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有哪些戰役,是因為一個人的出現,扭轉了時局反敗為勝的?

史學達人


戰爭中人起的作用確實是最大的,不同的人指揮的同樣的戰役,對付同樣的敵人,可能就會有不同的結果。

說到戰爭中因領導人的不同,而取得戰役的勝負的典型代表,就不得不說歷史上的四渡赤水之戰。

不得不說四渡赤水之戰的勝利,就是一個這樣的典型的戰役。

當時的工農紅軍,真可謂是危機四伏。因為第五次“反圍剿”戰爭,李德等人的錯誤指揮,導致了工農紅軍僅剩下三萬餘人了。

蔣介石在知道這種情況下,為了一舉殲滅工農紅軍,他就派了二十萬大軍,想把工農紅軍給徹底的趕盡殺絕。

想想二十萬對三萬工農紅軍,好像勝算的把握很大。至少在蔣介石看來,此次對工農紅軍的圍剿,肯定是萬無一失的。

也就是所謂的勝局已定,全無例外。

但是,這一次對紅軍的圍剿,結果還是讓蔣介石大吃了一驚的,因為他被反殺了,並且最終是在人數眾多的情況下,吃了一個打敗仗。

蔣介石不知道的是,之所以會出現如此大的逆轉,因為經過遵義會議之後,工農紅軍開始有毛澤東來領導了。

這也就是說毛澤東已經掌握了軍隊的絕對領導和指揮權。

所以,正是在這種情況下,毛澤東帶領的三萬工農紅軍,開始和國民黨二十萬大軍在貴州、四川等地的邊界線上,來會穿梭的。

我們都知道毛澤東即是戰略家,又是戰術家。他最擅長的戰役,就是集中我軍優勢兵力,給予敵軍以沉重的打擊,同時在配合運動戰。

毛澤東在消耗敵軍有限兵力的同時,把他們給逐一分散開來,然後找到機會,出其不意的給與他們以毀滅性的打擊。

正是利用這種迂迴穿插式的作戰方式,毛澤東先後四次帶領工農紅軍,度過赤水。並且殲滅了國民黨大部分人馬。

這是令國民黨軍隊,絕對想不到的。竟然先後在一個地方吃了四次敗仗,這是他們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參戰的國民黨殘餘部隊,看到自己勝利無望,再不撤退的話,就有可能會被全部殲滅的情況下。所以,他們只好狼狽地逃跑了。

不得不說這就是一場打的十分漂亮的,在勝局已定,卻被反殺的戰役。

此次戰役的勝利,對於工農紅軍來說意義還是十分的重大的。

因為四渡赤水戰役的勝利,不僅保存了工農紅軍僅存的碩果,而且還為日後工農紅軍再次走向強大奠定了基礎。

另外,這一次戰役也被毛澤東視為自己一生之中,指揮的最為得意的一次偉大戰役的勝利。同時,四渡赤水之戰,也是中國歷史上為數不多的,以少勝多的偉大戰役。

所以,這一次戰爭具有很大的歷史意義。在一定程度上,這次戰役是可以和解放戰爭時期的三大戰役所比肩的。

不過話又說回來,也只有最為偉大的軍事家,才能在戰場上超水平發揮,用三萬人馬打敗敵軍的二十萬大軍。

毛澤東做到過,所以,毛澤東也是中國歷史上最為偉大的軍事家。


史學達人


金門戰役是我軍在解放戰爭中一次慘痛的失利,這其中有情報失誤、準備不足、輕敵大意、指揮欠周密等原因,另外,一個人的突然出現也左右了戰役的走向,最終我軍功虧一簣,遭受重大損失。而這個在戰役過程中起了很大作用的人,就是國軍第12兵團司令胡璉。

1949年10月17日,葉飛率領的我第三野戰軍10兵團勝利結束了廈門戰役,隨即準備發起金門戰役。當時駐守金門的是國軍22兵團的1.2萬餘人,另外有一隻400餘人的裝甲部隊,而且還有國軍的艦艇和飛機助陣,由此打造了陸海空三軍立體防禦體系。



葉飛因為在廈門協助接管工作,進攻金門的戰役交給了28軍執行,而28軍的軍長和政委都在福建治病,所以指揮戰役官是28軍副軍長蕭峰和政治部主任李曼村。

在作戰準備期間,因國軍在撤退前銷燬了所有能找到的船隻,所以28軍遇到了無船可用的困境,原定渡海戰役進攻部隊由6個團組成,但因為只收集到了可航渡三個團的船隻,又因對上級下達的作戰命令時間己延遲了4天,所以指揮部很著急,便決定分三支梯隊渡海作戰,用現有的渡船先運送第一梯隊三個團約9千人登陸作戰。然後返航,再陸續運送第二、三梯隊上岸。



