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喆:龐青年和賈躍亭,營商環境的關鍵問題在哪裡?

中新經緯客戶端11月20日電 題:《萬喆:龐青年和賈躍亭,營商環境的關鍵問題在哪裡?》

  作者 萬喆(中國黃金集團首席經濟學家、中新經緯特約專家)

  日前,杭州青年汽車公司被法院裁決正式破產。

  “大名鼎鼎”的“青年汽車”破產了?引起了市場的熱烈討論。

  此“青年”非彼“青年”,危機是一樣的

  首先要澄清一下,杭州青年汽車破產並不是龐青年個人破產,也不是他的青年汽車集團破產了。然而,此“青年”非彼“青年”,危機是一樣的。

  所謂此“青年”非彼“青年”,很明顯,杭州青年汽車有限公司成立於2008年6月19日,註冊資本32588萬人民幣;青年汽車集團有限公司成立於2001年1月,註冊資本1億元人民幣。其共同特徵是,法人都為龐青年,而且危機也是同樣的。

  事實上,就在幾個月前,另一個青年集團中的公司——浙江青年蓮花汽車有限公司,亦已被杭州蕭山區人民法院裁定破產。浙江青年蓮花汽車有限公司成立於2008年2月27日,註冊資本26000萬人民幣,法人代表也是龐青年。

  與此同時,龐青年的青年汽車集團也可謂一直深陷“破產”困擾。在2016年到目前僅僅3年時間,已經至少被5次申訴破產。就在今年早些時候,金華中院(2019)浙07破申15號民事裁決書顯示,海寧市資產經營公司以青年汽車集團有限公司未能清償到期債務,缺乏清償能力為由,向法院申請對青年汽車進行破產清算。而金華中院已駁回海寧市資產經營公司的申請。其他幾次的破產申訴人則分別包括寧波瑞拓投資合夥企業、中國融資租賃有限公司和機械工業第九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等,其中不乏國有背景的一些單位。

  此外,龐青年本人、其青年汽車集團、及其作為法人的許多相關“青年”汽車公司,都“官司纏身”。目前公開可查證的,青年汽車集團涉及百餘項目訴訟,集團和龐青年都超過20次被列為老賴。

  儘管如此,金華中院認為青年汽車部分核心資源仍具備營運價值,存在清償債務的可能,而且在裁定時特別提到,青年汽車所涉的新能源汽車行業是國家扶持產業,其有一些先進技術。

  而所謂“先進技術”正是青年汽車集團“聲名鵲起”“技驚四座”的原因。

  懲戒有備書,失信無代價?

  青年汽車集團在大眾媒體這裡“掛上號”,緣於今年5月,《南陽日報》頭版發佈《水氫發動機在南陽下線,市委書記點贊!》一文,稱水氫發動機在南陽市正式下線,意味著車輛只需加水即可行駛。

  文章發出後,引發了社會的廣泛爭議,絕大部分聲音認為這是一個“騙局”。不僅多位行業專家表示,所謂“加水就能跑”根本不可能,而且,龐青年所稱的技術合作夥伴——該項技術的相關研究團隊負責人、湖北工業大學教授董仕節也現身回應稱,車輛只需加水即可行駛屬於誤解。且目前還有一些關鍵技術沒有解決。

  隨後,南陽市“點贊”官員及政府機構避之唯恐不及,連連作出解釋,稱這個項目並未在當地工信局認證驗收,也未在工信部審核認證,南陽沒有給錢,書記沒有點贊,整個大烏龍全是記者的錯。

  “南陽事件”仍餘音繞樑,10月份,工信部官網發佈《關於2017年度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補助資金清算審核情況公示》,顯示青年汽車獲得了1.18億元的補貼,又引起了市場的討論。

  不過,各方表示,青年汽車這次獲得工信部核定補助資金的車型,均為純電動城市客車,與“水氫汽車”無關。

  貌似很有道理。是不是真有道理?

