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玄武门之变前夜,李世民为何要让尉迟恭拿剑去请房玄龄和杜如晦?

史学达人


荡舟游玩的李渊,无可奈何的父亲

玄武门之变,是唐代最著名的一次政变,也是中国历史上极为著名的政变之一,这场政变,让武德年间两大重要的政治力量彻底摊牌。只是让李渊无奈的是,这两股势力不是朝臣的势力,如果那样的话,无论谁胜利,对自己的地位都不会有任何影响。

但这次政变,是他两个儿子之间的争锋,而争锋的焦点,是自己屁股底下的皇位。史料记载,在玄武门政变发生之时,李渊居然在后花园里荡舟游玩,前面打的天昏地暗,作为皇帝的李渊,居然充耳不闻。

我们不否认这样是历史的事实,当时,李渊的确在荡舟游玩,直到尉迟恭取了李元吉李建成的人头,然后,李世民跪在地上吸李渊的乳头,来表达父子之情,李渊才在震惊以及悲愤中,将皇位让给了李世民。

大量的学者从这些真实事件中,找到了一些隐含的原因,这些隐含的原因归根到底,就是,李渊是不得已游玩的,换句话说,李渊一定知道要发生什么,然后,没有任何办法阻拦。

这场政变,压力最大的应该是李世民,因为这一场政治冒险,只能成功,不能失败。李世民做了很长时间的准备,积累了相当多的能人异士,而且这些人都是极为忠诚的。但问题是,既然是冒险,前提就是,他们没有必胜的把握,甚至有很大的可能是失败的。

李建成的实力

我们先看一下李建成的势力,到底有多大,头号人物,李建成,二号人物,李元吉,这个集团的手下,也有很多能力超群之人,比如魏征,王珪,这两个人在后来的贞观之治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

比如武将薛万彻,这个人虽然没有位列凌烟阁,但他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帅才,他在军中的地位,也远高于尉迟恭。

再比如,裴矩,这个人背景极为深厚,是一个世家大族,从北齐开始,就担任着重要的职位。

更令人惊奇的是,这人是个左右逢源的精明角色,最善于的就是外交工作。因此,在隋朝时,他通过外交手段,拉拢东突厥,削弱吐谷浑,在隋朝灭亡后,他在窦建德,宇文化及,李建成手下都是红人。

这样的人物,是极为厉害的人物。

秦王的实力,其实从核心成员的质量上看,其实是不差的,有像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这类的人杰,也有像尉迟恭、侯君集这样的名将,但他的综合实力以及在长安城的根基,远不如李建成。

文臣武将价值观的探讨

这样的冒险行动,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像房玄龄,杜如晦的认可和支持,他们两个是绝对忠心的。但我们必须注意一点,他们都是书生,都是文臣,对于这些书生文臣,他们的政变,都源自于笔杆子和舌头,而并非刀兵相见。血腥暴力的政变,实际上并不符合这些文臣的价值观以及审美。

这样的价值观和审美是文臣和武将的根本区别,甚至可以说是一种鸿沟,很少有人可以逾越,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历朝历代,文人和武将总是不对付,即使他们没有什么太大的分歧,但总是有很多小矛盾,这些的根本原因,就是价值观的不同。

这样的价值观不同,导致文臣更偏于保守,而武将更偏于激进,对于这样一场玄武门政变,尤其是涉及到血腥暴力一类比较符合武将审美观的大事件,武将会产生一种兴奋,而渴望这样的大事件出现,有时候,这种渴望可以超出自己对生存的渴望。

他们可以不在乎生死,只是为了干成一件大事情。

李世民是一个比较特殊的人才,在历史上,比较少见的文武全才的皇帝。我们都知道,贞观之治的文治相当厉害,武功也相当厉害,其源头在于,皇帝李世民,会打仗,也会治国。

但我们从李世民的生平,以及成长的轨迹看,李世民十六岁就已经开始带兵打仗,并且参与雁门关解救隋炀帝的战役,在唐朝统一天下过程中,李世民的军事才干发挥到了极致,他像是很多勇猛无敌的将领一样,带头冲锋,甚至敢带着几千人去打十几万人。

可见,虽然李世民文武双全,但他的骨子里,依然是一个武将。

因此,对于李世民而言,像许多武将那样,一旦决定了一场政变,就非常渴望通过血腥暴力的手段,来夺取政权,所以,在玄武门政变发生后,他很果决冷静的射死了李建成。

冷静,沉着,无情,这些看似贬义的词语,对于一个武将,一个军人而言,是最高的赞赏。

这样的武将情结,让李世民对于房玄龄,杜如晦这样的文臣产生一些奇怪的感觉,李世民从来没有怀疑过他们的忠诚,但李世民很清楚,文臣的保守和武将的激进,是一个很难调和的矛盾。李世民根本没有时间去讨论这件事的可行性,以及风险。更不想去讨论。

