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真實的陳友諒到底是個怎樣的人呢?

大侃歷史


陳友諒、張士誠二人只能說生錯了時代,遇到了朱元璋這樣的對手。如果他們倆生在其他時代,都有可能成就一番事業。在這些農民起義大軍中,張士誠、朱元璋都曾做過元朝的官吏,只有陳友諒始終沒有屈服元朝統治,可謂抗爭到底從未妥協。



陳友諒出生在元末那個破亂的時代。他本是一個漁戶人家的子弟,他在長大後加入到了“紅巾軍”的隊伍中,因為能力強勁,而且通曉人情世故,所以在後來他一直扶搖直上,最終從一個小小的“簿書掾”,成長為了農民起義大軍的元帥、以及後來的大漢政權建立者。

倪文俊是陳友諒的伯樂,倪文俊是一個頗有野心之人,一心想著造徐壽輝的反。當時不知道是誰洩露了倪文俊要反叛的消息,直接給倪文俊帶來了殺身之禍。而後倪文俊為了躲避徐壽輝的追殺,去找了陳友諒。伯樂見千里馬不是兩眼淚汪汪,而是背後捅一槍。當時陳友諒就殺害了倪文俊,第二天就帶上倪文俊的首級給徐壽輝。夠狠!


朱元璋在攻取太平府以後,派出常遇春攻打陳友諒,但是遇到了著名的將領趙普勝。朱元璋一看,變使用離間計,加上趙普勝本人也經產公開宣稱自己有恩於陳友諒,導致了陳友諒的不滿和懷疑,最終這名驍將被陳友諒殺死。

1358年陳友諒攻下了龍興(南昌),徐壽輝想要前往龍興,陳友諒拒絕了徐壽輝的要求,徐壽輝於是沒有前往。1359年12月,徐壽輝一意想要前往龍興,後來率部到了江州(九江),陳友諒在城外設立了伏兵,將徐壽輝的左右部屬全部殺光。陳友諒於是以江州作為都城,挾持了徐壽輝,從此自稱為漢王,包攬了大權。1360年5月,陳友諒將徐壽輝殺死在採石,天完政權結束。陳友諒成為了皇帝,改國號為漢,年號大義。



後來在“鄱陽湖決戰”中敗給了朱元璋。陳友諒號稱朱元璋最大的對手,朱元璋打敗陳友諒的過程是十分的艱難。在“鄱陽湖決戰”中朱元璋還差點丟掉了性命,多虧常遇春及時趕到救了朱元璋。

陳友諒是一個為了權利可以不擇手段之人,但比起朱元璋他還差點火候。朱元璋的馭人之術可謂爐火純青,什麼時候該殺你,什麼時候不能殺你,朱元璋能把握的恰到好處,而陳友諒就輸在這一點上。所以陳友諒只能是梟雄,而朱元璋是開國皇帝。


雁城流浪僧


陳友諒,梟雄也,權謀厚黑的典型,打內戰殺自己人是把好手,但是對外槓上實力不如自己的朱元璋,那就高下立判了。



有人說陳友諒實際上不比朱元璋差,只不過運氣不好,這到算句實話,能從元末紛紛亂亂的起義軍當中發展成首屈一指的大勢力,本身就是個人實力的象徵。

但是在我看來,陳友諒的發展屬於見效快,後遺症大的“虎狼之藥”,朱元璋則是具備長久戰略眼光的“溫補湯藥”。前者終究不能長久,歷史有他的偶然性,也有必然性!

初入紅巾軍


陳友諒的生涯就不多講了,和朱重八一樣都是苦出身,生於漁民之家,但是他讀過私塾,後來還在元朝的縣衙當過基層公務員。

徐壽輝、鄒普勝在大別山區起兵造反不久後,就建立了“天完帝國”,名字起的很接地氣兒——壓元朝一頭嘛,徐壽輝坐了這個草臺班子的皇位。

外號“蠻子”的大將倪文俊是個地道的漁民,但是非常善於水戰,不但大破元朝威順王水軍,還趁勢攻下了武昌,漢陽,使得原本被打得退入深山的天完政權,重振於湖廣,他也成為天完國丞相,領軍大元帥。

