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玄武門之變前夜,李世民為何要讓尉遲恭拿劍去請房玄齡和杜如晦?

史學達人


盪舟遊玩的李淵,無可奈何的父親

玄武門之變,是唐代最著名的一次政變,也是中國歷史上極為著名的政變之一,這場政變,讓武德年間兩大重要的政治力量徹底攤牌。只是讓李淵無奈的是,這兩股勢力不是朝臣的勢力,如果那樣的話,無論誰勝利,對自己的地位都不會有任何影響。

但這次政變,是他兩個兒子之間的爭鋒,而爭鋒的焦點,是自己屁股底下的皇位。史料記載,在玄武門政變發生之時,李淵居然在後花園裡盪舟遊玩,前面打的天昏地暗,作為皇帝的李淵,居然充耳不聞。

我們不否認這樣是歷史的事實,當時,李淵的確在盪舟遊玩,直到尉遲恭取了李元吉李建成的人頭,然後,李世民跪在地上吸李淵的乳頭,來表達父子之情,李淵才在震驚以及悲憤中,將皇位讓給了李世民。

大量的學者從這些真實事件中,找到了一些隱含的原因,這些隱含的原因歸根到底,就是,李淵是不得已遊玩的,換句話說,李淵一定知道要發生什麼,然後,沒有任何辦法阻攔。

這場政變,壓力最大的應該是李世民,因為這一場政治冒險,只能成功,不能失敗。李世民做了很長時間的準備,積累了相當多的能人異士,而且這些人都是極為忠誠的。但問題是,既然是冒險,前提就是,他們沒有必勝的把握,甚至有很大的可能是失敗的。

李建成的實力

我們先看一下李建成的勢力,到底有多大,頭號人物,李建成,二號人物,李元吉,這個集團的手下,也有很多能力超群之人,比如魏徵,王珪,這兩個人在後來的貞觀之治中,扮演了極為重要的角色。

比如武將薛萬徹,這個人雖然沒有位列凌煙閣,但他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帥才,他在軍中的地位,也遠高於尉遲恭。

再比如,裴矩,這個人背景極為深厚,是一個世家大族,從北齊開始,就擔任著重要的職位。

更令人驚奇的是,這人是個左右逢源的精明角色,最善於的就是外交工作。因此,在隋朝時,他通過外交手段,拉攏東突厥,削弱吐谷渾,在隋朝滅亡後,他在竇建德,宇文化及,李建成手下都是紅人。

這樣的人物,是極為厲害的人物。

秦王的實力,其實從核心成員的質量上看,其實是不差的,有像長孫無忌,房玄齡,杜如晦這類的人傑,也有像尉遲恭、侯君集這樣的名將,但他的綜合實力以及在長安城的根基,遠不如李建成。

文臣武將價值觀的探討

這樣的冒險行動,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像房玄齡,杜如晦的認可和支持,他們兩個是絕對忠心的。但我們必須注意一點,他們都是書生,都是文臣,對於這些書生文臣,他們的政變,都源自於筆桿子和舌頭,而並非刀兵相見。血腥暴力的政變,實際上並不符合這些文臣的價值觀以及審美。

這樣的價值觀和審美是文臣和武將的根本區別,甚至可以說是一種鴻溝,很少有人可以逾越,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麼歷朝歷代,文人和武將總是不對付,即使他們沒有什麼太大的分歧,但總是有很多小矛盾,這些的根本原因,就是價值觀的不同。

這樣的價值觀不同,導致文臣更偏於保守,而武將更偏於激進,對於這樣一場玄武門政變,尤其是涉及到血腥暴力一類比較符合武將審美觀的大事件,武將會產生一種興奮,而渴望這樣的大事件出現,有時候,這種渴望可以超出自己對生存的渴望。

他們可以不在乎生死,只是為了幹成一件大事情。

李世民是一個比較特殊的人才,在歷史上,比較少見的文武全才的皇帝。我們都知道,貞觀之治的文治相當厲害,武功也相當厲害,其源頭在於,皇帝李世民,會打仗,也會治國。

但我們從李世民的生平,以及成長的軌跡看,李世民十六歲就已經開始帶兵打仗,並且參與雁門關解救隋煬帝的戰役,在唐朝統一天下過程中,李世民的軍事才幹發揮到了極致,他像是很多勇猛無敵的將領一樣,帶頭衝鋒,甚至敢帶著幾千人去打十幾萬人。

可見,雖然李世民文武雙全,但他的骨子裡,依然是一個武將。

因此,對於李世民而言,像許多武將那樣,一旦決定了一場政變,就非常渴望通過血腥暴力的手段,來奪取政權,所以,在玄武門政變發生後,他很果決冷靜的射死了李建成。

冷靜,沉著,無情,這些看似貶義的詞語,對於一個武將,一個軍人而言,是最高的讚賞。

這樣的武將情結,讓李世民對於房玄齡,杜如晦這樣的文臣產生一些奇怪的感覺,李世民從來沒有懷疑過他們的忠誠,但李世民很清楚,文臣的保守和武將的激進,是一個很難調和的矛盾。李世民根本沒有時間去討論這件事的可行性,以及風險。更不想去討論。

