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古何處盡千歲隨風飄之別史逸聞錄《竹書紀年》(第一章)


今古何處盡千歲隨風飄之別史逸聞錄《竹書紀年》(第一章)

今古何處盡千歲隨風飄之別史逸聞錄《竹書紀年》(第一章)

事去千年,真偽難評,渺茫難尋之上古編年體通史--------《竹書紀年》

《竹書紀年》介紹

《竹書紀年》是春秋時期晉國史官和戰國時期魏國史官所作的一部編年體通史,是中國古代唯一留存的未經秦始皇“焚書”之禍的編年通史。

《史記》被史學家一直稱為正史,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記》更是儒家思想的代表鉅作。

孔子被封為孔聖人之後,歷朝歷代更是追捧《史記》為中華正統,魯迅先生更是稱之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史記》為了大力宣傳儒家思想,並不那麼完美。

同為紀傳體的古書《竹書紀年》為何被大部分學者所排斥,尤其是在古代,更是被天下讀書人稱為偽書。

民國時期我國著名的歷史學家顧頡剛先生說:“這部書的依據有三:一是傳說。西周以前的事,其實全部是傳說,因為沒有歷史的文字材料。這個部分,價值不太大。二是春秋時代的部分,因為有了《春秋》這部書,所以價值也不算大。三是戰國部分,由於是當時的紀年,所以價值之大,如同《春秋》一個樣。這部書,仍可以糾正司馬遷所著《史記》中關於戰國史事的錯誤。

今古何處盡千歲隨風飄之別史逸聞錄《竹書紀年》(第一章)

根據《竹書紀年》所說,上古時代根本不是儒家說的那麼淳樸,而是與後世宮廷政治一樣的血腥,但是儒家根據自己的見解,為了宣傳古世的"大道之行,天下為公"與今世的"禮崩樂壞"相比較,不惜篡改古史,搞什麼"一字褒貶"、"為尊者諱"等等,孔子因此就說"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可見春秋筆法誤人,一至於斯。儒家所謂"為聖者諱","為尊者諱","一字褒貶"等等手法為後世史學家所法,歷史的真相也在這些史學家橡皮泥式的筆法中變得面目全非。

《竹書紀年》對史學界的震撼,在於它所紀錄的史料與《史記》所描述的不單隻內容不同,而且價值取向相異。竹書紀年描述了從夏朝到戰國時期歷代所發生的血腥政變和軍事衝突,根據《史記》所記載,商朝太甲被伊尹囚禁3年後,伊尹見太甲改過自新,便鄭重的將國家交給他。太甲復位後,沉痛接受教訓,成為了一個勤政愛民、勵精圖治的聖君。不過,《竹書紀年》對此卻有不同的描述:伊尹放逐太甲後,自立為王,7年後,太甲潛回殺掉篡位的伊尹,並改立伊尹的兒子伊陟和伊奮繼承伊家。

《晉書·卷五十一列傳第二十一·束皙》記載,在晉武帝太康二年,名叫不準的汲郡人盜墓,得到墓冢的竹簡數十車,皆以古文(秦統一前的戰國文字,或說“蝌蚪文”,或說“古文”,或說“小篆”,不一而足)記載,史稱“汲冢書”。其中有記載夏商周年間的史書十三篇,晉人初名之“紀年”(又稱“汲冢紀年”)。

《竹書紀年》與長沙馬王堆漢初古墓所出古書近似,而竹書紀年的諸多記載也同甲骨文、青銅銘文、秦簡、《系年》相類。

今古何處盡千歲隨風飄之別史逸聞錄《竹書紀年》(第一章)

《竹書紀年》共十三篇,敘述夏、商、西周和春秋、戰國的歷史,按年編次。周平王東遷後用晉國紀年,三家分晉後用魏國紀年,至魏襄王二十年為止。

現存《竹書紀年》分為“古本”和“今本”兩個體系。

“古本”為輯佚本,其紀事起於夏代,終於公元前299 年,無規整的體例。

“今本”紀事起於黃帝,終於周隱王二十年( 公元前296) ,有較為完整的體例。

《竹書紀年》在宋時歷經了佚散後又重新收集整理的過程,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其可信度和史料價值。《竹書紀年》開篇是以君主紀年為綱目,上下記載了八十九位帝王、一千八百四十七年的歷史。