解决这个矛盾的办法很简答,就是用刀剑,让两个人不再去想那些有的没的的东西,而是像武将一样,肾上腺素暴增,头脑发热,然后干一场惊天动地的大事。

而要让文臣在短时间内热血沸腾,只能由一个文化水平不高,忠诚,暴躁,而又能拼命的武将,采取一些简单粗暴的办法,来实现,于是,尉迟恭就是最佳人选。

后世对于尉迟恭拿剑去请房玄龄,杜如晦参加玄武门之变,往往有了过多的猜想,甚至觉得是不是李世民不信任这两个人,或者这两个人有什么其他想法。其实,这样的猜测显得过于谨慎,这件事的根本原因,只是文臣和武将的审美以及价值观的不同。李世民为了能让这些保守温和的文人在短时间内热血沸腾起来,采取的一次心理战而已。


小小嬴政


玄武门之变的前夜,长安城里静悄悄,但是秦王的天策府里,可是人头攒动,几乎李世民的肱骨心腹都在这里了,但看遍人头,独独少了两位:玄龄和杜如晦。

这两位秦王的头号智囊,此时人在何处呢?

这两个人在之前便已被李建成用计,逐出了天策府。

而在玄武门之变前,李世民是派人去召唤两位回府来议事的,但是两个人都拒绝了。

给出的理由是:皇上不允许我们再侍奉殿下。

其实这两个人都是绝顶聪明的人,不然也不会被李世民当做智囊来对待了,他们自然知道这个时候李世民请他们过府所议的是何事了。

但是人就是不来趟这趟浑水。

为什么?

因为当时秦王李世民从形式上看,真的已经处于劣势。

天策府的心腹除了长孙无忌,全被挖走的挖走,赶走的赶走,李世民手下的精锐兵士也被李元吉拉走了。

看上去,李世民终将败在李建成手下,成为未来君王的垫脚石。

所以玄龄和杜如晦不愿意来天策府。

何况,他们也知道,秦王被东宫那边的势力严密监视着,一旦被发现他们和李世民仍有联系,可能下场就不止斥逐这么简单了。

所以,无奈之下,李世民让尉迟恭提剑去“请”二位,如果不来,那就杀了吧,谁让你们知道那么多。

面对凶神恶煞的尉迟恭,这两人也是没辙,好歹先保住眼前吧,于是两人扮成道士,掩人耳目,来到了李世民面前,参与了玄武门之变。

这就是历史上尉迟恭提剑请玄龄和杜如晦的缘故。


無月文化,品读经典,品味文化


無月文化馆


简单的理解为李世民要杀房玄龄和杜如晦有一点偏激,实际上当时的情况非常的复杂。

玄武门之变前夕,房玄龄和杜如晦做了什么?

历史上被赞为“房谋杜断”,房玄龄和杜如晦可不是徒有虚名。实际上在玄武门之变前很久,房玄龄和杜如晦就已经看清楚了当时的形势,劝说李世民发动政变。

可以说作为臣子,房玄龄和杜如晦做到这一地步,参与谋划“篡位”这样的大事,已经能够显示他们对李世民的忠心了。

李世民犹豫不决,房玄龄和杜如晦遭贬斥。

在非常危急的情况下,就连李建成都已经认清楚了房玄龄和杜如晦李世民麾下的巨大作用,因此故意诬陷两人,花费了巨大的精力,使得李渊将房玄龄和杜如晦逐出京师,“斥出秦府,不得复入”。

也就是说,房玄龄和杜如晦给出了非常好的计谋,因为李世民的犹豫不决,导致了房玄龄和杜如晦被逐出京师。

李世民让长孙无忌去请房玄龄和杜如晦,为什么两人不来?