陳友諒的第一個貴人就是他,投奔到倪文俊手下時,因為陳友諒幹過縣吏,有些行政能力,就被倪文俊任命為簿書掾,在一群泥腿子出身的紅巾軍當中,陳友諒很快就混的如魚得水,漸漸開始獨立領軍,後來被倪文俊派到戰略要地黃州任職。

一殺倪文俊

後來倪文俊和徐壽輝鬧崩了,從武昌逃出來後,倪文俊第一時間就去投奔了自己一手提拔起來的陳友諒,以圖東山再起。

陳友諒面對的人生第一個重大選擇:倪文俊是自己的老上級、恩人,按說於情於理都該接納,但是自己跟著就成了天完朝的叛徒,說不定現在到手的一切都會失去,甚至性命不保。

如果把倪文俊抓了送給“朝廷”呢?忠於朝廷的形象有了,而且倪文俊消失後留下的巨大權利真空,我是不是能得到好處呢?

陳友諒選了第二條,他殺了倪文俊!

事後也確實得到了巨大的好處,接管了倪文俊手下的地盤人馬後,成為了天完國最強的一股勢力,不久就從一地守將躍升為天完國實際掌權者。

看似名利雙收的背後,陳友諒已經給自己埋下了信任危機的種子——誰都能殺倪文俊,唯獨他陳友諒不行,恩將仇報!

你對一手提拔栽培自己的恩人尚且如此,對上其他人呢?

二殺趙普勝


品嚐到大權在握滋味的陳友諒當然不會就此滿足,很快,他就把眼光對上了“同朝為臣”的趙普勝,趙普勝佔據淮西,實質上處於半割據狀態,當然不會買陳友諒的賬。

於是陳友諒用了一招“鴻門宴”,在接待趙普勝的船上殺了他!

這一次,直接造成了天完國的內亂,畢竟趙普勝可沒有像倪文俊那樣“叛變”,首先在大義這關就過不去。其次趙的手下還有一票能打的大將,你這麼殺我老大我豈能服你?

於是丁普郎、傅友德等將領直接投奔朱元璋去了,這也造成了陳朱之間由原來的冷戰,開始向大戰轉移。

該怎麼說呢?外部還有一圈敵人環視,就開始大規模內鬥,就是自毀長城!

這次內亂就是陳友諒衰亡的開啟,也讓所有人看清了陳的面目:不但恩將仇報,而且對自己人毫無顧忌的下死手。

三殺徐壽輝


1360年,陳友諒順江東下,準備消滅他的敵人朱重八,這時候的陳友諒已經成為明末起義軍首領之冠,勢力遠超他人,這次出征他帶上了天完國名義上的皇帝徐壽輝。

到南京採石磯時候,他在五通廟讓人用大鐵錘殺了徐壽輝,隨即稱帝,國號漢,年號大義,達到一生的頂點!

兵敗龍灣

很快,陳友諒的噩夢就來了,他不顧手下大將張定邊的苦勸,輕信朱元璋手下康茂才詐降書,結果在應天龍灣遭遇大敗,這一戰後,朱元璋由守轉攻。

接下來的兩年,原徐壽輝的部下紛紛叛離他,佔據巴蜀的天完國平章事明玉珍公開與他敵對,江西的歐普祥直接投了朱元璋,朱元璋趁機西進,拿下了陳友諒大部分地盤。

陳友諒品嚐到了自己種下的惡果,他怎麼也想不到自己忽然就眾叛親離了!

落幕鄱陽湖


1363年,陳友諒從武昌傾全國之兵發起洪都之戰,然後在著名的鄱陽湖之戰,被朱元璋以火攻計大敗,自己中流失而亡,一代梟雄就此落幕!

陳友諒的失敗,正如開頭所說的,就像一次次灌下的“虎狼之藥”,這種不擇手段、無視規則的做法,縱然在短時間內可以收穫巨大利益,從長久看,實在是以透支未來為代價,他的強大實質上只是對內而言,上下缺乏凝聚力,就算朱元璋沒有打敗他,終究也會亡於內部。

PS:在元末紛紛亂亂的起義軍當中,今天打不過,就低頭接受元朝的招安,明天緩過來勁了,再繼續造反是家常便飯,朱元璋、張士誠都玩過這種把戲,唯獨陳友諒,一直沒有向元朝政府妥協過,這也是他身上為數不多的閃光點,是一位真正的“反元義士”!