《竹書紀年》出土後,西晉中書監荀勗﹑中書令和嶠奉命將散亂的竹簡排定次序,並用當時通用的文字考訂釋文,遂有初釋本竹書紀年。又稱“荀和本”。凡十三篇,按年編次,敘夏、商、週三代,接以晉國、魏國排次,而周平王東遷後以晉國紀年,三家分晉後以魏國紀年,至少今王二十年止。

《竹書紀年》初釋本認為竹簡所記的今王應該是魏襄王,汲郡所盜的墓冢應該是魏襄王的。

當時和嶠認為《竹書紀年》起自黃帝,但是這個意見未被採納,或將記載黃帝以來史事的殘簡作為附編收錄。

由於《竹書紀年》竹簡散亂,而戰國文字當時已經不能盡識,因此爭議很大。

到了晉惠帝時期,秘書丞衛恆奉命考正竹簡,以定眾議,但是八王奪位,永嘉之亂爆發,衛恆被殺害,其友佐著作郎束皙續成其事,遂有考正本竹書紀年,又稱“衛束本”。

永嘉之亂,竹書紀年的竹簡亡佚,而初釋本、考正本傳世。

今古何處盡千歲隨風飄之別史逸聞錄《竹書紀年》(第一章)

《竹書紀年》各卷介紹

《五帝紀》

《竹書紀年》的諸多記載頗為特異,與傳統的正史記載不同。

五帝紀,關於舜的記載,就跟史記等正史所載的有德之君舜的形象大為不同。

《夏紀》

《夏紀》所載,與《史記》只是記載“太康失國”不同,還記錄了羿的事情。讓羿代太康,成為夏王朝統治者的這些舊事得以重見天日。

《殷紀》

《殷紀》則顛覆了《史記》記載的歷史第一位賢相伊尹的形象。

伊尹流放太甲而稱王,結果被太甲潛逃回來殺害。幼主被大臣流放欺壓,這似乎更符合歷史的真相。但是由於現代對不同地區出土的商代甲骨文的破譯,發現整個商代伊尹都是師權的象徵,地位尊崇,並且有伊尹放逐與迎回太甲的記載,並且整個商代伊尹的後人都有很高的地位與權力,因此這部分存疑。

今古何處盡千歲隨風飄之別史逸聞錄《竹書紀年》(第一章)

《周紀》

《周紀》最與《史記》不同的就是共和行政的記載。

按照《史記》等正史所載,共和行政就是周厲王被國人趕走之後,周公、召公二相共同執政。

而《周紀》則說是共伯和行天子之政,即共國的伯,名和者,攝行君位。這似乎更合乎“共和行政”的說法。

另外,《周紀》還有完整的穆天子史事,以及記載了周幽王死後,兩王並立的史事。

《晉紀》

周平王東遷之後,《竹書紀年》以晉國紀年,而作《晉紀》。

《晉紀》記載了晉文侯殺周攜王的舊事,詳細記錄了曲沃代翼的過程。

研究晉國曆史,《竹書紀年·晉紀》是必不可少的參考書。

《魏紀》

《魏紀》自惠成王起,稱“梁惠成王”,這與其他典籍記載的魏國又稱梁國相符。

《魏紀》更好地保存了歷史的原貌,對於研究魏國曆史更為便利。

今古何處盡千歲隨風飄之別史逸聞錄《竹書紀年》(第一章)

《竹書紀年》各卷內容

第1卷追記黃帝、顓頊、帝嚳三帝之史事,有明確的在位年數。

累加所記帝王的在位年數,可以得到黃帝等帝王的元年數據,同時得到所對應的干支年名。

黃帝元年公元前2394年(丁卯年),

顓頊元年公元前2294年(丁未年),

帝嚳元年公元前2216年(乙丑年),

帝摯元年公元前2153年(戊辰年),

帝堯元年公元前2145年(丙子年),

帝舜元年公元前2042年(己未年),

夏禹元年公元前1989年(壬子年)。

第2卷記帝堯、帝舜二帝之史事,自帝堯元年丙子即公元前2145 年開始了干支紀年的信史時代,把中國有確切年代的歷史由前841 年上推了一千三百零五年。

第3、4卷記夏代即公元前1989年—公元前1559年凡四百三十一年之史事,與《史記·夏本紀》略有不同。

今古何處盡千歲隨風飄之別史逸聞錄《竹書紀年》(第一章)

