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人的上古歷史

商代以前的越人尚居住在山東半島,寫作“戉”,在山東大汶口的陶文中就已經發現,裘錫圭考證為古代族徽。甲骨文中有 “戉方”和“西戉”的記載,董作賓據卜辭中數見商王“貞令戉來”及“戉來歸”,戉常與羌方作戰,斷定戉為殷西方國。《逸周書·世俘解》:“呂他命伐越、戲方。” 戲方為商、西周方國,在今河南鞏縣東南,戉當近此,這是西戉。《逸周書•伊尹朝獻》記述,商湯時正東有越漚。《春秋大事表》雲,越在山東曹縣,這就是《逸周書•王會解》“東越海蛤,歐人蟬蛇,蟬蛇順食之美。遇越納□”之所謂東越。《春秋•桓公元年》:“公及鄭伯盟于越。”杜預注:“垂,犬丘,衛地。越近垂地。” 垂為春秋衛邑,在今山東鄄城縣東南,越地也應在此附近。公元前711年,魯桓公與鄭伯在此會盟,當因戉族曾在此聚居而得名。當時的越包含在東夷中,由於這個緣故,才有後來勾踐征服東部沿海諸夷,北上琅琊,爭霸中原之舉。《越絕書 記地傳》說:“無餘初封大越,都秦餘望南,千有餘歲而至勾踐。”又說:“越王夫鐔以上至無餘,久遠,世不可紀也。”勾踐元年為公元前496年,向前推1000餘年,有人說無餘初封在公元前2015年。這千有餘歲中,山東越地到底發生了什麼,史籍中是一片空白。大致的情況是,中原地區幾次對東夷用兵,引起東夷南遷。最早可以追溯到軒轅氏對蚩尤的用兵,夏朝、商朝與東夷的戰爭,後來周公鎮壓東國之亂,滅奄、蒲姑,“以師逐之,至於江南”(《呂氏春秋·古樂篇》)。奄、蒲姑都屬於東夷集團,奄在今山東曲阜,蒲姑在今山東博興東北。《越絕書》記吳地有淹君城、蒲姑大冢,就是奄、蒲姑之人被逐南遷以後所建。《史記•楚世家》在談到楚成王即位,使人獻禮於周天子,周天子說:“鎮爾南方夷越之亂,無侵中國。”由此可見,越人早在周代之前就轉移到了南方,並常向中原侵犯。周代以後,越人已退居長江以南,故有《呂氏春秋•恃君篇》所謂“揚漢之南,百越之際”的說法。《文選·江賦》注引古本《竹書紀年》:“周伐越,大起九師,東至於九江,遂伐紆。”《太平御覽》征伐部引《紀年》:“周穆王四十七年,伐紆,大起九師,東至於九江,遂伐越,至於比黿以為梁。”《北堂書鈔》引此則曰:“周穆王伐大越,起九師,東至九江,駕黿鼉以為梁也。”周穆王前947-前928在位。此處的“九江”,指漢代九江郡。故城在今安徽懷遠縣南馬頭城,其北即塗山。退居長江以南的越在今浙江建國,國號“于越”。《藝文類聚》卷71引《周書》說,周成王時,“于越獻舟”;今本《竹書紀年》說周成王二十四年(前1001)“于越來賓”。也有人懷疑《竹書紀年》的可靠性,但王充《論衡•異虛篇》說:“周時,天下太平,越嘗獻雉於周公。”與《竹書紀年》記載不謀而合,王充寫《論衡》時,《竹書》尚深埋於汲冢之中,由此可見“于越來賓”不訛。到春秋中葉,于越大體與勾吳同時興起,《左傳·宣公八年》:“楚為眾舒叛故,伐舒蓼,滅之。楚於疆之,及滑汭,盟吳越而還。”此事發生在公元前601年,則此時吳越已取得與楚平起平坐的地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