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如晦究竟有什麼本事,讓李世民念念不忘?一代賢相是如何煉成的?

小趙在來的路上


公元617年(隋大業十三年),李淵父子在太原起兵,在李世民的強烈建議下,李淵揮軍殺入長安。長安平定後,杜如晦被李世民召入秦王府任為曹參軍,李世民聽到房玄齡的話重用杜如梅。

劉武周與宋金剛攻據太原,杜如晦隨從李世民前往討伐,杜如晦獻策李世民先破竇建德,王世充征討薛仁杲、劉武周、王世充、李世民根據杜如晦的判斷準確出擊,將各地反王消滅。公元621年(武德四年),李世民被封為天策上將,用杜如晦為從事中郎,為十八學士之首,李世民與杜如晦等討論經義,而且經常說到晚上。

公元626年(武德九年)房玄齡與杜如晦二人的謀劃,李世民終於下定決心,發動玄武門事變,將李建成和李元吉誅殺李世民被立為皇太子。

公元627年(貞觀元年),李世民改元之後,封杜如晦為蔡國公之後接連升遷公元629年(貞觀三年)建立臺閣規模以及表彰人物的事情,都是由房玄齡與杜如晦所定。二人在當時獲得的讚譽非常高,被稱為良相。





大眾推存影視


華夏五千年曆史,歷朝歷代中最為輝煌的要數漢朝和唐朝。唐朝最為輝煌的時期就是唐太宗李世民在位的時期了,史稱“貞觀之治”。李世民能取得如此成就,一代賢相杜如晦功不可沒。雖然杜如晦在歷史上是一帶賢相,但很少有人瞭解他到底有什麼本事。今天我來帶大家深入瞭解一下賢相杜如晦。

一、“房謀杜斷”開創“貞觀之治”

李世民能夠承前啟後開啟“貞觀之治”,固然有他自己的原因,但是絕對少不了房玄齡和杜如晦的輔佐。二人都是王佐之才,朝中大事李世民拿不定主意的都會與二人相商。杜如晦的作用甚至要大於房玄齡,他為李世民講解事情時,幾十年如一日的耐心也令李世民對他非常敬重。

(一) 才氣初顯,獲李世民賞識

杜如晦年少時就極為聰慧,在歷史,文學方面有很深的造詣。做過縣尉,但不知什麼原因辭官回家。後來到了秦王李世民府中任職。


李世民府中賢才很多,引起了太子李建成的注意,害怕李世民手下人才太多,威脅他太子的地位。李建成向唐高祖李淵提議,將秦王府中的門客派到外地任職。本來杜如晦也在外派名單之中,多虧了另一位唐朝的名相房玄齡,他對李世民說:秦王府中的人才很多,但唯有杜如晦有王佐之才。秦王你要是想要偏安一隅做個王爺,那麼就任由杜如晦被外派。但是您要是想以後經略天下,那麼杜如晦這個人你一定要想辦法將他留下。

李世民自然不甘心做個有名無權的相爺,就向李淵上書留下了杜如晦。恐怕李世民也沒想到,他留下杜如晦是他一生中最正確的決策之一。

(二)“玄武政變”助李世民奪得皇位

杜如晦跟著李世民四處平定叛亂,他在李世民心中的地位越來越高,李世民在朝中的威望也越來越高。這引起了太子李建成的嫉妒,計劃除掉李世民。李建成深知李世民是因為房玄齡和杜如晦幫他出謀劃策才能屢立戰功,就再次上書李淵將他們兩個調離長安城。


看著李世民勢力逐漸強大,李建成為了保住太子的位置,就去拉攏尉遲恭,遭到拒絕後怕事情敗露,派人刺殺尉遲恭。沒成想又失敗了,看來李建成沒當上皇帝也是有原因的,真的是幹啥啥不行。就上書李淵將尉遲恭打入了大牢。李世民想辦法將尉遲恭撈了出來,尉遲恭就拜入李世民麾下。

