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覺得劉秀這麼厲害,在歷史上的知名度卻不高,你怎麼看?

香蕉人來說事


雖說劉秀是宗室子弟,但由於漢武帝推行"推恩令",劉秀的父親劉欽就只能做一個縣令這樣的小官。而劉秀之所以名"秀",倒不是因為他父親覺得他是"特別優異"的人,而是劉欽偶然發現自己屋前長了幾株長勢旺盛的小米,因而將兒子命名為"秀"。"秀"本義是指植物抽穗楊花。

劉秀出生時,天下環境並不適合他安安穩穩地成長。西漢在幾經風雨後,已如同海上的扁舟,經不起波浪,漢成帝時期,外戚王氏就獨攬大權,而劉氏作為皇室卻愈發墮落。

等到漢哀帝死後,外戚王莽先是扶持了兩個傀儡皇帝,最終按捺不住又自己稱帝,建立新的朝代,自此西漢滅亡。

王莽這位疑似歷史穿越者在稱帝之後滿天下追殺一個叫劉秀的人,他好像知道有一天他的王朝會被劉秀覆滅一般。但他大約歷史沒學好,只知道覆滅他的人叫劉秀,不知道是哪一個劉秀。

這也讓劉秀暫時躲過一劫,過起了躲避追殺的生活。王莽建立新朝後,雖然試圖施行一些政策來緩和社會各階層間矛盾,但是卻並沒有解決根本上的問題。

王莽改革後世爭議頗多,但就當時而言改革是失敗的。原本支持王莽的人站到了反對面去,一時間王莽眾叛親離,而劉秀也乘著這個機會揭竿而起,扛起反對王莽的大旗。

然而即使是頂著漢高祖的名義,劉秀在一眾起義者中也並不佔優勢。他不僅缺兵少將,連基本物資都匱乏,甚至連他這個發起人,都只有騎牛作戰。

可境況越是艱苦,劉秀的才華就越是令人矚目。拿昆陽之戰來說,當時劉秀所率的士卒僅約有九千人。而他們要面對的,則是"旌旗輜重,千里不絕"的王莽大軍。這軍中,還有個能指揮野獸的奇人巨無霸。

《後漢書·光武帝紀》記載,"(劉秀手下)皆惶怖,憂念妻孥,欲散歸諸城。光武議曰:'今兵谷既少,而外寇強大,併力御之,功庶可立"。為此,劉秀親自率宗佻、李軼等十三騎,半夜溜出城門去找支援,而讓王鳳、王常留守昆陽。

劉秀不僅有超乎常人的勇猛,還有靈活的頭腦。當他率領萬餘援軍到達昆陽城下時,王莽大軍早已疲憊不堪。因而劉秀先是組織了多次猛攻,不僅打亂了王莽軍的節奏,斬殺數千敵軍,還極大地鼓舞了手下的士氣。之後,劉秀又親自率領三千人的敢死隊,深入王莽軍,與城內外漢軍配合,一舉拿下王莽軍的中堅力量。

這場看起來漢軍必敗的昆陽之戰,就這麼在劉秀的拼殺中,以王莽軍屍橫遍野,王莽失去"百萬"主力而告終。而在武功有所成就之後,劉秀過人的政治才華也慢慢展現。

昆陽之戰結束後不久,劉演就被綠林軍扶持的更始帝下令殺害。而劉秀察覺到了自己功高震主背後的危機,急流勇退,主動向更始帝謝罪。更始帝本就是迫於局勢殺了劉演,面對這樣謙卑的劉秀更是心生愧疚,便打消了對劉秀動手的念頭,反而將其封為武信侯。

更始元年(23),劉秀辭別新婚妻子,前往河北做招撫工作。在這裡,他得到眾多當代豪族的支持,與更始政權公開決裂。兩年後,劉秀在眾人"王莽篡位,秀髮憤興兵,破王尋、王邑於昆陽,誅王郎、銅馬於河北,平定天下,海內蒙恩。上當天地之心,下為元元所歸"的呼聲中稱帝,建元"建武"。

眾人的呼聲是對劉秀稱帝之前成就的貼切總結。作為一個開國皇帝,劉秀也有著過人的軍事成就。雖然他繼承的是劉氏自家的天下,但這天下,是他從王莽,從其他地方勢力手中奪回來的。這樣的功績,並不會因為不被熟知而被削減價值。

