅到曹魏國本,所以並沒有太多實質性戰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