瘋狂的008


作為元末起義的領袖者陳友諒,從古自今後人對他的評價褒貶不一,那麼今天筆者從陳友諒的人生歷程客觀的為大家詳細剖析陳友諒究竟是個什麼樣的人!

陳友諒於1320年出生在湖北仙桃,在家中排行老三,父輩以捕魚為生,勉強養活一家老小。陳友諒自幼天資聰慧,悟性極強,在讀書時成績常常名列前茅,再加上一個算命先生看了他家的祖墳後對陳友諒說:“你家的風水很好,你長大後必定成為人上人”。此話讓陳友諒一度欣喜不已。可誰知陳友諒直到31歲才當上元朝一個縣級的刀筆小吏,這讓滿腔豪情壯志的他鬱悶不已。

老祖宗有句古話叫“時來運轉”,1355年,陳友諒終於等到了這個時運,當時起兵抗元的徐壽輝部將倪文俊帶兵打下沔陽(湖北仙桃),陳友諒揭竿為旗響應倪文俊,順勢投入到倪文俊帳下。陳友諒擔當倪文俊的先鋒部隊,帶兵打仗總是身先士卒,作戰勇猛,連克數城,為此倪文俊給他加官進爵,並將部隊劃給他管理。

1357年倪文俊想將上級徐壽輝打下的土地佔為己有,自己稱王。可薑還是老的辣,倪文俊的陰謀被徐壽輝識破,倪文俊不得已逃離到陳友諒這邊,念想著陳友諒記著昔日提拔之情,給予保護。可陳友諒二話不說直接將倪文俊誅殺,並將其殘餘部隊據為己有,由此可見,陳友諒心狠手辣,不仁不義。

<strong>

1358年到1359年兩年間,養精蓄銳後的陳友諒率兵連克諸多城池:安慶、贛州、汀州、衢州還有信州(今上饒)等地皆被陳友諒一一攻下,所有俘兵均整編進陳友諒的部隊中,如此一來,在整個江南地區,陳友諒成為實力最為強大的割據勢力,連老東家徐壽輝也得讓他三分。但是在陳友諒心中始終有個信念,那就是“一山不容二虎”,於是他設下計謀引誘徐壽輝赴宴,命壯士用鐵器從後面偷襲敲碎徐壽輝腦袋,手段確實有點卑鄙無恥。

老東家徐壽輝一死,野心更加膨脹的陳友諒立馬稱帝,改國號為“漢”。接下來他的目標就是幹掉應天府的朱元璋部隊。

“龍灣之戰”中,陳友諒的戰船被朱元璋部隊重創,在採石磯又被馮國勝所部阻擊,陳友諒此戰可謂是“丟了夫人又折兵”。丟臉丟到家了。到了1361年,朱元璋已經攻克江州、安慶等多個據點,報復心極強的陳友諒不甘示弱,於1363年親自率領60萬部隊(可能沒那麼多),數百艘大型戰船沿著水路開往南昌,怎知駐守南昌的朱文正等人硬是憑藉著堅忍的決心與陳友諒對抗了將近3個月。

後來朱元璋率領援軍趕到,陳友諒將戰船開往鄱陽湖與朱元璋決戰,一場赤壁之戰借東風的典型戰術再次上演,朱元璋憑藉著東北風利用火船撞擊、引燃陳友諒的百艘戰船,陳友諒所部死傷無數,逃亡路上被朱元璋的弓箭部隊射中頭顱,一命嗚呼。一代梟雄就此謝幕。<strong>

上圖京劇《九江口》中陳友諒

綜上所述陳友諒的一生,我們就可以非常清晰的知道陳友諒的為人了,年幼聰明好學,得志後殺了上級倪文俊、徐壽輝,實為不仁不義,卑鄙無恥,得勢後自己當皇帝,說明此人野心大,權力慾望強。戰敗後再次反攻到底,說明此人意志堅定,報復心極強。鄱陽湖大戰兵多將廣還遭到慘敗,說明此人有勇無謀。但是如果我們再從另外一個角度看待陳友諒,也許他也是有功之人,首先他作為抗元領袖摧毀元朝在江南的勢力,其次他開啟沔陽三蒸文化,最後作為能與明太祖朱元璋並駕齊驅,逐鹿中原,亦是非常人也!不知你們對陳友諒怎麼看,歡迎留言交流。