而劉秀在徹底掃除各地割據實力,統一天下之後,更是創造出了令人矚目的"建武盛世"。對於劉秀的為政策略,《後漢書》是這樣記載的:"初,帝在兵間久,厭武事,且知天下疲耗,思樂息肩。自隴、蜀平後,非儆急,未嘗復言軍旅。"可見,劉秀為政有著"黃老之治"的遺風。

為了儘快恢復國家的生產力,劉秀不僅在大方面要求輕徭薄賦、勸課農桑,還在細節上善待開國功臣、裁減冗官。

由於劉秀早年經歷的是民間生活,因而他行事更加"親民"。用當代學者的話來說,劉秀"對妻子,他是一個好丈夫;對子女,他是慈愛的父親;對兄長,他是重情重義的弟弟;對外戚,他恩深義重;對故鄉,他滿懷深情。"而他作為一個建立新帝國的帝王,又有著帝王的手段和英武。無論他是不是人們聊天的"常客",他的光輝,都照耀在歷史長河。

然而,這樣一位帝王,在歷史上的存在感為什麼那麼低呢?為什麼提及劉秀大家總是陌生又熟悉?

原因大約是缺少話題。

皇帝和明星一樣,需要話題,需要讓人記憶深刻的事情,而劉秀和其他知名的皇帝比起來,話題少得可憐,其他皇帝都好大喜功,好開拓疆土。

秦皇掃六合、漢武帝遠征匈奴,這些都是極具話題性的大事件,小說家、影視劇編劇都愛寫。當代人想起"封狼居胥",想起"犯我大漢者,雖遠必誅",也會熱血澎湃。而劉秀在這方面卻非常低調。

建武二十七年,將領們請求趁匈奴分裂、遭遇天災人禍之際,派兵遠征北匈奴。劉秀卻講了一堆以柔克剛、以德服人的大道理,拒絕了將領們的請求。劉秀還教育太子劉莊不要擅動兵戈。竇憲徵匈奴之前,東漢都沒有大規模用兵。缺少對外軍功,自然,劉秀就沒有讓後世記憶深刻的壯舉。

劉秀的後代和劉秀一樣,沒什麼話題。大家熟悉的皇子大多經歷艱苦奮戰,比如熒屏暖男四爺和他參與的九子奪嫡,縷縷重提熱度從來不減,劉秀的兒子和康師傅的兒子正好相反,和睦、謙遜,大兒子劉強居然"孔融讓梨",主動把太子之位讓給了弟弟劉莊,於皇家這是好事,但畢竟話題程度不及激烈的皇儲之爭。

此外,劉秀的對手同樣沒有話題度。歷史上出名的皇帝,比如劉邦,劉徹,朱元璋,其對手也很厲害,劉邦的對手是項羽,劉徹的對手是匈奴,朱元璋的對手是張士誠,陳友諒,各個厲害,稍有不慎就滿盤皆輸。

相比之下,劉秀的對手實在沒有知名度,劉玄、王郎、劉盆子、劉永、彭寵、張步、公孫述等,沒有一個是戰爭史上太過出名的人物。

其實,不知是劉秀在歷史上存在感低,整個東漢在歷史上的知名度都不算高(不包括東漢末年分三國)東漢政治制度繼承西漢,並沒有進行改革創新。文化思想上,儒家一統天下。老套的制度、保守的思想,讓東漢歷史很是乏味。


煮酒君


劉秀名氣不算小,他只是相對於秦皇漢武這類大帝式的皇帝來說,名氣稍微小了一點。

至於為什麼劉秀的名氣比他們稍小,原因其實也很簡單:皇帝就跟明星一樣,會炒作才有知名度。劉秀身上的娛樂信息太少,知名度不高也屬正常。


舉幾個例子對比一下。


秦始皇為什麼名氣大?因為他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皇帝,他推行書同文、車同軌,統一貨幣和文字,使大一統的觀念得以形成至今,成為中國歷史的主流思想。並且,秦朝是二世而亡,他的暴虐(比如焚書坑儒)導致他身上的黑點也是滿滿的。

僅憑這幾點,秦始皇的名氣就可以完爆性格太低調(用現在的話說就是悶騷),行事太缺乏話題性的光武帝劉秀。

漢高帝劉邦為什麼名氣大?因為他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草根皇帝,開啟了草根也能逆襲當皇帝的先河。並且他跟項羽的雙龍鬥也是十分精彩,連項羽都給他做了背景牆。另外他的行事作風足夠的無賴,讓討厭他的人也能找到黑點黑他。