第5、6卷記商代即公元前1558年—公元前1051年凡五百零八年之史事,與《史記·殷本紀》略有不同,和殷墟甲骨卜辭所記世系基本相同。

第7、8、9卷記西周即公元前1050年—公元前771年凡二百八十年之史事。

自漢以來,考證“武王滅殷”的確切年代的有43家之多,唯獨《竹書紀年》一家所記最為真實可信,其他推算皆誤。

第10、11、12卷記東周時期晉國、魏國即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99年凡四百七十二年之史事,終於今王即魏襄王20年、周隱王16年。

對於這一時期的史事,戰國史家皆認為《竹書紀年》所記是真實的,因為《竹書紀年》為他們解答了一些古籍解決不了的難題。

今古何處盡千歲隨風飄之別史逸聞錄《竹書紀年》(第一章)

《竹書紀年》出土後的經歷

《竹書紀年》如此重要的一部學術著作,在傳承了六百年之後,在宋代又一次亡佚。

當《竹書紀年》出土之後,給當時的思想學術界會帶來巨大的震動。

古人又為何對這本書如此排斥呢,是因為其中的內容跟《史記》的記載千差萬別,來看一看許多後世千年的人們耳熟能詳的典故,在該書是如何記載的:

舜囚禁堯,最後把堯殺死,奪取帝位;

舜大肆消滅堯的死黨,將其稱為四凶,其中就包括禹的父親;

禹據夏地抗舜,最終擊敗舜,將其流放到蒼梧,舜遂死在蒼梧;

禹死,啟即位,益密謀奪位,結果被啟殺掉;

伊尹殺商王自立,後被殺;

商王文丁殺周文王父季歷;

共和元年。不是周公、召公聯合執政,而是諸侯國共國伯和代周天子執政,而稱“共和行政”

周文王被紂王拘押,不是因為崇侯虎進了讒言,而是周文王與紂王發生軍事衝突,敗而受俘;

周武王乘紂王主力東征東夷,進而偷襲商都。

對兩千年以來的正統史學完全是顛覆式的極大衝擊。

今古何處盡千歲隨風飄之別史逸聞錄《竹書紀年》(第一章)

與儒家史學體系衝突極大的《竹書紀年》理所當然地被崇尚理學的宋儒視為異端邪說,必欲除之而後快,清代朱右曾所著的《汲冢紀年存真》序中一針見血地指出:“學者錮於所習,以與《太史公書》及漢世經師傳說乖牾,遂不復研尋,徒資異論。越六百餘歲而是書復亡。”

與這一趨勢相吻合,《竹書紀年》在安史之亂到唐末五代傳抄本逐步開始散佚,宋代的《崇文總目》、《郡齋讀書志》、《直齋書錄解題》已不加著錄。

元末明初乃至於明代中期,出現了《竹書紀年》刻本,其春秋戰國部分以周王室紀年記事,與初釋本、考正本不同,是為今本《竹書紀年》。

清代學者錢大昕等人指斥其為偽書,姚振宗《隋書經籍志考證》更推斷為明代嘉靖年間天一閣主人範欽偽作。

南宋初年,羅泌《路史·國名紀》戊注曾引《竹書紀年》桓王十二年事,已不用晉國紀年,除多一字外,與今本全同,據此推斷今本最遲在南宋初年出現。

清代學者熱衷於訓詁考究,其中研究《竹書紀年》的甚多。

嘉慶年間,朱右曾輯錄《竹書紀年》的佚文,加以考證,編成《汲冢紀年存真》 ,是為古本竹書紀年。 

王國維在這個基礎上,再輯成《古本竹書紀年輯校》。

範祥雍進一步編成《古本竹書紀年輯校訂補》。

1981年,方詩銘綜合有清以來朱、王、範三家著述,重加編次,廣為蒐集,細緻考證,與王修齡等人輯錄成《古竹書紀年輯證》,隨書收錄王國維《今本竹書紀年疏證》,是現今較為完備的本子。

