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与鲁迅都视为知己的他,却因蒋介石四字密令而命丧学生之手

毛主席与鲁迅这两位20世纪的巨人,都把才子革命家瞿秋白引为知己。

能获此殊荣的,仅瞿秋白一人而已。

瞿秋白生于1899年,江苏常州人,22岁入党,28岁主持中央工作,继陈独秀之后成为全党的最高领袖。

后遭王明等打击排挤,瞿秋白去上海抱病工作,他同鲁迅并驾齐驱,成为全国文化界巨笔如椽、领袖群伦的大家。“左翼文坛两领导,瞿霜鲁迅各千秋”(茅盾语)。

瞿秋白不仅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最主要的领导人之一,他的文学创作、评论和文学翻译至今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享有很高的地位。

毛主席与鲁迅都视为知己的他,却因蒋介石四字密令而命丧学生之手

历史上能在政界与文化界都干到最高峰者并不多见,瞿秋白算是一个!

他短暂的人生中(牺牲时仅36岁),竟然留下了500多万字的作品。《俄乡纪程》和《赤都心史》是他的散文作表作,首次向国内介绍俄国十月革命后的社会生活。文笔清丽,写景记事、抒情、议论融为一体,字里行间充满着真挚的感情,从思想上和艺术上都堪称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的作品。

他在诗词创作方面之成就,仅从流传下来的两首年少旧作七绝即可看出:

其一

万郊怒绿斗寒潮,检点新泥筑旧巢。

我是江南第一燕,为衔春色上云梢。

其二

雪意凄其心惘然,江南旧梦已如烟。

天寒沽酒长安市,犹折梅花伴醉眠。

瞿秋白的杂文艺术更是炉火纯青,鲁迅曾评价说:“何苦(瞿秋白的笔名)杂文,明白畅晓,一览无余,真有才华,是真可佩服的。他的论文真是皇皇大论!在国内文艺界,能够写这样论文的,现在还没有第二人。”

许广平曾在回忆文章中说:“鲁迅看后,每每无限惊叹于他(瞿秋白)的文情并茂的新作是那么精美绝伦。”

瞿秋白在哲学研究方面的造诣很深。他发表了《现代社会学》、《社会哲学概论》等论著,还翻译了苏俄哲学家歌列夫的《新哲学—唯物论》一书。

瞿秋白是当时顶尖的文学翻译高手,曾编译马克思主义文艺论文集《现实》、《高尔基论文选集》和《高尔基创作选集》,卢那察尔斯基的剧本《解放了的董吉诃德》,格拉特柯夫的长篇小说《新土地》等苏联作家的作品,以及普希金的长诗《茨冈》等俄罗斯文学名著。

瞿秋白在音乐方面的修养也很高。他是我国完整译配《国际歌》词曲的第一人。

瞿秋白还是名震四方的篆刻大师。新中国文化部副部长的郑振铎曾回忆说,他当时准备结婚时,想求瞿秋白刻一对印,瞿秋白开的润格是50元。郑付不起,转而求同样擅长篆刻的大作家茅盾。婚礼那天,瞿秋白手提一手绢小包,说来送金50元,郑不胜惶恐,打开一看,却是两方石印。秋白这个玩笑,出人意外,郑振铎和茅盾都忍不住捧腹大笑,更增添了喜庆气氛。自然,茅盾便将自己刻的那方图章“藏拙”了,因为秋白刻的明显高明得多……

鲁迅曾赠瞿秋白一副立轴:“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能被鲁迅引为知己的,仅瞿秋白一人。

毛主席也将瞿秋白引为自己的知己,甚至称这位小老弟为老师。

红军主力长征时,瞿秋白因患肺病,留在江西瑞金坚持游击战争,任中共中央局宣传部长。分手时,毛主席握着瞿秋白的手说:“你身体不好,我们走后,你可要多加保重啊!你是我的老领导,又是我的老师,我永远不会忘记你对《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的钟情和厚爱。”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是大革命时期毛主席关于农民问题理论的集大成之作,然而当时国内的中共中央机关报《向导》却不予刊载。最后,是瞿秋白慧眼识金,才使这部已经被打入冷宫的书稿得以以单行本的形式出版。瞿秋白为毛泽东的报告写了一篇热情洋溢而又旗帜鲜明的序言,称毛泽东为“农民运动的王”。还说“……中国的革命者个个都应当读一读毛泽东这本书。”