随着时间的推移,李世民和李建成斗争的形势愈加严峻,李世民身边倚重的大将,一个一个被贬谪外放,就连尉迟敬德都遭遇刺杀。

虽然李世民身边的大将,都纷纷想尽办法劝说李世民发动政变,但是李世民始终下不了决心,最终决定请房玄龄和杜如晦过来商量大事。

房玄龄和杜如晦回复长孙无忌说“不敢奉命”。

房玄龄和杜如晦是唐高祖李渊亲自下令,“斥出秦府,不得复入”,没有唐高祖李渊的命令,两人是不能再接近李世民的,否则就是不遵圣旨。

房玄龄和杜如晦之所以会这样说,当然不是因为两个人背叛了李世民。

实际上两人与李世民的关系太亲密了,根本摆脱不了嫌疑,如果李世民真的倒下了,两个人也绝对不会有好下场。两人之所以这样做,是为了使李世民下定决心,发动政变。

果然,李世民听到这个消息,大怒,并且将自己的佩刀交给了与石敬德说:“公且往,观其无来心,可并斩其首持来也”。

这是李世民为了请来房玄龄和杜如晦,公然反抗李渊的命令,可见李世民是真的下定决心了。

于是房玄龄和杜如晦化妆成道士,重新来到李世民身边,为他谋划大事,终于,发动了举世闻名的玄武门之变。

房玄龄和杜如晦从来没有背叛李世民的想法。

所以房玄龄和杜如晦从来没有背叛李世民的想法,李世民说想要杀两个人,也只是表示自己的决心。

最重要的是玄武门之变后,论功行赏,其中杜如晦与房玄龄功居第一,可见李世民对于两个人的信任、重用。

历史公元,和大家共同分享不一样的历史人物。想了解历史人物,学习历史知识的可以关注我,感谢大家支持。


历史公元


秦王能征惯战,杀伐决断不拖泥带水,干革命就要这种果敢坚决的气概。秦王在长孙无忌、尉迟恭等人的劝说下,经审时度势,在玄武门之变的前夜已下决心发动政变。但遗憾的是,房玄龄和杜如晦这两位智囊人物都不在身边了——之前由于太子李建成用计,已由李渊下令被逐出了天策府。


而后来,秦王派人去召这哥俩回府议事时都遭到了拒绝,他们说:“皇上已不允许我们再侍奉秦王了。”。其实这二位是聪明过人的主,早知道秦王请他们回去不是侍奉——而是要策划大事。

秦王无明显优势,二位是运筹帷幄的高手,早心知肚明了。又秦王的心腹已被挖走、被赶走或者被调走了,只剩下其大舅子——长孙无忌了。自己再回去,不是往火坑里跳吗!二位对秦王革命没有必胜的信念,所以才不愿意在风口浪尖上回到天策府。


于是,秦王让尉迟恭提剑去“请”二位回来,如果武力威胁仍不能让二位回心转意,就杀了他俩。原因是这二位知道的太多了,另有不为我献计献策,也不能留着他俩为太子服务的意思。


尉迟恭是孔武有力的将军,外貌类似凶神恶煞——后来他与秦叔宝的画像作了门神,对鬼都有震慑力。他威风凛凛地往素有房谋杜断之称的二位书生面前一站,经典场景立即呈现出来了——这叫“秀才遇到兵有礼说不清”。为了脑袋不搬家,二位“好汉不吃眼前亏”,就扮成道士以掩人耳目,重新回到了秦王身边,并以自己的方式参与了玄武门之变。


希望星晨58298869


玄武门之变前夜,李世民让尉迟恭拿剑去请房玄龄和杜如晦,这个是因为第一次去请房杜来谋划大事,两人推辞了,此时已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李世民想搞政变就是造反,没有后路可退,没有房杜的帮助,事情不一定能成,所以必须把两人请来,拿剑去请一是需要他们的谋划,二是不能让事情败露。


“房谋杜断”是很出名的,房玄龄和杜如晦两人都是能够出谋划策,运筹帷幄的人才,房玄龄的特点是一个问题他能想出好几种解决的办法,不过出的主意多了,自己也拿不定主意用哪一个,这时候李世民都会找杜如晦来拿主意,杜如晦来后,就将房玄龄的主意进行分析,选出一个最适合的办法,这两人配合的极其默契,为李世民解决了很多难题,唐朝时的良相,首推房杜。

房玄龄和杜如晦很早就跟着李世民混了,唐高祖李渊是个风流且很会播种的人,其一生有几十个儿女,而和窦皇后只生了四个儿子,这四人是长子李建成、次子李世民、三子李玄霸,四子李元吉。三子李玄霸早逝,李渊对自己嫡传的三个儿子都非常爱护,而长子李建成和次子李世民更是让他自豪也让他头疼。


李建成后来被史书描绘的一文不值,说他荒色嗜酒、骄态纵横、同恶相济、昵近小人、淫乱后宫,按照史书的说法,李建成就是一个坐亨其成的窝囊废,大唐的江山都是李世民打下来的,李建成坐镇后方让李世民做大,造成这种局面跟李渊有很大的关系,李渊出生贵族世家,天性爱玩,他造反成功革了隋朝的命建立唐朝后,周边却依然是强敌环伺,象李密、王世充、窦建德等等都不是省油的灯,不过李渊对此却是不大放在心上,自己四处外出狩猎、祭祀,把大事交给李建成和李世民这两个儿子。

