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始鹅块子:隋炀帝钦点的硬菜?烹饪很古朴,央视报道才出了名

题记:我国南方,鹅属于家禽里的珍品,做法很多,唯有固始焊鹅块名气硬,本地人叫鹅块子。这道菜,看来有点四不像烹饪,不像卤菜,不像烧菜,不像炖菜,不像蒸菜,但是这些元素都含有。做出来是真的好吃。

固始鹅块子:隋炀帝钦点的硬菜?烹饪很古朴,央视报道才出了名

固始焊鹅块的美丽传说

——“背锅大王”隋炀帝钦点这道菜。

军事才能和文学造诣均属上乘,情商特高的隋炀帝,可惜生不逢时,英年早逝捎着亡国,大好的河山被亲戚夺走,还背上天大黑锅。先是被夺他江山的姨表哥,唐朝开国皇帝李渊追谥号“炀帝”,《周书·谥法》对此解释:

去礼远众曰炀,好内远礼曰炀,好内怠政曰炀,肆行劳神曰炀。

仅此一字,给隋炀帝定了位,后来历代都在这个基础上肆意发挥,最终演绎成了天下第一荒淫无道的暴君。

可是他的功绩却赢得后世的肯定。唐代诗人皮日休在他的《汴河铭》里说道:

在隋之民不胜其害,在唐之民不胜其利也。

固始鹅块子:隋炀帝钦点的硬菜?烹饪很古朴,央视报道才出了名

说到固始焊鹅块,在隋炀帝(569-618年)第一次巡幸江都(今扬州),也是他成长和战斗过的地方,大摆排场,在运河龙船上宴请当地百官。据《隋本纪》说的,宴会美食上千道,最先被吃完的是金华火腿和固始鹅块。还有演绎,说隋炀帝的新晋贵人玉儿,人娇美,饭量小,只吃了一个鹅腿就饱了,其他美食尝都不尝。

——王羲之爱的大白鹅。

王羲之(303-361)出了名的爱白鹅,传说这品种和固始鹅块有关联。先不论什么关系,王羲之爱鹅的故事真实感人。

听说会稽有位老太婆,养的一只大白鹅漂亮有神采,就托人去买。老太婆舍不得卖,他就只好邀着好友们去观赏。谁知他名气大,老太婆知道是王羲之来家,就把大鹅杀了,要煮了招待。把个王羲之可惜的叹息数日。

固始鹅块子:隋炀帝钦点的硬菜?烹饪很古朴,央视报道才出了名

山阴县玉皇观有个老道,极其羡慕王羲之的墨宝,可是无缘无钱。后来知道他的这个嗜好,就精心养了一大群白鹅,故意让王羲之遭遇到。想他爱鹅入心之人,见了群鹅是何等的惊喜,于是要当场买下。老道打的是有准备之仗,胸有成竹的说:我这鹅不卖。只要您能书写一篇《黄庭经》,这群大白鹅就是您的啦。王羲之想都不想,提笔铺纸就来了一篇。应该是心情大好写的字,这篇墨宝被后世评为“右军正书第二名”。后来李白在他的《送贺宾客归越》里,说到这个有趣的典故:

山阴道士如相见,应写黄庭换白鹅。

——福建名菜武夷熏鹅的本源。

历史上,福建人都是外地去的移民,主要是河南地区。从汉武帝平定西南各国,到河南固始人开建闽国王朝,福建客家人的祖上是固始人无疑。

固始鹅块子:隋炀帝钦点的硬菜?烹饪很古朴,央视报道才出了名

特别是唐朝末年,河南光州固始人,王审知和王潮兄弟俩,趁乱起义。率领数万大军,南下福建,创建了闽国,历时半个多世纪,使得固始文化繁衍于当地。固始鹅块也在其中,如今的武夷熏鹅做法相近。

