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整天嘮叨和催促孩子,雙方都煩,不如培養孩子目標感

家庭教育場景重現:

“媽媽,我好無聊,我該做點啥呢?”7歲男孩小明無精打采地問媽媽。

“媽媽,我能不能再看一會兒動畫片啊?”6歲女孩小萌用企求的目光看著媽媽。

“放下你手裡的玩具,趕快去寫作業,我已經說了三遍,如果你還不快去,當心我打你屁股。”8歲男孩小軍惹的媽媽火起。

“女兒,把手機放下吧,你是在寫作業,還是在玩手機?你到底想幹哪樣?”12歲的小淇終於讓爸爸忍不住開始嘮叨了。

……

這樣的家庭教育場景,相信很多媽媽或爸爸都不陌生,在你的家裡也經常會出現。當看到孩子總是不反覆催促就不能夠麻利痛快地做事,你是不是內心特別煩躁?

家長整天嘮叨和催促孩子,雙方都煩,不如培養孩子目標感

事實上,絕大多數家長都會遇到類似的事,但卻很少深入思考,孩子為什麼不催促就不願意主動做事?我該如何讓孩子自覺做事呢?

今天,我就給家長朋友們講一講,幫助孩子找到做事目標,並自覺做事的方法。相信你肯定會對這個話題感興趣吧?

一、家長習慣於嘮叨和催促孩子做事,主要由這些原因所導致。

1、家長育兒觀念出了問題,總是認為孩子還小。

如果是一名幼兒,找不到做事的目標完全可以理解,畢竟孩子的理解能力和思維發展還相對較弱,但如果孩子上了小學,家長還總認為孩子太小,什麼事都得家裡大人輔助去做,那你的育兒觀念真就有問題了。對於一年級兒童來說,口語發展已經相對成熟,理解能力也很不錯了,家長必須要教孩子做事的基本方法和步驟了,否則,你會錯失培養孩子自覺做事的最佳機會。

2、家長慣性思維使然,不教孩子規律化生活方式。

有經驗的家長,絕不會總讓自己處於思維的慣性,孩子到什麼年齡段,該培養哪些能力,始終都會按計劃進行。就如按孩子年齡段去培養自主做事的意識,從幼兒園階段就要配合老師,在家裡都孩子基本生活技能,讓孩子能夠獨立上廁所,飯前洗手,安靜坐好吃飯不滿地跑,看動畫片時要守時,晚上按時睡覺,早晨按時起床等。如果不教孩子這些,孩子就沒有自覺去做的意識,就得父母反覆催促和嘮叨。

3、家長自身缺乏管理學知識,不知道教孩子找到做事的目標。

所謂管教孩子,其實包括管理和教育,這是兩個詞的組合,管理為前提,教育跟隨其後。只有先建立起管理目標,明確管理規則,才能建立起管理秩序。家長必須要清楚管理的內涵,才能幫助孩子找到做事目標,讓孩子建立好目標化做事的好習慣,才能夠在家長的引導和鼓勵之下,慢慢進入自覺做事的節奏。否則,家長即使天天嘮叨和催促,孩子都建立不起內心的秩序感。

家長整天嘮叨和催促孩子,雙方都煩,不如培養孩子目標感

二、培養孩子做事目標感,對孩子健康成長的積極因素。

1、培養孩子做事目標感,必須讓孩子知道是為自己做事。

如果隨機問一個家長,你孩子每天必須要做的事有幾件,可能會把家長給問住,她會搬著手指頭一件一件去羅列。你瞧,家長都沒有做事目標感,又何來引導孩子找到目標呢?好,通過我上面的分析,你肯定知道目標感的重要性了,那就必須要教孩子明白一件事,每個人做事是給誰做?如吃飯這件事,可以問孩子:“你是給自己吃還是給媽媽吃?”孩子肯定會說:“給我自己吃啊。”那就告訴孩子:“既然是給你自己吃,到了時間就要自覺坐到飯桌前吃飯,媽媽不會喊你。否則,你仍舊在玩兒就會沒飯吃,要捱餓的。”家長可以參考類似的場景,去引導孩子,讓孩子清楚你是給自己做事,不是給別人。

2、培養孩子做事目標感,在不斷肯定與激勵之下,孩子容易走向獨立。

上面我說過,管理是前提,是為幫助孩子找到做事目標,讓孩子知道按步驟有條理地去完成。接下來就是要不斷肯定與激勵孩子,讓孩子圍繞目標去做某一件事。如孩子到了寫作業時間,媽媽對孩子講:“寶貝,你昨天到了寫作業時間,就特別自覺,你主動告訴媽媽要去寫作業,媽媽就特別欣慰,打心眼裡高興,我的孩子長大了,能找到目標做事了,希望你今天還像昨天一樣,找到寫作業目標,自覺去寫作業,加油,你會幹的特別漂亮!”這樣的話,經常說,不就容易激勵著孩子走向學習的獨立嗎?