相比之下,劉秀跟他九世祖相比,就差了點境界了。雖然劉秀也算是草根皇帝,但劉秀只是第二位草根開國皇帝。常言道,大家只記得第一名,誰記得第二名?並且,劉秀身上的黑點太少了,黑他的人也找不出什麼黑點黑他。唯一可黑的,可能就是他休了原配郭皇后,可是他跟陰麗華也是真愛。連做負心漢都當的這麼有“品味”,實在是讓人提不起黑他的興趣。

漢武帝為什麼名氣大?因為他能搞事情,即便不提漢武帝“獨尊儒術,罷黜百家”以及逼死三任媳婦那幾檔子爛事,就單憑他反擊匈奴,開疆擴土,搞了無數大新聞,讓後世青年只要想起他就能聯想到“犯我大漢者,雖遠必誅”,讓人熱血澎湃,他的名氣也不會低到哪去。



相比之下,劉秀就差了點意思。其實,歷史給過劉秀機會。比如建武二十七年,將領們請求趁匈奴分裂、遭遇天災人禍之際,派兵遠征北匈奴。可是劉秀卻給將領們講了一堆以德服人的大道理,斷然拒絕了將領們的請求。並且劉秀還教育太子劉莊,讓他不要擅動兵戈。雖然我們知道,劉秀這種剋制對老百姓是好事,但是歷史書是“記大事”的,就拿司馬光的《資治通鑑》來說,書中只記載歷朝歷代的政治和軍事。劉秀不動兵戈,缺少對外的軍功,這就只能讓他失去了提高歷史知名度的機會。

曹操、劉備為什麼名氣大?即便排除《三國演義》的加持,他們鬥到死的冤家史,也能讓後世記住他們的名字。


相比之下,劉秀又差了點意思。他的軍事能力太“碉堡”了,28歲起兵,30歲登基,41歲統一全國。他崛起的速度之快,以及他對敵對勢力的橫掃,讓人實在記不住他到底幹了什麼。舉個不恰當例子說,如果說劉邦VS項羽,劉備VS曹操是巴西隊VS德國隊級別的爆點對決。那麼劉秀橫掃劉玄、王郎、劉盆子、劉永、彭寵、張步、公孫述等人,大概就相當於巴西橫掃中國隊,太沒懸念了,以致於沒多少人關注劉秀統一天下的過程。

額外打個岔,輔佐劉邦、劉徹、曹操、劉備、李世民等人的文臣武將在歷史上也非常有名,提到韓信、蕭何、衛青、霍去病、諸葛亮、司馬懿、魏徵這些人的名字,也是耳熟能詳。相比之下,劉秀的文臣武將有幾個人能記得?

所以說,其實不單單是劉秀的名氣被秦皇漢武壓了一頭,整個東漢的開國功臣的名氣也被壓了一頭。(就連一向奇思妙想的明清小說家都懶得給東漢開國功臣們編故事)



最後再說說明太祖和康雍乾。

明太祖朱元璋為什麼有名?別的都不提,就單說他殺功臣這事,他的名氣也不會低。相比之下,劉秀就太老實了,居然一個功臣也沒有殺過。東漢“雲臺二十八將”除了戰死的之外,都得以善終。另外,劉秀的兒子們也“不爭氣”,沒給老爸增加點知名度。朱棣掀了朱允炆,這在歷史上是爆點新聞,被後世史家編了無數花邊歷史故事,而且還是反覆編,把朱元璋、朱棣、朱允炆這爺孫三代的名氣都炒上去了。而劉秀的兒子們,卻好像一個其樂融融的大家庭一樣,不僅不爭,而且還主動讓出皇位。(劉秀長子劉強主動把太子之位讓給後來的漢明帝劉莊)

說句三觀不正的話,明星打人才叫新聞,明星之間相互謙讓,這算什麼新聞?