鄧海春


陳友諒其人,說通俗點就是窩裡橫那種,而他最大缺點就是套路太多真誠太少,為人反覆無常,最後眾叛親離。

與出生而言,陳友諒雖是漁民出生,但也不是目不識丁,還是上過學的,曾經做過小吏,由此可見還是有文化和一般漁民肯定要強的多。

他一生轉機在於和義軍領袖天完國大丞相倪文俊的相遇,而這天完國倪文俊就是明末那無數紅巾軍中的一隻,活動於今湖北安徽一代的起義部隊,首領是彭瑩玉,徐壽輝,鄒普勝。

這三人在劉福通“石人一隻眼,挑動黃河天下反”的豪言壯語之下。

於1351年也拉起旗幟反元,並攻城略地,一開打,就做起了皇帝夢,首任皇帝就是徐壽輝,這一對比,就看出朱元璋高明,緩稱王真是至理名言!

而陳友諒的貴人倪文俊就是天完紅巾軍的將領,和陳友諒一樣是漁民出生,因此專業比較偏科以水戰聞名,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倪文俊大破元朝威順王寬徹普化的水路大軍,並一舉攻陷武昌和漢陽,讓岌岌可危的天完國重新崛起,定都漢陽,之後他就成了這支紅巾軍的領袖人物,管理軍政大權。

陳友諒就是這時候投靠的倪文俊,跟隨者不過幾個親兄弟而已,因為農民軍都是文盲出生,陳友諒有文化就特別突出,於是成了倪文俊的幕僚。再加上同是漁民出生,陳友諒和倪文俊關係非常好,在他的不斷諫言下,倪文俊一路水漲船高,成了這天完國的封疆大吏,一人得道雞犬升天,因為倪文俊的走紅,陳友諒也出頭了,帶領一軍駐守黃州府,坐鎮一方。

這黃州府位於漢陽下游是天完國東大門,可謂戰略要地,陳友諒在這裡駐防足見倪文俊也是有私心的,那就是如果要反叛有外應。

果不其然,公元1357年作為大將的倪文俊和天完皇帝徐壽輝搞起內鬥。倪文俊鬥爭失敗,於是就跑到了陳友諒的地盤黃州府,妄圖依靠陳友諒這個原來的心腹再次東山再起。

於私而言,這倪文俊當然是陳友諒的恩人,那麼他怎麼對待恩公的?

一句話形容就是二面三刀,在得知倪文俊要來之後,他先是做出熱烈歡迎姿態,卻在暗中埋伏下刀斧手,見面笑哈哈,背後來一刀,倪文俊這天真的漁民就這樣成了陳友諒的刀下鬼。

陳友諒靠出賣恩公戰友,順理成章的成為天完國重要人物,而這不是他第一次出賣戰友,後面還有!在出賣倪文俊之後,陳友諒如願以償,被授予天完國宣慰使一職,在義軍進一步鞏固自己的地位,並且開始名正言順的擴張勢力,而被擴張的就是原來老大倪文俊的舊部。就此他一躍而成天完國最強大的勢力。

不僅如此,他還成了天完國平章政事總攬天完國大權!

於短期利益而言,這次背叛讓陳友諒賺的盤滿缽滿!

可是於長期利益而言,這是敗壞自己的名聲啊,這倪文俊雖然是叛徒,但是死在陳友諒手裡就反映了陳友諒的個性,那就是兇狠,陰險,忘恩負義。與人品而論陳友諒就敗了,也因此,無數人才對於投靠陳友諒這個忘恩負義的小人,內心都是有所保留或者說不安的,之後的陳友諒對自己的惡名,毫不在意,還一次又一次背叛就讓它更名聲遠揚了!

