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盜墓事件引起的歷史之爭

據二十四史之一的《晉書》記載,公元281年即西晉太康二年,一個叫不準(讀音 fǒu biāo)的盜墓賊挖掘了一座古墓。然而古墓裡並沒有想象的大量的金銀財寶,不準在失望氣憤之餘,將古墓翻了個底朝天只找到了些許值錢的物品。過了幾天,附近村民發現了被打開的古墓就告知了官府。經官府確定這座墓的主人是戰國時期魏國的國君,但不確定是第四代國君魏襄王還是第六代國君魏安釐(讀音 xī)王。

這位國君的陵墓裡雖然沒有什麼金銀財寶,但是卻有大批量的竹簡,當地官員裝了幾車將其運往京師洛陽。當時的晉武帝司馬炎命中書監荀勖和中書令和嶠負責整理,因發現這些竹簡是一個叫汲郡(今河南汲縣)的地方,故一開始稱這本書為《汲冢書》。後來學者們確認這是戰國時期魏國的史書,是一本按年編寫敘述從黃帝到戰國時期的編年體通史,故又稱之為《竹書紀年》。這本書的發現在當時甚至現在都有著極其重要的歷史參考價值。

一起盜墓事件引起的歷史之爭

這本書所敘述的內容在當時甚至整個封建社會都可謂是驚世駭俗。為什麼呢?因為它的很多敘述和傳統儒家經典《史記》的記載都不同,甚至是背道而馳。比如:

“昔堯德衰,為舜所囚也。”

“舜囚堯於平陽,取之帝位。”

“舜放堯於平陽。”(放,流放)

“舜囚堯,復偃塞丹朱,使不與父相見也。”

“帝使后稷放帝子朱于丹水。”

“伊尹放太甲於桐,乃自立。”

“七年,王潛出自桐,殺伊尹。”

從以上的記載可以看出,這基本上顛覆了我們對上古堯舜禹禪讓制的認知和對商朝一代賢相伊尹的光輝形象。那麼這樣的記載是否真實呢?

先秦著名思想家韓非子在《說難》中有這麼一句話:“舜逼堯,禹逼舜,湯放桀,武王伐紂,此四王者,人臣弒其君也。”韓非子為什麼這麼說,我們知道韓非子曾經可是師承儒家代表人物荀子,他這樣的言論完全違背了儒家思想。那韓非子難道也像現在有些人,為了出名在網上發一些毀三觀的言論或製造一些緋聞?我想應該不是,韓非子是戰國時期韓國貴族出身,韓王之子,荀子學生,李斯同門,有身份、有名望,他沒必要這麼做。那他肯定是有內部資料了?

一起盜墓事件引起的歷史之爭

是的,韓非子還真有內部資料。韓國和魏國一樣都是從晉國分出來的,《竹書紀年》這本書戰國以前的部分都是由晉國史官所作,三家分晉之後應該都保留了一份。而且古代的史書不是給普通老百姓看的,而是寫給君主看的,這屬於皇家內參,不是誰都能看到的。而韓非子作為韓國公子當然能看到了,這也不難理解當時就只有他有這樣的言論,從而從學習儒家學說變成一代法家思想的代表。

近代著名思想家、史學家胡適說過:“歷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我們剛說過史官寫的史書一般是不對外公開的,我國第一本公開的史書是《春秋》,戰國時期魯國的史書。不過我們現在看到的已不是原版的,而是被孔子孔聖人改過的。他老人家發明了“微言大義”的寫法,以自己的立場評論史事,把歷史變成了政治,就是我們所說的春秋筆法。秦始皇焚書坑儒時,其他各國的史書基本上都被燒光了,而《竹書紀年》應該沒有經過春秋筆法的藝術加工。

一起盜墓事件引起的歷史之爭

然而,《竹書紀年》的記載確實與我們傳統的歷史認知不符,從發現就一直爭論不斷。到底是《史記》的準確呢?還是相信《竹書紀年》?近幾年網絡上很多學者和吃瓜群眾就一直爭持不下。我認為史書對於我們只是一種參考,是指導我們學習、工作和成長的工具,多一種說法就多一種參考,就看你怎麼認識,怎麼辨別了。其實沒必要爭論個子醜寅卯,也沒必要非要讓別人同意你的說法,言論自由嘛。那您對《竹書紀年》這本書是怎麼看的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