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喆:不要停下改革的腳步,不要讓獨角獸染成毒角獸

萬喆:不要停下改革的腳步,不要讓獨角獸染成毒角獸

如果當前的強監管措施、以及目前證券市場改革的深化如期推進,那麼這項舉措,應只是為了讓市場中有更多的選擇,對投資者如此,對企業亦如此。這絕對不是為了讓誰“賺錢”,但肯定是讓大家有了更多“賺錢”機會的選擇。進一步說,這項舉措也不過是一個“切入點”和中間項。

文|萬喆,盤古智庫學術委員、中國黃金集團首席經濟學家,首發於澎湃新聞

獨角獸在A股掀起了巨浪。許多人質疑,獨角獸,你好毒,你好毒,你好毒毒毒毒毒。

“獨角獸”和扇貝們相比,誰更有毒?

對於“獨角獸”迴歸A股市場,輿論中負面情緒似乎一時間佔據了主要地位。一種說法是,“獨角獸”有“毒”。

“有毒”當然是個很嚴厲的指控,但又相當抽象。什麼叫做“有毒”?怎麼算是“有毒”?

“新手”駕到,和原有的市場“老兵”比一比?

比如,會不會比獐子島能掐會算能飛天遁地的扇貝們更“毒”?

2014年10月30日晚間,獐子島發佈了2014年三季報,業績突然“變臉”,由盈利轉為鉅虧8.12億。原因是北黃海遭遇異常冷水團,幾年前在海里播下的價值7億元蝦夷扇貝“團滅”了。市場反應強烈愕然;到了2018年初,獐子島扇貝故態重萌,再次集體“出走”以完成突發性公司2017年“虧損”的歷史偉業。

這些扇貝們當然是既老辣又乖張,堪稱深水中的“老毒物”。因為就在2017年10月,它們還自由自在舒服安然的在該在的地方“徜徉”,使財務報表光輝照人,公司市值仍舊堅挺,使接下來的12月公司二股東大幅減持時,套現得非常圓滿。而減持一結束,它們就義不容辭相約而去,把無盡財務黑洞留給了廣大股民。在2014年的“逃走”事件裡,背後也都是許多的“上下其手”。

當然,A股中還有“下週回國”“共同窒息”的賈會計,還有“不是司機”遠勝老司機的小燕子等。這些是有名人效應的。其他並不在塵世中如雷貫耳者,除了“善解人意”的扇貝,各種案例恐也不少。即使是平平淡淡普普通通一點的,也有在公司業績無力迴天之際,發現還有兩套房,從而一步登天的。總之,總體資產質量和公司運營能力,讓人總是目瞪狗呆。

試問,和“獨角獸”們相比,誰更有毒?

估值過高,是誰的“毒”?

“有毒”的另一個“論據”是認為“獨角獸”會估值過高。

但是A股本身的估值難道不就一直過高嗎?

自有交易以來,A股的平均市盈率水平就在40倍左右,大大高於成熟市場的20倍甚至更低水平。

看看A股和H股(港股)。A股牛市的時候,對H股的溢價大概有70%,低的時候,A股市場也比H股高出20%以上。不僅如此,無論哪種“通”的機制,其本意是想創造市場聯通,認為A股與H股的價格將接軌,差距最終將消失。但似事與願違,AH股差價卻越拉越大。恆生AH溢價指數在2014年1-11月基本穩定在95左右。但從2014年11月滬港通開通後,恆生AH溢價指數開始狂飆,最高升至150。

兩地上市股票獲得完全不同估值的一個極端案例是廣汽集團。2015年6月份,受政府加大對汽車行業的支持力度影響,廣汽集團股價在內地大漲49%,但同期該股在香港股市僅僅上漲3.8%。其A股較H股溢價281%。