當時天完國派系眾多,其中最厲害的就是陳友諒,之後還有趙普勝部,手下也是猛將如雲,比如傅友德,廖永忠這些後來朱元璋大將,都是趙普勝門下,然後是佔據湖北江陵的明玉珍部,割據江西西部的歐普祥部。以及有名無實卻是皇帝的徐壽輝。


面對這無數山頭,陳友諒就覺得自己當老大比較好,於是將目光瞄準最厲害的趙普勝部,因為他和陳友諒矛盾最大。

因此,陳友諒處心積慮想要除掉趙普勝,於是他又使出了一個下作的手段,那就是騙趙普勝前來然後殺了他。事情是這樣的,陳友諒假意用談判的方式,將趙普勝騙到了船上,然後還沒見面,就讓手下人殺掉了趙普勝。

就這樣,陳友諒幹掉了最大的對頭,可是這對陳友諒的負面影響也非常大,本來大家都是一起打天下的,你這說殺就殺,是不是太不厚道了,於是趙普勝原本的部下,見陳友諒這麼操蛋,就都跑去投奔朱元璋了。

因趙普勝被殺,天完國內部發生動盪,一大批人才出逃,還時刻有內亂危險,這一切都便宜了坐山觀虎鬥的朱元璋。

無道義殺人殺上癮的陳友諒,自己可沒這樣的覺悟,他覺得自己每次殺人都收穫巨大,於是就養成了不斷殺自己人的習慣。

這不,他消停沒多久機會又來了,1359年底,一直安分守己的傀儡皇帝徐壽輝覺得都城漢陽不安全,於是宣佈遷都龍興(江西南昌)。這陳友諒一看,你覺得不安全是不是說我有威脅,於是就設伏於江西江州(今九江)城外,傀儡皇帝徐壽輝一到,就殺了徐壽輝左右心腹,最後將徐壽輝軟禁於江州,做起了曹操!

陳友諒因這一舉動,順利竊取天完國的實權,然後他就開始攻城略地,第一目標就是死敵朱元璋。公元1360年,陳友諒順江東下,大軍浩浩蕩蕩,一路戰太平,奪採石磯,兵鋒直指金陵,和陳友諒一起的還有傀儡皇帝徐壽輝。

這一路勢如破竹,也讓陳友諒心裡飄飄然起來,在他看來這天下非我莫屬!

實際情況也確實如此,當時各路反王實力最強的就是這陳友諒領導下的天完國,也許正是這樣的錯覺讓他覺得,自己頭上有個傀儡心裡很不舒服,於是陳友諒犯下了人生最大的錯誤。

那就是在採石磯五通廟,他與天完皇帝徐壽輝登臨遊玩,陳友諒又一次表面笑哈哈,背後一刀流,在廟裡安排殺手,結果了徐壽輝性命。

而這是陳友諒人生中的第三次背叛,這背叛給他帶來的利益就是建國稱帝。

諷刺的是,他建立的國家,國號叫做漢,年號叫做大義!

反叛無常的人建大漢,妄稱大義,這確實諷刺啊,不知道多少陳友諒的部下,面對這樣一個二面三刀的人,都嘴上說萬歲萬歲萬萬歲,心裡罵他不地道。

因為這又一次的背叛,讓陳友諒成了眾矢之的,如果戰勝朱元璋還好說,可惜他最後卻因為輕信朱元璋手下康茂才的詐降書,偷襲龍灣最後一敗塗地。

就此一蹶不振!

那麼究其根源,是什麼造成陳友諒的失敗?不過是太多背叛而已!當他率領殘軍敗將回到江州之後,這惡果就出現了。

曾經的天完國同僚,現在的仇人明玉珍已經佔據巴蜀,因為陳友諒弒君像他宣戰。

曾經的天完國同僚,現在的仇人歐普祥已經投靠朱元璋,原因也是陳友諒弒君。

而最大的敵人朱元璋,看到陳友諒眾叛親離,當然乘勝追擊啊,而陳友諒唯一能做的就是退守武昌,困獸猶鬥。

公元1363年,經過激烈的洪都保衛戰之後,集結完軍隊的朱元璋開始了圍剿陳友諒的最後一戰,潘陽湖水站,陳友諒迎來末日,這末日之下,無數人背棄陳友諒,最後孤家孤人的他在突圍時中流箭而死,年四十四歲!

陳友諒死後,張定邊等人在武昌立陳友諒次子陳理登基為帝,改元德壽。

次年,朱元璋西吳軍廖永忠部兵臨武昌城下,陳理出降。屬於陳友諒的王朝結束了!

