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利達智能化分享:《新型智慧城市發展研究報告(2019)》

近日,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發佈《新型智慧城市發展研究報告(2019)》(以下簡稱《報告》)。《報告》指出新型智慧城市已成為現階段建設數字中國、智慧社會的核心載體。隨著智慧城市建設的不斷推進,智慧城市的發展理念、建設思路、實施路徑、運行模式、技術手段等全方位迭代升級,進入以人為本、成效導向、統籌集約、協同創新的新型智慧城市發展階段。從發展重點來看,進一步強化城市智能設施統籌佈局和共性平臺建設,破除數據孤島,加強城鄉統籌,形成智慧城市一體化運行格局;從實施效果看,通過疊加5G(第五代移動通信技術)、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發展紅利,推動智慧城市網絡化、智能化新模式,新業態競相湧現,形成無所不在的智能服務,讓人民群眾對智慧城市有更切實的現實獲得感。

康利達智能化分享:《新型智慧城市發展研究報告(2019)》

新型智慧城市發展重心正逐漸從整體謀劃、全面建設向營造優質環境、設計長效可持續發展機制轉變,全面創新組織管理、建設運營、互動參與等機制。新型智慧城市更強調雲網端融合的新型智能設施泛在部署,更強化數據智能、信息模型等共性賦能支撐和平臺整合,更注重實現數據驅動、智慧生態、智能治理等應用服務發展。新技術創新、新標準規範、新安全配套也在同步突破和不斷完善,為新型智慧城市有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新型智慧城市是新時代貫徹新發展理念、全面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城市發展深度融合、引領和驅動城市創新發展的新路徑,是形成智慧高效、充滿活力、精準治理安全有序的、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城市發展新形態和新模式。


康利達智能化分享:《新型智慧城市發展研究報告(2019)》


新型智慧城市的核心要素

《報告》結合新時期我國新型智慧城市的建設重點,深入分析研究我國新型智慧城市建設的發展態勢、行業熱點和重大進展。頂層設計與時俱進。隨著新型智慧城市發展內涵和外延的不斷擴張,這一系統性工程的複雜度也與日俱增。強化新型智慧城市頂層設計,是高效有序科學推進這項工作的“先手棋”。當前,我國各地在推動智慧城市頂層設計的過程中,呈現三大典型趨勢特徵:一是高位謀劃凸顯全域一體;二是分級推進注重差異佈局;三是條塊融合促進聯動運行。各地基於城市發展需求出臺智慧城市發展的頂層政策,銜接上級部門、指導地方城市,逐步形成部門協同、上下聯動、層級銜接的新型智慧城市發展新格局。其中,省級城市、地區中心城市智慧城市發展水平相對較高,經過前期發展,現階段頂層設計更強調理念更新、架構一體、統籌推進。同時,新型智慧城市頂層設計與規劃注重多規融合、多規合一。全國 60%以上的地市已建立“多規合一”信息平臺。

制度優化激發多主體合作活力。我國各級各類新型智慧城市建設已經從技術導向、注重建設全面轉向成效導向、突出運營階段。技術架構和業務板塊相對固化而成熟,如何解決好政府與市場、全面與聚焦、應用與創新的關係,建立更為高效、順暢、有機銜接的組織機制、管理機制、運營機制、合作機制,成為現階段各地推進新型智慧城市建設的核心關注點和探索方向。明確推進智慧城市建設的管理機構,實現數據資源的共享與業務協同,為“智慧城市運營商”提供支持和落腳點,探索出可持續發展的智慧城市商業模式。

建設智能基礎設施。智能基礎設施是融合感知、傳輸、存儲、計算、處理為一體的戰略性設施,是支撐城市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基建”,也是新型智慧城市建設基石。隨著傳統 “鐵公基”基礎設施建設的邊際效益和人口紅利降低,支撐產業和社會智能化升級的智能設施將成為未來增長點。尤其是隨著5G技術的逐漸成熟,人工智能、物聯網、車聯網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有了應用場景,目前智慧杆儼然成為綜合承載平臺的建設熱點。智慧杆是通信基礎設施、市政基礎設施和社會資源共建共享的集中體現,通過集成智慧照明、WIFI(無線局域網)、微基站、城市監測、電樁等多種功能,突破了傳統杆塔邊界,融入智能網關、邊緣計算等功能模塊,實現數據集成和智慧管理。作為新型智慧城市智能基礎設施的重要組成,各級政府都在積極推進智慧杆的建設。

形成數據樞紐與賦能中心。隨著城市物聯感知數據不斷匯聚累積,以及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各類技術的深度應用,強化關鍵共性能力整合和統一賦能,成為消除數據孤島、支撐上層業務條塊聯動的必然選擇。智慧城市業務層共性能力單元逐步下沉,支撐平臺層(數據共享交換平臺、時空信息平臺等)逐步擴張,聚合成為城市大數據平臺、城市信息模型平臺、共性技術賦能與應用支撐平臺,形成強大的數據資源樞紐和能力賦能中心,成為向下統接智能基礎設施、向上驅動行業應用的智能運行中樞。“智慧中臺”、“城市大腦”、“城市信息模型”等平臺正在全面重塑新型智慧城市的建設和發展模式。

構建更加智能貼心的智慧服務。新型智慧城市建設已全面進入服務為內核、成效為標尺的新階段,觸手可及的惠民便企服務成為新型智慧城市近年來發展重點,超級應用崛起成為服務觸達的重要渠道,智慧政務服務全面普及深化,新技術賦能便捷生活服務,各類企業積極參與提供城市融合服務。“互聯網+政務”小程序、便民服務APP(應用程序)等越來越多的新型線上基礎設施不斷出現,公共服務供給側市場進一步拓展,跨界融合開放發展格局全面形成。