3、孩子找到做事目標,更容易進入專注做事狀態,減少分神現象。

一般來說,孩子只要找到做事目標,只要家長不嘮叨不催促,而是給予正面的肯定與鼓勵,會讓孩子更加願意自覺去做事,並且極容易進入做事的專注狀態,從而減少分神現象。很多家長偏偏不知道這裡的微妙,而是動不動就發現問題馬上矯正,其實你這樣做恰好是不斷破壞孩子的專注力,導致孩子注意力越來越差。你嘮叨的結果本身並沒有好處,而自己偏又意識不到,結果就容易出現孩子寫作業或做事時,只要你在旁邊,孩子就心煩躁不安。

家長整天嘮叨和催促孩子,雙方都煩,不如培養孩子目標感

三、家長要清楚培養孩子做事目標感的基本方法,從基礎抓起。

1、教孩子理解何為目標,並在生活中經常去應用。

孩子進入一年級後,在數學課上開始學習數字和計算,如果家長擁有課本知識生活化應用的意識,不妨應用在教孩子理解目標上面。如問孩子:“你早晨醒來後,到上學離家走,有幾件事要做啊?”孩子會說:“起床、上廁所、洗漱、整理床鋪、吃飯、準備上學,有6件事。”再問:“這6件事哪一件可以省略掉呢?”孩子肯定會說:“有5件事不能省略,整理床鋪這件事媽媽可以幫我做。”你及時肯定孩子愛動腦筋後,還得矯正孩子的錯誤認知:“不,親愛的兒子,這6件事必須要你自己完成,因為你長大了,你不能把自己的事交給媽媽代勞啊,那樣可不是愛媽媽的表現喲。”瞧,孩子就容易理想做事目標不能省了吧?

2、圍繞孩子一日生活,將主要事件進行排序,並納入生活作息時間表中。

培養孩子目標化做事的好習慣,家長需要把孩子一日生活中的主要事件和次要事件區別開,否則,孩子會分不清楚主與次,如寫作業中的邊寫邊玩,就是把次要目標摻雜到主要目標寫作業中去了。主要目標一般都會列入生活作息時間表裡,而次要目標往往不會,這就需要家長把次要目標也列出一些選項,讓孩子在休息時間內,去選擇一項或幾項去自主安排。就如開篇中那個對媽媽說好無聊的現象,如果媽媽把次要目標與孩子平時明確了,讓孩子有選擇的權利,孩子就不容易出現目標丟失,不知道該做什麼的現象了。

3、教孩子學習管理時間,戴好腕錶,養成隨時關注時間的意識。

家長平時為什麼總是不斷嘮叨與催促孩子,其實這裡最關鍵的一個原因,就是孩子缺乏時間管理的意識,往往是隨時會在做事前找不到目標,或者超時,把後面該做的事給耽擱了。為此,家長需要下大力氣培養孩子養成敏感的時間意識,必須要孩子學會隨時關注時間。這樣一來,你就必須要時間管理的工具,如孩子床頭有鬧鐘,讓鬧鐘去喚醒孩子,而後起床。如孩子腕上有表,隨時可以依據做事目標去關注時間。如在客廳玩玩具,需要牆上有鐘錶,鼓勵孩子關注表上時間。

家長整天嘮叨和催促孩子,雙方都煩,不如培養孩子目標感

四、家長需要掌握一些培養孩子做事目標感的技巧。

1、主要目標事件不輕易改變時間,堅持當日事當日畢的原則。

為了培養孩子養成敏感的時間意識,並進入自覺管理做事時間,家長必須要給孩子立規矩,讓孩子清楚主要目標事件絕對不能延時去做,或超時完成,或者出於懶惰乾脆不做。規矩可以是:1、當日事,當日畢。2、每一件必須要做的事絕不能輕易放棄,否則,下一件事就不能開始。3、如果你想偷懶不做,可以用取消吃飯或睡覺來兌換。瞧,這樣的成本交換對孩子來說,知道其中的利害關係了吧?

2、次要事件給孩子選擇排序的權利,提高孩子做事主動性。

對孩子們來說,經常丟失主要目標事件,最根本的原因是把注意力放在次要目標事件上面了。如寫作業前玩手機、玩玩具、看課外書、看電視等,這些選項往往能帶孩子樂趣,一旦入迷就停不下來,結果就導致不斷延時。既然如此,家長就不妨採取兩個策略:1、讓孩子在休息時間裡選擇一項或兩項次要目標事件去做。2、設定結束時間鬧鈴提醒。如果把這兩種策略相互配合使用,效果會更好。

3、當孩子發生做事消極時,需要及時停止,進行正面引導。

不管是主要目標事件,還是次要目標事件,孩子們在做的過程中往往會發生情緒消極的現象。如寫作業過程中孩子遇到難題就會懊惱,甚至會對輔導作業的媽媽或爸爸態度極不友好。如孩子在休息時玩耍沒玩夠,到了該結束時間仍不想馬上停止。這時家長就需要及時上停孩子正做的事,很認真地與孩子談心,進行正面的引導,讓孩子清楚這樣做的壞處。其實只要家長保持溫和的態度去引導孩子,孩子容易聽得進去,怕就怕你的生氣與發火,很容易惹惱孩子與你產生情緒對立。

4、與孩子一起做事,以節奏帶動孩子做事的速度。

如果家長髮現孩子在做事過程中缺乏節奏感,總是出現磨蹭拖拉現象時,你不妨和孩子約定一下,讓我們同步來做一件事,看誰做的更快更好,做得好有獎勵,做不好要挨罰。你看孩子保證願意做好,因為做好了有獎勵啊。當然這裡的獎勵即有小小的物質獎勵,又要有精神鼓勵,前者為輔,後者為主。當家長用自己的節奏帶動孩子做事的速度時,會讓孩子做事目標更明確,做事的步驟更清晰,做事完整性更好。通過一段時間的節奏帶動,會讓孩子做事效率達到一個極限值,慢慢就固化下來了。

家長整天嘮叨和催促孩子,雙方都煩,不如培養孩子目標感

結束語

和大家分享到這裡,家長朋友們是否發現原來你一直苦惱的問題,有了解決之策呢?請記住我的忠告,孩子的教育要講智慧,做智慧父母不會勞心又勞力,反而會在培養孩子好習慣之後,讓孩子慢慢走向獨立做事的進程。當孩子真正獨立做事了,你不就非常輕鬆了嗎?而實現這一目標,至少需要一兩年,你有耐心和毅力去堅持嗎?

歡迎大家在下方留言分享,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