解決這個矛盾的辦法很簡答,就是用刀劍,讓兩個人不再去想那些有的沒的的東西,而是像武將一樣,腎上腺素暴增,頭腦發熱,然後幹一場驚天動地的大事。

而要讓文臣在短時間內熱血沸騰,只能由一個文化水平不高,忠誠,暴躁,而又能拼命的武將,採取一些簡單粗暴的辦法,來實現,於是,尉遲恭就是最佳人選。

後世對於尉遲恭拿劍去請房玄齡,杜如晦參加玄武門之變,往往有了過多的猜想,甚至覺得是不是李世民不信任這兩個人,或者這兩個人有什麼其他想法。其實,這樣的猜測顯得過於謹慎,這件事的根本原因,只是文臣和武將的審美以及價值觀的不同。李世民為了能讓這些保守溫和的文人在短時間內熱血沸騰起來,採取的一次心理戰而已。


小小嬴政


玄武門之變的前夜,長安城裡靜悄悄,但是秦王的天策府裡,可是人頭攢動,幾乎李世民的肱骨心腹都在這裡了,但看遍人頭,獨獨少了兩位:玄齡和杜如晦。

這兩位秦王的頭號智囊,此時人在何處呢?

這兩個人在之前便已被李建成用計,逐出了天策府。

而在玄武門之變前,李世民是派人去召喚兩位回府來議事的,但是兩個人都拒絕了。

給出的理由是:皇上不允許我們再侍奉殿下。

其實這兩個人都是絕頂聰明的人,不然也不會被李世民當做智囊來對待了,他們自然知道這個時候李世民請他們過府所議的是何事了。

但是人就是不來趟這趟渾水。

為什麼?

因為當時秦王李世民從形式上看,真的已經處於劣勢。

天策府的心腹除了長孫無忌,全被挖走的挖走,趕走的趕走,李世民手下的精銳兵士也被李元吉拉走了。

看上去,李世民終將敗在李建成手下,成為未來君王的墊腳石。

所以玄齡和杜如晦不願意來天策府。

何況,他們也知道,秦王被東宮那邊的勢力嚴密監視著,一旦被發現他們和李世民仍有聯繫,可能下場就不止斥逐這麼簡單了。

所以,無奈之下,李世民讓尉遲恭提劍去“請”二位,如果不來,那就殺了吧,誰讓你們知道那麼多。

面對凶神惡煞的尉遲恭,這兩人也是沒轍,好歹先保住眼前吧,於是兩人扮成道士,掩人耳目,來到了李世民面前,參與了玄武門之變。

這就是歷史上尉遲恭提劍請玄齡和杜如晦的緣故。


無月文化,品讀經典,品味文化


無月文化館


簡單的理解為李世民要殺房玄齡和杜如晦有一點偏激,實際上當時的情況非常的複雜。

玄武門之變前夕,房玄齡和杜如晦做了什麼?

歷史上被贊為“房謀杜斷”,房玄齡和杜如晦可不是徒有虛名。實際上在玄武門之變前很久,房玄齡和杜如晦就已經看清楚了當時的形勢,勸說李世民發動政變。

可以說作為臣子,房玄齡和杜如晦做到這一地步,參與謀劃“篡位”這樣的大事,已經能夠顯示他們對李世民的忠心了。

李世民猶豫不決,房玄齡和杜如晦遭貶斥。

在非常危急的情況下,就連李建成都已經認清楚了房玄齡和杜如晦李世民麾下的巨大作用,因此故意誣陷兩人,花費了巨大的精力,使得李淵將房玄齡和杜如晦逐出京師,“斥出秦府,不得復入”。

也就是說,房玄齡和杜如晦給出了非常好的計謀,因為李世民的猶豫不決,導致了房玄齡和杜如晦被逐出京師。

李世民讓長孫無忌去請房玄齡和杜如晦,為什麼兩人不來?