還有康雍乾為什麼有名?康熙在位61年,乾隆活了89歲,一個在位最長,一個活的時間最長,這就是“爆點”。另外乾隆還是中國小吃屆的“代言人”,從北京到杭州,沿途一路上的小吃幾乎都被乾隆讚譽過“好吃”。老百姓這麼捧他,名氣想低也很難吶。(給人一種乾隆吃遍大江南北,什麼覺得好吃,就差吃屎了的感覺)



至於雍正,即便不提他的改革和黑歷史,就憑一個“九子奪嫡”和繼位謎團,也能讓他成為後世反覆討論的熱點。

相比之下,劉秀差了點意思。他不好色,也不愛到處遊山玩水,沒有在各地景點提上自己光武帝的大名。總之,他是一個讓人連黑他都提不起興趣的人。

總的來說,劉秀是一位兢兢業業、恪盡職守的好皇帝。他不大興土木,不窮兵黷武,不搞緋聞,不貪名不貪利,只是一心一意搞建設每天孜孜不倦的處理繁瑣的政務。他最大的業餘愛好不是遊山玩水,娶一堆三宮六院讓老孃們搞宮鬥,而是與文武大臣一起研究儒學經典,讓媳婦兒子懂謙讓之禮。這樣的皇帝,中國歷史上罕見,但同時,這樣的皇帝在中國歷史上也註定是要默默無名的。

另外,劉秀的知名度略低,還跟他的政治作為不夠,以致整個東漢王朝黯淡無光,也有一定的關係。東漢的政治制度繼承西漢,並沒有進行改革創新。這就讓人感覺東漢的歷史死氣沉沉,很是乏味,不像是一個新的王朝,而像是西漢歷史的延伸。而後來的漢末三國名氣之所以大,從某種意義上,是因為漢末的政治格局打破了東漢中前期的那種死氣沉沉,讓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覺。


Mer86


說劉秀知名度不高的,怕是沒怎麼讀過歷史。

根據統計,中國歷史上一共有422個皇帝。

這裡面,如果按檔次來分,按照毛主席的說法,第一檔也就是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宋太祖這幾個,連劉邦也沒能擠進去。

就算不按毛主席的說法,把各個大一統王朝的開國皇帝加進去,再加上劉邦、朱元璋幾個,第一檔統共也就6個人,漢武帝能不能和他們並列也還是疑問。

劉秀,怎麼也能排到第二檔。

400多個人裡,這也能算是百裡挑一了吧。

百裡挑一的皇帝,夠不夠優秀?

實際上,連成吉思汗在毛主席眼裡也只會彎弓射大雕,不過他對劉秀的評價極高,他曾經說過,劉秀是是中國歷史上最有學問、最會打仗、最會用人的皇帝。

劉秀的人生,就是一條逆天改命的道路,他幾乎複製了劉邦的逆襲之路,甚至比劉邦還要兇險,幾次差點就掛了,最終憑藉不可思議的好運氣實現逆轉,因此被當代戲稱為“位面之子”,意思就是來自另一個世界。

同時代,還有個著名人物——王莽,則被許多人認為是個現代穿越者。

位面之子大戰穿越者,這戲得有多精彩。

劉秀在大眾心裡知名度不高,恰恰就是因為他過於完美,嚴於自律,低調務實,更沒有什麼八卦新聞,默默地開創了光武中興,幾乎讓人找不到吐槽點。

而大眾的興趣,永遠在於八卦話題,論這個,劉秀確實不在行。但您只要多瞭解一下歷史,就明白劉秀除了在對外開拓上功績不大,其他方面都是第一流的皇帝,歷代史學家都對其評價極高。

至於在大眾中知名度不高,這恰恰是他成功之處,因為大眾的興趣點不在這裡。

如此低調的一個明君,在中國歷史上其實數一數二。


小院之觀


雖說創業難,守業更難。然而中國漫長的封建社會,多少帝王湮滅於史,民間能一口道出的,往往不過秦皇漢武,或是昏君紂王末世溥儀少數。


作為東漢開國,光武中興的劉秀,文治武功,重情重義幾近完人,卻名遜其人,不免叫人生疑,難道留芳千古,敵不過遺臭萬年麼?

只因漢朝的優秀皇帝太多了。開國布衣皇帝劉邦本是傳奇人物,文帝景帝休養生息,穩固天下,雄才大略的漢武帝,是非功過千秋評說。而漢宣帝劉詢,治下乃西漢民富國強之世,也有故劍情深之德,與劉秀執金吾娶麗華之志。

兩位守成之君,可能過於完美,缺少爭議話題,在祖先耀眼的光環下,相對黯然失色,同病相憐吧!