固始焊鹅块的真实历史

——历史真的没那长。

信阳当地人,应该在上世纪90年代以前,并没听说过固始焊鹅块有什么历史。后来却满世界传说,甚至进入百度百科条目,坐实了这道美食的悠久身世。不仅有隋炀帝采用,还有骆冰王的“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一诗,写于固始东城楼饭店,被乡绅宴请时写的,有鼻子有眼。其实都知道这首成名作,是骆宾王7岁所写,不可能等他混到丢官返乡途中才有这个情趣。

固始鹅块子:隋炀帝钦点的硬菜?烹饪很古朴,央视报道才出了名

但在旧时候,固始确实有这道菜,很小众,富贵人家逢年过节会做来吃,市井并没有这个买卖,也因此不出名气。

——焊鹅块起源于固始县城东关街。

当地是回民居住区,固始产鹅,回民家常菜谱里有这道美食,就叫“焊鹅块”。这个“焊”字是当地古语,一种烹饪方法,类似于煎,区别在于不放油。由于不同民族生活习惯,回民这道美食少有外传。

到了1978年,市场有了松动气象,人们就试着捣鼓点什么补贴家用。站马巷居民马云珍,街坊称她马四姐,最早㧟(kuǎi)个筐子去到街里卖焊鹅块。筐子里放两个搪瓷盆,一个装鹅块,一个装汤汁,谁买了,当即浇上汤汁。街坊见着有钱可挣,开始效仿,都那样,流动摊位性质。开始的几年,还是局限在回民居住区一带。

固始鹅块子:隋炀帝钦点的硬菜?烹饪很古朴,央视报道才出了名

80年代,市场就活了,城里主要街道中山大街,夜市活动中心人民影院门前,成了焊鹅块生意集中地,很快蔓延到其他公共场所。价格也由最初的5分钱一块,涨到2毛,后来5毛,维持到上世纪末。最早城里生意做得好的数着三家,杨启仁,杨启乐和杨宽子。到90年代,开始出现了商品特性,有了街头小吃的市场定位,有了品牌意识,有了营销手段,具备现代商业特性。

——固始焊鹅块成名于央视的推介。

2014年2月3日,央视晚间节目《味·道》,有个叫金小鱼的法国金发女孩,柔声娇气的介绍了固始焊鹅块,还分享了在固始街头吃早餐的经历,把吃焊鹅块形容为“皇帝的早餐”。因为当天又是大年初四,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全世界的吃货都知道了固始焊鹅块。

固始鹅块子:隋炀帝钦点的硬菜?烹饪很古朴,央视报道才出了名

——焊鹅块的历史是编的故事。

前面说到的历史故事,都是这期间行业编造的。固始人本来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自古通衢南京上海,外号“小上海”,见多识广,商业意识浓厚,很清楚做品牌要讲文化。最早做成一定规模的满园春、良巷等商家,开始从历史里面找痕迹,于是有了隋炀帝钦点、骆宾王赋诗、甚至清代戏曲大家李渔赞美固始焊鹅块的事迹。估计当时资讯尚不发达,或许编故事的人出身大厨,所以漏洞百出,成茶余饭后笑谈。

说白了,固始焊鹅块的商业属性,出现在上世纪70年代末期,兴盛于本世纪。满共40来年的历史,跟隋炀帝毛关系没有。

固始鹅块子:隋炀帝钦点的硬菜?烹饪很古朴,央视报道才出了名

焊鹅块真的是道美食

——固始焊鹅块有着远古基因。

鹅的尊贵,源于远古,人类驯养它不是为了吃肉,为的看家护院辟邪,和鸡狗一样,当它伙伴关系。所以,从古至今,只见杀鸡宰鸭很随便,宰鹅煮鹅却充满着仪式感,没有丝毫的轻慢亵渎意思。

古人做鹅,极为讲究,譬如《齐民要术》,记载有详细的四种炙法。从其中的衔炙可见一斑:肥鹅一只,收拾干净,白水煮半熟,切块。然后用醋、咸菜、姜、橘皮、小蒜、鱼酱汁、花椒粉腌制,加鱼肉后卷裹成串,烤熟。