今古何處盡千歲隨風飄之別史逸聞錄《竹書紀年》(第一章)

《古本竹書紀年》全文

《五帝紀》

黃帝軒轅氏

母曰附寶,見大電繞北斗樞星,光照郊野,感而孕。

二十五月而生帝於壽丘。

弱而能言,龍顏,有聖德,劾百神朝而使之。

應龍攻蚩尤,戰虎、豹、熊、羆四獸之力。

以女魃止淫雨。天下既定,聖德光被,群瑞畢臻。

有屈軼之草生於庭,佞人入朝,則草指之,是以佞人不敢進。  

元年,帝即位,居有熊。  

初制冕服。

二十年,景雲見,以雲紀官。

有景雲之瑞,赤方氣與青方氣相連,赤方中有兩星,青方中有一星,凡三星,皆黃色,以天清明時見於攝提,名曰景星。

帝黃服齋於宮中,坐於玄扈、洛水之上。

今古何處盡千歲隨風飄之別史逸聞錄《竹書紀年》(第一章)

有鳳凰集,不食生蟲,不履生草,或止帝之東園,或巢於阿閣,或鳴於庭,其雄自歌,其雌自舞。

麒麟在囿,神鳥來儀。有大螻如羊,大螾如虹。

帝以土氣勝,遂以土德王。  

五十年秋七月庚申,鳳鳥至,帝祭於洛水。  

庚申,天霧,三日三夜,晝昏。

帝問天老、力牧、容成曰:“於公何如?”天老曰:“臣聞之,國安,其主好文,則鳳凰居之。國亂,其主好武,則鳳凰去之。今鳳凰翔於東郊而樂之,其鳴音中夷則,與天相副。以是觀之,天有嚴教以賜帝,帝勿犯也。”召史卜之,龜燋。

史曰:“臣不能佔也,其問之聖人。”帝曰:“已問天老、力牧、容成矣。”史北面再拜曰:“龜不違聖智,故燋。”霧既除,遊於洛水之上,見大魚,殺五牲以醮之,天乃甚雨,七日七夜,魚流於海,得圖書焉。

《龍圖》出河,《龜書》出洛,赤文篆字,以授軒轅,接萬神於明庭,今塞門谷口是也。  五十九年,貫胸氏來賓,長股氏來賓。  

七十七年,昌意降居弱水,產帝乾荒。  

一百年,地裂。  

帝陟。  

帝王之崩皆曰陟,《書》稱“新陟王”,謂新崩也。

帝以土德王,應地裂而陟。

葬,群臣有左徹者,感思帝德,取衣冠几杖而廟饗之,諸侯大夫歲時朝焉。

今古何處盡千歲隨風飄之別史逸聞錄《竹書紀年》(第一章)

帝摯少昊氏  

帝摯少昊氏(《左氏·昭十七年傳》:“我高祖少皞摯之立也。”),母曰女節,見星如虹,下流華渚,既而夢接意感,生少昊。

登帝位,有鳳凰之瑞。或曰名清,不居帝位,帥鳥師,居西方,以鳥紀官。

帝顓頊高陽氏  

母曰女樞,見瑤光之星,貫月如虹,感己於幽房之宮,生顓頊於若水。

首戴干戈,有聖德。

生十年而佐少昊氏,二十而登帝位。  

元年,帝即位,居濮。  

十三年,初作曆象。  

二十一年,作承雲之樂。  

三十年,帝產伯鯀,居天穆之陽。  

七十八年,帝陟。  

術器作亂,辛侯滅之。

今古何處盡千歲隨風飄之別史逸聞錄《竹書紀年》(第一章)