隨著時間的推移,李世民和李建成鬥爭的形勢愈加嚴峻,李世民身邊倚重的大將,一個一個被貶謫外放,就連尉遲敬德都遭遇刺殺。

雖然李世民身邊的大將,都紛紛想盡辦法勸說李世民發動政變,但是李世民始終下不了決心,最終決定請房玄齡和杜如晦過來商量大事。

房玄齡和杜如晦回覆長孫無忌說“不敢奉命”。

房玄齡和杜如晦是唐高祖李淵親自下令,“斥出秦府,不得復入”,沒有唐高祖李淵的命令,兩人是不能再接近李世民的,否則就是不遵聖旨。

房玄齡和杜如晦之所以會這樣說,當然不是因為兩個人背叛了李世民。

實際上兩人與李世民的關係太親密了,根本擺脫不了嫌疑,如果李世民真的倒下了,兩個人也絕對不會有好下場。兩人之所以這樣做,是為了使李世民下定決心,發動政變。

果然,李世民聽到這個消息,大怒,並且將自己的佩刀交給了與石敬德說:“公且往,觀其無來心,可並斬其首持來也”。

這是李世民為了請來房玄齡和杜如晦,公然反抗李淵的命令,可見李世民是真的下定決心了。

於是房玄齡和杜如晦化妝成道士,重新來到李世民身邊,為他謀劃大事,終於,發動了舉世聞名的玄武門之變。

房玄齡和杜如晦從來沒有背叛李世民的想法。

所以房玄齡和杜如晦從來沒有背叛李世民的想法,李世民說想要殺兩個人,也只是表示自己的決心。

最重要的是玄武門之變後,論功行賞,其中杜如晦與房玄齡功居第一,可見李世民對於兩個人的信任、重用。

歷史公元,和大家共同分享不一樣的歷史人物。想了解歷史人物,學習歷史知識的可以關注我,感謝大家支持。


歷史公元


秦王能征慣戰,殺伐決斷不拖泥帶水,幹革命就要這種果敢堅決的氣概。秦王在長孫無忌、尉遲恭等人的勸說下,經審時度勢,在玄武門之變的前夜已下決心發動政變。但遺憾的是,房玄齡和杜如晦這兩位智囊人物都不在身邊了——之前由於太子李建成用計,已由李淵下令被逐出了天策府。


而後來,秦王派人去召這哥倆回府議事時都遭到了拒絕,他們說:“皇上已不允許我們再侍奉秦王了。”。其實這二位是聰明過人的主,早知道秦王請他們回去不是侍奉——而是要策劃大事。

秦王無明顯優勢,二位是運籌帷幄的高手,早心知肚明瞭。又秦王的心腹已被挖走、被趕走或者被調走了,只剩下其大舅子——長孫無忌了。自己再回去,不是往火坑裡跳嗎!二位對秦王革命沒有必勝的信念,所以才不願意在風口浪尖上回到天策府。


於是,秦王讓尉遲恭提劍去“請”二位回來,如果武力威脅仍不能讓二位回心轉意,就殺了他倆。原因是這二位知道的太多了,另有不為我獻計獻策,也不能留著他倆為太子服務的意思。


尉遲恭是孔武有力的將軍,外貌類似凶神惡煞——後來他與秦叔寶的畫像作了門神,對鬼都有震懾力。他威風凜凜地往素有房謀杜斷之稱的二位書生面前一站,經典場景立即呈現出來了——這叫“秀才遇到兵有禮說不清”。為了腦袋不搬家,二位“好漢不吃眼前虧”,就扮成道士以掩人耳目,重新回到了秦王身邊,並以自己的方式參與了玄武門之變。


希望星晨58298869


玄武門之變前夜,李世民讓尉遲恭拿劍去請房玄齡和杜如晦,這個是因為第一次去請房杜來謀劃大事,兩人推辭了,此時已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李世民想搞政變就是造反,沒有後路可退,沒有房杜的幫助,事情不一定能成,所以必須把兩人請來,拿劍去請一是需要他們的謀劃,二是不能讓事情敗露。


“房謀杜斷”是很出名的,房玄齡和杜如晦兩人都是能夠出謀劃策,運籌帷幄的人才,房玄齡的特點是一個問題他能想出好幾種解決的辦法,不過出的主意多了,自己也拿不定主意用哪一個,這時候李世民都會找杜如晦來拿主意,杜如晦來後,就將房玄齡的主意進行分析,選出一個最適合的辦法,這兩人配合的極其默契,為李世民解決了很多難題,唐朝時的良相,首推房杜。

房玄齡和杜如晦很早就跟著李世民混了,唐高祖李淵是個風流且很會播種的人,其一生有幾十個兒女,而和竇皇后只生了四個兒子,這四人是長子李建成、次子李世民、三子李玄霸,四子李元吉。三子李玄霸早逝,李淵對自己嫡傳的三個兒子都非常愛護,而長子李建成和次子李世民更是讓他自豪也讓他頭疼。


李建成後來被史書描繪的一文不值,說他荒色嗜酒、驕態縱橫、同惡相濟、暱近小人、淫亂後宮,按照史書的說法,李建成就是一個坐亨其成的窩囊廢,大唐的江山都是李世民打下來的,李建成坐鎮後方讓李世民做大,造成這種局面跟李淵有很大的關係,李淵出生貴族世家,天性愛玩,他造反成功革了隋朝的命建立唐朝後,周邊卻依然是強敵環伺,象李密、王世充、竇建德等等都不是省油的燈,不過李淵對此卻是不大放在心上,自己四處外出狩獵、祭祀,把大事交給李建成和李世民這兩個兒子。

