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會這麼懷念魯迅?


我們為什麼會這麼懷念魯迅?

1936年10月19日魯迅先生逝世,作為那個時代的名人,他的葬禮萬人空巷,學界名流、朋友對手紛紛對他的離開表示悲痛,上萬名上海民眾自發舉行公祭、送葬,葬於虹橋萬國公墓。在他的靈柩上覆蓋著一面鮮紅的旗幟,上面寫著“民族魂”三個大字,因為魯迅的一生是為中華民族的生存和發展掙扎奮鬥的一生,他用自己的筆堅持社會正義,反抗強權,保護青年,培育新生力量。

魯迅是有超越性的思想家,儘管去世幾十年,但他當年所思考、所焦慮的問題,到今天恐怕還是新鮮的。近百年來,有那麼多知識分子,但對中國文化了解最深入的,魯迅可能是第一人,是魯迅發現了中國和中國人。魯迅的眼光不一樣,他發現了中國和中國人,特別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形成的一些問題、弊病,現在還大量存在於社會中。魯迅的出現是個藝術,魯迅是我們民族精神普遍潰敗時的中流砥柱。魯迅和陀思妥耶夫斯基、克爾凱郭爾、帕斯捷爾納克、布羅斯基這些思想家,是同一水準的。把中國的病根看出來了,這是魯迅的偉大!

魯迅先生遺書

一,不得因為喪事,收受任何人的一文錢。------但老朋友的,不在此列。

二,趕快收斂,埋掉,拉倒。

三,不要做任何關於紀念的事情。

四,忘記我,管自己生活。------倘不,那就真是糊塗蟲。

五,孩子長大,倘無才能,可尋點小事情過活,萬不可去做空頭文學家或美術家。

六,別人應許給你的事物,不可當真。

七,損著別人的牙眼,卻反對報復,主張寬容的人,萬勿和他接近。

對怨敵,先生留了這樣的話“我的怨敵可謂多矣”,“讓他們怨恨去,我也一個都不寬恕”

(摘自1936年9月5日作的散文《死》)

我們可以從下面這些名家輓聯中一窺魯迅先生的偉大人格。

踏《莽原》,刈《野草》,《熱風》《奔流》,一生《吶喊》;

痛《毀滅》,嘆《而已》,《十月》《噩耗》,萬眾《彷徨》。

這是孫伏園為魯迅先生撰寫的輓聯。孫伏園早年為魯迅的學生。1912年孫伏園任北京《晨報》副刊編輯。魯迅和孫伏園接觸頻繁,可謂亦師亦友。《阿Q正傳》當時就連載於孫伏園任編輯的《晨報》副刊上。魯迅逝世後,孫伏園深為悲痛,於是用魯迅先生所著書名及所主編之刊名綴為一聯來悼念他。此聯功力頗厚,含義深刻,構思精巧,堪稱嵌名聯之絕唱。

敵乎?友乎?唯餘自問;知我?罪我?公已無言。

在挽魯迅聯中,感情最為複雜的要算是徐懋庸了。魯迅生前曾和徐懋庸進行過論戰,雖說魯迅曾對徐產生過誤會,亦撰文嚴厲的批評過他,而徐還是深敬魯迅的,因此魯迅逝世,徐的輓聯實在不好寫,其聯為:“敵乎?友乎?唯餘自問;知我?罪我?公已無言。”徐聯連續發問,更多地表達了自己當時的複雜心情,亦把自己從尷尬的處境中解脫了出來。

方懸四月,懸墜雙星,東亞西歐同殞淚;欽誦二心,憾無一面,南天北地遍招魂。

上聯是說,四個月時間,世界文壇上接連墜落兩顆巨星,東亞和西歐的人民同時悲慟地落下眼淚。“雙星”指魯迅和高爾基,高爾基於1936年6月18日逝世,到魯迅逝世,相隔正好四個月。下聯是說,我懷著崇敬的心情誦讀《二心集》,“招魂”,召喚死者的靈魂。這副輓聯,既沉痛哀悼魯迅逝世,又正確評價了魯迅在中國和世界文壇上的崇高地位。

著述最謹嚴,非徒中國小說史;遺言尤沉痛,莫做空頭文學家。

我國著名教育家蔡元培所送的輓聯是,“中國小說史”,指的是魯迅1920年起在北京大學講授中國小說史課程的講義《中國小說史略》。下聯中,對魯迅在遺囑中諄諄告誡他的兒子萬不可做空頭文學家的見解,表示了充分的理解和讚許。

譯著尚未成書,驚聞隕星,中國何人領吶喊;先生已經作古,痛憶舊雨,文壇從此感彷徨。

這是美國作家斯諾挽魯迅聯,聯中嵌入了魯迅的兩部小說《吶喊》、《彷徨》,同時,“領吶喊”、“感彷徨”語帶雙關,“領吶喊”指出魯迅是個偉大的思想家、革命家,“感彷徨”則是因魯迅先生的逝世,文壇失去了一面旗幟。悼念之情油然而生。

痛不哭,苦不哭,屈辱不哭,今年成何年,四個月前流過兩行淚痕,又誰料這番重為先生溼;

言可傳,行可傳,牙眼可傳,斯老真大老,三十年來打出一條血路,待吩咐此責端賴後世肩。

在悼念魯迅的輓聯中,最長的一幅要算是先生的弟子唐?|的了,聯語凡70言。上聯是說高爾基、魯迅先後四個月逝世,作者悲痛難當,下聯是對魯迅戰鬥精神的熱情漚歌。此聯雖長,長而不煩,而又貼切自然。

要打叭兒落水狗,臨死也不寬恕,懂得進退攻守,豈僅文壇闖將;

莫做空頭文學家,一生最恨幫閒,敢於嬉笑怒罵,不愧思想權威。

後來,在紀念魯迅先生逝世十四週年的時候,陳毅同志也用蔡元培的手法,並根據,魯迅自己說過的話及其一生英勇鬥爭的特點,撰寫了一幅總結魯迅戰鬥經驗和歌頌魯迅革命精神的輓聯。此聯文辭精煉,寓意深刻,既是對魯迅思想的熱情歌頌,也是學習魯迅思想英勇鬥爭的一種號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