最後還是說下總結吧?

陳友諒一生有三次背叛,第一次讓他成為天完國實權派,第二次讓他獲得了天完國軍政大權,而第三次則讓他成了新皇帝,在一次又一次背叛下,陳友諒成功了也失敗了,利益他獲得了人品他沒有了,最後他還是失敗了!

如果背叛者最後真的成功了,那也許這個世界才有問題吧!


阿斗不傻


說起陳友諒這個人大家最為熟悉的可能是來自金庸筆下的小說《倚天屠龍記》,卻是其中的陳友諒拜在成昆的門下的一個陰險狡詐的小人。雖然金庸的小說是以朝代的為背景,可是小說終究只是虛構,歷史上真正的陳友諒在性格上與小說有著些許的相似之處,但是還是存在著一些的差異的,那麼歷史上的陳友諒如何呢?

陳友諒

陳友諒原名陳九四,湖北人氏也,元末時期的亂世起義的群雄之一,農民起義的揭竿人以及領袖,陳漢的開國皇帝。陳友諒在徐壽輝起義之後,便投奔於倪文俊的麾下,後來陳友諒殺掉了倪文俊自立為王。後人給予他的評價便是:“友諒之勇略,雖或未及項羽,而剽性狡悍,出沒飄忽,大困而不餒,屢躓而復振。後來於朱元璋在鄱陽湖一戰中失敗,奠定了朱元璋開創了大明王朝。從什麼地方可以看出陳友諒的為人呢?

陳友諒的為人

陳友諒是一個極為嬌縱淫奢的人,陳友諒當時開創了陳漢當上了皇帝之後,百姓的生活處於水生火熱之中,他反而沒有節約縮減更是大肆的花費,他曾經給自己建造了一個鏤金床,做工非常的精巧,他宮中的大多數的器物都是用金子做成的,這讓很多百姓都感到不滿,但是陳友諒完全的不以為然,這一點跟朱元璋比起來卻是差遠了。

陳友諒此人長相不凡,並且事能文能武,可惜卻沒有一個好的人品。當時陳友諒在徐壽輝的手下因為自己頗有才華而受到該有的重視。但是陳友諒此人的野心極大,並且絲毫的不講義氣,在兄弟朋友危難的時候他從來不會伸出援手,他還設計謀害自己的上司,心狠手辣,殘忍至極。

司徒看法

對於陳友諒此人,我覺得真的是白瞎了他的一身才華,一個人儘管是再厲害再有才華缺少了人品都是於是無補的,在這一點上朱元璋與其相比確實是更適合做這個皇帝的,也許這就是冥冥之中自有天意,大家覺得呢?


司徒歷史


陳友諒太陰險狡詐,為達目的不擇手段。他賞罰分明,從不殉私枉法。他也是忘恩負義,恩將仇報,背信棄義的人。他愛冒險,走極端。他生性殘暴,愛好戰爭,對戰爭很狂熱,喜歡殺戳。他志大才疏,有勇無謀,心無城府,心無良謀,心直口快,快刀殺人,他因作惡多端,罪大惡極,失去人心,不得好死,不得善終。他是一個大老粗,文盲,不懂兵法,十分愚蠢狂妄,自以為老子天下第一,打敗天下無敵手。他是得理不饒人,得寸進尺的人,還是趕盡殺絕之人。他比土匪更兇惡,比暴君更殘酷。他不怕死,敢於冒險出風頭。他自恃武藝高強,敢於帶領將士衝鋒殺敵。藩陽湖大戰,陳友瓊的船高大,堅固,船船用鐵璉相連,劉伯溫火攻一計,燒死陳友諒。陳友諒死在逆天而行,多行不義必自斃。不論他的本事再好,戰力多強,天要滅陳友諒,誰也無法挽救卑鄙無恥小人偽君子陳友諒。


中國美6220


在後世的歷史作品中,我們常常能夠看到這樣一個現象,一些編史的人會將一些功績頗豐,而且在後來統一天下的人記載的很好、描寫的很詳細,但對於一些敗北的人,不是寥寥幾筆,便會為了突出主角而對其進行貶低。為了能夠正視歷史上的一些“配角”,為了能夠了解他們是一個怎樣的人,我們不應該拘泥於一種史料,而應該從多本史籍和作者中尋找答案。