但此時我軍不瞭解的是,國軍胡璉的12兵團已在金門登陸增援,其18軍在9日到達,而19軍就在我軍發起進攻的前一天登陸,現在金門的守軍已達到4萬多人,但由於我軍情報的失誤,敵情的變化並沒有引起我軍的注意、重視。

10月24日夜裡,我軍三個團兵分三路發起登島作戰,並於25日凌晨登陸成功,但卻沒有及時組織渡船返航,致使船隻因海水退潮而擱淺在海灘上,天亮後全部被敵軍炸燬。這個致命的失誤,使後續部隊無法跟進,而登島部隊形成了孤軍深入的態勢。



胡璉在得知我登島部隊向縱深推進後,立即命令其主力部隊投入戰鬥,對我軍實施反包圍,同時命令其他部隊進行迂迴,佔領我軍的灘頭陣地,切斷我軍的退路。

在敵人的瘋狂反撲下,到25日晚,經過一天的戰鬥,我登島部隊折損大半,兵力己不足4千人,幾乎處於彈盡糧絕的困境。雖然當夜我軍由一名團長帶著400餘名戰士後續登陸增援,並與大部隊會合,但力量太小,己於事無補。

26日天亮後,胡璉指揮部隊對我軍發起了猛烈的攻擊,並用飛機狂轟濫炸。經過兩天苦戰,我軍退守古寧頭一帶防禦,隊伍已不足1千人。26日夜裡,部隊突圍到海邊,準備渡海迴歸,但沒有找到任何航海工具,只能再次轉移,想到山區與國軍周旋,可是在轉移過程中被國軍發現並陷入重圍。戰至最後,我官兵或犧牲或受傷被俘,至此,金門戰鬥結束,我軍登島的三個多團9086人無一返還。



胡璉所率的12兵團是由廣東地區敗退而至的,他這支部隊是重新組建的,原來的12兵團在淮海戰役中被我軍全殲,當時的副司令官胡璉,先坐坦克後改牛車,孤身一人逃出重圍,沒想到在金門我軍又被他狠狠咬了一口。

也該他命大,後來在金門炮戰中,我軍的炮彈幾乎讓他的金門防衛司令部團滅。但不同於幾位副司令的或死或重傷,擔任防衛司令的他又逃過了一劫。胡璉的運氣之好,兩個陣營的將帥中少有人能比得過他,當然,好的運氣之外,他的本事也是數一數二的。

金門戰役的失利,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如果沒有胡璉的及時趕到和指揮,戰局也許會有不一樣的結果。

歷史微點與您共同學習,感謝您的關注與支持


歷史微點


眾所周知,戰爭中人起的作用的確是最大的,我們不得不承認,一個優秀的人在一場戰爭中起到了決定勝負的作用, 這樣的偉人在中國的歷史上並不少見,當不得不讓我佩服的一個典型的偉人還是我們的中國無產階級革命偉大的領袖-那正是我們的毛澤東主席,那今天就讓我們來好好了解了解一下毛澤東主席的英勇抗戰的事蹟吧。

毛澤東,無產階級革命家,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潤之,筆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他是中國共產黨創始人之一,也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締造者和領導人。1949至1976年,毛澤東擔任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領導人,是中國第一任主席。他對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發展、軍事理論的貢獻以及對共產黨的理論貢獻被稱為毛澤東思想。毛澤東被視為現代世界歷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時代》雜誌也將他評為20世紀最具影響100人之一。

1893年12月26日生於一個農民家庭的他,革命爆發後在起義的新軍中當了半年兵。1914~1918年,在湖南第一師範學校求學。畢業前夕和蔡和森等組織革命團體新民學會。五四運動前後接觸和接受馬克思主義,1920年11月,在湖南創建共產主義組織。

1921年7月,出席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後任中共湘區委員會書記,領導長沙、安源等地工人運動。這樣的他再對抗美軍時簡直奉獻了自己的心血,在美軍在仁川登陸後,起初朝鮮人民軍與其交戰還打了幾次硬仗,但隨後就很難再堅持下去,金日成得知前方不利消息後,於9月28日召開朝鮮勞動黨中央政治局緊急會議,最終認定,由於大部分人民軍主力未能撤回來,一旦美軍越過三八線,在北方的人民軍不可能進行有效的抵抗,朝鮮已經面臨十分危險的局面。金日成緊急給蘇聯和中國最高領導人各寫一封信,基本內容就是要求蘇聯和中國動用軍事力量,直接支援朝鮮。對於中國來說,就算不想打仗,面對既成事實,顯然已經不能在這場戰爭中置身事外,但登陸後的美軍迅速向朝鮮北方推進,朝鮮人民軍有被美國軍隊全部消滅的危險,朝鮮亡國在即。