正如一場比賽,除了破紀錄的第一名,除了真鐵粉,大眾誰記得第二名,第三名…

如果一個班有五十人,多少年之後開同學會,老師能記得名字的,大抵只有班長和學習最好的學霸,以及最調皮常常惹事生非,被罰站講臺上的學渣了。

而王莽,漢成帝之流,便是學渣,或是賽場上長得最帥的,因為徘聞野史而著名,可謂出奇制勝了。

而古代帝王以仁孝治天下,不管你功高萬世,本人總要尊長恭敬於祖先的。不僅避名諱,評功論績也要自貶三分,祖宗牌位要高高在上才是。



比如自稱"十全老人”的乾隆,在位六十年,身健體康本來按常規要幹到死的,但他以爺爺康熙在位61年,作為孫子不能破紀錄,否則便是逾制越禮。於是心不甘情不願地又作了幾年太上皇,才讓嘉慶正式當權了。

一🌸一世界,金沙江的小鹹🐠元元期待你的關注點評。

元元的天下


有人覺得劉秀這麼厲害,在歷史上的知名度卻不高,你怎麼看?

“北邙何壘壘,高陵有四五。借問誰人墳,皆雲漢世主。”這是晉人張載的一首七哀詩,如今北邙之上,張載所言之壘壘景象仍存。嵯峨林立,乃無臥牛之地。這其中就有東漢原陵,千百年來仍突兀於北邙!

原陵,俗稱漢陵。當地村民稱其劉秀墳,為東漢開國皇帝世祖光武帝劉秀的陵園,位於今洛陽市孟津縣白鶴鎮鐵謝村西南。

有人覺得劉秀這麼厲害,在歷史上知名度卻不高,那麼你錯了。

說起劉秀,讓我們先從其出身說起吧!劉秀年少時是一個本本分分的農民,憨厚老實、勤於農田、不善習武。20歲時劉秀去了長安,開始了短暫的求學生涯。從那時起,劉秀有了夢想!起事後,劉秀就象換了一個人似的,有膽有識、有勇有謀。經過三年浴血奮戰,終於在洛陽建立起政權。從此開創了196年的東漢基業,永彪青史!史稱“光武中興”!

劉秀即位後,自謙自制、克己奉業、知人善任。東漢初期 國泰民安,百姓安居樂業!

毛主席最佩服讚賞的一位帝王——東漢太祖光武帝劉秀,他用了三個“最”來稱讚,說他是“歷史上最會用人、最有學問、最會打仗的皇帝”。

清代的著名學者王夫之也認為:自夏商周三代以來,只有這個皇帝“允冠百王”!意思就是蓋了帽了。

所以說,劉秀不愧為一代明君!











九九歲月


劉秀號稱“位面之子”,確實是一個很厲害的人,但是在歷史上的知名度卻不高,為什麼呢?下面我們來分析這個原因。

一、劉秀是東漢的開國皇帝,卻仍用“漢”為國號,容易讓人誤解。

劉秀在打敗王莽政權之後,建立了皇朝,但是國號仍是延續之前的“漢”。

在後世的人眼中,有些人對歷史並未有太深的研究,誤以為這個“漢”還是劉邦建立的漢朝,所以沒有太多的關注,因此對劉秀這個人也就少了一些瞭解。

就像我之前剛學歷史時,只知道漢朝,後來學了歷史之後才分清有東漢和西漢之稱,但是還是隻知道劉邦是漢朝開國皇帝,而且在我們所學的歷史書上,也沒發現對東漢和劉秀的介紹(不知道有沒有,也可能是我當時沒注意),後來查閱資料才知道有個叫劉秀的,是東漢的開國皇帝。相信有很多對歷史接觸比較少的,也應該不太瞭解劉秀,所以這就造成了劉秀那麼厲害,卻是知名度比較低了。

二、漢朝著名的皇帝太多,掩蓋了其鋒芒。

在漢朝,是有很多著名的皇帝的,比如開國之君劉邦,就讓人耳熟能詳,還有盛世之中的皇帝,比如文景之治,或者是“秦皇漢武”的“漢武帝”等,都是著名的皇帝,在歷史上享譽盛名,而且有很多突出貢獻為人所知。

但是劉秀在漢室的皇帝之中,因為“推恩令”的緣故,落成了平頭老百姓,並沒有多少人瞭解。後來是起義反抗王莽政權勝利後才當上了皇帝,有一點王莽要知道,劉秀在實際反抗王莽政權時,前後只用了3年左右的時間,這麼短的時間,人家很難反應過來,沒有經歷很多著名戰爭,又或者多麼艱難才即位,他是一路順風又順水,“位面之子”加“主角光環”,自然而然當上了皇帝,再說又原本是漢室的人,就沒有太多人在意。

