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不起,你的痛苦可能是你自找的

對不起,你的痛苦可能是你自找的

如果說地獄真的存在,

那麼它一定就是我們生活的地方。

——伊塔羅·卡爾維諾

文丨廈門樸生心理 村長盛

圖丨花瓣網

我上輩子刨了你們家祖墳嗎?為什麼要這麼對我?

前幾天,在公交上碰到一件有意思的事情,有個中年少女在公交車上旁若無人地大聲打電話。如果換做別人可能一笑而過,或者露出一臉鄙夷的神色就遠遠地躲開了。可諮詢師的職業習慣(對人的故事抱有濃厚興趣)確讓我忍不住豎起耳朵仔細聽起來。

電話這頭的她對著電話那頭的閨蜜痛斥自己老公如何如何不好:從回憶他當時如何死皮賴臉的追求自己,到最近幾年對自己怎麼不好,在家裡怎麼對自己冷熱暴力一起使用,說自己要崩潰了。

她越說聲音越大,激動之處冒出一句:“我上輩子是刨了他們家祖墳嗎?他為什麼要這樣對我?”隨即泣不成聲。我本以為這段婚姻可能要走到盡頭了。

然而,當閨蜜受到她的情緒感染,極力勸導她要離開這個男人的時候,她的神色突然變了,聲音顫抖著:這不行,我真的做不到,我離不開他……

聽到她說出這句話的那一刻,讓我整個人都不舒服到極點。隨即腦子裡冒出一句不太適合諮詢師說的話:“凡天下可憐之人,必有其可恨之處。”

這讓我想到,我們的諸多來訪者中,有許多是因為類似的遭遇或問題前來求助的:

“為什麼我的幾任男朋友都要劈我的腿,難道我天生就是個渣男吸鐵石嗎?”

“我就是忍不住的要為身邊的人付出,這些已經超出我的能力了,我真的很累,可我還是沒辦法改變!”

“我想再給他一次機會,他都向我認錯了,說不會再打我了,我還能怎麼辦呢?只有再試試吧!”

他們很多是正在一次又一次經歷危險的親密關係,總有人牽掛那些反覆給自己帶來痛苦和傷害的人?有的人總對拋棄自己的前任戀戀不忘?對已然壞掉的婚姻遲遲無法做出割捨?甚至有的人,總也無法離開屢次對自己施暴的人?

你很痛苦!但潛意識裡,這很可能是你自找的!

弗洛伊德在1920年發表的一篇論文《超越快樂原則》中,提出了一個有趣也很恐怖的發現:

當一個孩子的媽媽離開的時候,孩子會扔掉自己最心愛的玩具。而當他發現玩具沒有了後,他會感到非常的失落和傷心,於是又發著脾氣把玩具要回來。可是過了一陣子之後,孩子又會再次扔出自己心愛的玩具。如此循環往復,彷彿正在進行一個十分有趣的遊戲。

在後來的臨床個案中,弗洛伊德發現,那個孩子的這種重複行為並非特例。他認為,孩子在經歷了一件痛苦或者快樂的事件之後,會在以後不自覺地(潛意識地)反複製造同樣的機會,以便體驗同樣的情感和感受。弗洛伊德將這種現象稱為人類的“強迫性重複”行為。

在現實生活中,很多父母發現小孩子會不厭其煩地一再要求大人們重複曾同他們一起玩過的某一個遊戲;不到精疲力盡,絕對不能停止的。

比如村長記得曾經有有個時期,給女兒講了一個有趣的故事,她就會死死地纏住我,要我一遍又一遍地重複的講。更關鍵的是,她要同樣的主人公、同樣的段子、同樣的包袱,在同樣的時間點,她會露出同樣的笑容,並且在重講額過程中,還不許我有絲毫改動和變化,哪怕是我的表情或語速稍有改動她就立即制止,表達不滿和生氣。

這種現象放在成人身上,表現為“在已有關係裡持續重複舊有的不良互動方式”,或者是“在新的關係中重複舊有的互動方式,在新的關係裡製造出舊的處境”,又或者“反覆陷入與舊關係類似的新關係之中”,並且這種重複的背後是一種“強迫”:它的發生往往是不受個體主觀意識所控制的,即使人們內心有萬般地不情意,但現實卻不可避免地重蹈覆轍。就彷彿是冥冥之中有一種力量在將自己打入萬劫不復的無間地獄一樣。

為什麼我們要如此的自虐?

