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看懂2019零售業變局


一文看懂2019零售業變局

​事件導讀

半年前,資本不再寵幸零售業,投資界談生鮮“色變”;

再幾個月後,多家社區生鮮離場;

互聯網巨頭從線上到線下,再到新零售,今年又在下沉市場交鋒。

表面上這個行業的競爭正在落幕,接下來則是暗鬥的下半場,相較於上半場的資本加持、規模上的比拼,零售業的下半場是對盈利能力的考驗。

在2019年零售業十大事件(上)中,主要集中在業態分析,下篇則更多感嘆“零售業的瞬息萬變”,可能冬天還遠未過去,大家各自保重。

文 | 靈獸 十里

1

-圍獵“下沉”市場-

隨著流量紅利見頂,互聯網巨頭又找到了新的賽道——下沉市場。

這一年,互聯網巨頭一邊在線下加速旗下“小店”的佈局,靠“整合當地家電零售商”作為主要的下沉發展策略,一邊在線上“尾隨”拼多多。

截至目前,蘇寧零售雲全國門店突破4600家,遍佈全國4000個縣;京東收購五星電器,同時加速京東家電的擴張。除此之外,在下沉市場中還擠滿了針對細分垂直領域“技術賦能”的創業公司,以及想要在零售端掌握話語權的品牌商和經銷商,更有商業地產們以新的姿勢進入賽道。

而在線上方面,拼多多的身後的跟隨者們也愈發激進。

阿里重啟“聚划算”,希望以頭部商家的低價商品助力渠道下沉;蘇寧加碼拼購業務,以此提高產品終端渠道的滲透率;而京東圍繞京東商城APP,組建了芬香、京小哥、京喜、雲店等超過5項業務,並接受盟友騰訊的強勢渠道助攻,與拼多多等下沉市場玩家激戰。

獸評

所謂“越是能夠下沉的零售,競爭力越強”。互聯網巨頭們都在發揮自己的核心優勢,通過不斷的試錯、加速尋找適合自己的增量市場,也在這個3000多億的市場中尋找適合自己的下沉方式。


而迎來下沉的原因在於——消費者的變化

在所謂的“小鎮青年”接受互聯網巨頭的洗禮之後,消費習慣徹底發生了改變,流量紅利正從工具社交轉向內容社交。而正在興起的直播帶貨、熟人經濟、社群等核心生態,正被視為開拓新流量,盤活下沉市場消費者,提升轉化率的重要手段。

隨著一二線零售市場競爭加劇,三四線五六線城市的下沉,會成為很多零售商的必然選擇,這也就是為何低線市場成為必爭之地。

一文看懂2019零售業變局

同時,過去那些“坐冷板凳”的三四線區域零售企業、商業綜合體正在被有資本的零售企業重新審視其價值。但對於互聯網巨頭而言,供應鏈的打通和線上佈局的聯動優勢,讓它們有了更多“搶奪”低線市場的優勢,但此類模式能帶來多大的盈利空間,仍要打個問號。

那些在起步於一二線城市的巨頭,能否針對低線城市消費者的消費習慣進行針對性變革,也是對巨頭口中“大數據分析”的真正考驗。

針對下沉市場更為重要的是服務的基礎設施、物流、專業人力等方面能否支撐巨頭的野心,該如何平衡物流在下沉市場中的投入和效益,也是一大難題。

值得一提的是,近期業內有一種猜測,下沉市場將進入以供應鏈下沉為代表的產業下沉新階段。如果說連物流都無法做到鄉鎮級別的下沉,其他則更難,所以,無論是供給還是服務的下沉,最先要解決的是產業的下沉

這也是下沉市場真正要考慮的的,但能否下沉得動呢?

2

-關店、裁員、倒閉,部分玩家離場-

近一個月,先有呆蘿蔔被爆裁員,拖欠員工和供應商欠款,又有妙生活“低調”關停所有門店,而後輪到“前置倉+到家”業務的吉及鮮裁員、關倉。一個月中,“生鮮賽道”和企業彷彿進入了寒冬。

獸評

從今年下半年開始,就有投資人陸續表態“不再投資生鮮、零售”。

其實,從2018年下半年開始,跟風的資本就冷靜了許多,今年更是驟減,除了一些頭部企業,其他大都“陣亡”。

零售業,這個作為非短期回報的行業,只是憑藉剛需、高頻的屬性吸引不少VC/PE入局。但同時,生鮮的高“死亡率”也證實生鮮電商絕對不會是小玩家的遊戲。

當資本退場時,留下的一地雞毛,連“解釋”的機會都沒給,那些靠資本驅動的零售企業,被斷糧後,如果還未探索出自我造血的功能,其未來的命運顯而易見。

縱觀這些倒閉的零售玩家,在離場之時,都沒繞開三個關鍵詞——盲目擴張資金鍊斷鏈無法盈利

在資本投資它們的時候,層出不窮的商業模式成為這個行業宣講的重點,瘋狂拿到融資之後,先用低價策略搶佔市場,做到非常大的規模,再利用規模反向壓供應鏈利潤,提高效率,一味的以為唯有擴張,達到一定的規模才能實現盈利,但當失去資本的庇護後,資金鍊迅速斷裂,規模越大虧損越多。