銀行股也是很好例證。滬港通開通伊始,幾乎所有研究都聲稱,AH兩地上市銀行股中絕大多數H股溢價的情況,將有助於A股銀行進行估值修復。然而滬港通落地不足一年,兩地上市銀行股就經常陷入A股溢價、H股折價的境況。去年下半年,9家兩地上市銀行股的A股估值較H股全面溢價,溢價率最高達到52%。這意味著,同一家銀行H股估值已經不足A股五折。也就是說,去香港“買買買”名牌包已經過時,買“打折”銀行股才是時尚。要知道,在銀行股相對內地“打對摺”的時候,去年港股市場的表現,放在全球範圍都屬搶眼,代表市場整體水平的恆生指數從底部已經累計上漲近43%。 

A股對B股的溢價也長期維持不低水平。

所以我們也才會常見到,非獨互聯網“新貴”們,一些地產大佬們等也想要“迴歸”。

估值過高,究竟是獨角獸的問題,還是A股市場的問題?

質疑的思路是不是“有毒”?

也有一種說法,認為“獨角獸”們已經過了“成長期”,被“收割”得差不多了。現在迴歸,豈不是“花樣年華”浪蕩光了,剩下些“殘花敗柳”的“渣”讓我們咀嚼?

其實,相比A股其他“小夥伴”,由CDR途徑回來的獨角獸,其估值將會是美股和港股等的折射。藉助了成熟市場的估值標準和相關條件限制,獨角獸的估值可能更難以亂炒作。

關於“成長”這件事,就更有意思。一個公司的成長,總是在長期動態中變化的。如果能夠從其微時就慧眼識才開始投資固然最好,但是公司成為行業翹楚後,好公司仍然有長期發展規劃,也有長期投資價值。否則,是不是連GE或者可口可樂公司股票也都“過了成長期”而早已沒有價值了?

再者,無論是不是獨角獸,公司的重點都是在管理運營上。當今世界瞬息萬變,今天是行業龍頭,也許明天就被行業淘汰,如柯達、摩托羅拉。即使是像雅虎這樣的公司,當年也是一匹一騎絕塵的獨角獸,但後來只能黯然退場。而蘋果,經歷了成功,經歷了失敗,又經歷了成功,可能還會經歷失敗,是不是仍能再次成功?“成長期”不一定只有一個。互聯網本身度過了泡沫期和破滅期,翻身又見新天地。該不該投資,得由你自己的判斷。此時有投資價值,不見得以後都有投資價值。此時價值平平,不見得以後不會異峰突起。

一時興盛一時衰微,這本來就是市場的真正面目,也是市場的實際意義。誰能保證公司昌隆永遠?誰能保證投資永遠賺錢?

說到底,有些所謂“質疑”性說法的本質,還是體現了我們市場中慣有的不重視“價值投資”,不重視公司運營能力和產品服務價值,而是一味重視“炒作”投資快速賺取差價的思路。這種思路,才是真正“有毒”的。

不能“愛答不理”,應該“熱情擁抱”

還有一種說法,認為當年這些“獨角獸”們“瞧我不起”,現在它們意氣已盡,我們也應該“愛答不理”。

只是,當年一些“獨角獸”遠赴他鄉上市,既有對其他市場的“豔羨”因素,也有國內市場的制約因素。那時的“獨角獸”,無論從概念上、思路上和公司規模上,都還不具備當今的影響力。不得不說,以A股市場過去的思路,留下他們的意願並不強,留給他們的門檻也太高。這大概並不是一個“那時候你嫌我窮”的故事,這至少是一個“那時候誰是小清新誰是土豪大家誰嫌誰還說不準”的故事。

獨角獸企業(unicorn company)是投資行業的術語,最早由硅谷的一位風險投資人Aileen Lee在一篇科技媒體報道中提出,指估值超過10億美元的創業公司(非上市公司)。之所以用“獨角獸”來形容,正是想說明其稀缺性。