李建成是嫡长子,被立为了太子,唐高祖经常到外头去,李建成就要负责坐镇,担负起“监国”的重任,主持朝政日常工作,而征讨四方的任务则交给了李世民,唐朝的建立,李世民确实具有很大功劳,而正是因为李世民的功劳太大,李渊先后封他为司徒、尚书令、中书令,后来封无可封,就创了个天策上将之职,地位仅次于李渊、李建成,还可以开府招揽人才,成了可以和太子分庭抗礼的秦王。


真实的李建成自然不会那么不堪,反倒是才华横溢,不管是治国理政还是带兵打仗都有一套,在李渊最初起兵时,李建成是军队的左路统帅,显示了其出色的军事才能,在窦建德被李世民击败处死后,窦建德的部下刘黑闼起兵反抗,半年的时间就全部恢复了窦建德原先的地盘,李世民虽然杀了窦建德,却无力降服河北,李渊派齐王李元吉去平叛,结果被刘黑闼痛击惨败,李渊只好派太子李建成去,李建成分析了一下李世民和李元吉失败的原因,一边进行军事打击,一边笼络人心,双管齐下,最终彻底平定了河北地区。

正因为李建成是个人才,又是嫡长子,野心勃勃的李世民想要问鼎帝位,除了政变已经别无他法,而秦王府中跟随李世民出生入死的文臣武将,自然也明白李建成登上帝位的话,对他们来说绝对不是好消息,太子党和秦王党之间的争斗,可以说是到了势同水火的地步,李世民收买太子身边的人,为政变作准备,李建成也收买李世民身边的人,提防李世民。


不过很明显李世民收买人心的功夫比李建成高,东宫的率更臣王晊被李世民收买,玄武门守将常何也被李世民收买成功,而李建成收买李世民的猛将尉迟敬德被拒绝,在收买不成后,转而借用李渊的权力把李世民身边的人调走,程咬金被外派康州,将李世民身边最重要的谋士房玄龄、杜如晦驱赶出秦王府,严令他们不准私下接触李世民。

太子党和秦王党势同水火,不仅李世民着急,他们的手下也着急,两方的人都劝自己的主子对对方下手,魏征任太子洗马的时候,就劝李建成对李世民下手,秦王府的文臣武将也一直劝说李世民诛杀李建成和李元吉,房玄龄、杜如晦也曾经劝说过,只不过这种事毕竟事关人伦孝道,李世民确实也犹豫了很久,当长孙无忌以舜的事迹劝说李世民、尉迟敬德以自己准备逃身荒草野泽来激李世民,幕僚张公瑾把占卜的龟壳扔到地上后,李世民才下定了决心。


这种事事关重大,自然要把大谋士房玄龄、杜如晦请来,不过长孙无忌去找房玄龄他们时,他们却不来,一是李渊说了他们私自见李世民是死罪,二是他们不知道李世民是否真的下了决心要政变。

而李世民派尉迟敬德拿着剑去找他们,其实也有两层意思,一是向他们表明自己的决心,二是也怕他们两人退缩,那就对自己不利了,所以让尉迟敬德拿着自己的佩剑去找他们,交代尉迟敬德:“你去观察一下,看看他们是否真的不想来,如果真的不想回来,就砍下他们的头来见我。”

房玄龄和杜如晦一看这个架势,知道李世民这次是搞真的,本来自己就想要李世民先发制人,这下正合了心意,而且现在不去的话很可能人头会落地,所以就跟着去了,就这样几个人密谋了一番,在唐武德九年六月初四这天,李世民带着人马,在玄武门杀了大哥李建成、四弟李元吉,又将他们两人的儿子全部杀光,尉迟敬德进宫控制了唐高祖李渊,无奈的李渊立李世民为太子,两个月后禅位,李世民终于得偿所望,成了天子。


历史红尘


三个原因。

第一,李世民不值得信任。房玄龄和杜如晦是李世民铁杆谋士,武德九年六月初二,李建成请李世民喝酒,李世民回来吐了血,房杜跟李二说,李大对你下手了,你得赶紧想辙,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啊。但是李二没有主意,第二天,李渊命令房杜二人出差,李渊把李世民叫入宫中,摊牌,准备弄他,李世民以李建成淫乱后宫为由逃过一劫,回来后还是没下定动手的决心,关键时刻尉迟恭跟他说,你再不动手大家伙都走了,我也要走了,你一个人等死吧。李二方才下了决心,派人去追回房杜,房杜说,李二是个没有主意的人,优柔寡断,我们是奉了圣旨出京的,擅自回去就是死罪,如果李二没下了动手的决心,我们回去就是挨宰,所以不回去。使者回来汇报李二,李二遂派尉迟恭带着自己的佩刀追赶,如果他们不回来,说明想背叛我,给我砍了脑袋带回来。房杜看到李二的佩刀和尉迟恭,尉迟恭把具体情况跟他们说了,房杜认定李二决心动手,方才跟着尉迟恭回来。