尉遲恭巧合之下聽到李建成又要對李世民下手,就將消息告訴了長孫無忌,長孫無忌勸李世民先下手為強。李世民念及和李建成的兄弟之情,猶豫不決。每當這時他就想起房杜二人,讓尉遲恭帶著自己的佩劍秘密將二人召回京城。在房玄齡和杜如晦的建議下,李世民下定了決心發起“玄武政變”,將太子李建成和李元吉誅殺。之後李世民被立為太子,杜如晦被任命為太子左庶子。

(三) “房謀杜斷”,輔佐唐太宗開創“貞觀之治”

李世民登基後,每當遇到自己解決不了的事情,就會和房玄齡、杜如晦商量。房玄齡經常給李世民提出數個建議,李世民看著這麼多建議是在是不知道哪個最好。這時杜如晦就給他一一講解,分析每個建議的利弊,幫助李世民做出選擇。這就是說人們口口相傳的“房謀杜斷”。


杜如晦不僅為李世民出謀劃策,還兼任吏部尚書,總管官員的選拔。這可是極為重要的職位,杜如晦在職期間,盡心盡力,凡是重要的官員任免都要親自過問。這也使唐朝的官員都能勝任自己的崗位,開創了“貞觀之治”。

小結:

杜如晦從李世民還是秦王的時候就跟隨他,甚至在已知太子李建成的存在的情況下依然勸李世民發動“玄武政變”。他的膽色與謀略以及對李世民的忠心都證明了他的才能,這樣的王佐之才在中國歷史上也是少有的。



二、一代賢相的自我修養

(一)打鐵還需自身硬

杜如晦能夠得到房玄齡的推薦,使李世民為留下他而向李淵上書。根本原因就是杜如晦的才能,所以說無論哪朝哪代能夠擔任相位的無不是經天緯地之才。

杜如晦的知己房玄齡評價他:杜如晦聰明識達,王佐才也。李世民:識量清舉,神彩凝映,德宣內外,聲溢廟堂。材推棟樑,謀猷經遠,綢繆帷帳,經綸霸圖;學綜經籍,德範光茂,隱犯同致,忠讜日聞。

現在的我們只能從史書上了解杜如晦,這肯定是不夠的。但房玄齡和李世民與杜如晦同朝共事數十年,依然對他做出瞭如此高的評價,可見杜如晦不光才氣經天緯地,做人也是無可挑剔的。

(二)為人臣子須忠心

杜如晦最初跟隨李世民時,李世民還只是秦王。要知道古代諸多皇子中,只有太子不會被封王,而被封王的皇子幾乎就不會有機會繼位做皇帝了。太子李建成對李世民處處打壓,杜如晦作為李世民的左膀右臂自然也會受牽連,曾經被太子手下打得遍體鱗傷。經歷了這麼多,杜如晦依然對李世民忠心耿耿,為他盡心盡力的做事。


杜如晦對李世民的忠心,李世民自然也看在眼裡,記在心裡。杜如晦病重時,李世民派去探望杜如晦的人一個接一個。杜如晦去世後,李世民每每想起他,也是淚流滿面,對杜如晦的家人依然如故,還封杜如晦的一個兒子做了郡王。

小結:

歷朝歷代的名相無一不身具經天緯地之才,沒有足夠的才能是勝任不了一國之相的。但僅有才能是不夠的,諸如秦檜等人,也是一國之相但是卻為了自己的利益不顧國家安危謀害了岳飛,這樣的人只會遺臭萬年。只有才能、做人品行、忠心集一身的人,才能擔當起一個國家的相爺。


您的每一個關注、點贊、評論都是對作者最大的支持,謝謝親!