後來劉秀在位時,政治很溫和,沒有大規模戰爭也沒有特別嚴重的徭役等一些社會問題,都在恢復發展,沒有太過激烈的政策,史書雖有記錄,但卻很難吸引人。又即位的皇帝需要避其祖先鋒芒,謙虛之至,連他都說不如祖先就更沒有後人知道了,這也造成了他知名度較低。

三、不管是史書上,還是我們現在學習的歷史過程中,對劉秀前後的著名時期介紹比較多,導致他這一塊黯然失色。

我們都知道有漢朝,然後也知道東漢和西漢。在我們的印象中。或者歷史書的記載中,對東漢建國描述很少,基本上沒有,但是對其前後的著名時期卻著墨頗多。

比如剛開始的,劉邦起義,楚漢之爭,描述了很多;後來又是文景之治,漢武中興,都是在描述這個時期特別貢獻,著墨點很多;然後就是東漢末年,三國時期,三足鼎立。

是不是感覺中間斷了很大一塊,隻字未提東漢建國,從西漢直接跳到了東漢末年。不管史書的記載還是課堂的教學都對劉秀這一時期介紹很少,也就導致了很少有人知道這麼一回事,所以這也是導致劉秀知名度較低的原因。


老黑說說事


光武帝劉秀名氣不小吧?在我們這兒就有好多他的傳說,有些還被神話了。

據歷史記載,劉秀就是在我們縣的的千秋臺登基做皇帝的。當年劉秀被王莽追殺,跑到我們縣這裡,在他的部下勸說下,他在我們縣城南的一個土疙瘩上登基做了皇帝,建立了東漢王朝,開始了光武中興。


當年他登基的地點現在已經建成了劉秀公園,並樹立了他的石像。他登基的千秋臺,現在已經被修繕了。原先就是個土疙瘩,上面種著一棵柏樹,還有一個石碑,小時候經常去哪裡玩。現在建成了公園,土疙瘩沒有了,柏樹也沒有了。可是有個奇怪的現象,就是公園建成後,在石像和千秋臺中間只要跺腳就能聽見清脆的鳥鳴聲,為此還上過電視,請來專家解釋,專家說是聲音折射形成的。可是在沒有建公園之前,原先就是一片農田,可也有那樣的聲音。據說在河南一個地方也是劉秀呆過的地方,也有那樣的鳥鳴聲,也有柏樹,反正挺奇怪的。


劉秀的傳說我在網上查了查確實沒什麼資料,但是在我們縣和周邊的縣,他的傳說卻有很多。包括我們縣現在好多村的村名都是由他的傳說得來的,而且沿用至今。


諾爸陶陶


這是個偽命題,說光武帝劉秀在歷史上知名度不高的人,是不是應該先補充一下自己的歷史知識呢?

第一,歷代對光武帝的評價

首先,我們來看看歷史名人對光武帝劉秀的評價。

三國名臣諸葛亮如是說:”光武神略計較,生於天心,故帷幄無他所思,六奇無他所出。“

唐太宗李世民評論說:”朕觀古先撥亂反正之主,皆年逾四十,惟光武年三十三。“大唐開國名將李靖論曰:”獨能推赤心用柔治保全功臣,賢於高祖遠矣。“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說:”惟漢光武皇帝延攬英雄,勵精圖治,載興炎運,四海鹹安。有君天下之德而安萬世之功者也。“

王夫之對光武帝的評價更是不得了:”自三代而下,唯光武允冠百王矣。“

毛主席稱讚光武帝是”最有學問、最會打仗、最會用人的皇帝。“

哪裡看出劉秀的歷史知名度不高呢?

第二,說劉秀知名度不高,是說少了一本廣為流傳的民間小說

讀歷史的人,肯定不會覺得光武帝劉秀的知名度不高。因此,持這種說法的人,是不讀歷史,只讀歷史小說的人。

那麼,我就必須承認,光武帝劉秀的確少了一本像《三國演義》那樣的小說來烘托。我們不否認文學的巨大力量與影響,就好比《三國演義》,它的影響力就比歷史本身還大。比如說到現在大家還津津樂道”既生瑜,何生亮“的說法,歷史上雄姿英發的周瑜周公瑾,被演義黑得不成樣子。

從文學角度來說,劉秀在文學圈的知名度就低了,因為沒有一本很出色、廣為流傳的小說。譬如《隋唐演義》、《岳家將》、《楊家將》等,這些小說一流傳開,不僅真實的歷史人物為百姓所熟知,連虛構的人物也同樣有名,比如穆桂英掛帥之類的故事。