第二,佩刀是个信物,说明事情紧急,见佩刀如见李世民,相当于皇帝的尚方宝剑。

第三,为啥要派尉迟恭而不是别人。因为只有尉迟恭才能把李世民的动手意图确切的告诉房杜,让房杜事先有个准备,能够在路上迅速思考出大致对策来,毕竟时间就是生命。再则也只有尉迟恭才能让房杜相信李世民的确下了动手的决心,别人办不了这事。


唐风宋月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得从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的始末说起。

李世民是唐高祖李渊和窦皇后的次子,年少从军,在唐朝的尽力与统一过程中立下了赫赫战功,唐朝建立后,李世民受封为秦国公,后晋封为秦王。

对于李世民来说,“秦王”这个称号远没有“太子”更有吸引力,他认为凭借自己的智慧与果敢应为唐朝当之无愧的继承人,可长幼有序,唐高祖李渊立了李世民的长兄李建成为太子。

为了实现自己远大的抱负,李世民在武德九年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兄长李建成及追随李建成的四弟李元吉,被立为太子。不久唐高祖李渊退位,李世民即位,开启久盛不衰的“贞观之治”。

李世民还是秦王的时候,就很注意笼络人心收纳人才,所以他的身边一直能人辈出,这些人才中,最让太子李建成忌惮的,就是房玄龄和杜如晦两人。

但是在玄武门之变前夜,李世民却要尉迟恭拿着剑去请房玄龄和杜如晦,说是请,其实隐含腾腾杀气,为何李世民在政变前夜想要杀掉自己的得力助手呢?请听有书君为您一一道来。

一, 房玄龄、杜如晦其人。

房玄龄出身于仕宦之家,饱读诗书博学多才,年少便通古今知晓天文地理,18岁便中了进士,入隋朝廷为官。

房玄龄颇有识人之才,李渊在太原起兵反隋,他便投靠了李世民,成为李世民得力的谋士。在李世民帐下,房玄龄在军政事务上出谋划策,为李世民书写军事奏章,还帮着李世民四处搜罗人才,是李世民非常仰仗的大军师。

杜如晦也是当世极有才华之人,当世对他有“聪明识达,王佐之才”这样的评价,早在隋末被征为预备官员时,便为隋朝礼部侍郎高孝基所器重,不过杜如晦有着过人的智慧,他看出隋朝败局已定,不愿为其效力,于是辞官归隐。

说是归隐,其实心怀大志,只是蛰伏着期待明主的出现。李渊平定长安后,房玄龄听说杜如晦有谋断之才,便将其举荐给了李世民。

后来在与各军阀的征战中,杜如晦的谋略鬼神难测总是棋高一着,打得敌人无还手之力,立功无数,深得李世民器重。

房玄龄和杜如晦两人搭档简直是黄金组合,算无遗策令敌人胆寒,当时人称这两人为“房谋杜断”,李世民得此二人如虎添翼。

二, 房玄龄和杜如晦在龙争虎斗中推波助澜。

李世民麾下能人众多,又因为赫赫战功在军中威望极高,房玄龄还在不断地为李世民网罗人才,形成了一股极大的政治势力,这让太子李建成如芒刺背,梦里都恨不得将李世民团伙除之而后快。

李建成和他的四弟李元吉抱团,明里暗里都在削弱李世民的势力,他的努力得到了唐高祖李渊的肯定,在李渊的授意下将一大批能人志士调离李世民身边,房玄龄和杜如晦首当其冲名列调离人员榜单。

房玄龄极有政治远见,他看清楚了当下形势,第一个规劝李世民放手一搏,杜如晦也为李世民分析形势,李世民已成为太子眼中钉,和太子李建成之间已经没有了骨肉情深,只有你死我活,与其被他人干掉不如先下手为强。

这些话虽说讲到李世民的心坎上,但发动政变风险太大,稍有不慎便万劫不复,所以他还有些犹豫不决。

还没等李世民做出决定,房玄龄和杜如晦便被李建成从李世民麾下调任为朝廷官员,按照唐律,朝廷官员不得与藩王往来,否则便要斩首。

秦王李世民心里很清楚这条唐律就是冲他来的,虽然气恼,但也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臂膀被他人折断。

三, 房玄龄和杜如晦激将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

房玄龄和杜如晦被调走,表面上和李世民没有往来,但是在他俩的谋划下,李世民身边的长孙无忌,尉迟恭和侯君集等人继续劝说李世民发动政变,没有左膀右臂商量,李世民更难痛下决心。