  不說“水氫汽車”是否有欺騙嫌疑,作為多次被列為老賴的個人和公司,《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公佈失信被執行人名單信息的若干規定》顯示,“將失信被執行人名單信息向政府相關部門、金融監管機構、金融機構、承擔行政職能的事業單位及行業協會等通報,供相關單位依照法律、法規和有關規定,在政府採購、招標投標、行政審批、政府扶持、融資信貸、市場準入、資質認定等方面,對失信被執行人予以信用懲戒”。

  也就是說,無論是公司或法人上了失信被執行人名單,其在政府採購、政府扶持、資質認定等方面都是要受到相應懲戒的。儘管沒有更細的細則,但任其得到豐厚的地方支持和中央補貼,是否有違相關法規精神?

  和樂視一樣的套路

  青年汽車所引發的問題,總是從微末處起,震驚寰宇,然後通過“個別事件”的標籤,便如輕撣灰塵一樣揮揮衣袖而去,直到其捲土重來,再次被用同樣的話術“兵來將擋水來土掩”“片葉不沾身”脫殼而去。儘管整體來看,斑斑劣跡早已難於掩蓋。這和樂視的套路有何不同?

  事實上,我們應該問的問題,是這樣兩個。

  一方面,地方政府的科學決策、科學執行是否到位,怎麼保證?以南陽政府為例,“水氫汽車”充滿神秘臆斷色彩,政府是如何採信的?對於政府究竟投資多少,雙方說法不盡相同,前後說法也有不少矛盾,這些問題是不是都應該由始至終有嚴謹的論證、公示、監督機制?許多專家表示,這種“項目”,但凡找過一個行業專家諮詢把關,就絕不可能鬧出這種笑話。那麼,是不是可以說,有些地方在招商引資、補貼扶持產業的時候,完全是隨意拍腦袋、聽任拍胸脯,既不重視科學的調研、也缺乏科學的程序,被騙拍屁股或只是遲早的事。

  另一方面,部委產業政策支持中,騙補現象比比皆是,如何能夠提高補貼效率?這些年,國家加大了對一些產業的扶持力度,進行了價值不菲的補貼,但隨之而來的,是形形色色風起雲湧的“騙補”套路。農業、工業、消費等補貼均有此現象,而新能源汽車的騙補尤為嚴重。以青年汽車為例,其不但揹負了多個“老賴”名號,而且工業和信息化部2017年1月的行政處罰決定書顯示,《財政部關於金華青年汽車製造有限公司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補助資金專項檢查的處理決定》(財監〔2016〕27號)確認金華青年汽車製造有限公司2014年銷售給上海巴士公交(集團)有限公司245輛新能源汽車,實際安裝電池容量小於公告容量,與《道路機動車輛生產企業及產品公告》不一致。

  樂視有,我也有

  討論一個“青年汽車”意義也許並不大,但討論“青年汽車”們,意義可能是很大的。

  當下時刻,造車者前赴後繼,造新能源汽車者熱情一浪高過一浪,從樂視到青年,各路資本蜂擁而入,恕我不能一一列舉。你懂的。

  但套路,或者並沒有太大差別。

  正如現下正討論的青年汽車,正因其背景、規模、公關能力相對不那麼強,其事實輪廓更容易描畫。

  和樂視一樣,青年汽車也在濃墨重彩其“技術先進”。在其官網首頁上描述了多種“先進”。然而,據行業專家審查,多有浮誇、不實之詞。也和樂視一樣,“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還和樂視一樣,當金華中院和南陽政府都對青年汽車的“國家扶持”“先進技術”有所認同時,不難想象,這樣的地方不會是一家兩家、一處兩處。於是乎,熱情的地方迎了上來,送錢送地送政策。2009年,龐青年曾公開表示,欲在全國建立10大生產基地,總投資計劃444億元。儘管與地方合作基本上都以爛尾收尾,但所獲不菲。如寧夏石嘴子、內蒙鄂爾多斯等都在合作時“配送”了相應的資金、土地和煤礦。而青年汽車僅轉手寧夏幾個煤礦就套現高達10億元。在與當地國資合資的公司“划走”款項也是幾個億。2014年年初,石嘴山汽車項目正式宣告流產,龐青年全面撤退。與鄂爾多斯合作失敗後,鄂爾多斯方面甚至是以詐騙罪報案並獲得立案。龐青年的對策是四處寫信控告警方插手經濟案件。

  更和樂視一樣,有了這樣多的“病史”之後,青年集團仍然能夠朝氣蓬勃地換一個地方、甚至不換一個地方只是整改兩下就又以嶄新的健康面目出現,有領導來點贊,有高新區願投資,有機構送補貼,遇到有人質疑其“詐騙”,還能夠大言不慚地說,高新技術的事兒,“高新”能不能成功誰知道,“高新”而已,怎麼能叫“騙”呢?