毛澤東把注意力轉向了朝鮮。那個時候,毛澤東每天都站在朝鮮半島地圖前,久久思索,他頻繁地找中共中央領導人和高級軍事領導人商議,和周恩來商議的時候最多。後來,在10月1日,毛澤東在收到求救信後,緊急同劉少奇、周恩來、朱德等領導同志商議,劉、周、朱三人對出兵朝鮮有很大顧慮,認為出兵對中國不利。在10月2日下午召開的會議上,毛澤東曾經主張出兵朝鮮,並且認為出兵朝鮮已是萬分火急,鑑於林彪有病,提議要彭德懷掛帥。這次的出兵完全就是毛澤東主席在主導的,後來,在毛澤東的領導下,朝鮮渡過了困難期。

在1934年10月,參加紅軍長征,長征途中,1935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貴州召開擴大會議(即遵義會議),確立了以毛澤東為代表的新的中央領導,在10月,中共中央和紅一方面軍到達陝北,結束了長征。12月,毛澤東主席作了《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的報告,闡明瞭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1936年12月,同周恩來等促使西安事變和平解決,這成為由內戰到第二次國共合作、共同抗日的時局轉換的樞紐。抗日戰爭開始後,以他為首的中共中央堅持統一戰線中的獨立自主原則,努力發動群眾,開展敵後游擊戰爭,建立了許多大塊的抗日根據地。

1942年2月,領導全黨開展整風運動,糾正主觀主義和宗派主義,使全黨進一步掌握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普遍真理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的基本方向,為奪取抗日戰爭和全國革命的勝利奠定了思想基礎。在他的領導下,抗日戰爭勝利後,針對蔣介石企圖消滅共產黨及其武裝力量的現實,他提出“針鋒相對”的鬥爭方針。1945年8月赴重慶同蔣介石談判,表明中國共產黨爭取國內和平的願望。1946年夏蔣介石發動全面內戰後,毛澤東同朱德、周恩來領導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行積極防禦,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1947年3月至1948年3月,同周恩來、任弼時轉戰陝北,指揮西北戰場和全國的解放戰爭。1947年夏,中國人民解放軍從戰略防禦轉入戰略進攻,在以他為首的黨中央領導下,經過遼瀋、淮海、平津三大戰役和1949年4月的渡江戰役,推翻了國民黨政府。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正式成立了。我們中國從此開闢了新的天地。

這樣的毛澤東帶領著我們建立了獨立自主的新中國,讓中國的人民成為了國家的主人,他永遠存在於我們的心中,永遠是我們的主席。


笑談歷史zz


1946年6月,中央決定改組東北局,由林彪任書記,接替前東北局書記彭真, 高崗、陳雲任副書記。中央在此時任命林彪為東北局書記,東北民主聯軍司令員兼政委,等於是將東北的軍政大權全權交給林彪,這並不是一個符合常理的選擇,但是非常之事行非常之事,歷史證明,這一做法是正確的。僅僅三年不到,林彪不僅將東北全部拿下,而且帶出了百萬雄師,大大加速瞭解放戰爭的進程。

一 爭奪東北

早在日本還未投降、但是敗局已定之時,國共雙方就已經把目光瞄向東北了。東北在張作霖時期就已經具備一定的工業基礎,日佔時期,日本對東北進行了大規模的建設,企圖把東北打造成後方基地。當時東北是全國範圍內唯一擁有完備的工業佈局的地區,在加上東北物產資源豐富,是重要的產糧區,因此,搶佔東北,至關重要。

1945年10月9日,,東北軍區成立,彭真任政委, 司令員是程子華。當時東北在蘇聯紅軍的控制之下,中共認為,東北這塊“肥肉”已經燉在“鍋”裡了, 毛澤東甚至提出:關上東北的大門, 海上守住安東 (今丹東) 、營口, 陸上守住山海關、錦州,,不讓國民黨軍進入瀋陽。即使不能達成此目標, 亦可造成對抗力量, 以利將來談判,,迫使蔣介石承認華北、東北的自治地位。在這種情況下,城市工作經驗的彭真就成為東北局書記的合適人選。

二形勢的惡化

東北的工作,困難重重。第一,我黨在在東北的群眾基礎非常薄弱,東北人的正統思想比較重,認為國民政府才是正統,當時的東北大姑娘甚至都以嫁給國軍為榮;第二,雖然當時我黨軍隊佔優,但是真正的骨幹只有黃克誠帶過去的三萬大軍,其餘部隊都是在東北擴招的,成分複雜,其中有很多投機分子,思想不堅定,局勢一緊張,就有大批部隊叛變;第三,先期出關的部分幾乎是赤手空拳而來,想著接收日軍遺留下來的武器,但是不料蘇聯不給,導致武器極度缺乏。無糧,無兵,無群眾基礎,很快東北局勢急轉直下。