公元626年,突厥作乱,李建成趁机向唐高祖李渊进言让李元吉去平定突厥,并建议将李世民的部下都调到李元吉麾下听用,此举意在一举消灭李世民和他的团伙,李世民到生死存亡的时刻,再也容不得他犹豫了,当即决定发动政变。

多年征战中,李世民已经习惯有事和房玄龄和杜如晦商量,更何况是赌上身家性命的关键时候,于是在玄武门之变前夜,李世民就让长孙无忌去请房玄龄和杜如晦俩人来议事。

长孙无忌走了一趟,人没带来,却带来了一句话:“有敕不许更事王,今若私谒,必至诛灭,不敢奉命。”房杜二人是真的怕杀头不敢面见李世民吗?其实不是,他们俩人都是政治高手,等李世民下这个决定已经等了好久,说这样的话只不过是担心李世民再犹豫于是故意激将。

李世民听到这句话,非常恼火,马上解下自己的佩剑交给尉迟恭,并对他说:“房玄龄和杜如晦这是准备背叛我吗?你拿着我的剑去带他们来,如果不来,你就把他们杀了。”当尉迟恭拿着剑去请房玄龄和杜如晦,他们俩人知道这次李世民是铁了心,这也正是他们希望看到的,当即化妆成道士跟着尉迟恭来到了秦王府。

经过一番周密的筹划,第二天便拉开了杀兄屠变的政变序幕,也就是著名的“玄武门之变”。

“玄武门之变”成功后,李世民给房玄龄和杜如晦记了首功,等到李世民成为皇帝后,他们二人都被重用官居宰相,和一代明君一起开启了盛世太平,为后世留下了不少君臣佳话。

成就多大事业,很多时候不一定取决于你有多大才能,关键还要看你身边有着什么样的人。

李世民能够成为一代明君,是因为如房玄龄和杜如晦一样的很多能人成就,和他们的丰功伟绩比起来,杀兄屠弟的手段也算不得恶行了。

故事说到这里,有书君有些感慨:你能成就多大事业,很多时候不一定取决于你有多大本事,关键还要看你身边有着什么样的人。

李世民能够成为一代明君,是因为如房玄龄和杜如晦一样的很多能人成就,和他们之后立下的丰功伟绩比起来,杀兄屠弟的手段也算不得恶行了。

有书君语:一直倡导终生学习的有书君今天给大家送福利了啦。2019年最值的读的52本高分畅销好书,免费领取。从认知思维、情感故事、工具方法,人文社科,多维度承包你一整年的阅读计划。

活动参与方式:私信回复“福利”或点击阅读原文即可免费领取。限时福利,先到先得哦~


有书共读


这是互相试探底线和决心,到底要不要干大事。

东宫太子府和秦王府矛盾日益升级,房玄龄感觉不妙,找长孙无忌,让他同去劝李世民早下手,因为要弄死李建成,房玄龄又不能直说,只对李世民说大事早定,早下手。二人去劝李世民,但李世民没有表态,也没办法表态。

李建成联合李元吉,上疏奏请将房玄龄、杜如晦清除出秦王府,免得他们捣鬼破坏君臣、父子关系。房玄龄和杜如晦就在京城外徘徊,不敢入城,入城就得被砍头。

武德九年,突厥阿史那斯摩率兵攻打乌城,李渊舍弃李世民,按照李建成建议,启用李元吉帅兵出征,同时抽调尉迟恭、程知节、段志玄、秦琼等秦王手下将领,并把相应部队进行重新整编。

两次大的人事变动,基本就把秦王府人手调空了,就剩一个长孙无忌留在李世民身边。

玄武门之变前,李世民下定决心要动手,派长孙无忌去召房杜二人回来商议,结果没找来。长孙无忌说:二人奉皇帝圣旨,不能再听秦王号令,私自见面必死无疑。

李世民大怒,对尉迟恭说,房玄龄杜如晦敢背叛我吗?说完抽出腰刀,递给尉迟恭:你亲自去,如果他们真的不打算来了,就砍了他们脑袋给我!

尉迟恭和长孙无忌又跑了一趟,见了李世民的腰刀,房杜二人换上道袍,分头赶到秦王府,商议大事。

这里因为房玄龄事前找过李世民,劝他下手先干,但李世民没表态;后来房杜二人被赶出秦王府不许回进城,后边又把秦王府众将调离,李世民依旧没有具体动作。玄武门之变以前,突然让长孙无忌来找他们,二人不知道李世民是否已经下定决心,于是用不奉命令来试探。李世民也明白,所以让尉迟恭带他的腰刀去二次再去找房杜,房杜知道李世民这是下了决心了,赶紧前往秦王府。


羊串三叶


玄武门之变前夜,李世民为何让尉迟恭拿剑去请房玄龄和杜如晦?