知涯說史


杜如晦,是唐太宗李世民最器重的宰相,和房玄齡併為李世民的左膀右臂。提到房、杜二人,人們最熟悉的典故就是“房謀杜斷”,說的是房玄齡鬼點子多,善於謀劃,而杜如晦善於決策,敢於拍板,二人合作無間,為後人稱頌。

但是,史書並沒有記載杜如晦到底做了哪些貢獻,只是一味地誇讚他厲害,究竟厲害在何處,沒人知道。這就奇怪了,這杜如晦怕不是被吹出來的吧?他到底有沒有這個實力?想知道真相如何,且看本期人物解讀。

杜如晦是個聰明人,在隋朝大業年間,杜如晦就是預備幹部,還被當時人事一把手、吏部尚書高孝基看中。但是隋朝用人講究個身份地位,杜如晦雖然祖上很顯赫,曾是北魏、北周的將軍,但是家運不濟,他們家的官越做越小,到了杜如晦父親這代,就已經是個長史了。



而杜如晦能成為後備幹部,是全憑自己本事考中的。沒有背景,所以高孝基也只是給他個芝麻小官,讓他當了滏陽縣尉,就是個縣裡的治安大隊隊長。這讓杜如晦很氣憤,乾脆罷官不幹了。

杜如晦辭官後不久,唐高祖李淵平定了京都。經過好友房玄齡的介紹,杜如晦成了李世民麾下的謀臣。其實當時李世民並沒有關注到他,但是房玄齡的一句話讓他立刻重視杜如晦。房玄齡說道:

“杜如晦,王佐之才,大王欲經營四方,非如晦不可。”

房玄齡非常瞭解李世民,一句“王佐之才、經營四方”就戳中了李世民的想法。輔佐帝王之才、經營四海天下,這不就是要奪權、要稱帝?可見早在李淵平定京都之時,李世民就有心造反了!不過這個不是我們討論的重點,重點是,杜如晦有這個才幹啊!什麼樣的人能平亂定國、安定四方?前者要有軍事謀略,後者要懂安邦之策,杜如晦就是這樣文武雙全的全才,李世民當然要重用。



從這之後,杜如晦的開掛人生就開始了,他當了李世民軍中決斷的一把手。據史書記載,杜如晦“與玄齡常從民征伐,參謀帷幄,軍中多事,如晦剖決如流。”這說的是,杜如晦和房玄齡一直跟著李世民南征北戰,運籌帷幄,軍中的事,杜如晦決斷如流。但是,正史只記載了這麼一句,之後杜如晦幹了啥,一概不知。可是,細節卻告訴了我們真相。

李世民的國內統一戰,杜如晦場場不落。618年,杜如晦隨軍參贊軍事,平定隴西薛仁杲;619年,助李世民大敗劉武周和宋金剛;620年,又隨李世民打敗王世充和竇建德。在很多人的印象中,這些戰役都是李世民拼死換回來的。尤其臨危之時,李世民能夠準確判斷軍勢,精準打擊敵方勢力,讓大家都歎為觀止。但是,這些準確判斷究竟是李世民的功勞,還是杜如晦的功勞呢?我們舉兩個例子你就懂了。



李世民打宋金剛和竇建德最吃力,但也是這兩場硬仗,為他打下了“戰神”的威名。攻打宋金剛部下尋相時,李世民曾經身犯險境,已經晝夜不停跑了200多里,連打好幾十仗。當時的總管劉弘基就勸李世民別打了,因為唐軍已經嚴重缺糧,再深入的話命都沒了。但是李世民卻判斷形勢,態度堅決,最後果然打敗了宋金剛,宋金剛一敗,劉武周也跟著完了。

同樣,打竇建德的時候,也遇到缺糧的問題,而且是被王世充和竇建德夾擊。當時針對打不打竇建德,李世民曾和幕僚們進行了深入探討。將軍郭孝恪和記室參軍薛收同意打,而將軍屈突通、參謀蕭瑀、封德彝都不同意打。最後李世民定下了佔據虎牢、攻打竇建德的計策。這一戰,李世民大勝,還獲得了天策上將的殊榮。



雖然上面兩個作戰攻略,都沒見到杜如晦的身影,但是作為李世民的第一參謀,杜如晦為何在這險要關頭閉口不言呢?在這兩段記述中,不難看出劉弘基、屈突通等人是個反面例子,永遠是在勸退,正因為有他們的膽小怕事,才能凸顯出李世民的英明神武,這就是正史凸顯李世民的一個手法。

