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州境內藍夷

(二)早商時期的夷商關係

商湯滅夏後,班師“還亳”並作《湯誥》。《尚書●湯誥》載:“王歸自克夏,至於亳,誕告萬方。”《尚書●序》雲:“湯既黜夏命,復歸於亳,作《湯誥》。”《史記●殷本紀》載:“既絀夏命,還亳,作《湯誥》..以令諸侯。”由此可知,商湯滅夏後,與眾諸侯還亳,大告於天下其令諸侯滅夏伐桀之義,並且還告誡各諸侯要遵守法度不要放縱享樂。《湯誥》日:“凡我造邦,無從匪彝,無即慆淫,各守爾典,以承天休。"之後,眾諸侯回到自已的國土,治理自己的國家。

商早期的時候,不但商人和夷人- -直都保持著良好的關係,而且夷人還在商的政治生活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史記●殷本紀》載:“湯崩,-伊尹乃立太丁之子太甲.帝太甲元年,伊尹作《伊訓》,作《肆命》,作《俎後》。”又載:“帝太甲.不明,暴虐-亂德,於是伊尹放之於桐宮,三年。伊尹攝行政當國,以朝諸侯。”《伊訓》曰:“侯甸群后鹹在,百官總己以聽冢宰。”《孔傳》雲:“伊尹制百官,以三公攝冢宰。” 作為夷人的伊尹、仲虺。

在湯崩後代王設立太子之位,並能將太甲“放之於桐宮”,“攝行政當國,以朝諸侯”。《史記●集解》引《帝王世紀》雲:“伊尹名摯,為湯相,號阿衡,年百歲卒。大霧三日,沃丁以天子禮葬之。”可見伊尹在商政治生活中的地位絕非-般。伊尹後,其子伊陟還在商王室做官,輔佐大戊。《集解》引孔安國說:“伊陟乃伊尹之子”。《尚書●序》曰:“伊陟相大戊,亳有祥賴共生於朝。伊陟贊於巫咸,作《成》四篇。 ”這也從另一個側面反映出,在商早期,商與夷人聯盟關係依然存在。這種盟友關係一直持續到“仲丁徵藍夷”。《竹書紀年》載:“仲丁即位,徵於藍夷。”據丁山先生考證,藍夷系東夷一支,故地在今山東省滕州市境內158)。“仲丁徵藍夷”宣告了夷商聯盟的結束,之後商的疆域進一-步擴 大到山東以及周邊地區,至商晚期,商文化幾乎佔據了山東全境。

夷、商兩族前期和平共處,然後聯盟伐夏並助商王建國,最後又被商所滅,這似乎給我們上演了-部夷族與商族交往的歷史悲劇。但是,這也恰好證明了史載“夷商聯盟伐夏”這一史事是存在的。對於夷、商聯盟的作用,傅斯年先生有過高度評價:“商人雖非夷,然曾撫有夷方之人,並用其文化,憑其人民以伐夏而亡,實際上亦可說是夷人勝夏。"[59]夷、 商聯盟滅夏,宣告了我國第一個奴隸制王朝一夏 王朝的覆滅,誕生了我國曆史,上第二個奴隸制王朝一商王朝, 從此歷史又翻開了新的一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