李世民通过玄武门之变,使他顺利的成为历史的唐太宗。唐朝的这次政变在历史上也是很有名的政变,这次牵涉的人员比较多,并且牵涉的都是皇室宗亲,也可以说是一场争夺皇位的政变。在这次政变的前夜,首先是李世民得知太子李建成要对他不利;其二房乔和杜如晦是李世民的重臣,请他们商量对策;其三李渊设计调走房杜二人。

玄武门之变的起因

对这次政变的起因,应该说是李世民把点燃了这把火,本来政变前夕是一点小的火星,由于李世民把它放大化了,他是怎么放大化的。

皇室家族,皇帝一般就会选出下一任的接班人,往往是在几个皇子中产生,被选到几率最大的就是老大。相应在唐朝也是一样,李渊就选择了李建成当太子。那么下一步就会出现争夺,谁当太子就有机会得到传承皇位。李世民和李建成来说,李世民身边的谋士,以及能人异士比较多,而李建成的后台就是李渊。所以玄武门之变之前,李建成就思考了一番,他首先分析了,李世民对他会产生威胁,那么李世民身边的能人异士中,武将比较好对付点,主要是谋士有点难对付。于是李建成就想到了,李世民身边的房杜二人,如果这两个人不在李世民身边就好办多了。

因此李建成就去找他的后台父亲李渊,经商议后,他们想到了一个注意,让李渊下令把房杜二人调到皇宫商量事情,然后李建成可以去对付李世民。当时李渊把房杜二人招到宫中的时候,李世民还不知道李建成的用心。后来尉迟敬德和长孙无忌向李世民进言,李建成有可能会对你不利。故而李世民让尉迟敬德带着自己的佩剑,去宫中请房杜二人回来。后来他们就开始商量怎么样对付李建成,这就是玄武门之变的导火索。

房乔和杜如晦对李世民所起的作用

李世民身边的房杜二人,可以说是他的左膀右臂。如果没有他们两个人,李世民有可能就找不到办法对付太子李建成,那就是等着任人宰割了。因此李世民就让尉迟敬德带着自己的佩剑,前往宫中请房杜回来商量对策。

我们首先分析一下,为什么李世民要给尉迟敬德一把剑。笔者认为:其一古代佩剑有代表佩剑人的意思,也就是说当房杜二人见到,尉迟敬德拿的剑,就可以知道一定有大事发生。在进一步讲,房杜二人见到李世民的剑,就等于接到命令。如果房杜二人对李世民没有重要性,李世民是不会让自己的佩剑离开。因为佩剑等于自己下命令,就相当于皇帝给臣子下命令一样。其二还有一种寓意,如果房杜二人不回来,那就让尉迟敬德把这两个人除掉。那么李世民为什么会这样做,因为房杜二人对李世民很重要,也知道李世民的一切事情。如果房杜二人不回来,说明这两个人对李世民已经不忠心了,留着他们也没有用处,反而会对自己不利。

故此,玄武门之变能不能发动,关乎着李世民的未来能不能当上皇帝,房乔和杜如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是一场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政变,正是这场政变,才有了后来的贞观之治。

李渊对李世民和李建成的看法

玄武门之变前夜,本来是太子李建成和皇帝李渊,两个人一起设计对付唐太宗李世民,但是后来反被李世民算计。在这里就产生了一个问题,唐高祖对太子李建成和李世民的看法。

笔者认为:其一,李建成是唐高祖亲自选的太子,这也存在古代长幼有序的说法。唐高祖李渊对李建成的能力是肯定的,如果能力达不到,唐高祖李渊应该也不会支持他的,也不会选他做太子。其二当时唐高祖和李建成都清楚,李世民的势力已经发展的很庞大了,直接对太子李建成的地位,以及唐高祖李渊的皇位都造成了威胁。再加上当时,李世民也调派了很多兵力到身边,对李建成也造成了更大的不利。

对于唐高祖李渊来说,他肯定不想让自己的亲生儿子发生矛盾,或者做更不好的事。所以只能调开唐太宗李世民身边的房杜二人,然后在对李世民采取措施,肯定不会除掉他。但是,唐太子李世民利用这次政变,除掉了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以及他们的儿子。·相对于唐高祖李渊来说,只能气,没有话说,手心手背都是肉。

结语:

这次政变的发生,给唐朝带来了有利的一面,如果没有此次的政变,也不会有唐朝的贞观之治。或许唐朝也不会有这么繁荣昌盛,不利的一面就是代价不较大,反映出了人性的本质,更反映出了权利争夺的残酷性。不管什么事情,都有利的一面,也有弊的一面,往往我们取舍的时候,会选择利大于弊的一面。如果想做到没有弊的一面,笔者认为好像没有的。

参考文献:

《旧唐书》 宋祁、欧阳修等所编著

图:来源网络


太史简


房玄龄和杜如晦二人,史称“房谋杜断”,在李世民削平群雄,扫清廓宇的过程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被李世民倚为左右手。可是,在唐高祖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发生的“玄武门之变”前叶,面对李世民的征召,二人却采取了不合作态度,惹得李世民大发雷霆,差点杀了他们。难道这二人背叛了李世民吗?

