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都洛陽之洛水

有一條古老的河流,在全長不過400餘公里的流域裡,誕生了中華文明著名的河洛文化;也因為這片水域的滋養,孕育了十三個王朝安邦興國的歷史側影。這條河流就是《水經注》中著名的洛水。

神都洛陽之洛水

洛水風貌

華夏文明的根源和靈魂!

“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周易·繫辭上》

  • 伏羲降龍馬獲取河圖,大禹釋靈龜受領洛書,中華先民思維智慧的最高成就‘河圖洛書”從此享譽世間。倉頡仰觀日月星辰、俯察鳥獸山川造文字,伶倫取嶰谷之竹、感鳳鳥鳴聲而作12音律,華夏民族的文明在這裡締造。上古先聖薈萃河洛、幸臨洛水的故事,賦予了這條河流神秘的色彩,於是,後世的帝王文士們都絡繹不絕的前來洛水遊歷拜謁,觸摸內心深處那流淌的時光和華年。
神都洛陽之洛水

河圖洛書傳說

  • 周公從洛水氣勢磅礴的聲音中研究禮樂文化,制禮作樂,為開闢大周八百年江山打下堅實的文化基礎。作為封建社會第一任帝王的秦始皇,其畢生唯一的詩篇“祠洛水歌”就曾飄蕩在洛水的盈盈一水間。隋煬帝從洛水穿城而過的“天漢之象”建天津橋、造紫微宮,並以洛陽為地點修建了貫穿南北的大運河。
  • 古往今來描繪洛水的詩句更是燦若群星,“傷心河洛水,無處問龍龜”、“洛水傍連帝城側,帝宅層甍垂鳳翼”、“洛水妃虛妒,姑山客漫誇”……駱賓王、劉希夷、李白、劉禹錫、邵雍、司馬光、湯顯祖、王世禛等文人騷客,或生於此,或居於此,或遊於此,或葬於此,都曾為洛水留下膾炙人口的千古篇章。

武則天駕臨洛陽,洛水又富有了新的政治意義。

  • 據《資治通鑑·唐記》記載,公元688年五月,武則天的侄子武承嗣,出於討好本家姑姑、締造武家榮耀的政治意圖,使人在白玉上鑿刻“聖母臨人,永昌帝業”的字樣,並趁著夜深人靜的時候,悄悄把白玉扔進洛水,然後借漁民之手呈獻武后,上表說‘天生神石於洛水,當應天順時繼承大統’。武則天非常高興,就封這塊玉石為“寶圖”,還特別下詔‘拜洛受圖’以告天地,並命人在洛水河畔建造拜洛壇。
神都洛陽之洛水

洛水晚霞

  • 為彰顯武后天命所歸的王者榮耀,武則天命所有知州的都督、刺史以及宗室、外戚人員,在拜洛活動舉行的前十日集結在洛陽,並加尊自己為“聖母神皇”,詔令佈告天下大赦。或許偶感於“寶圖”一詞過於單調和乏味,不能盡顯天后神威,於是武則天金口一諾遂改其名為“天授聖圖”,把洛水命名為永昌洛水,封洛神為顯聖侯,即時,洛水區域所有的漁釣活動也都停止了。
  • 不久,一場聲勢浩大的拜洛活動就在洛水河畔迤邐展開,武則天在皇帝和太子的陪同下,帶著文武百官和蠻邦藩屬的代表,一路浩浩蕩蕩的赴洛水舉行拜洛受圖儀式。在大唐獵獵的風中,錦旗沙沙作響,洛水潺潺湧動,公子王孫衣袂蹁躚廣袖飄飄,看著這樣百年難遇的盛況,武則天喜不自勝,心中突然湧過一陣別樣的溫熱,於是乘興而起製作了一首《大享拜洛樂章》的歌詞,並讓大家按照次序和禮節即席吟唱。伴隨著潺潺的洛水,一曲曲悠揚的歌聲就這樣淺吟低唱著。
神都洛陽之洛水

武則天想象圖

  • 武則天親自舉行這麼宏偉的受圖大典,文武官員自然是積極迎合,於是一番賦詩酬唱就不在話下。‘長史司馬’蘇味道(文章四友代表)踴躍而出,硃筆一揮須臾間《奉和受圖溫洛應制》一詩就做成了,給予拜洛儀式非常崇高的讚美和歌頌,惹得武則天喜笑顏開。同為‘文章四友’的學士李嶠也不甘落後,於是運筆研墨,不消片刻,一首《奉和拜洛應制》的詩也揮灑而出,極力表達了此次受圖活動的熱鬧非凡,連心中無限的喜悅和感懷之情也都躍然紙上栩栩如生。
神都洛陽之洛水