在元末的時候,最為激動人心和讓人緊張的,莫過於陳友諒和朱元璋的鄱陽湖大戰了,正是在這場戰役中,使得朱元璋奠定了拿下帝位的基礎,也正是因為這一場戰役,使得陳友諒失去了爭奪天下的機會、君臨天下的時機。有些人可能會對朱元璋的取勝很是開心,但有些人也會對陳友諒的失敗而惋惜,畢竟苦苦經營數十載、從一介漁夫逐漸成長為一個集團的統治者是著實不容易的事情。也正是這樣的傳奇,才使得人們對他充滿了興趣,也正是這樣的傳奇,讓人們對他充滿了疑問。

他生於元末那個殘破的時代,因為元朝制度的關係,以及家人目不識丁,所以他最初的名字是很樸素、簡單的陳九四。他在一三二零年的時候出生於湖北的一個村莊中,正是在這裡他飽受了苦難,也正是在這裡他明白了什麼是“物競天擇”,畢竟每一次的苦難都是一種成長,每一次的苦難都是一種晉級。

他本是一個漁戶人家的子弟,但是因為志向遠大,所以在後來能夠做的一番偉業。其實在最初的時候,他的家族是不姓“陳”而姓“謝”的,但因為當時的日子很難熬、很艱難,為了能夠生存和生活,所以他的祖父便入贅到了陳家,成為了陳家的入贅女婿,也正是因為如此,才使得後來的“謝”家人,紛紛改姓為“陳”。

陳友諒的父親一共養育過五個孩子,他的排名為老三。在很小的時候,不知是因為什麼原因,使得他對書本很是感興趣,於是便慢慢的在書本中懂得了很多的道理。除了對書本感興趣外,他的武力也很強大,據說他在少年的時候便臂力過人,很是強勁。

不知是因為他在成名時需要故事,還是真實的事情,他在少年的時候曾經被人看過面相,那人告訴他以後一定會“富貴”。

他在長大後加入到了“紅巾軍”的隊伍中,因為能力強勁,而且通曉人情世故,所以在後來他一直扶搖直上,最終從一個小小的“簿書掾”,成長為了農民起義大軍的元帥、以及後來的大漢政權建立者。

對於陳友諒的評價

我們首先來看看他的老對手,朱元璋是怎麼評價這位亂世梟雄的吧。

朱元璋:"友諒亡,天下不難定也。""朕以友諒志驕、士誠器小,志驕則好生事,器小則無遠圖。"

就朱元璋來說,他當時的勢力屬於弱於陳友諒的,所以在評價此人的時候,雖然會帶有些許貶義和看不起,但他是最有發言權的一個,畢竟他們互相作對了很多年,又互相廝殺了很多年,熟讀兵法的朱元璋不可能不知道“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的道理。

我們從這句話可以知道,在朱元璋的眼中,陳友諒是他最大的敵人,只要平定了他,取得天下就不會是難事。除此之外,他還認為這位老對手有“志驕”、“度小”以及“無遠謀”。

除了這樣的評價外,明初將領楊璟也評價他:"曏者如陳、張之屬,竊據吳、楚,造舟塞江河,積糧過山嶽,強將勁兵,自謂無敵。然鄱陽一戰,友諒授首,旋師東討,張氏面縛。此非人力,實天命也。"


木劍溫不勝


陳友諒和朱元璋都是很有能力的人,若是這兩個人沒有生在同一個年代或許他們都能夠成就霸業,只可惜歷史註定了只能有一人勝利。朱元璋我們都很瞭解了,那麼陳友涼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呢?

一千個人有一千個不同的看法,在我看來陳友涼有一點像曹操。這裡是指他的手段,為了達到目的不講大義卻也敢做敢當,當屬於一代梟雄。

朱元璋一生最大的兩個對手,一個是陳友涼另一個就是張士誠。他們的出身都不怎麼樣,一個是鹽販子一個是漁民。可是他們能夠成為朱元璋的最大競爭對手,這就說明他們不缺乏努力,只是缺少那麼一點點的運氣。

朱元璋對張士誠的評價是格局小這個人沒有什麼大的志向算是一個好人,對待百姓也十分的不錯。能當上皇帝的能有幾個是心善之人?他這樣的性格註定只能當一個豪傑。

我們來講講朱元璋最大的對手陳友諒,一個真正的梟雄!