早在武德初年,房玄龄和杜如晦、长孙无忌见李世民和太子与齐王之间嫌隙已成,无法挽回,就劝谏李世民要当机立断,效仿周公诛管、蔡,既可保全自己,又可成就大业。在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眼里,李世民所有的幕僚中,房玄龄和杜如晦是最令人畏惧的两个人。因此,二人向唐高祖李渊诬陷房、杜二人,使得二人被贬,离开了秦王府。

据《旧唐书 房玄龄传》记载:"隐太子以玄龄、如晦为太宗所亲礼,甚恶之,谮之于高祖,由是与如晦并被驱斥。”

由此可以看出,房杜二人虽不能是李世民弑兄杀弟的始作俑者,但也是积极的参与者。

武德九年六月初一丁巳日(公元626年6月29日),暗藏在太子东宫中担任率更丞(主管计时的官员)的王晊,传递给李世民一个惊天的消息,那就是李建成和李元吉要在昆明池举办的给李元吉饯行的酒席上,一举消灭李世民。

李世民内部经过了一系列的谋划,终于确定了行动计划,可是,没有了房玄龄和杜如晦二人,李世民总觉得该计划不完美,“房谋杜断”嘛!于是,李世民安排长孙无忌去把他二人找来,一起商量大事。在李世民心里,这二人一听自己召唤,还不得马上回来。可是,事与愿违,房玄龄和杜如晦二人对长孙无忌表示,唐高祖李渊已经明确指示,我们以后不能再和秦王见面,否则,会被杀头,因此,不能奉命。

这个结果大出李世民所料,在最紧要的关头,这两个心腹爱臣却选择了逃避!李世民大怒,难道这两个人要背叛我吗?抽出佩刀,命令尉迟敬德,你再去看看,如果他们不回来,就把他们的脑袋带回来见我!

第二次见面时尉迟敬德很干脆,直截了当地对二人说,秦王已经确定了行动计划,需要你们回去协助。这次,二人没有推辞,马上随着尉迟敬德回到了秦王府。

据《旧唐书 房玄龄传》记载:“隐太子将有变也,太宗令长孙无忌召玄龄及如晦,令衣道士服,潜引入阁计事。”

那么,房玄龄和杜如晦为什么会在长孙无忌第一次征召他们回秦王府议事的时候,采取了拒绝的态度呢?笔者认为可能会有两种可能。

第一种可能

长孙无忌第一次来的时候只是说要二人回秦王府议事,并没有说明商议什么事情。这二人在唐高祖李渊的严令之下,再加上身边有太子和齐王的眼线在时刻监视,为了自身的性命考虑,不敢随便行动,给太子和齐王留下把柄,因此采取了不合作态度。

第二种可能

长孙无忌第一次来的时候,虽没有明确表示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但以房杜二人的精明,不会猜不到李世民想干什么。可是,二人面临的是一场惊天巨变,成功则尊荣万代,失败则祸灭九族。李世民这次究竟是真的下了最后的决心还是像以往那样犹豫不决,二人不能确定。于是,二人采用了激将法,以不合作的态度来激怒李世民,从而达到试探出李世民真正态度的目的。如果李世民这次真的下了最后的决心,那二人就会义无反顾地回到李世民身边。

尉迟恭和长孙无忌第二次来的时候,通过尉迟敬德的嘴表明了李世民的决心,并且,尉迟恭还带来了李世民的佩刀。房玄龄和杜如晦久在李世民身边,岂有不认识李世民佩刀之理?也深知尉迟敬德带刀来的真实含义。如果二人再次采取不合作态度,那么,尉迟恭就会毫无犹豫地砍下二人的脑袋。二人倒不是一定怕死,而是从这个举措看出了李世民这次的决心,于是,跟随尉迟恭回到了秦王府。

六月初四庚申日(公元626年7月2日),历史上著名的“玄武门之变”爆发!

总结

综上所述,房杜二人还真的不是怕死,他们怕的是李世民二心不定,那就会输的干干净净!因此,房杜二人才采取了极端手段,以不配合行动来激起李世民,从而达到试探出李世民真正态度的目的。如果李世民在这种情况下仍然犹豫不决,那么,房杜二人恐怕就此会真的远离李世民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