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簡”研究薪火相傳已十年,我們收穫了哪些新的先秦歷史?

2019年11月22日,《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以下簡稱“清華簡”)(玖)》成果發佈會在清華大學召開,會上宣佈“清華簡”第九輯一共整理出5篇戰國文獻,分別是《成人》《治政之道》《廼命一》《廼命二》與《禱辭》。其中《成人》論述的是法制思想,是重要的先秦法制史文獻;《治政之道》講的是君主為政之道,《廼命》兩篇是君主對群臣、宗室的禁戒之辭;《禱辭》是祭祀地神之辭。

這五篇文獻均為傳世文獻所未見的佚籍,對我們深入瞭解先秦歷史及拓展古文字學等學科有極大幫助。那麼,“清華簡”到底是一部怎麼樣的簡冊呢?

“清華簡”系被盜掘出土的一套竹簡,後來被走私到境外。2008年6月24日,歷史學家李學勤教授向清華大學校黨委會彙報了香港市場出現了一套竹簡,受到了校方的重視,並派遣李學勤教授前往香港觀摩實物,得知這套竹簡有極高的文物價值。後來清華大學校友趙偉國先生將這批竹簡買下捐給學校,並於2008年7月15日入藏清華大學,從此就有了“清華簡”的稱號。今天去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可以看到“清華簡”的實物。


“清華簡”研究薪火相傳已十年,我們收穫了哪些新的先秦歷史?

不過,當時入藏的“清華簡”可不是今天能看到的樣子。之前的保存者為了讓竹簡保溼,用保鮮膜將若干堆竹簡層層包裹,但這樣的處理方式,是會導致微生物滋生蔓延,從而造成竹簡發黴的。經過三個月的去除包裝保鮮膜、去除表面汙垢、殺菌、重新浸泡保存等一系列清洗保護工作後,“清華簡”終於被學者搶救了下來。之後才開始整理、釋讀工作,學者發現竹簡上的文字基本都是楚文字,從而推斷出土於戰國楚墓,整理成果大致如下:

2010年12月,第一輯《尹至》《尹誥》等9篇出版;2011年12月,第二輯《系年》1篇出版;2012年12月,第三輯《傅說之命》《周公之琴舞》等8篇出版;2014年1月,第四輯《卜筮》《別卦》等3篇出版;2015年4月,第五輯《封許之命》《厚父》等6篇出版;2016年4月,第六輯《鄭武夫人規孺子》《鄭文公問太伯》等5篇出版;2017年4月,第七輯《子犯子餘》《晉文公入於晉》等4篇出版;2018年11月,第八輯《攝命》《邦家之政》等8篇出版。

那麼,在過去八輯的“清華簡”中,有什麼重大發現呢?

首先是廣大群眾可能更關注的歷史事件。“清華簡”對一些歷史事件進行了補充,或者對以往一些傳世文獻、學術觀點提供了印證,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第二輯的《系年》。這是一部紀事本末體史書,史料價值相當重要。

“清華簡”研究薪火相傳已十年,我們收穫了哪些新的先秦歷史?

比如關於秦人的起源問題,過去一直有爭論。在傳世文獻《史記》中,秦人母系來自帝顓頊,並且一直服事於夏商,似乎是出身華夏;而在近現代卻引發爭議,王國維、蒙文通等認為秦人來自西戎,而顧頡剛、傅斯年等認為秦人來自東夷。《系年》則明確記載,秦人是商奄(今山東曲阜)之民的後代,周公東征之後被遷到邾吾山(今甘肅甘谷),那麼秦人就應該是來自東夷,顧、傅的觀點是得到支持的。

又比如,西周初年的“三監之亂”,“三監”到底是誰?《逸周書》《毛詩譜》《帝王世紀》等說是管叔、蔡叔、霍叔;《漢書·地理志》說是武庚、管叔、蔡叔。《系年》不但指出是管叔、蔡叔、霍叔,而且還補充了“三監”並非叛亂,而是被武庚所殺的說法;再比如,關於西周末年“共和行政”,《史記》記載是周公、召公聯合執政,但《竹書紀年》《莊子》《魯連子》等文獻卻提到其實是一個叫“共伯和”的諸侯,而《系年》也是支持“共伯和”說的。

還比如,關於兩週之際的歷史史實,《史記》記載是周幽王烽火戲諸侯,導致犬戎入侵、西周滅亡、平王東遷,而古本《竹書紀年》等文獻則提到是幽王伐申戰死在戲(今陝西西安臨潼),之後諸侯擁立周攜王與申國擁立的周平王對抗,後來晉文侯殺周攜王才結束“二王並立”的局面。這些同樣又是《系年》支持的,而且還補充了一些細節,如幽王伐申時是側翼受到西戎的襲擊,諸侯擁立的攜王是幽王的弟弟,等等。

“清華簡”研究薪火相傳已十年,我們收穫了哪些新的先秦歷史?

除了“史”外,“清華簡”的另一大主題則是“經”,其中最多的又是類《尚書》體文獻。比如第一輯中就有《尹至》《尹誥》等7篇,第三輯又有《說命》等。這些文獻一旦認定是《尚書》的篇章,那就是失傳的戰國古文《尚書》,能提供原汁原味的戰國思想史料。我們知道,關於傳世文獻《尚書》的真偽性問題,從唐朝開始爭吵了一千多年,到清代閻若璩時基本考證出這部《尚書》是偽古文《尚書》,但其中保存了二十八篇西漢今文《尚書》。

根據《尚書序》,“清華簡”《尹誥》《說命》應該就是《尚書》中《鹹有一德》《傅說之命》的別名,卻與傳世《尚書》這兩篇完全不同,這進一步印證了閻若璩的結論。但需要注意的是,《鹹有一德》《傅說之命》某些句子出自先秦文獻所引《尚書》的內容,這部分應該是戰國真《尚書》,但它們卻不見於《尹誥》《說命》。這說明戰國時可能存在同名而不同版本的《尚書》篇章,深化了我們對《尚書》的認識。

總之,不管是“證經”還是“補史”,我們都不能因為竹簡這樣記錄,就武斷認為其一定反映真實文獻或歷史,文獻源流、傳說演變都是非常複雜的過程,需要結合其他史料、理論、邏輯去綜合判斷。但無論如何,“清華簡”作為沒有經過後人之手的戰國史料,能直接幫助我們認識到戰國人的古史觀念。據“清華簡”首任主持人李學勤教授稱,“清華簡”全部整理完預計有十二輯,那麼我們未來仍然會有進一步發現。

儘管李學勤教授於2019年2月24日逝世,但“清華簡”整理工作仍然薪火相傳了下去。


作者林屋公子,文史作家,主攻先秦秦漢史。系今日頭條簽約作者,悟空問答簽約作者,澎湃歷史專欄作者,網易歷史專欄作者,百度ta說合作作者,全歷史合作作者,出版有《先秦古國志》《先秦古國志之吳越春秋》《山海經全畫集》實體書三種,作品散見於《國家人文歷史》《同舟共進》《北京晚報》《醒獅國學》《百家講壇》《威海晚報》等報刊雜誌及自媒體。感謝閱讀,歡迎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