應詔酬唱作詩圖

  • 武則天這次‘拜洛受圖、洛水封神’的活動舉辦的非常成功,開闢歷史上第一次由朝廷出面對洛水進行祭拜封神活動的新篇章,洛水的祭祀也首次提高到中祀的規格(日月星辰、先代帝王、嶽鎮海瀆、齊太公、諸太子廟等為中祀)。正是因為武則天的眷顧,洛水的價值也水漲船高,達到了歷史的巔峰,成為文人騷客研墨賦詩的傾注對象。從此以後,祭祀洛水的活動貫穿了武周王朝的始終。

關於洛神信仰的傳說可謂源遠流長。

  • 據說在遠古時期,伏羲氏的女兒就曾溺死洛水,而後化為洛神,古今文人騷客的作品中對其多有提及,美其名曰“宓妃”,關於她的神話故事在民間流傳很廣。而《竹書紀年》中洛神搖身一變成了男神,叫做“洛伯”,這位洛河的神洛伯跟黃河的神河伯,就因發生矛盾經常在河洛之上騰雲駕霧激烈打鬥,興風作浪惹得老百姓很是厭煩。但這些故事只是民間傳說,時間和概念都比較遙遠,總體上處於虛無縹緲的狀態。
神都洛陽之洛水

宓妃想象圖

“吾令豐隆乘雲兮,求宓妃之所在。……雖信美而無禮兮,來違棄而改求。”——《離騷》·屈原

  • 到了戰國時期,屈原在《天問》中所述的洛神宓妃,又成了一位貌美持驕、放蕩不羈的風流女神,雖然美豔動人,然不識禮節,遂被屈原所捨棄,這位宓妃的形象,明顯跟人們心目中溫婉淑雅的女神不符,所以世人並不為之動容。

“其形也,翩若驚鴻,婉若游龍。……彷彿兮若輕雲之蔽月,飄颻兮若流風之迴雪。……"《洛神賦》·曹植

  • 而對於洛神形象刻畫最為豐滿的,當屬三國時期的名士曹植,他大膽著墨積極引入心目中日思夜想的甄妃形象,一改屈原所抨擊洛神狂放不羈的醜陋姿態,以生動傳神、悽豔哀傷的神來之筆,給予宓妃生動可人的抒寫,把洛神幻化成了一位美麗端莊、神聖典雅的女子,同時也鑄就了千古文壇最高的文化豐碑。
神都洛陽之洛水

洛神

  • 而北魏時期,《洛陽伽藍記》中對於洛神又是一種新的記載,洛神變成了神秘莫測的男子“駱子淵”,常常降禍百姓危害一方,甚至逼迫百姓為其進行人祭,眾生莫不驚恐,唯恐避之不及,是以人們對他也非常討厭。
  • 到了唐代,洛神或為龍或化仙,具備了世人想象的奇特功能,以豐富多彩的形貌活躍在河洛大地的民間傳說中。凡此種種,洛神的形象隨著朝代的更迭變幻萬千,在不同的時代被賦予的不同的神話角色。可是,要說人們最為喜愛的洛神,大概就是曹植筆下宓妃的形象吧,或許只有悽美哀怨的她,才最能表達人們對於洛神的美好希冀!

薛爾曼的《神的由來》有一句話說的好:“一切宗教的崇拜可以說是人類利用宇宙神秘力量來滿足他們願望的一種嘗試。”

不管是上古聖典“河圖洛書”也好,還是秦始皇唯一的詩篇也罷,抑或是後世男兒氣概女兒身的武則天為政治需要選擇模糊的洛神形象進行祭拜也可,這些都是華夏文明徵程中源遠流長的文化和歷史,隨洛水靜靜流淌,縈繞在每一個炎黃子孫的心中。

或許,正因為洛水的千古流芳,神都洛陽的夢想才得以在這裡揚帆起航。古往今來的帝王將相、文人志士們太喜歡這條河流了,於是就有了“上陽花木不曾秋,洛水穿宮處處流”的綺麗篇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