比這更惡劣的是,東北的一把手彭真並沒有意識到東北的局勢惡化。在1946年3月6日的梅河口會議上,彭真、李立三等政工幹部還認為東北形勢是共產黨佔優勢, 並據此提出“先攻打長春, 後攻打四平”, 完成“中央建都長春”的計劃, 與國民黨平分東北。而林彪、黃克誠等軍事幹部認為東北局勢嚴重惡化, 對軍事行動極為不利,主要精力應該放在加強軍隊建設、根據地建設上,雙方不歡而散。會後,彭真向中央提出更換軍事幹部,而林彪則向中央報怨彭真盲目樂觀。

東北局勢的分水嶺是四平保衛戰,四平之戰以東北民主聯軍失敗告終,此戰後我黨在東北的弊病集中爆發出來,一味想著佔領大城市,和國民黨的精銳部隊進行殘酷的攻堅阻擊戰,傷亡太大;沒有一個穩固的後方根據地,一旦失敗,退無可退。四平之戰後,東北民主聯軍不得不放棄長春,渡過鬆花江北撤哈爾濱。

三 臨陣換將,取得勝利

就在這個危機關頭,毛主席黨中央果斷決定,換掉彭真,讓林彪主持東北大局,軍政大權一手抓。以林彪為首的東北局書記馬上扭轉了之前錯誤的政策,放棄大城市,首要解決的是東北最迫切、最關鍵的問題,即農村根據地的建設,這就是林彪著名的“讓開大路,佔領兩廂”的決策。調整路線後,東北局勢立馬活了,三下江南四保臨江,夏季攻勢,秋季攻勢,林彪四處出擊,不斷消滅國民黨軍的有生力量,將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裡,一步一步向勝利邁進。僅僅兩年多的時間,東北局勢就全盤逆轉,整個東北已經是解放軍的天下,國軍的部隊只能龜縮在長春、錦州幾個大城市裡,寸步難行,最後在遼瀋戰役中覆沒。


一卷青史


歷史上戰爭中人起的作用的戰役有很多,因為一個人而改變結局的也有很多,比如我們偉大的毛澤東主席以他卓越的軍事指揮才能扭轉過多次戰役。

一.贛南閩西開闢新的根據地的三次反圍剿戰役



在1929年,毛澤東、朱德和陳毅率領紅四軍下井岡山準備開闢贛南閩西革命根據地,但是毛澤東和朱德、陳毅在黨指揮槍的問題上發生嚴重分歧,在紅四軍第七次黨代會上否定了毛澤東的建軍思想,選掉了毛澤東的前委書記,把毛澤東趕出了他所建立的紅四軍。

沒有毛澤東的紅四軍、沒有毛澤東建軍思想的紅四軍在贛南閩西處處碰壁,軍隊管理混亂,人員損失超過三成。中央知道後要陳毅到上海說明情況,陳毅據實向中央做了彙報,中央的李立三和周恩來要求陳毅和朱德一定把毛澤東請回來。陳毅和朱德承認了錯誤,毛澤東回到紅四軍恢復原職。

毛澤東回來後召開了紅四軍第九次黨代會,通過了“古田會議決議”,這一決議奠定了“黨指揮槍”及黨委領導下的軍事首長分工制,確立了我們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原則。

經過這次會議後,在毛澤東領導指揮下下,紅軍在贛南閩西打敗了蔣介石三次反圍剿戰役的勝利。第一次反圍剿紅軍4萬對10萬,殲敵13000多人,活捉敵司令張輝瓚;第二次反圍剿紅軍3萬對20萬,連打五次勝仗,殲敵3萬多,蔣介石罵完何應欽而後大哭;第三次反圍剿紅軍3萬對30萬,蔣介石親自領軍,紅軍殲敵3萬多,國民黨26軍16000多人投降,蔣介石通電下野。

正是由於毛澤東的迴歸,建立了新型人民軍隊,才有了後來的三大圍剿戰役的勝利以及5萬多平方公里、250多萬人的中央蘇區。

二.第四次反圍剿的勝利



毛澤東在贛南閩西建立了中央蘇區,從蘇聯回來的王明為了控制中央蘇區,派人到蘇區奪權。毛澤東是個很講原則的人,中央對他個人的處理決定一定會接受,但對錯誤的政策一定會據理力爭。為此,毛澤東被剝奪了對紅軍的領導權,出任中央蘇維埃人民政府主席。

1932年周恩來來到蘇區,主持攻打大城市的軍事戰略,會議得到了大多數紅軍將領的支持,但遭到了毛澤東的強烈反對,毛澤東此時成了孤家寡人,無人支持他,在此次會議上毛澤東再次被剝奪了中央局代理書記一職。會後,毛澤東生病到東華山一廟裡養病。

在毛澤東養病期間,紅軍攻打贛州33天,連城牆都沒攻破,反而損失3000多人,還有一個師被國民黨軍增援部隊包圍,形勢極其危險。萬般無奈之下,周恩來讓人上山請毛澤東下山指揮。