第三,文學對劉秀貢獻甚少,劉秀對文學貢獻甚多

有意思的是,文學作品寫光武帝劉秀的,好的作品並不很多。但是劉秀自己對文學貢獻卻很大,我們今天用的很多成語,都是從劉秀那兒來的。

有人統計,與劉秀有關的成語,多達30幾個。

比如”疾風知勁草“,”旗鼓相當“,”置之度外“,”有志者事竟成“,”失之東隅,收之桑榆“,”披荊斬棘“,”差強人意“,”得隴望蜀“,”敝帚千金“,”樂此不疲“,可以稱得上是皇帝中的語言大師,這些成語到今天還是最常用的成語,我相信很多人可以脫口而出。以後說到這些成語時,想想這些出自光武帝之口,流傳至今,你還會覺得光武帝劉秀的知名度低嗎?他天天在你身邊哩。


君山話史


簡單來說,劉秀的黑點和謎團比較少。

歷史上的皇帝,其實就是影視圈的明星,怎樣的明星知名度高?就是要高調做事、花邊新聞滿身的,這樣才有曝光度,才有人關注。

放到皇帝身上,在他們活著的時候,他們是九五之尊,國家統治者,但當他們身上沾滿歷史的塵埃,決定他們知名度的就不僅僅是業績(治理水準),還有黑點和謎團。

他們要做點大事件,比如開疆拓土、改易制度、築長城、挖運河等等;搞點大新聞,比如焚書坑儒、大殺功臣、弒兄殺弟等等,外加身世、結局等的迷霧重重,這樣才有話題性,不至於默默無聞。

相比之下,漢光武帝劉秀就很缺少話題性了。

論身世,劉秀身世非常清楚。他是漢高祖劉邦九世孫,從漢景帝的兒子長沙定王劉發一路順下來,舂陵節侯劉買、鬱林太守劉外、鉅鹿都尉劉回、南頓令劉欽,清晰明瞭。

論志向,劉秀開始根本沒想當皇帝。他的理想是“仕宦當作執金吾,娶妻當得陰麗華。”別說跟什麼“彼可取而代也!”、“大丈夫當如此也!”相比,就是他哥哥劉演也經常笑話他只會種田。

論對手,劉秀甩了對手十八條街。像劉邦對項羽、曹孫劉、朱元璋對陳友諒這種對立局面基本就沒出現過。劉秀對王郎、劉盆子、劉永、彭寵、張步、公孫述等人,除了玩陰招刺殺大將的公孫述造成了一點麻煩,其他都跟橫掃似的,平均一兩年就滅一個勢力。

紅花還需綠葉襯,龍爭虎鬥的對局才有看頭,像巴西隊踢中國隊這種一邊倒的局面,可觀性很差,觀眾也很少。

論功業,劉秀只是統一,並未開疆拓土。像秦始皇北擊匈奴、南收百越,漢武帝東並朝鮮、南滅南越、北擊匈奴等,唐太宗徵高句麗、滅東突厥等,聽起來多麼熱血沸騰,小說家、編劇都愛寫,大家也愛看。

劉秀就太“老實”了,建武二十七年(51年),將領們請求趁匈奴分裂、遭遇天災人禍之際,派兵遠征北匈奴,劉秀拒絕了。相同情況下,唐太宗就果斷出兵,滅了東突厥。

論君臣關係,劉秀很少殺功臣。東漢初年的將領團知名度不高,最有名的要屬伏波將軍馬援了。馬援是病死的,不過他死後遭人誣陷,侯爵被劉秀革除,馬援家人惶恐不安,連喪事都不幹辦。這是劉秀對手下將領最苛刻的一次,偏偏馬援出名不是因為冤屈,而是因為“馬革裹屍”。

東漢初年的雲臺二十八將,除了戰死的,全都獲得善終,如果劉秀殺他十個八個的,名氣自是不同,但考慮到東漢政權的屬性,這麼做搞不好東漢直接就亡了。

論後宮事務,劉秀竟然是專一黨。劉秀的後宮是最有可能鬧起風雨的,他在娶了陰麗華後,為了獲得天使投資(真定王劉楊的部隊),又娶了劉楊的外甥女郭聖通。

兩個妻子碰一塊,簡直就是天然的爭寵材料,可是陰麗華竟然忍了,不當皇后,當貴人。又或者說陰麗華心機非常,把郭聖通捧殺了,最後還是坐上了皇后之位。

論太子之爭,劉秀的兒子很識相。東漢的開國太子劉強是郭聖通生的,他當了十五年太子,一見母親被廢,不爭不搶,主動辭讓太子之位,當自己的東海王去了,弟弟上位後也沒收拾他,讓他得以善終。

