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味乡村:故乡的丸子汤

食味乡村:故乡的丸子汤

大寒已过,除夕将近。虽已寒冬时节,成都亦没有雪的迹象。街上熙攘的人群,洋溢着的嬉戏欢笑,方知年味浓了。记得的这时候,家乡已是白雪皑皑,银装素裹。第四年没有回家了。

长时间在外漂泊,无根无系。难免会有些许思乡之绪,尤甚年节与深夜,尤甚遭遇挫折而不得解脱时,一个人独倚、独坐……不禁会把那个称作 “故乡”的东西拿出来,细细檫试、品味,这时,一些尘封多年的记忆会象经年的老酒一样,浓郁而绵长,丝丝缕缕,回味不绝…

故乡在一望无际的皖北平原上,少时每逢过年父亲便会携我从省城回家省亲。那时的火车很慢,总会走走停停,早上兴奋坐上火车的我,醒来时已是深夜趴在父亲的背上了。从车站到村子里只有一条小路,已在车站等候许久的堂哥打着煤油灯在前引路,父亲背着熟睡的我。踏在一层层的积雪上,咯吱咯吱的。银光下的华北平原上,几盏灯火依稀...

农村里过年总是热闹的,男人们闲话家常,劈柴喂马,谋划来年生计。女人们缝衣织布,生火做饭。而我却是自由的,堂兄弟们拉着我和村里的伙伴们放炮、溜冰、抓麻雀、捕野兔。新买的棉袄便会很快脏破不堪,父亲每若责备时,奶奶总会袒护着我说:“衣服腌臜(脏)了,洗过补补就成,大过年的不准熊(骂)孩子。”望着搂着我奶奶,父亲倒是无奈。老家的习俗,年前是需要祭拜祖先的。堂叔和家里长辈会带着我和父亲前去扫墓祭祀,那时不懂这些礼俗尽事,只知看别人跪下也便跟着跪下磕头,直到父亲喊了我,方才知道起来。后来长大了,即使再忙或远在国外,只若回家便会先去祖先们的墓前祭拜,磕三个响头,因为知道自己的根在这里。

过年另一件可让我兴奋之事便是喝丸子汤了,一种普通却受家乡人喜爱的食物。

食味乡村:故乡的丸子汤

皖北平原上的村庄依淮河而立,常年经历河水洗涤、灌溉,因此土地肥沃而丰厚,除种植必要的小麦、黄豆、玉米等主粮外,田间畦头也常种绿豆、赤豆、小米之类,而绿豆便是制作“丸子汤”的主料。

喝丸子汤只有过年时,那会由于交通不便,集市是家乡人最为重要的交易地方。种出的作物,养肥的家畜,柴、米、油、盐等皆在集市上进行买卖。且春节属于农闲时节,人们除了买卖,更多还是图个热闹,凑个心情。于是乎每当年集,天未亮便已挤满了行人,比肩接踵,人们都穿着平时舍不得穿的新衣服。

食味乡村:故乡的丸子汤

这时,各种小吃摊点生意便会异常火爆:油条、包子铺、羊汤馆,然最吸引人的仍是丸子汤,一口很大的锅里面热气缭饶,沸腾的汤上下翻滚,人们坐在旁边的条桌翘首等待。另一支锅是油锅,老人用左手从面盆里抓起一把绿豆面,使劲一挤,右手食指一勾,便有一个丸子下了油锅,上下翻几分钟,黄里透黑的绿豆丸子便出了锅。旁边的食客早已按捺不住,老人却不紧不慢的把瓷碗一溜排开,每碗中放七八个丸子,然后撒上香菜、精盐,做毕,才拎起大勺,从汤锅里舀出汤,逐一浇在每个碗里。

这时便会迷漫起一股浓浓的香味来……

一碗吃完,一碗又舀上,食客们吃的热汗淋漓……

每逢过年,便会拿着奶奶和叔伯们给的压岁钱,与唐哥来集市上买丸子汤喝。有一年春节,父亲亲自带我来集市喝丸子汤。一碗食毕,我才知锅里那汤只是加了些许酱油,除去丸子、香菜、盐之外,别无他物。

后来离开了家。待过南方,去了四川,出国读书、工作。一路下来,南北口味,各色小吃也都一一品过。但竟也不甚入味。又一个春节,在北京的女友与我发短信说她自己熬了一锅汤,很是好喝。于是我便想念起家乡的丸子汤:围锅而聚,一碗清汤,七八个丸子,虽不丰厚昂贵,但那种恬淡自然、热气腾腾的感觉,让我不禁很怀念,很怀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