毛澤東抱著病體下山,由於形勢危急,毛澤東一邊趕路一邊指揮,使被圍部隊得以脫險,並改變戰役計劃,急進福建出其不意拿下龍巖、漳州,繳獲大量武器彈藥,甚至連飛機也繳獲兩架,取得了第四次反圍剿的勝利。

雖然毛澤東指揮紅軍取得了勝利,但中央還是批評毛澤東打漳州的勝利是錯誤的,認為打贛州雖然失敗但是正確的,毛澤東為此據理力爭,由此徹底失去了軍隊和黨的領導權,紅軍也開始走上了失敗之路,一大批紅軍戰士和蘇區百姓為以王明為中心的中央付出了血和生命的代價。

這些戰役就是以一個人的智慧改變戰役走向的實際案例,從中我們也能看出毛澤東主席是個天生的軍事家,那些和他同時代的戰友和他還是存在差距的,也註定毛澤東主席是中國人民的大救星和領袖。


火炎炏焱燚水淼


全面抗戰八年,李宗仁在第五戰區司令長官的位置上呆了將近七年,雖然不是打得最好的戰區,肯定也不是最爛的。期間還取得了1938年的臺兒莊大捷和1941年豫南戰役的勝利,戰線始終維持的比較穩定,對憑障陝西和川東起到了一定作用。

(李宗仁)

客觀來說,第五戰區的的戰績未必強於薛嶽的九戰區和陳誠的六戰區,但肯定好過蔣鼎文一戰區、閻錫山二戰區、顧祝同的三戰區和張發奎的四戰區。並且李宗仁軍事能力雖稍遜白崇禧,然而較具親和力,和麾下的部隊長相處的比較融洽,各部作戰還算用命,理應一直留任到抗日戰爭勝利,可偏偏蔣某人不放心。

第五戰區在1939年以後,主要轄區為安徽西部、河南南部和湖北北部的交界地區,基本部隊有桂系李品仙的第11集團軍、川軍孫震的第22集團軍、王瓚緒第29集團軍和西北軍張自忠第33集團軍(後馮治安)。原來隸屬於五戰區的湯恩伯集團軍被單劃了出去,戰區部隊變成清一色的雜牌,恐怕也只有李宗人這樣非嫡系軍頭才能籠得住,兵力共有26個步兵師。



(李品仙)

對於桂系掌握兵權,老蔣打心眼裡就不情願,抗戰之初是為了體現“聯合抗日”,抗戰中期是因為戰事頻繁李宗仁暫時無人可以替代(僅僅白崇禧短期代理過)。雖然這裡並沒有嫡系部隊,仍然要用心腹“摻沙子”,最後選定了因為“重慶防空洞慘案”被撤職的劉峙,這個“長腿將軍”只蟄伏了一年多,就又被任命為第五戰區副司令長官。

按老蔣的意思,劉峙上任後起初是鉗制李宗仁,然後最遲應該在1944年就擠走桂系老大而扶正。結果日本鬼子1944年5月起發起的“豫湘桂戰役”打亂了這一計劃,幾個戰區的國軍丟盔棄甲,讓日本人打得非常狼狽,第五戰區在李宗仁的指揮下並無重大損失,如此一直到1944年底,豫湘桂戰役才告結束。

(劉峙)

這已經是抗戰末期,老蔣發現鬼子是強弩之末就要完蛋,判斷從此以後日軍不會有什麼大的動作,於是老毛病又犯了,開始琢磨如何剝奪李宗仁的兵權。因為在李宗仁的經營下,此時第五戰區的步兵師已增至55個,又新建8個獨立旅,騎兵師由1個增至11個,騎兵旅則由1個增至6個,總兵力幾乎翻了一番,常隊長特害怕桂系勢力在這裡繼續坐大。

1945年2月,重慶軍事委員會發布命令,李宗仁升任“漢中行營主任”,名義上負責統籌指揮第一、第五戰區的戰事,劉峙接任第五戰區司令長官,終於轉正成功。此時第一戰區由代理司令長官胡宗南主持,第五戰區又成為劉峙的天下,這倆黃埔系的嫡系將領,如何肯聽李宗仁的命令?李宗仁實際已被“明升暗降”奪去了兵權。

(犧牲的張自忠將軍)

豈料日本鬼子並不給劉峙面子,岡村寧次就任“中國派遣軍總司令”後,1945年3月發起了侵華日軍最後一次攻勢:旨在摧毀“豫湘桂戰役”中漏掉的中美空軍基地和機場群,其中湖南方向就是要奪取芷江空軍基地,於是爆發了“雪峰山戰役”,不提。河南方向的目標則是老河口空軍基地,這裡同時也是第五戰區司令部所在地。