固始鹅块子:隋炀帝钦点的硬菜?烹饪很古朴,央视报道才出了名

还有个古法,叫做封鹅,先把鹅收拾干净,然后

内外抹香油一层,用茴香、大料及葱实腹,外用长葱裹紧。入锡罐,盖住,人锅,上覆火盆。重汤煮,以筋插人,透底为度。鹅人罐通不用汁,自然上升之气味凝重而美。吃时再加糟油或酱油、醋。

从中都能找到固始焊鹅块的影子。

——鹅块的做法成熟于元朝倪赞之手。

袁枚的《随园食单》里的烧鹅菜谱,收集于倪赞的《云林堂饮食制度集》。倪赞是个怪人,做任何事必得完美到极致,譬如洗个脸,不换20次以上的水不算拉倒。这个讲究劲用到烹饪上,就把古法烧鹅发展到完美状态:

烧猪肉:洗肉净,以葱、椒及蜜、少许盐、酒擦之。锅内竹棒搁起。锅内用水一盏、酒一盏,盖锅,用湿纸封缝。干则以水润之。用大草把一个烧,不要拨动。候过,再烧草把一个。住火饭顷。以手候锅盖冷,开盖翻肉。再盖,以湿纸仍前封缝。再以烧草把一个。候锅盖冷即熟。

烧鹅:用“烧肉”法。亦以盐、椒、葱、酒多擦腹内,外用酒、蜜涂之。入锅内。余如前法。但先入锅时,以腹向上,后翻则腹向下。

这种做法,甚至传到日本,被羽仓则录入他的《养小录》里。

固始鹅块子:隋炀帝钦点的硬菜?烹饪很古朴,央视报道才出了名

——如今的固始焊鹅块带有明显的商业色彩。

所谓的商业色彩,有着“推广”的含义。除了前面说到的编历史故事;本来只有40来年;舍弃古法精髓也算一个内容。按着倪赞的做法,嫌麻烦;明说自家做法,又过于草率。于是,形成以下模式:

●把鹅收拾干净,斩大块白水煮熟,捞起剁小块。

●炒锅爆香葱姜辣椒等调味料,加神秘香料包,放盐和煮鹅原汤,熬10来分钟浇入鹅块里。

所有的简单化操作,被一个料包神秘化,显得与众不同,借此提升市场价值。

固始鹅块子:隋炀帝钦点的硬菜?烹饪很古朴,央视报道才出了名

题后记:家庭厨房烧鹅法

三个要点:

第一个,采用正确方法把鹅收拾干净。完整的程序:

  1. 杀鹅前准备一个碗,倒点醋,接住鹅血。这是一道好食材。
  2. 毛去干净,老办法,80°C热水烫了,很好择净。
  3. 开膛挖出肠肚内脏,肝去胆,胗去内皮,嗉子食管气管扔了,肠子剖开洗净。
  4. 去除“三腺一肺”。淋巴腺在脖子部位皮下,边缘清晰的小肉疙瘩,好几个;肺在腹腔上方,两边肋骨内各有一片;腔上囊,腹腔内靠近尾部上方,两边凹槽内各有一个;尾脂腺,尾巴尖上方皮下,中心线两边各有一个。
固始鹅块子:隋炀帝钦点的硬菜?烹饪很古朴,央视报道才出了名

固始鹅块子:隋炀帝钦点的硬菜?烹饪很古朴,央视报道才出了名

固始鹅块子:隋炀帝钦点的硬菜?烹饪很古朴,央视报道才出了名

收拾干净后就这样子

第二个,蒸熟:

  1. 根据蒸锅情况,把鹅剁几大块,一次做四分之一就够2人量。
  2. 锅底一半水一半黄酒,不要漫过篦子,放上大鹅块,烧开盖严,转最小火一个半小时。
  3. 关火,取出鹅块,斩剁小块,装盆备用。

第三个,浇汁成菜:

炒锅爆香葱姜辣椒,倒入蒸鹅原汤,放盐调好咸淡,加生抽,胡椒粉,煮5分钟,浇到盆里鹅块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