對不起,你的痛苦可能是你自找的

重複的,是早年的體驗

我們不自覺重複的,其實是我們早年被拒絕、被傷害的那些體驗。仔細感受一下,我們要死死抓住那個傷害自己、拋棄自己的那個對象,這情形像不像小時候我們跟媽媽的關係?媽媽有事不得不走開,她要把你單獨留在那裡。你傷心、生氣、你哭鬧著、歇斯底里、絕望地苦苦央求媽媽可以留下來陪你;可她還是拒絕了;你非常恐懼,不知道她會走多遠,更不知道她離開後,你會不會就此死掉……我們苦苦哀求的對象,對我們太重要了,就像媽媽對嬰兒那樣重要。

我們唯有不放手,才能夠和那個重要的人保持連接。這個人之所以能傷害到我們,只不過是因為我們把他放在了那個重要的位置上,並親手賦予了他傷害我們的權利。我們無法同那個一次次傷害我們的人割捨,就像我們無法與母親完全割捨一樣。

對不起,你的痛苦可能是你自找的

重複行為可以讓你獲益

弗洛伊德發現:我們無意識地去重複那些讓我們痛苦的行為,這樣可以暫時替代意識層面對痛苦的回憶,即當“行為”代替“意識”去重複某些痛苦的事情時,我們的內心便能不再受這種痛苦的煎熬了。這麼看來,在與重要的他人相處中,重複過去的負面的應對方式,對於現在的我們而言可能是有些積極意義的。

比如,當我們一次次地為周圍的人犧牲和付出,我們便無需再回憶起童年時期,被父母忽視的自己是如何努力讓他們看到自己的存在,如何用極力討好的方式換取一點點的關注和回應。

弗洛伊德認為,孩子之所以會反覆讓自己體驗失去玩具的痛苦,是因為他試圖通過扔出玩具和找回玩具,來想象和模仿母親離開和回來的過程。而這個看似在重複“失去”的過程,事實上是他試圖掌控“母親回來”的舉動——他希望藉由拾回玩具,感受到自己在失去東西之後,也能重獲東西的掌控感。

這種藉由玩具而來的掌控感,是在獲得母親而不能之後的一種補償。這便是我們願意重複痛苦的另一個原因。

就像有些人之所以會無意識地反覆陷入被出軌的親密關係之中,就可能是因為他的父母曾因一方出軌而分開;當時年幼的自己,在家庭中感受過那種被背叛感與無能為力。那麼,他在潛意識中,就有可能希望成年之後的自己、有能力應對的自己,能夠重新經歷這樣的關係,去改變曾經的無力感,重獲控制感。悲劇的是,有些人的一生就是為了來尋求這種虛幻的掌控感。

如何停止這樣的重複自虐?

正念覺察

對不起,你的痛苦可能是你自找的

看不到的敵人是最可怕的。強制性的重複保護我們的內在小孩不受傷害,同時將這些感受同我們的內在小孩隔離開來,讓我們的感受變得越來越遲鈍和麻木。感受不到痛苦,也就意味著感受不到快樂和幸福。

下一次,當我們再一次體驗這樣不得不經受的痛苦時。嘗試著慢下來,投入足夠的關注和精力到我們自身。我們會慢慢發現,我們的重複行為其實就是一整套保護我們的防禦體系。

這些我們不自覺的重複行為是讓我們從中獲益的,同時也會越用越熟練的。看到他,看到他對你的幫助,也看到他的副作用,看到自己究竟為何而重複,把此時此刻的關係與重複的行為區分開來,意識到哪些無意識的反應可能來自於過去,而不是針對你眼前的這個人。

比如,我們對於伴侶的不信任,可能並不來自於對方當下的行為,而是我們自己過去的遭遇。同時,像看待你自己身體的一部分來看待他,這是打破強迫性重複的第一步。

尋求專業的心理支持和幫助

對不起,你的痛苦可能是你自找的

關係中的問題,交給關係來解決。在專業的心理諮詢關係中,我們可以將在其中獲得的安全感和被支持感作為自己向過去或外界探索的資源,並學會用在這段關係中的新的視角去看待既往的行為模式和關係。這便是心理諮詢的真正意義和魅力所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