也就是說,劉峙剛剛上任一個月就遭遇日軍大舉進攻,如果是輕車熟路的李宗仁繼續指揮作戰,在老河口中美聯合航空團的助戰下,日軍根本討不到好去。而貪生怕死的劉峙根本不敢正面迎戰,上報了所謂“後退決戰”的方案,請求大幅收縮防線,放棄便於堅守的伏牛山區,在襄河附近與敵“決戰”,重慶軍事委員會居然也照準了。



於是還未等日軍正式發起攻擊,劉峙就把戰區長官部匆匆搬出老河口,一口氣撤到了100裡之外的武當山下(均縣),而國軍最不擅長的其實就是敵前撤退行動,在日軍的追擊下,撤退很快演變成潰退,日寇主攻部隊“華北方面軍”第12軍和助攻的“第六方面軍”第34軍跟蹤追擊,毫無阻礙地殺入豫西腹地,3月27日兵臨老河口城下。

老河口位於漢水東岸,雖然城鎮不大,卻是鄂北、豫西和陝南間的重要孔道,是第一、第二、第五戰區與大後方陸上聯繫的交通樞紐,還是漢水船舶運輸的節點,更建有空軍基地,武漢會戰後就成為第五戰區司令部所在地,時隔七年之後終於毀在了劉峙的手裡。他為了掩護戰區後勤機關撤退,命令川軍第125師死守,數千名川軍弟兄堅持到4月8日傷亡殆盡,老河口陷落。

(劉峙在老河口)

劉峙的所謂“決戰”僅僅是命令川軍第22集團軍反攻,但並沒有收到什麼成效,中日兩軍在襄河形成對峙,直到當年8月日本投降。

而在抗戰末期第五戰區之所以如此大敗,喪師數萬失地數百里,讓豫西百姓遭受勝利前夜的苦難,皆因劉峙一個人之過,這樣一名在抗戰初期就已經證明是個“外戰草包”的將軍,就不應該替換李宗仁放在如此重要的位置上。


度度狼gg


1947年,晉冀魯豫野戰軍挺進中原之後,三路大軍進逼中原,解放戰爭的主戰場實際上就從山東轉移到了中原地區。

解放軍這邊,華野外線兵團,陳謝兵團,晉冀魯豫野戰軍,三路大軍都在中原擺開了陣勢,呈品字形分佈,雖然一開始相互之間距離較遠,只能進行戰略性的協同和配合,但很快就開始進行戰役性的協同配合。比如陳士榘率華野部隊一路西進到豫西洛陽,配合陳謝兵團解放洛陽,之後又南下在外線配合劉鄧大軍在大別山地區的作戰。

按照當時中央的設想,實際上是要把華野和中野合並,陳老總調中野司令部,華野部隊除一部分留下來配合中野作戰之外,一部分留山東堅持,粟裕率三個縱隊約十萬人,以東南野戰軍第一兵團名義南下,渡過長江。但這個東南野戰軍實際上是隸屬於中原野戰軍指揮的,即使粟裕率部南下,主要任務也是配合劉鄧大軍在大別山地區的鬥爭。

也就是說,這時候解放軍這邊,中野和華野之間的配合正在變得越來越密切。不僅陳士榘率華野三、八兩個縱隊南下配合中野作戰,中野十一縱也在豫東戰役中配屬粟裕指揮,參加戰鬥。在1947年國軍一度取得的優勢,在三路大軍齊出中原後,局面陡然改觀,國軍在華中和華東的部隊不得不疲於奔命,原本在華東的部隊,也大量調入中原作戰。

比如邱清泉兵團、胡璉兵團,都在這個時期進入華中戰區作戰,實際上是在華中剿總白崇禧指揮下作戰。但在作戰序列上,邱清泉兵團卻仍然隸屬於徐州剿總。在豫東戰役中,區壽年兵團雖然屬於華中剿總,但是在救援的時候,距離戰場最近的卻是正在山東境內的黃百韜兵團,而黃百韜兵團又隸屬於徐州剿總,也就是華東戰區。

正因為如此,這種作為國軍主要作戰機動兵團的調動,實際上戰區無法指揮,只能通過國防部和總參謀部來指揮,而國防部此時並不完全瞭解戰區實際情況,因此反應總是要慢一拍,給作戰帶來許多不便。因此,時任華中剿總司令的白崇禧一度向國軍統帥部提出,將華中和華東兩個戰區合併,統一指揮,以利接下來的國共兩軍戰略決戰。

白崇禧這個建議其實也是合乎情理的。因為這時候主戰場在華中戰區,但是華中剿總兵力不足,又總是要調動華東戰區的部隊來參戰,大戰之前集中兵力,統一指揮,這也是軍事常識。但問題在於,白崇禧之所以放著國防部長不當,跑來當華中剿總司令,就是因為蔣對他不信任,用陳誠當參謀總長,白崇禧覺得自己在中樞被架空了,所以才主動要求出外指揮作戰。