帝嚳高辛氏  

生而駢齒,有聖德,初封辛侯,代高陽氏王天下。

使瞽人拊鞞鼓,擊鐘磬,鳳皇鼓翼而舞。  

元年,帝即位,居亳。  

十六年,帝使重帥師滅有鄶。  

四十五年,帝錫唐侯命。  

六十三年,帝陟。  

帝子摯立,九年而廢。

帝堯陶唐氏  

母曰慶都,生於鬥維之野,常有黃雲覆其上。

及長,觀於三河,常有龍隨之。

一旦,龍負圖而至,其文要曰:“亦受天祐。”眉八採,鬚髮長七尺二寸,面銳上豐下,足履翼宿。既而陰風四合,赤龍感之。

孕十四月而生堯于丹陵,其狀如圖。及長,身長十尺,有聖德,封於唐。夢攀天而上。高辛氏衰,天下歸之。  

元年丙子,帝即位,居冀。

今古何處盡千歲隨風飄之別史逸聞錄《竹書紀年》(第一章)

命羲和曆象。  

五年,初巡狩四嶽。  

七年,有麟。  

十二年,初治兵。  

十六年,渠搜氏來賓。  

十九年,命共工治河。  

二十九年春,僬僥氏來朝,貢沒羽。  

四十二年,景星見於翼。  

五十年,帝遊於首山,乘素車玄駒。  

五十三年,帝祭於洛。  

五十八年,帝使后稷放帝子朱于丹水。  

六十一年,命崇伯鯀治河。  

六十九年,黜崇伯鯀。  

七十年春正月,帝使四嶽錫虞舜命。

今古何處盡千歲隨風飄之別史逸聞錄《竹書紀年》(第一章)

帝在位七十年,景星出翼,鳳皇在庭,朱草生,嘉禾秀,甘露潤,醴泉出,日月如合璧,五星如連珠。廚中自生肉,其薄如箑,搖動則風生,食物寒而不臭,名曰“箑脯”。又有草莢階而生,月朔始生一莢,月半而生十五莢,十六日以後日落一莢,及晦而盡,月小則一莢焦而不落,名曰“蓂莢”,一曰“歷莢”。洪水既平,歸功於舜,將以天下禪之,乃潔齋修壇場於河、洛,擇良日,率舜等升首山,遵河渚。

有五老遊焉,蓋五星之精也。相謂曰:“《河圖》將來告帝以期,知我者重瞳黃姚。”五老因飛為流星,上入昴。

二月辛丑昧明,禮備,至於日昃,榮光出河,休氣四塞,白雲起,迴風搖,乃有龍馬銜甲,赤文綠色,緣壇而上,吐《甲圖》而去。

甲似龜,背廣九尺,其圖以白玉為檢,赤玉為柙,泥以黃金,約以青繩。

檢文曰:“闓色授帝舜。”言虞、夏當受天命。帝乃寫其言,藏於東序。

後二年二月仲辛,率群臣東沈璧於洛。

禮畢,退俟,至於下昃,赤光起,元龜負書而出,背甲赤文成字,止於壇。

其書言當禪舜。

遂讓舜。  

七十一年,帝命二女嬪於舜。

今古何處盡千歲隨風飄之別史逸聞錄《竹書紀年》(第一章)

七十三年春正月,舜受終於文祖。  

七十四年,虞舜初巡狩四嶽。  

七十五年,司空禹治河。  

七十六年,司空伐曹魏之戎,克之。  

八十六年,司空入覲,贄用玄圭。  

八十七年,初建十有二州。  

八十九年,作遊宮於陶。  

九十年,帝遊居於陶。  

九十七年,司空巡十有二州。  

一百年,帝陟於陶。  

帝子丹朱避舜於房陵,舜讓,不克。朱遂封於房,為虞賓。

三年,舜即天子之位。

今古何處盡千歲隨風飄之別史逸聞錄《竹書紀年》(第一章)

帝舜有虞氏  

母曰握登,見大虹意感,而生舜於姚墟。

目重瞳子,故名重華。

龍顏大口,黑色,身長六尺一寸。

舜父母憎舜,使其塗廩,自下焚之,舜服鳥工衣服飛去。

又使浚井,自上填之以石,舜服龍工衣自傍而出。

耕於歷,夢眉長與發等,遂登庸。  

元年己未,帝即位,居冀。  

作大韶之樂。  

即帝位,蓂莢生於階,鳳凰巢於庭,擊石拊石,以歌《九韶》,百獸率舞,景星出於房,地出乘黃之馬。  

三年,命皋陶作刑。  

九年,西王母來朝。  

西王母之來朝,獻白環、玉玦。  

十四年,卿雲見,命禹代虞事。

今古何處盡千歲隨風飄之別史逸聞錄《竹書紀年》(第一章)