李建成是嫡長子,被立為了太子,唐高祖經常到外頭去,李建成就要負責坐鎮,擔負起“監國”的重任,主持朝政日常工作,而征討四方的任務則交給了李世民,唐朝的建立,李世民確實具有很大功勞,而正是因為李世民的功勞太大,李淵先後封他為司徒、尚書令、中書令,後來封無可封,就創了個天策上將之職,地位僅次於李淵、李建成,還可以開府招攬人才,成了可以和太子分庭抗禮的秦王。


真實的李建成自然不會那麼不堪,反倒是才華橫溢,不管是治國理政還是帶兵打仗都有一套,在李淵最初起兵時,李建成是軍隊的左路統帥,顯示了其出色的軍事才能,在竇建德被李世民擊敗處死後,竇建德的部下劉黑闥起兵反抗,半年的時間就全部恢復了竇建德原先的地盤,李世民雖然殺了竇建德,卻無力降服河北,李淵派齊王李元吉去平叛,結果被劉黑闥痛擊慘敗,李淵只好派太子李建成去,李建成分析了一下李世民和李元吉失敗的原因,一邊進行軍事打擊,一邊籠絡人心,雙管齊下,最終徹底平定了河北地區。

正因為李建成是個人才,又是嫡長子,野心勃勃的李世民想要問鼎帝位,除了政變已經別無他法,而秦王府中跟隨李世民出生入死的文臣武將,自然也明白李建成登上帝位的話,對他們來說絕對不是好消息,太子黨和秦王黨之間的爭鬥,可以說是到了勢同水火的地步,李世民收買太子身邊的人,為政變作準備,李建成也收買李世民身邊的人,提防李世民。


不過很明顯李世民收買人心的功夫比李建成高,東宮的率更臣王晊被李世民收買,玄武門守將常何也被李世民收買成功,而李建成收買李世民的猛將尉遲敬德被拒絕,在收買不成後,轉而借用李淵的權力把李世民身邊的人調走,程咬金被外派康州,將李世民身邊最重要的謀士房玄齡、杜如晦驅趕出秦王府,嚴令他們不準私下接觸李世民。

太子黨和秦王黨勢同水火,不僅李世民著急,他們的手下也著急,兩方的人都勸自己的主子對對方下手,魏徵任太子洗馬的時候,就勸李建成對李世民下手,秦王府的文臣武將也一直勸說李世民誅殺李建成和李元吉,房玄齡、杜如晦也曾經勸說過,只不過這種事畢竟事關人倫孝道,李世民確實也猶豫了很久,當長孫無忌以舜的事蹟勸說李世民、尉遲敬德以自己準備逃身荒草野澤來激李世民,幕僚張公瑾把占卜的龜殼扔到地上後,李世民才下定了決心。


這種事事關重大,自然要把大謀士房玄齡、杜如晦請來,不過長孫無忌去找房玄齡他們時,他們卻不來,一是李淵說了他們私自見李世民是死罪,二是他們不知道李世民是否真的下了決心要政變。

而李世民派尉遲敬德拿著劍去找他們,其實也有兩層意思,一是向他們表明自己的決心,二是也怕他們兩人退縮,那就對自己不利了,所以讓尉遲敬德拿著自己的佩劍去找他們,交代尉遲敬德:“你去觀察一下,看看他們是否真的不想來,如果真的不想回來,就砍下他們的頭來見我。”

房玄齡和杜如晦一看這個架勢,知道李世民這次是搞真的,本來自己就想要李世民先發制人,這下正合了心意,而且現在不去的話很可能人頭會落地,所以就跟著去了,就這樣幾個人密謀了一番,在唐武德九年六月初四這天,李世民帶著人馬,在玄武門殺了大哥李建成、四弟李元吉,又將他們兩人的兒子全部殺光,尉遲敬德進宮控制了唐高祖李淵,無奈的李淵立李世民為太子,兩個月後禪位,李世民終於得償所望,成了天子。


歷史紅塵


三個原因。

第一,李世民不值得信任。房玄齡和杜如晦是李世民鐵桿謀士,武德九年六月初二,李建成請李世民喝酒,李世民回來吐了血,房杜跟李二說,李大對你下手了,你得趕緊想轍,先下手為強,後下手遭殃啊。但是李二沒有主意,第二天,李淵命令房杜二人出差,李淵把李世民叫入宮中,攤牌,準備弄他,李世民以李建成淫亂後宮為由逃過一劫,回來後還是沒下定動手的決心,關鍵時刻尉遲恭跟他說,你再不動手大傢伙都走了,我也要走了,你一個人等死吧。李二方才下了決心,派人去追回房杜,房杜說,李二是個沒有主意的人,優柔寡斷,我們是奉了聖旨出京的,擅自回去就是死罪,如果李二沒下了動手的決心,我們回去就是挨宰,所以不回去。使者回來彙報李二,李二遂派尉遲恭帶著自己的佩刀追趕,如果他們不回來,說明想背叛我,給我砍了腦袋帶回來。房杜看到李二的佩刀和尉遲恭,尉遲恭把具體情況跟他們說了,房杜認定李二決心動手,方才跟著尉遲恭回來。