一文看懂2019零售業變局

而最為艱難的是,它們對於盈利之路探索的艱辛。高昂的履約成本倉儲租金損耗人工等成本,甚至還有鉅額的獲客成本,都需要資金的支持。在沒有找到固定的盈利模式之前,蠶食資本,坐吃山空,最終是一定會被資本拋棄的。

於是就會出現大家所見的裁員、關店、清算、拖欠員工和供應商貨款的結局。

綜上,單位經濟模型算不過來,規模效應不明顯,唯有在持續燒錢中,去尋找更可行的盈利模型和盈利方式。一旦失去資本加持,自身又缺乏造血能力的企業未來會接二連三的關店、關倉或倒下。

其實,生鮮一直是一塊兒難啃的骨頭。在生鮮行業的運作中,物流

金融用戶運營等多種因素缺一不可,而低利潤、高損耗、沒有穩定的盈利模式等難題卻時常引發行業陣痛。

3

-零售巨頭收併購-

俗話說:大型併購事件如同風向標,預示著零售行業的變化。

今年,零售業的併購案繼續成為實體企業之間,以及與互聯網企業交融的重點動作,它們想要通過加速搶佔市場以尋求寡頭地位。

首先是“富豪”——物美集團,3月,物美接管華潤萬家在北京的5家大賣場;6月,以70.75億元現金入股重慶百貨控股股東重慶商社;10月,斥資百億入主麥德龍中國。

接下來,山東區域零售巨頭家家悅也逐漸向實現全國零性售企業的目標進擊。9月,家家悅完成山東華潤萬家的收購;11月,出資2.1億投資快樂真棒,進軍安徽市場。

此外,京東收購五星電器,而2019年在零售業內併購手筆最大的還是蘇寧——2月收購萬達百貨全國37家門店、8月收購OK便利店、9月收購“家樂福中國”80%股份。

獸評

似乎在今年,更多的收併購發生在傳統零售巨頭之間,其實物美也好,蘇寧也罷,它們試圖通過整合區域內資源,增強在零售市場的競爭能力。

更重要的是,零售企業在發展到一定程度,因為成本問題和區域化差異的原因,很難自己實現擴張,也無法一下子覆蓋並管控,唯有通過併購,以大體量的優勢,覆蓋更多的市場,從規模上獲得成本的降低,效率的提升。

這樣的戰略路數或許是受到美國零售巨頭沃爾瑪的影響,因為在90年代,沃爾瑪通過收購國外連鎖商超進入全球擴張時代。隨後,國際營收的貢獻不斷增長,甚至2010年沃爾瑪通過併購服飾、傢俱等電商平臺以及數字科技企業進入新領域。

縱觀這一年,無論是外資零售還是區域零售整體呈現出“估值較低”的勢態,“賤賣”是收併購的關鍵詞。折算來看,就連擁有200家大型商超和24家便利店的家樂福中國的全部股權價值僅在60億元,不僅是永輝超市的1/17,甚至才與一個新式茶飲肩並肩。

一文看懂2019零售業變局

這主要是零售行業受困的結果導致,因處在低迷時期,無需付出過高的估值溢價,便達到了收購且快速擴張的目的,對部分零售巨頭而言,這是一個好的選擇。但想要抓住這個能夠“制霸”的風口,不僅要有魄力,更要有面對整合風險的能力。

零售巨頭收併購之後,首先的考驗就是

供應鏈的整合,作為大型商超業態的核心能力,兩巨頭如何能夠提升供應鏈的能力和效率是對融合的第一考驗;其次,還有人員的整合,上到董事長、高管,下到門店工作人員,多則涉及上萬員工的安置工作以及企業文化之間的融合,都是整合的一道道門檻。

而國內外的收併購案例中,成功的少之又少,多數以失敗告終,為擴張規模盲目“買買買”,最終得到的可能是一塊兒燙手的山芋。

其實,線下零售業態的拼殺並非在於規模,而是誰能夠讀懂消費者,預判未來消費人群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並與之做出相應改變誰就能獲得成功。畢竟,悶聲發大財的區域零售不在少數。

4

-佈局上游供應鏈,實現訂單農業-

中國農業上游端擁有萬億供應鏈,但這是其最薄弱的環節。所以,今年更多的零售商將觸角伸向了上游供應鏈。

11月,由全國32家零售商建立的九州兄弟聯正式成立,在零售企業間實現運營與採購的統一、成體系的生鮮商品標準,通過聯營平臺大數據的分析,實現訂單農業。

而其他零售企業,百果園、盒馬、永輝等也為實現訂單農業投入了大量資金和技術,比如銷售輸出、農業金融供應鏈輸出,為生鮮商品化的供應鏈提供了穩定性保證。

獸評

所謂訂單農業,是指農戶根據根據本身或其所在的專業合作社、鄉村組織同農產品的購買者之間先行簽定訂單,然後組織安排農產品生產的一種農業產銷模式,這一模式與傳統農業先生產後找市場的做法相比,避免了盲目生產。