在位十有四年,奏鍾石笙管未罷,而天大雷雨,疾風發屋拔木,桴鼓播地,鐘磬,亂行,舞人頓伏,樂正狂走。

舜乃磬堵持衡而笑曰:“明哉,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亦乃見於鍾石笙管乎。”

乃薦禹於天,使行天子事也。

於是和氣普應,慶雲興焉,若煙非煙,若雲非雲,鬱郁紛紛,蕭索輪囷,百工相和而歌《卿雲》。

帝乃倡之曰:“慶雲爛兮,糺縵縵兮,日月光華,旦復旦兮。”群臣鹹進,頓首曰:“明明上天,爛然星陳。日月光華,弘於一人。”帝乃再歌曰:“日月有常,星辰有行。四時從經,萬姓允誠。於予論樂,配天之靈。遷於聖賢,莫不鹹聽。乎鼓之,軒乎舞之。精華已竭,褰裳去之。”

於是八風循通,慶雲叢集,蟠龍奮迅於其藏,蛟魚踴躍於其淵,龜鱉鹹出其穴,遷虞而事夏。

舜乃設壇於河,依堯故事。

至於下昃,榮光休氣至,黃龍負圖,長三十二尺,廣九尺,出於壇畔,赤文綠錯,其文言當禪禹。  十五年,帝命夏後有事於太室。  

十七年春二月,入學初用萬。  

二十五年,息慎氏來朝,貢弓矢。  

二十九年,帝命子義鈞封於商。

今古何處盡千歲隨風飄之別史逸聞錄《竹書紀年》(第一章)

三十年,葬後育於渭。  

三十二年,帝命夏後總師,遂陟方岳。  

三十三年春正月,夏後受命於神宗,遂復九州。  

三十五年,帝命夏後徵有苗,有苗氏來朝。  

四十二年,玄都氏來朝,貢寶玉。  

四十七年冬,隕霜,不殺草木。  

四十九年,帝居於鳴條。  

五十年,帝陟。  

義鈞封於商,是謂商均。

後育,娥皇也。

鳴條有蒼梧之山,帝崩,遂葬焉,今海州。

今古何處盡千歲隨風飄之別史逸聞錄《竹書紀年》(第一章)

帝禹夏后氏  

母曰修己,出行,見流星貫昴,夢接意感,既而吞神珠。

修己背剖,而生禹於石紐。

虎鼻大口,兩耳參鏤,首戴鉤鈴,胸有玉斗,足文履已,故名文命。

長有聖德。

長九尺九寸。

夢自洗於河,取水飲之。

又有白狐九尾之瑞。

當堯之世,舜舉之。

禹觀於河,有長人白麵魚身,出曰:“吾河精也。”

呼禹曰:“文命治水。”

言訖,授禹《河圖》,言治水之事,乃退入於淵。

禹治水既畢,天錫玄圭,以告成功。

夏道將興,草木暢茂,青龍止於郊,祝融之神降於崇山。

乃受舜禪,即天子之位。

洛出龜書,是為《洪範》。

今古何處盡千歲隨風飄之別史逸聞錄《竹書紀年》(第一章)

三年喪畢,都於陽城。  

元年壬子,帝即位,居冀。  

頒夏時於邦國。  

二年,咎陶薨。  

五年,巡狩,會諸侯於塗山。  

南巡狩,濟江,中流有二黃龍負舟,舟人皆懼。

禹笑曰:“吾受命於天,屈力以養人。生,性也;死,命也。奚憂龍哉。”

龍於是曳尾而逝。  

八年春,會諸侯於會稽,殺防風氏。  

夏六月,雨金於夏邑。  

秋八月,帝陟於會稽。  

禹立四十五年。  

禹薦益於天。

七年,禹崩,三年喪畢,天下歸啟。

《竹書紀年》之《五帝紀》全文完結

今古何處盡千歲隨風飄之別史逸聞錄《竹書紀年》(第一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