杜如晦是李世民的第一謀臣,在李世民定奪之前,能不和房、杜二人商量?而“房謀杜斷”的杜如晦,就是做出最後決斷的人。所以說,杜如晦不是什麼也沒說,而是他說的話都是通過李世民之口傳達的。但是,為了稱頌李世民的功德,房、杜二人的才幹被抹去了,只有一句前文的明確記載而已。

有人懷疑這純粹是推測之詞,但是唐朝的史學家柳芳卻一語道破天機:

帝定禍亂,而房、杜不言功;王、魏善諫,而房、杜讓其直;英、衛善兵,而房、杜濟以文。

第一句就點明瞭,李世民平定禍亂實則是房、杜的功勞,但是他們卻不攬功,而是把功績都給了李世民。第二句,說的是李世民登基後,啟用了王珪、魏徵等人,這時候房、杜二人不做謀士,而是去給李世民網羅人才去了。最後一句,當李世民有了李勣、李靖等大將,房、杜二人就去做了文職,這說明他們本身可做領兵謀臣,但卻甘心讓賢,退居文臣,為李世民打理天下。




那麼正史為什麼要對杜如晦的功績含糊其辭?這正是因為,李世民得位不正。李世民發動了玄武門之變,殺了兄弟得了皇位,為了給他找回“面子”,把英明的決斷都給了他,讓人覺得李世民是神武大帝,才幹出眾。當然李世民也有將帥之才,但房、杜二人的決斷也並非浪得虛名。更難得的是,他們有文武之才,卻不邀功、懂讓賢,甘心做李世民光環裡的虛影,這樣的人,李世民能不愛嗎?

除了這個證據,還有一點能說明杜如晦的功績。杜如晦雖然聰明,卻身體不好,貞觀四年(630年)就病逝了,當時才46歲。杜如晦的死對李世民是個沉重的打擊,因為誰死也沒見李世民這麼傷心!當時李世民不論看到什麼好東西,都能想起杜如晦,還派人把這些東西送到他家裡。李世民每次和房玄齡議事,都要想起杜如晦,還要痛哭流涕一番。

李世民曾經賞給房玄齡一條黃銀帶,又想起了杜如晦,哭著讓房玄齡帶一條黃金帶到他的靈房,因為他聽說鬼神最害怕黃銀。杜如晦去世的第二年,李世民還常常夢見他,到了忌日派人慰問家屬,把他兒子封了郡公。去世三年,李世民又為杜如晦祭少牢之禮,這在祭祀典禮中,是人臣的最高級別,相當於諸侯之禮。去世十三年,杜如晦又上了凌煙閣的功臣畫像。

所有的功臣當中,李世民最在乎的就是杜如晦,這是為何呢?在我們外人眼中,李世民像是“戲精”上線,因為我們沒看到杜如晦都做了啥,怎麼李世民反應這麼大?但是李世民的情感是真摯的,連續十多年都不忘杜如晦,這就不難推測出,是杜如晦的才幹和人品讓李世民念念不忘。當初平定四海,杜如晦做了很多史書沒有記下的事兒,這隻有李世民自己知道了。




其實關於這一點猜測,《新唐書》也給出了明確答案:

如晦雖任事日淺,觀玄齡許與及帝所親款,則謨謀果有大過人者。

這句話意思是,杜如晦雖然沒幹幾年,但是反觀李世民對杜如晦的恩寵,可見他的謀劃一般人比不過。這就是史書隱藏的細節。有了這句話,才讓我們發現賢相杜如晦的功德,還有他甘於奉獻的精神。


但是外人卻很少了解這裡的虛實,就連李世民的親叔父李神通都不瞭解。當初論功行賞,李神通還對杜如晦之功位於他上不滿,李世民只說了句運籌帷幄,你們都比不上他。這就是說,沒有杜如晦的決斷,就沒有統一戰的勝利,這是多明顯的證據。

結語

歷史會騙人,但是不會完全掩蓋真相,杜如晦為李世民做了犧牲,但也依舊不耽誤他成為千古賢相,實在是令人欽佩!只可惜天妒英才,在貞觀初年,百廢待興之時,李世民失去了這樣的人才,真是傷心欲絕了。好啦,今天的故事就講到這兒了,希望你們喜歡我解讀的杜如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