第二,佩刀是個信物,說明事情緊急,見佩刀如見李世民,相當於皇帝的尚方寶劍。

第三,為啥要派尉遲恭而不是別人。因為只有尉遲恭才能把李世民的動手意圖確切的告訴房杜,讓房杜事先有個準備,能夠在路上迅速思考出大致對策來,畢竟時間就是生命。再則也只有尉遲恭才能讓房杜相信李世民的確下了動手的決心,別人辦不了這事。


唐風宋月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先得從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的始末說起。

李世民是唐高祖李淵和竇皇后的次子,年少從軍,在唐朝的盡力與統一過程中立下了赫赫戰功,唐朝建立後,李世民受封為秦國公,後晉封為秦王。

對於李世民來說,“秦王”這個稱號遠沒有“太子”更有吸引力,他認為憑藉自己的智慧與果敢應為唐朝當之無愧的繼承人,可長幼有序,唐高祖李淵立了李世民的長兄李建成為太子。

為了實現自己遠大的抱負,李世民在武德九年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死兄長李建成及追隨李建成的四弟李元吉,被立為太子。不久唐高祖李淵退位,李世民即位,開啟久盛不衰的“貞觀之治”。

李世民還是秦王的時候,就很注意籠絡人心收納人才,所以他的身邊一直能人輩出,這些人才中,最讓太子李建成忌憚的,就是房玄齡和杜如晦兩人。

但是在玄武門之變前夜,李世民卻要尉遲恭拿著劍去請房玄齡和杜如晦,說是請,其實隱含騰騰殺氣,為何李世民在政變前夜想要殺掉自己的得力助手呢?請聽有書君為您一一道來。

一, 房玄齡、杜如晦其人。

房玄齡出身於仕宦之家,飽讀詩書博學多才,年少便通古今知曉天文地理,18歲便中了進士,入隋朝廷為官。

房玄齡頗有識人之才,李淵在太原起兵反隋,他便投靠了李世民,成為李世民得力的謀士。在李世民帳下,房玄齡在軍政事務上出謀劃策,為李世民書寫軍事奏章,還幫著李世民四處蒐羅人才,是李世民非常仰仗的大軍師。

杜如晦也是當世極有才華之人,當世對他有“聰明識達,王佐之才”這樣的評價,早在隋末被徵為預備官員時,便為隋朝禮部侍郎高孝基所器重,不過杜如晦有著過人的智慧,他看出隋朝敗局已定,不願為其效力,於是辭官歸隱。

說是歸隱,其實心懷大志,只是蟄伏著期待明主的出現。李淵平定長安後,房玄齡聽說杜如晦有謀斷之才,便將其舉薦給了李世民。

後來在與各軍閥的征戰中,杜如晦的謀略鬼神難測總是棋高一著,打得敵人無還手之力,立功無數,深得李世民器重。

房玄齡和杜如晦兩人搭檔簡直是黃金組合,算無遺策令敵人膽寒,當時人稱這兩人為“房謀杜斷”,李世民得此二人如虎添翼。

二, 房玄齡和杜如晦在龍爭虎鬥中推波助瀾。

李世民麾下能人眾多,又因為赫赫戰功在軍中威望極高,房玄齡還在不斷地為李世民網羅人才,形成了一股極大的政治勢力,這讓太子李建成如芒刺背,夢裡都恨不得將李世民團夥除之而後快。

李建成和他的四弟李元吉抱團,明裡暗裡都在削弱李世民的勢力,他的努力得到了唐高祖李淵的肯定,在李淵的授意下將一大批能人志士調離李世民身邊,房玄齡和杜如晦首當其衝名列調離人員榜單。

房玄齡極有政治遠見,他看清楚了當下形勢,第一個規勸李世民放手一搏,杜如晦也為李世民分析形勢,李世民已成為太子眼中釘,和太子李建成之間已經沒有了骨肉情深,只有你死我活,與其被他人幹掉不如先下手為強。

這些話雖說講到李世民的心坎上,但發動政變風險太大,稍有不慎便萬劫不復,所以他還有些猶豫不決。

還沒等李世民做出決定,房玄齡和杜如晦便被李建成從李世民麾下調任為朝廷官員,按照唐律,朝廷官員不得與藩王往來,否則便要斬首。

秦王李世民心裡很清楚這條唐律就是衝他來的,雖然氣惱,但也只能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的臂膀被他人折斷。

三, 房玄齡和杜如晦激將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

房玄齡和杜如晦被調走,表面上和李世民沒有往來,但是在他倆的謀劃下,李世民身邊的長孫無忌,尉遲恭和侯君集等人繼續勸說李世民發動政變,沒有左膀右臂商量,李世民更難痛下決心。