因地制宜發展高質量數字經濟。數字經濟已成為新型智慧城市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城市通過發展數字經濟形成疊加溢出效應,將更好地支撐城市的創新轉型,引領城市現代經濟體系和生產方式加速向網絡化、數字化、智能化演進。各地區因地制宜推進區域數字經濟部署,大力推動本地產業數字化轉型,重視數字經濟監測評估,以深化“產城融合”為核心理念,通過建設新型智慧城市,推動政企雙向數據流通,發展智慧城市行業融合應用,以應用換市場,培育一批數字服務龍頭企業,力爭搶佔新一輪數字經濟競爭制高點,探索城市智能化轉型和產業結構化創新雙贏格局,提升城市綜合競爭力。

技術賦能支撐智能精準治理。新一代信息技術的融合發展和創新應用,大幅提升社會治理能力,推動智慧城市治理手段和治理方式更加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同時,社會治理體制機制與信息技術手段相互融合、適配,治理架構和治理過程更加扁平化、協同化、社會化。智慧治理在互聯網+監管、網格化管理、視頻安防等領域形成一批新亮點,智慧治理服務從城市向社區、村鎮等基層延伸,社會管理服務體系呈現全要素網格化發展態勢,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的普及應用,為網格員開展全業務工作提供了新手段,在減少人力成本的同時,大幅提升智慧城市管理服務效能,加快構建完善智慧城市共建共治共享的智慧治理格局。

立體監管築牢城市“綠水青山”防線。綠色可持續發展理念是新型智慧城市建設的題中之義。在技術創新湧動和互聯網思維驅動下,各地正積極探索更加綠色低碳的生產、生活方式,推進更為精準精細的生態監測,綠色環保、綠色生活融入公眾日常。利用互聯網促進生產生活方式綠色化,是互聯網與生態文明建設深度融合的重要內容之一,共享出行、無紙化辦公、垃圾分類回收等綠色生活服務模式正藉助信息化手段得以規模化推廣,不斷提升新型智慧城市生態文明建設水平。

加強技術創新,健全標準體系。技術創新賦能城市轉型發展始終是貫穿新型智慧城市建設的重要驅動力。隨著新一代信息技術革命浪潮的持續湧動,以數字孿生、區塊鏈、人工智能等為代表的智能技術集群與新型智慧城市全面融合,提升新型智慧城市發展效能。新型智慧城市越是發展迅速,越是需要標準的規範,在國家標準委的統籌推進下,目前我國持續深入參與 ISO(國際標準化組織)、IEC(國際電工委員會)、ITU(國際電信聯盟)智慧城市國際標準化工作,並進行國際國內研究成果互轉化,目前已經初步搭建形成我國智慧城市標準體系,涉及術語定義、參考模型、評價指標、支撐平臺、數據融合、基礎設施、頂層設計、運行管理等多個方面,讓智慧城市“有規可依”。

供需兩側強化網絡安全保護。新型智慧城市創新發展為公眾帶來更加便捷服務的同時,網絡平臺複雜度指數上升也同步帶來數字空間安全防範的問題,圍繞新型智慧城市的網絡安全攻擊呈現愈演愈烈之勢。從新型智慧城市需求側和供給側安全發展兩個視角來看,隨著各種數據信息的彙集,“個人隱私保護”和“自主可信”成為多方關注焦點。為維護公民個人信息安全,國家層面持續加大對移動應用服務違規蒐集數據的高壓監管,企業也在積極推進面向移動應用的違規監管工具研發,以技術手段加強智能終端安全服務能力,為用戶營造更加清朗便捷的移動服務環境,推動新型智慧城市建設和網絡安全產業發展同步躍升。

新型智慧城市未來可期

立足當下,新型智慧城市建設發展迅速;展望未來,新型智慧城市建設任重道遠。公共服務方面,既要關注前端建設,更要關注後端的優化,包括數據的匯聚、流程的再造、服務的集成、賬號的統一、安全的管控等,只有把這些不易被看到的具體工作幹好,才能真正做到便民惠民。

運營模式方面,城市運營服務商從傳統的管理與被管理、服務與被服務關係轉變為與政府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新型合作伙伴關係,在智慧城市建設上把握整體局勢,從平臺建設到資源整合、從技術服務到創新應用,最後到整體運營、適度收益,形成智慧城市的長效化、可持續化發展。

網絡安全方面,新型智慧城市建設應更加重視城市信息安全隱患的消除,要更加堅持創建“管理、業務、保密、技術、安全”一體化設計,抓好城市大數據中心、城市大腦、城市工控系統等重點領域的安全保障,構建全天候、一體化的網絡空間安全防護體系,保障城市各類信息和數據的安全。

從技術理念角度看,新型智慧城市是各類信息技術的綜合集成應用平臺和展現載體,因此要通過新一代信息技術的應用,實現城市物理世界、網絡虛擬空間的相互映射、協同交互,進而構建形成基於數據驅動、軟件定義、平臺支撐、虛實交互的數字孿生城市體系。

在基礎設施方面,未來新型智慧城市需要同步關注地上、地下、天空等基礎設施建設和智能化改造,尤其要更加關注地下管網及相關市政設施的深度感知與智能監測,以及浮空應急通信平臺的佈局,真正實現一體化的城市智能設施布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