太子之爭一向是皇帝名聲的主要來源,像李淵再怎麼透明,玄武門之變總要提一提,清朝的九子奪嫡更是被編劇們寫到爛。劉秀兒子們這種和睦謙遜的,非常不利於劉秀的名氣累積。

論制度革新,劉秀只是微調。西漢武帝以來形成的政治制度、意識形態、經濟結構已經非常穩固,運行狀態也不錯。加上王莽改制造成的慘痛記憶,朝野上下都是反對大改的,尤其劉秀也找不到更好的制度來代替,所以他只是恢復西漢制度,並沒有進行改革創新。

太過於平淡不僅是劉秀的特點,也是東漢的特點,這個朝代大部分時期的歷史都是缺少話題的,唯有完全失控的最後三十年,群雄逐鹿,烽火連天,又有《三國演義》的加成,為人們熟知。


平沙趣說歷史


確實,歷代開國之君存在感最低的就是劉秀了,不僅劉秀,歷代東漢的皇帝存在感都不高,彷彿一下子就從劉秀到了三國。但劉秀確實是一個偉大的皇帝,以至於有人說毛主席的秦皇漢武裡的漢武指的是劉秀而非劉徹。



但為何劉秀的存在感如此之低。比劉邦,李世民,趙匡胤,朱元璋等人差得太遠。都說李世民和趙匡胤不殺功臣。但劉秀也是沒有殺開國功臣啊,而且是世代公侯。其實劉秀之所以存在感低調就在於此。他被以功勳集團為首的豪強所裹挾了。東漢的國家體制和地方被地方豪強所把持,就造成如此的局面,而始作俑者就是劉秀。儘管劉秀各方面做得都比劉邦好,是因為他面對的形勢比劉邦要好。成事比較容易(雖說毛主席曾言劉秀是最有學問。最會用人,最會打仗的皇帝)。劉邦所處的時代能人輩出,可謂群星璀璨,項羽,韓信,張良這都是幾百年才出現一個大的人啊。劉邦能成事有多厲害。但劉秀以一已之能,恢復了漢家江山,其難度比劉邦低了很多,沒有啥出彩的人物。每個朝代都有一個代表,東漢幾乎沒有。劉秀關注低也就在所難免了。都說劉秀是位面之子,就是在於他得天下太易。太順了。

再就是東漢的皇帝都短命,宦官外戚相繼掌權,地方豪強把持。劉秀本人沒有開沒有開創性政治行為。西漢王朝的問題都是他所引起的。末年的問題他沒有解決,東漢一朝並不強盛。劉秀個人素質比較均衡,沒有明顯短板,也沒有出奇的特點,也就是沒有個性,沒有可塑性。為人低調平和。,謙虛謹慎。打天下很順很完美,沒有勢均力敵的對手,歷代帝王裡,劉秀面對的對手是最弱的。除了昆陽大戰之外,(昆陽之戰,王莽方面的軍隊絕對沒40萬)沒有出奇的戰役和戰事,沒有低谷。似乎永遠在高潮、實在是太平淡無奇了。坐天下也是很平和,無內憂、無外患,劉秀在執政上沒有開創性做法和行為,一味模仿西漢。實在是寡淡的很,後世編評書,寫評話。野史都不願意寫東漢,也就是說,不僅劉秀存在感低,整個東漢存在感都低。太沉悶。

但用現代的眼光來看,劉秀是極具偶像氣質的皇帝,但劉秀前有劉邦草根上臺,後有三國群雄並起,兩頭都太過耀眼,就使得劉秀的雲臺二十八將暗淡了許多.劉秀為政的最大錯誤就是開啟門閥政治。完全向世家門閥外戚妥協了,外戚既然產生,宦官專制就必然出現,封建時代的第一次宦官亂政就始於東漢,陰家、郭家、竇家。都始終伴隨著東漢,演變成了門閥制度。可以說,東漢立國就不穩,劉秀的天下,只是豪強們完成一次利益再分配。其實,劉秀的個人能力和歷代開國君主比較比較話,是比較低的一個,甚至連劉備都不如,之所有成功,大概劉秀是位面之子,是個“穿越者”。

我是清水空流,歷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關注和點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