公元626年,突厥作亂,李建成趁機向唐高祖李淵進言讓李元吉去平定突厥,並建議將李世民的部下都調到李元吉麾下聽用,此舉意在一舉消滅李世民和他的團伙,李世民到生死存亡的時刻,再也容不得他猶豫了,當即決定發動政變。

多年征戰中,李世民已經習慣有事和房玄齡和杜如晦商量,更何況是賭上身家性命的關鍵時候,於是在玄武門之變前夜,李世民就讓長孫無忌去請房玄齡和杜如晦倆人來議事。

長孫無忌走了一趟,人沒帶來,卻帶來了一句話:“有敕不許更事王,今若私謁,必至誅滅,不敢奉命。”房杜二人是真的怕殺頭不敢面見李世民嗎?其實不是,他們倆人都是政治高手,等李世民下這個決定已經等了好久,說這樣的話只不過是擔心李世民再猶豫於是故意激將。

李世民聽到這句話,非常惱火,馬上解下自己的佩劍交給尉遲恭,並對他說:“房玄齡和杜如晦這是準備背叛我嗎?你拿著我的劍去帶他們來,如果不來,你就把他們殺了。”當尉遲恭拿著劍去請房玄齡和杜如晦,他們倆人知道這次李世民是鐵了心,這也正是他們希望看到的,當即化妝成道士跟著尉遲恭來到了秦王府。

經過一番周密的籌劃,第二天便拉開了殺兄屠變的政變序幕,也就是著名的“玄武門之變”。

“玄武門之變”成功後,李世民給房玄齡和杜如晦記了首功,等到李世民成為皇帝后,他們二人都被重用官居宰相,和一代明君一起開啟了盛世太平,為後世留下了不少君臣佳話。

成就多大事業,很多時候不一定取決於你有多大才能,關鍵還要看你身邊有著什麼樣的人。

李世民能夠成為一代明君,是因為如房玄齡和杜如晦一樣的很多能人成就,和他們的豐功偉績比起來,殺兄屠弟的手段也算不得惡行了。

故事說到這裡,有書君有些感慨:你能成就多大事業,很多時候不一定取決於你有多大本事,關鍵還要看你身邊有著什麼樣的人。

李世民能夠成為一代明君,是因為如房玄齡和杜如晦一樣的很多能人成就,和他們之後立下的豐功偉績比起來,殺兄屠弟的手段也算不得惡行了。

有書君語:一直倡導終生學習的有書君今天給大家送福利了啦。2019年最值的讀的52本高分暢銷好書,免費領取。從認知思維、情感故事、工具方法,人文社科,多維度承包你一整年的閱讀計劃。

活動參與方式:私信回覆“福利”或點擊閱讀原文即可免費領取。限時福利,先到先得哦~


有書共讀


這是互相試探底線和決心,到底要不要幹大事。

東宮太子府和秦王府矛盾日益升級,房玄齡感覺不妙,找長孫無忌,讓他同去勸李世民早下手,因為要弄死李建成,房玄齡又不能直說,只對李世民說大事早定,早下手。二人去勸李世民,但李世民沒有表態,也沒辦法表態。

李建成聯合李元吉,上疏奏請將房玄齡、杜如晦清除出秦王府,免得他們搗鬼破壞君臣、父子關係。房玄齡和杜如晦就在京城外徘徊,不敢入城,入城就得被砍頭。

武德九年,突厥阿史那斯摩率兵攻打烏城,李淵捨棄李世民,按照李建成建議,啟用李元吉帥兵出征,同時抽調尉遲恭、程知節、段志玄、秦瓊等秦王手下將領,並把相應部隊進行重新整編。

兩次大的人事變動,基本就把秦王府人手調空了,就剩一個長孫無忌留在李世民身邊。

玄武門之變前,李世民下定決心要動手,派長孫無忌去召房杜二人回來商議,結果沒找來。長孫無忌說:二人奉皇帝聖旨,不能再聽秦王號令,私自見面必死無疑。

李世民大怒,對尉遲恭說,房玄齡杜如晦敢背叛我嗎?說完抽出腰刀,遞給尉遲恭:你親自去,如果他們真的不打算來了,就砍了他們腦袋給我!

尉遲恭和長孫無忌又跑了一趟,見了李世民的腰刀,房杜二人換上道袍,分頭趕到秦王府,商議大事。

這裡因為房玄齡事前找過李世民,勸他下手先幹,但李世民沒表態;後來房杜二人被趕出秦王府不許回進城,後邊又把秦王府眾將調離,李世民依舊沒有具體動作。玄武門之變以前,突然讓長孫無忌來找他們,二人不知道李世民是否已經下定決心,於是用不奉命令來試探。李世民也明白,所以讓尉遲恭帶他的腰刀去二次再去找房杜,房杜知道李世民這是下了決心了,趕緊前往秦王府。


羊串三葉


玄武門之變前夜,李世民為何讓尉遲恭拿劍去請房玄齡和杜如晦?