所以,白崇禧雖然提出了一個正確的建議,但是到了國軍統帥部,卻馬上被否決了。不僅如此,蔣還將他信任的宋希濂調到華中擔任剿總副司令,並命令他在宜昌、沙市一帶組建十四兵團,並且在武漢專門設置保密局對內監視的機構,宋希濂遇到問題,可以直接向蔣報告,如有特殊情況,也可以直接通過保密局直接向上報告。

而且,從1948年四五月間開始,把原本隸屬於各個戰區的綏靖區部隊,也逐漸的編組為機動兵團,由國防部統一指揮,戰區的兵力少之又少,幾乎成了空架子。白崇禧當然也不是吃醋的,既然不讓我痛快,我也不能讓你舒服,所以就在雲集了華中戰區主要作戰部隊的十二兵團的人事任命上作梗,讓土木系骨幹胡璉當不成兵團司令,最後陳誠只好推出黃維來替代。

淮海戰役之前,黃維兵團奉命東調,準備參加徐州會戰,原定編入黃維兵團一起東進的八十五軍,卻被白崇禧留置在了華中,一直到黃維兵團已經在蒙城和解放軍接上火了,八十五軍才趕到戰場。之後,黃維兵團被包圍,蔣打電話要求白崇禧派張軫兵團東進增援,白崇禧堅決不肯,蔣只好改為調剛組建不久的宋希濂十四兵團東調。第二軍的一個師到漢口都上船了,硬是被白崇禧的衛隊控制著船,不能開船。

宋希濂回憶說,白崇禧在此期間單獨和他密談過,白認為蔣的全部支持都在黃埔嫡系,而徐蚌會戰是打不贏的,他不會去指揮,讓宋希濂也不要去送死,只有讓黃埔嫡系的精銳都在徐蚌會戰中打光了,蔣就失去了他的本錢,只能下臺了。宋希濂當時聽了這個話,嚇了一跳,趕緊跑去向保密局武漢負責人報告了這個談話的情況,然後就連夜趕回宜昌了。

可以說,在淮海戰役的幾個關鍵階段,蔣在重要節點上曾經給解放軍送過助攻,白崇禧就是第二臥底功臣,貢獻比郭汝瑰要大得多了。無論是在阻撓胡璉當兵團司令,還是將八十五軍留下,還是在黃維被包圍之後不肯派部隊救援,甚至到了杜聿明集團被包圍之後,離華東戰場最近的,除了李延年、劉汝明兵團,就是華中的兩個兵團,但卻都被白崇禧阻撓,沒有增援。如果沒有他從旁掣肘,讓張軫兵團和宋希濂兵團全力東援,淮海戰役鹿死誰手就不好說了,真有可能像杜聿明說的,只能等著四野南下了。


蕭武


萊蕪戰役國軍5.3萬人3天被全殲,臥底將軍的作用到底有多大?

戰爭中人的作用至關重要,但絕不可能一個兩個人改變戰爭形勢。如果認為一兩個人就能改變戰爭形勢,那是典型的唯心主義史觀,不具備研究歷史的基本素養。

解放戰爭中的經典戰役——萊蕪戰役中,很多人以為,我黨的臥底將軍韓練成起到了決定性作用。這種說法有一定道理,但並不是全部真相。

萊蕪戰役這一戰,華野把把國軍在膠濟線上全部機動兵力兩個主力軍第七十三軍和第四十六軍(即整編第四十六師)消滅得一乾二淨,把第十二軍消滅了一個師,把第八軍打垮了兩個師,消滅和擊潰共四個軍。其中第七十三軍和第八軍都是蔣介石嫡系精銳,第四十六軍也是有名的桂系主力。

時任國軍46軍軍長的韓練成在萊蕪戰役中起到的關鍵作用,必須予以承認,必須銘記。

韓練成在萊蕪戰役中起到了哪些作用呢?我認為主要是三點:

1,第一時間把國軍的部署告知我軍。

萊蕪戰役中,韓練成是通過董必武和周總理與我軍建立聯繫的。萊蕪戰役期間,雙方分別派出了楊思德和解魁作為代表來回聯繫。每當下達到韓練成手上的情報,韓練成都會第一時間告知我軍。相對於我軍的其他情報來源,韓軍長的情報更快更準確。

2,在我軍殲滅73軍時,保持按兵不動和假支援。

李仙洲集團有73軍、46軍和12軍三個軍五六萬人。韓練成原本是西北軍舊部,救過蔣介石的命,現在又成了桂系的將領。46軍下面的師長團長甚至營長連長都是桂系李宗仁白崇禧的人,這決定了韓練成不可能像高樹勳那樣陣前起義。所以,當華野攻打萊蕪時,只是提出了要求46軍不增援73軍的要求,這裡只是戰術上的配合。