第一家獨角獸企業出現在2009年,此後數量增長緩慢。到2014年和2015年數量明顯增多。根據美國市場研究公司CB Insights的數據,截至2017年12月,全球共有220家獨角獸公司。這些公司的估值均超過10億美元,估值總額達到7630億美元。與2015年初Fortune公佈的88家相比,數量增加了1.5倍。高估值的創業企業在2015年後加速形成,說明全球進入新興產業崛起、風險投資活躍的旺盛發展期。

科技從來就是重要生產力,而當下正是科技改變人類命運的時代,資本市場不能有效、高效的推動企業創新,則無法為市場活力和國家戰略擔負應有的責任。

在這種形勢下,我們對“獨角獸”不但不能“愛答不理”,而且應該“熱情擁抱”。

我們首先必須承認,對創新企業的重視,或者為海外優質“獨角獸”打開“迴歸”之路徑,旨在為國內創新型企業提供發展平臺,從而通過資本市場服務國家戰略,是一件好事。

不要讓獨角獸染成“毒”角獸

自然,對獨角獸的“憂慮”也不無道理。

中國的金融抑制由來已久,資本市場雖然積極改革,但其制度仍舊相當落後,其僵化無可避免的帶來市場的單薄。在這種大背景下,資本市場一方面成為一些“有幸”上市企業貪婪融資的工具,一方面又難以為大量有潛力企業輸送支持。由於資本市場理念落後,多次改革不一定真正找準了“病因”“病根”,反而許多時候仍然是以表面繁榮為目標,與市場化漸行漸遠。而因為市場波動帶來的“畏難”心態又導致政策的不一致性變得更加強烈,進一步大大損害了本就愈加脆弱的市場公平和市場信心。

此次舉措還是應該放在更長時間階段內進行詮釋。2015年發生股災後,舉世皆驚,監管層痛定思痛;2016年起,監管思路履新,重新佈局,措施、力度都在不斷加深;2017年,監管進入全新紀元,加強監管逐步實現全方位、全時段、長效化、制度化。應該說,這次改革還是抓住了“牛鼻子”,並且既有手段又有定力,不追求短效之功,不放棄長效之策,真正在打“攻堅戰”的。未來,市場應會向著市場化方向不斷行進,註冊制也將步步推進。

不過,想要完成“市場化”,做到“註冊制”等,需要解決幾十年內市場留下的種種痼疾。市場在整頓、肅清的基礎上,還需要逐漸擴容、引流。也就是說,市場要震懾,也要撫慰,要出清,也要培育。在這種理念下,就不難理解,加強監管工作一段時間後,需要相應對市場擴容,而鑑於新經濟時代已經到來,科技創新對市場乃至國家發展都至關重要,將創新型企業作為“切入點”為市場注入活力是較好的選擇。

接下來,當資本市場容量擴大,選擇更多,相信會逐步完善退市、轉板機制,也會逐漸降低“核准”門檻,從而一步步完成真正優勝劣汰的市場化進程。

市場千萬不要誤以為,這是一次“放水”,或者是一次“大躍進”。

而監管層也一定要注意,不要停下改革的腳步,不要讓獨角獸染成“毒”角獸。

後記

反過來看,許多“質疑”,其實不是對“獨角獸”的質疑,而是對背後A股市場機制建設的質疑。

可悲的是,人們一邊質疑舊市場壞規則,一邊習慣了這些壞規則,以至於對旨在理順、改變壞規則的新改革產生反抗心理,無異於一場“自嗨”後的“自害”。

如果當前的強監管措施、以及目前證券市場改革的深化如期推進,那麼這項舉措,應只是為了讓市場中有更多的選擇,對投資者如此,對企業亦如此。這絕對不是為了讓誰“賺錢”,但肯定是讓大家有了更多“賺錢”機會的選擇。進一步說,這項舉措也不過是一個“切入點”和中間項。

當然,無論在這一次或哪一次改革中都好,一定要多多考量政策細節,和堅持制度建設、完善,以使市場能夠最大程度的公開公平公正。

“獨角獸”究竟是神仙還是妖魔?拉出來遛遛。市場越公開公平,就能夠得到越為公正的評價和估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