環境鑄就性格

陳友諒是一個漁民,吃喝一般都在船上解決。很少會和村民們打交道,就是因為他身上的一股魚腥子味。每當他進到村裡,都會遭受到村民毫不掩飾的嫌棄。

這些村民的出身也算是一般,只能算得上比當漁民好一些。憑藉著自己“高貴”一點點的身份,就毫不掩飾的對別人表示嫌棄、歧視、唾罵。

陳友涼從小生長在這樣的環境中,讓他意識到了想要改變命運只能夠靠自己!他必須努力成長到要讓所有人敬畏他害怕他!這樣才沒有人敢歧視他!他必須不斷的往上爬爬到最高!


想要改變命運的最好選擇就是讀書,陳友涼很明白這個道理。他拼命的讀書,通過他自己的努力在當地的縣衙找了一份寫文書的工作。他以為這樣就能夠得到別人的尊重,可事實卻不是這樣別人依舊瞧不起他。

即使他身上已經沒有了魚腥味,那些人還是會裝作很臭的樣子掩著鼻子快速地從他身邊經過。他還會時常聽到那些竊竊私語,他無法忍受這些聲音,這些議論聲讓他發狂。

參加起義

在這樣的環境中,他每天都想著想要往上爬。終於他等到了機會,有一日天完徐壽輝的起義軍來到了他的家鄉。

他參加了起義,和那些農民不同他參加起義不為別的,只為了反抗元朝和掌握權力。

經書交給會了他仁義禮智信,而殘酷的現實卻教會了他心狠手辣。他憑藉自己的手段,很快就在起義軍中取得了不小的地位。他的地位已經很高了,高到只有少數人凌駕於他之上。他不滿足於此,要做就需要做到那最高。


公元1357年倪文俊反徐壽輝失敗時,逃到了陳友涼這裡尋求他的庇護。他面臨著他人生一次重大的抉擇,他需要在天完和義氣中做選擇。若是選擇庇護他的老上司,那麼他將會與天完為敵。

他沒有痛苦他很快地做出了選擇,很快徐壽輝收到了倪文俊的人頭。義氣?那算什麼?陳友諒知道他將會遭天下人唾罵,可是那又如何?這就是我做的,你們能拿我怎麼樣?

挾“天子”

陳友涼在殺掉了倪文俊之後,很快成為了天完的重臣。已經做到這一步了,他並不介意再上一步。徐壽輝對他不錯算是個好人,可也僅此而已。

他憑什麼能坐在我的頭上?既然有了想法陳友諒就付出了行動。想要解決徐壽輝就要解決他身邊的手下。不久之後徐壽輝的手下趙普勝被安上了圖謀不軌的罪名,其他人看情況不對也跑到了朱元璋的手下當差,徐壽輝再無可用之人。

就此,徐壽輝成了一個傀儡。傀儡始終是傀儡,終究有一天會沒有價值。公元1360年,陳友諒在採石城的五通廟殺死了徐壽輝。

在臨死之前徐壽輝懇求陳友諒放過他一馬,他可以把皇位讓給他。陳友涼感到非常的詫異只對他說了一句話“你這樣的人怎麼能夠活到現在?”

陳友諒踏著前任老闆的血跡,登上了皇位。接下來他的對手只剩下了朱元璋、還有張士誠。

朱元璋每當想起與陳友涼的鄱陽湖之戰時,都會流一身的冷汗,他對這個對手實在是太過可怕了。若是沒有那一絲運氣,或許死的就是朱元璋了。

陳友諒是一個心狠手辣的人,可他卻有自己的原則。在元末的起義軍中也只有他可以說和元朝撇的最乾淨,其他的起義軍要麼被招安要麼互通消息,唯獨他從頭到尾都沒有改變。若是說起義是為反抗元朝,那麼他才算是真正的起義。


李青蒿


是個有大義,抗元最厲害的民族英雄!直的民族尊重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