3,推遲了李仙洲集團的突圍計劃。

當我軍全殲了73軍的77師時,李仙洲召集高級將領開會,研究是否遵照王耀武命令迅速撤退。會議決定,在2月22日早上開始以第七十三軍兩個師和第四十六軍兩個師共四個師齊頭並進,以強大火力開路,採取"秋風掃落葉"之勢,迅速突出華東野戰軍包圍圈,與12軍匯合。此時韓練成發言,闡述了提早突圍的種種困難,最終把突圍的時間推遲了1天。

4,孤身潛逃,讓46軍沒有指揮。

23日突圍時,73軍和46軍的將領全部集合,準時出發,始終沒有找到韓練成。當天下午,73軍和46軍被全殲,李仙洲被俘虜。韓練成到哪裡去了?其實他一早就脫離指揮位置,當天就見到了華野首長陳毅以及政治部主任唐亮。

這就是韓練成在萊蕪戰役中做的全部工作,不能說不重要,但遠遠沒有達到決定整個戰局的程度。

那麼,萊蕪戰役我軍為何會勝利呢?我認為主要是華野首長用好了三個謀略。

1,定下決心、持重待機。

一開始,我軍是打算堅守山東解放區首府臨沂的,主要的作戰對象是南線的歐震集團。可是,我們發現,陳誠指揮下,歐震集團把美械師和雜牌軍混雜起來,然後以"集中兵力、步步為營、穩紮穩打、避免冒進"穩步推進,顯然沒有辦法各個擊破。於是,我們放棄了臨沂,把主攻方向放在了北線李仙洲集團。

2,示形於南、決戰於北。

我軍以少數兵力偽裝主力,做出了南線決戰的架勢。同時又放棄臨沂做出了向西與晉冀魯豫軍區匯合的假象。其實我軍真正的主力,整備全軍,夜行曉宿,隱蔽急行,迷惑敵人。當佔領萊蕪城的國軍發現大批解放軍時,已經太晚了。

3,集中兵力、運動殲敵。

我軍雖然在裝備上和兵力上都是劣勢,可每次戰鬥打響時,我軍都能集中敵人三倍甚至四倍的兵力全殲敵人。2月19日,敵77師南下萊蕪規建,我軍派出了2個縱隊4個師,迅速將其全殲。萊蕪城中裡李仙洲有7個師,而我軍則集中了21個師進行攻,同時圍三缺一,促使敵人突圍。突圍中,我軍以6個縱隊16個師設置口袋陣,敵人根本沒有還手之力。

這就是萊蕪戰役的基本情況,韓練成起到了相當重要的作用,但不能過於誇大。


歷史知事


在中國歷史上最經典的戰役。就是毛澤東領導紅軍。四渡赤水。挽救了紅軍。挽救了黨。決定了未來中國的命運!


我心永恆242798380


這個當然要首推楚霸王項羽的鉅鹿之戰了。

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九月,秦軍的上將軍章邯打敗並殺死楚地反秦義軍首領項梁後,認為楚地已不足憂,於是渡過黃河,匯合前來增援的王離軍20萬(長城軍)一起攻打趙國,大敗趙軍。這時候,趙歇為王,陳餘為大將。張耳為國相,都逃進了鉅鹿城。無奈之下趙王派使者向楚懷王以及各國諸侯求援。

閏九月,楚懷王派宋義為上將軍,項羽為次將,亞父范增為末將,率軍數萬北上以解鉅鹿之困;然而,等到楚國援趙大軍進至安陽後,宋義卻猶豫不決,說等秦趙兩敗俱傷後楚軍再收漁人之利,因此故意在此逗留46天不前進。十一月,次將項羽痛斥宋義並殺死了他。楚懷王無奈之息只等承認現實,封項羽為上將軍。

十二月,項羽率楚軍渡過黃河,面對強大的秦軍,項羽命令全軍破釜沉舟,燒掉房屋帳篷,只帶三日糧,以示不勝則死的決心,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直奔鉅鹿,擊敗章邯部保護甬道的秦軍,斷絕王離部的糧道,包圍了王離軍隊。項羽的決心和勇氣,對將士起了很大的鼓舞作用。楚軍把王離的軍隊包圍起來,個個士氣振奮,以一當十,越戰越勇。經過九次激烈戰鬥終於打退章邯,活捉了王離,殺死了秦將蘇角,秦將涉間舉火自焚,其他的秦軍將士有被殺的,也有逃走的,鉅鹿之圍由此而解。此戰也基本上摧毀了秦軍的主力,扭轉了整個戰局,奠定了反秦鬥爭勝利的基礎

鉅鹿之戰勝利後,項羽的霸氣折服了各諸侯,項羽從此始成為諸侯軍的上將軍,成為各路諸侯的統帥,奠定了後世楚霸王的威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