而不少企業,打破了此前農業分散化、低效化、低端化、低附加值化的現狀。通過訂單集單指導和推動上游,最終實現“

以銷定產的反方向供應鏈模式”的訂單農業,從而對農產品進行經濟指導。

一文看懂2019零售業變局

零售商坐擁實體店和會員體系的優勢,鏈接上游和消費者端,再加上佈局的供應鏈、運營體系,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損耗,提升利潤空間。

訂單農業的做法在零售行業開始普遍,簽訂合同後擁有

優先供貨權利,更重要的是幫助零售商實現上游佈局,這樣不僅控制上游的商品和質量,保障高品質水果的穩定供應,還能節省成本。

之所以有這一底氣,源自於零售商的特性是離消費者最近,並非是單純的供應商,所以更清楚什麼等級的商品,以何種形式進行售賣。

5

-加碼自有品牌-

對於陷入鏖戰中的零售企業而言,自有品牌佈局被視為這場戰爭的殺手鐧。

今年,沃爾瑪自有品牌戰略再落一子:推出快時尚自有品牌“George”;盒馬也在“日日鮮”、“帝皇鮮”、“盒馬味道”等自有品牌之後,上市了“高山鮮”品牌,侯毅更是宣稱,盒馬希望在三年內做到50%以上的自有品牌。

而大潤發也表示,希望自有品牌商品每年能夠增長1%的比重;北京老牌商超企業物美推出自有生鮮品牌“每日鮮”,試圖在自有品牌市場掘金,實現從高毛利率到產品差異化到定製化的轉變。

生鮮傳奇的自有品牌商品也已經有800多種,佔銷售的30%。未來會將自有品牌商品的比例提高到50%以上。

永輝超市今年在自有品牌的投入也愈發激烈。財報顯示,永輝自有品牌上半年C端銷售額為7.86億元,佔比2.1%,其中食百5.44億,生鮮 2.42億;B端銷售額7.14億,其中食百4.50億,生鮮2.64億。

獸評

在外資零售敗退中國之時,美國連鎖超市Costco和德國平價超市Aldi卻能逆流而上,雖然模式不同,但其運營思路非常一致,就是自有品牌的高權重,這並非是外資零售的個例。

數據顯示,英國主要超市30%以上的商品為自有品牌,最高者達54%;美國超市中40%以上的商品為自有品牌;日本早在80年代末,就有近40%的大百貨公司開發了自有品牌。

相比之下,中國自有品牌仍處於初級階段,國內零售商自有品牌的市場佔有率僅為3%左右,和發達國家相比,差距仍大。

差距產生的原因主要是國內零售商的規模較小,

難以形成規模化優勢降低生產成本,同時多年來“渠道為王”的格局無法改變,加之零售商缺少商品研發、品牌營銷等經驗,阻礙了自有品牌的發展。

但好在,自有品牌對零售企業的意義卻逐漸放大。

一文看懂2019零售業變局

從發展自有品牌的戰略來看,為改變國內零售廠商對上游供應商議價能力相對較弱的狀況,毛利率相比國外零售商及上游供應商較低,自有品牌將幫助零售商分得更多產業蛋糕。

而零售商對上游逐漸有了議價能力,自有品牌或許成為零供產業利益鏈重新分配者。

最重要的是,自有品牌可以擴展盈利空間,這也是沃爾瑪等在內的零售企業較高利潤率的秘密武器。長久以來,在零售市場中,零售商通過售賣品牌商的貨,充當渠道商的角色,這一利潤穩定在25%-30%之間,而自有品牌能夠有效的提升毛利率,進而提升淨利潤率。

數據顯示,Costco自有品牌的銷售額佔比25%,Aldi更是將這一策略演繹到極致,佔比90%以上。

其次,利用連鎖的規模效益,享受擴張的品牌紅利。加碼自有品牌,商超節省銷售費用的同時,還能在自有渠道上建立靈活、獨特的營銷場景,擴大產品影響力,增加商品銷量。通過利用自有渠道試銷並獲取反饋、調整等方式能打造出更迎合市場的商品,如此形成零供關係的閉環。

這也是為何零售商們前仆後繼、勢如破竹要在自有品牌方面做出一番成就的原因。

但值得注意的是,加碼自有品牌之時,勢必要對差異化品質化進行把關,以消費者需求為中心,創造差異化的競爭優勢,同時還要提升供應鏈管理能力加強品控和渠道

最後,《靈獸》建議,自有品牌並非是商標局註冊一個商標再售賣商品,而是要介入上游商品生產的每一個環節,更要將自有品牌註冊到消費者的心中。(靈獸傳媒原創作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