  構建良好營商環境,不是鼓勵“劣幣驅除良幣”

  新能源車行業一直是個魚龍混雜的行業。

  這是個朝陽行業,關乎人類環境和未來的行業,國家重點扶持的行業。

  根據工信部發布的2015-2017年新能源汽車補貼資金初審結果,整個新能源汽車補貼期,國家補貼和地方補貼總額超過3000億元。

  其中不乏騙補,不管是毫無生產能力的騙補,還是有一定生產能力的騙補,抑或是有理想的騙補,以及全無情操的騙補,說到底,他們都是看中了“國家扶持”這塊大肥肉,以“踐行戰略”為名,行“政策套利”之實。

  這段時間,各種PPT造車風起雲湧,幾個沒有出處的頭銜,幾個沒有來源的技術,幾個沒有實質的模型,幾個沒有邏輯的概念,就能夠吸引很多人、很多錢、很多資源。

  但在這個大市場裡,最應該引起警惕的,就是地方政府。

  因為資金是聰明的,能夠湧進來,也會逃出去,有時候它們甚至不是在被騙而是在刻意地騙來騙去。它們都在“收割韭菜”。“韭菜”當然是老百姓,包括一些極不正規的和一些竟也有正規資質的投融資機構對散戶們的“忽悠”,也包括這些“造車新勢力”和相關的“資本新勢力”在地方上的圈地、圈錢。

  成立於2004年的樂視,作為互聯網產業,沒有相應的抵押物進行融資,通過所謂構建產業基地、生態城等,在全國超過10個城市拿下了超25000畝土地。正如孫宏斌曾經表示豔羨的,融創在莫干山只拿到了1000畝土地,樂視拿到了10000畝。融創要加入樂視在莫干山的汽車基地項目,共同開發汽車生態小鎮。

  也正如龐青年公開表示:“無論4億噸煤還是3000畝地,都是石嘴山政府為了表示誠意主動給予配置的,不是青年汽車集團伸手要的。”

  如今,新能源汽車的造車大業似乎絲毫沒有降溫而是愈演愈烈,格力、恆大等紛紛跨界造車,在各個地方政府所受待遇如何?所配置投資、地產等如何?

  中央在反覆強調構建健康良好的營商環境時,補貼在退坡。

  地方上呢?“歡迎”高新技術企業是否就是構建良好營商環境?如果地方政府還是在盲目“歡迎”,不經過科學論證、科學程序和科學監督,只憑著一個概念、一種信念就幫助相應企業造城、造物、造奇蹟,那恐怕也只能一起造假,最後落個造孽的爛攤子,讓老百姓承擔。

  怎麼樣“歡迎”企業才是構建良好營商環境?過度行政主導地選擇企業,可能正是良好營商環境的大敵。既不讓專家說話,也不讓市場主導,給了那些語言更有迷惑性的騙子企業絕好機會,當資源統統偏向它們,則出現了“劣幣驅除良幣”現象,真正有理想、有技術、想實幹的企業無法獲得資源,難以為繼。而且,這種“逆向淘汰”也終將讓市場意識到,何必苦幹,不如套利,因此產生越來越多的套利者,就像是新能源汽車行業越來越多不知所云的“愛好者”和參與者。

  龐青年從做實業起家,逐漸發現了套利的秘密,並且在這條路上越走越歡、越走越遠。

  龐青年不過是龐青年,市場終要給他的行為一個應有的結果。

  但是,在這漫長的歲月裡,誰配合了他?誰支持了他?誰給了他撒謊的勇氣?誰給了他忽悠的資本?誰讓他做錯了事卻不受懲戒?誰幫助他逃脫市場的規律而憑空套利?

  世上沒有憑空,他一定還是憑藉了什麼。就像是樂視,就像是許許多多根本沒有能力、沒有意願、沒有興趣造車的熱衷於造車的企業。而這種憑藉,是不是在根本上破壞了市場,腐蝕了大眾的利益?(中新經緯APP)

萬喆:龐青年和賈躍亭,營商環境的關鍵問題在哪裡?

  萬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