李世民通過玄武門之變,使他順利的成為歷史的唐太宗。唐朝的這次政變在歷史上也是很有名的政變,這次牽涉的人員比較多,並且牽涉的都是皇室宗親,也可以說是一場爭奪皇位的政變。在這次政變的前夜,首先是李世民得知太子李建成要對他不利;其二房喬和杜如晦是李世民的重臣,請他們商量對策;其三李淵設計調走房杜二人。

玄武門之變的起因

對這次政變的起因,應該說是李世民把點燃了這把火,本來政變前夕是一點小的火星,由於李世民把它放大化了,他是怎麼放大化的。

皇室家族,皇帝一般就會選出下一任的接班人,往往是在幾個皇子中產生,被選到幾率最大的就是老大。相應在唐朝也是一樣,李淵就選擇了李建成當太子。那麼下一步就會出現爭奪,誰當太子就有機會得到傳承皇位。李世民和李建成來說,李世民身邊的謀士,以及能人異士比較多,而李建成的後臺就是李淵。所以玄武門之變之前,李建成就思考了一番,他首先分析了,李世民對他會產生威脅,那麼李世民身邊的能人異士中,武將比較好對付點,主要是謀士有點難對付。於是李建成就想到了,李世民身邊的房杜二人,如果這兩個人不在李世民身邊就好辦多了。

因此李建成就去找他的後臺父親李淵,經商議後,他們想到了一個注意,讓李淵下令把房杜二人調到皇宮商量事情,然後李建成可以去對付李世民。當時李淵把房杜二人招到宮中的時候,李世民還不知道李建成的用心。後來尉遲敬德和長孫無忌向李世民進言,李建成有可能會對你不利。故而李世民讓尉遲敬德帶著自己的佩劍,去宮中請房杜二人回來。後來他們就開始商量怎麼樣對付李建成,這就是玄武門之變的導火索。

房喬和杜如晦對李世民所起的作用

李世民身邊的房杜二人,可以說是他的左膀右臂。如果沒有他們兩個人,李世民有可能就找不到辦法對付太子李建成,那就是等著任人宰割了。因此李世民就讓尉遲敬德帶著自己的佩劍,前往宮中請房杜回來商量對策。

我們首先分析一下,為什麼李世民要給尉遲敬德一把劍。筆者認為:其一古代佩劍有代表佩劍人的意思,也就是說當房杜二人見到,尉遲敬德拿的劍,就可以知道一定有大事發生。在進一步講,房杜二人見到李世民的劍,就等於接到命令。如果房杜二人對李世民沒有重要性,李世民是不會讓自己的佩劍離開。因為佩劍等於自己下命令,就相當於皇帝給臣子下命令一樣。其二還有一種寓意,如果房杜二人不回來,那就讓尉遲敬德把這兩個人除掉。那麼李世民為什麼會這樣做,因為房杜二人對李世民很重要,也知道李世民的一切事情。如果房杜二人不回來,說明這兩個人對李世民已經不忠心了,留著他們也沒有用處,反而會對自己不利。

故此,玄武門之變能不能發動,關乎著李世民的未來能不能當上皇帝,房喬和杜如晦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這是一場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政變,正是這場政變,才有了後來的貞觀之治。

李淵對李世民和李建成的看法

玄武門之變前夜,本來是太子李建成和皇帝李淵,兩個人一起設計對付唐太宗李世民,但是後來反被李世民算計。在這裡就產生了一個問題,唐高祖對太子李建成和李世民的看法。

筆者認為:其一,李建成是唐高祖親自選的太子,這也存在古代長幼有序的說法。唐高祖李淵對李建成的能力是肯定的,如果能力達不到,唐高祖李淵應該也不會支持他的,也不會選他做太子。其二當時唐高祖和李建成都清楚,李世民的勢力已經發展的很龐大了,直接對太子李建成的地位,以及唐高祖李淵的皇位都造成了威脅。再加上當時,李世民也調派了很多兵力到身邊,對李建成也造成了更大的不利。

對於唐高祖李淵來說,他肯定不想讓自己的親生兒子發生矛盾,或者做更不好的事。所以只能調開唐太宗李世民身邊的房杜二人,然後在對李世民採取措施,肯定不會除掉他。但是,唐太子李世民利用這次政變,除掉了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以及他們的兒子。·相對於唐高祖李淵來說,只能氣,沒有話說,手心手背都是肉。

結語:

這次政變的發生,給唐朝帶來了有利的一面,如果沒有此次的政變,也不會有唐朝的貞觀之治。或許唐朝也不會有這麼繁榮昌盛,不利的一面就是代價不較大,反映出了人性的本質,更反映出了權利爭奪的殘酷性。不管什麼事情,都有利的一面,也有弊的一面,往往我們取捨的時候,會選擇利大於弊的一面。如果想做到沒有弊的一面,筆者認為好像沒有的。

參考文獻:

《舊唐書》 宋祁、歐陽修等所編著

圖:來源網絡


太史簡


房玄齡和杜如晦二人,史稱“房謀杜斷”,在李世民削平群雄,掃清廓宇的過程中發揮了很大的作用,被李世民倚為左右手。可是,在唐高祖武德九年(公元626年)發生的“玄武門之變”前葉,面對李世民的徵召,二人卻採取了不合作態度,惹得李世民大發雷霆,差點殺了他們。難道這二人背叛了李世民嗎?

