甩掉窮“帽子”過上好日子

深秋,彝福山。一條平坦的水泥路像舞動的玉帶,從山腳蜿蜒盤伸到村口。旭日陽光照耀下,一排排特色新居錯落有致,房屋外牆上彰顯彝族元素的一幅幅民族團結和諧壁畫赫然醒目。登臨樓頂俯覽,人行步道、群眾文化活動場地、綠化亮化等附屬工程盡收眼底。道路兩旁,一片片孕育著希望的農田在陽光下更顯廣袤。

“城裡人的生活,以前只在電視上看到過,想不到今天我們也過上了。”聊起搬遷後的新生活,彝家漢子周有先連用數個“做夢都想不到”來表達:做夢都想不到能住上這麼敞亮的房子;做夢都想不到每年可以拿到合作社的分紅;做夢都想不到在家門口就能打工……

搬遷前,周有先一家生活在海拔2000多米、地質災害多發的磨刀箐村委會窪子村民小組。全村29戶,處於滑坡危險核心區的有21戶,其中建檔立卡戶9戶,全部是彝族群眾。為確保群眾生命財產安全,2015年9月,大過口鄉實施了“三轉彎”地質災害搬遷建設項目。2016年10月底,窪子村民小組21戶人家全部喬遷至此,開啟了新生活。“三轉彎”變成了美麗宜居新農村,這是黨的扶貧政策為彝鄉群眾帶來的福氣,從此,叫了幾十年的“三轉彎”便有了新名字——彝福山。

為了讓彝族群眾搬離“窮窩”的同時,有新的謀生手段,大過口鄉積極探索產業發展新模式,通過引導、鼓勵、扶持部分農戶因地制宜規模化養豬養羊,同時積極發展商貿物流業、彝族刺繡業等特色產業,增加農戶收入和壯大集體經濟,切實做到讓貧困群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

“大家同在一個寨子裡,別人都能自己掙錢致富,我也不能當落後的那一個!”按政策,周有先作為貧困戶可以享受“兜底脫貧”,但要強的他卻選擇了不等不靠。為了讓家中的兩個孩子上好學、有出息,周有先主動學習建房砌磚技術,並利用閒暇時間製作大三絃和月琴,不斷拓寬增收渠道。如今,一家人的年收入已達5萬多元。

從夢想到現實,脫貧攻堅圓了大過口鄉群眾一個又一個夢。2016年底杞岔拉、蠶豆田、西康郎、野豬塘4個貧困村經上級驗收批覆脫貧出列。2017年底,整鄉經上級驗收批覆脫貧退出。2014年以來,全鄉累計脫貧1321戶5545人,貧困發生率從34.47%降至0.51%,是全州首批脫貧退出的貧困鄉鎮之一。立足做好脫貧攻堅的“後半篇文章”,大過口鄉黨委、政府將堅持目標不變、靶心不散、頻道不換,不斷鞏固脫貧成果,提高脫貧質量,以奮勇爭先的實幹精神帶領各族群眾甩掉貧困“帽子”,過上幸福日子。(記者 鍾朝功 通訊員 焦麗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