毛主席与鲁迅都视为知己的他,却因蒋介石四字密令而命丧学生之手

1935年2月,瞿秋白的肺病日益严重,组织上决定派人送他转道香港去上海就医。当2月24日走到福建省长汀县濯田区水口镇小径村时,他们被当地反动武装保安团发现,突围不成被捕。

瞿秋白先是被囚在上杭监狱,后被押解至驻长汀的国军第36师师部。国军第36师的师长,就是宋希濂。由于叛徒告密,瞿秋白的身份随即暴露。

宋希濂和瞿秋白颇有渊源。宋希濂当年在长沙长郡中学读书时,就曾读过瞿秋白写的的不少文章,对其广博的知识很是敬佩。

瞿秋白曾多次到黄埔军校作报告,宣讲革命思想。下面的听众之一,就有宋希濂。宋希濂后来回忆:“那时既是国民党党员又是共产党党员的我,对瞿秋白这样的领袖人物曾经崇敬过,仰慕过。”

真是造化弄人,仅仅几年时间,宋希濂就从一个普通军校生,成了佩戴中将军衔的国军师长,而曾经的老师竟成了他的阶下囚。

宋希濂曾想劝降瞿秋白,可瞿秋白却不给他机会,“宋师长是黄埔一期的,我知道你,我给你讲过课。看在师生份上,请你帮我办几件事。请给我笔墨,我要写东西……”

宋希濂安排给参谋长说:“给瞿秋白一间较大的房子,供给他古书诗词文集和笔墨纸砚,按本师官司长饭菜标准供膳;允许他每天在房间门口散步,撤掉警卫;禁止使用一切刑具;自我以下,一律称瞿秋白为先生。”

不久,宋希濂就接到蒋介石“就地枪决”的密令。行刑前的晚上,宋希濂彻夜未眠。行刑当日,他站在师部二楼自己的办公室内,看着瞿秋白一步步向刑场走去,不禁心潮起伏,感情很是复杂。之后,他下达了枪杀瞿秋白的命令。

1935年6月18日上午,福建长汀西门外罗汉岭下的刑场上,瞿秋白留下最后一句话“此地正好,开枪吧!”遂饮弹洒血,壮烈牺牲。时年36岁。

毛主席与鲁迅都视为知己的他,却因蒋介石四字密令而命丧学生之手

瞿秋白就义前留影

宋希濂晚年忏悔说:“瞿秋白之死,虽然是奉蒋介石之命,迫于无奈,但我一直感到自己罪孽深重,因此,被俘以后,抱着必死的态度,拒绝谈话,拒绝照相,没想到共产党却不计前嫌,宽大为怀。周总理说‘学生犯错误老师也有责任';陈赓将军还让我第一批获得特赦,以后又让我当上了第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和第五、六、七届全国政协常委,但我为杀害瞿秋白而悔恨终生……”

毛主席与鲁迅都视为知己的他,却因蒋介石四字密令而命丧学生之手

宋希濂、杜聿明、溥杰、溥仪(从左至右)在全国政协文史专员室

毛主席对瞿秋白的牺牲很是惋惜,流露出深深的缅怀之情。1939年5月,诗人萧三从苏联回到延安。萧三与毛泽东既是同乡,又是同窗好友。一天,他去拜访毛泽东,两人在月下漫步,谈到朋友,萧三叹息道:“和森、秋白正值壮年有为之时啊,他们不幸牺牲,太让人痛惜了。”

毛主席久久沉默着,过了好一会儿,他才说:“是啊,如果秋白活着,现在领导边区的文化运动,该有多好啊!”

在延安,毛主席手里有一本书——瞿秋白的译文集《海上述林》。这本书是鲁迅得悉秋白遇害的噩耗后,强忍着悲痛,抱病编辑的。当时国内不能出版,鲁迅多方奔走,拿到日本去出版。书印好后,他精心挑选出皮脊和蓝绒面的各一册,托冯雪峰转送给了毛主席和周恩来。

1942年延安整风期间,毛主席对延安文艺界的问题很重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前,他仔细阅读了瞿秋白的《海上述林》,反复思考着如何确立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文艺方针。毛主席曾十分感慨地对周围同志说:“怎么未有一个人,又懂政治,又懂文艺,要是瞿秋白同志还在就好了。”(刘继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