早在武德初年,房玄齡和杜如晦、長孫無忌見李世民和太子與齊王之間嫌隙已成,無法挽回,就勸諫李世民要當機立斷,效仿周公誅管、蔡,既可保全自己,又可成就大業。在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眼裡,李世民所有的幕僚中,房玄齡和杜如晦是最令人畏懼的兩個人。因此,二人向唐高祖李淵誣陷房、杜二人,使得二人被貶,離開了秦王府。

據《舊唐書 房玄齡傳》記載:"隱太子以玄齡、如晦為太宗所親禮,甚惡之,譖之於高祖,由是與如晦並被驅斥。”

由此可以看出,房杜二人雖不能是李世民弒兄殺弟的始作俑者,但也是積極的參與者。

武德九年六月初一丁巳日(公元626年6月29日),暗藏在太子東宮中擔任率更丞(主管計時的官員)的王晊,傳遞給李世民一個驚天的消息,那就是李建成和李元吉要在昆明池舉辦的給李元吉餞行的酒席上,一舉消滅李世民。

李世民內部經過了一系列的謀劃,終於確定了行動計劃,可是,沒有了房玄齡和杜如晦二人,李世民總覺得該計劃不完美,“房謀杜斷”嘛!於是,李世民安排長孫無忌去把他二人找來,一起商量大事。在李世民心裡,這二人一聽自己召喚,還不得馬上回來。可是,事與願違,房玄齡和杜如晦二人對長孫無忌表示,唐高祖李淵已經明確指示,我們以後不能再和秦王見面,否則,會被殺頭,因此,不能奉命。

這個結果大出李世民所料,在最緊要的關頭,這兩個心腹愛臣卻選擇了逃避!李世民大怒,難道這兩個人要背叛我嗎?抽出佩刀,命令尉遲敬德,你再去看看,如果他們不回來,就把他們的腦袋帶回來見我!

第二次見面時尉遲敬德很乾脆,直截了當地對二人說,秦王已經確定了行動計劃,需要你們回去協助。這次,二人沒有推辭,馬上隨著尉遲敬德回到了秦王府。

據《舊唐書 房玄齡傳》記載:“隱太子將有變也,太宗令長孫無忌召玄齡及如晦,令衣道士服,潛引入閣計事。”

那麼,房玄齡和杜如晦為什麼會在長孫無忌第一次徵召他們回秦王府議事的時候,採取了拒絕的態度呢?筆者認為可能會有兩種可能。

第一種可能

長孫無忌第一次來的時候只是說要二人回秦王府議事,並沒有說明商議什麼事情。這二人在唐高祖李淵的嚴令之下,再加上身邊有太子和齊王的眼線在時刻監視,為了自身的性命考慮,不敢隨便行動,給太子和齊王留下把柄,因此採取了不合作態度。

第二種可能

長孫無忌第一次來的時候,雖沒有明確表示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情,但以房杜二人的精明,不會猜不到李世民想幹什麼。可是,二人面臨的是一場驚天鉅變,成功則尊榮萬代,失敗則禍滅九族。李世民這次究竟是真的下了最後的決心還是像以往那樣猶豫不決,二人不能確定。於是,二人採用了激將法,以不合作的態度來激怒李世民,從而達到試探出李世民真正態度的目的。如果李世民這次真的下了最後的決心,那二人就會義無反顧地回到李世民身邊。

尉遲恭和長孫無忌第二次來的時候,通過尉遲敬德的嘴表明了李世民的決心,並且,尉遲恭還帶來了李世民的佩刀。房玄齡和杜如晦久在李世民身邊,豈有不認識李世民佩刀之理?也深知尉遲敬德帶刀來的真實含義。如果二人再次採取不合作態度,那麼,尉遲恭就會毫無猶豫地砍下二人的腦袋。二人倒不是一定怕死,而是從這個舉措看出了李世民這次的決心,於是,跟隨尉遲恭回到了秦王府。

六月初四庚申日(公元626年7月2日),歷史上著名的“玄武門之變”爆發!

總結

綜上所述,房杜二人還真的不是怕死,他們怕的是李世民二心不定,那就會輸的乾乾淨淨!因此,房杜二人才採取了極端手段,以不配合行動來激起李世民,從而達到試探出李世民真正態度的目的。如果李世民在這種情況下仍然猶豫不決,那麼,房杜二人恐怕就此會真的遠離李世民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