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抗战中呐喊的狂人,是如何在战乱下幸存的呢?

鲁迅是民国时期的大文学家,也是我极为敬佩的一位作家。他的很多文章都是对国民党执政期间社会弊端的批判,言辞犀利,可以说是文学上的狂人。同时,他也因此而树敌无数。但很神奇的是,这样一个人,把当时的政治制度、官僚作风、社会舆情批了底朝天,却始终安然无恙,也是仅有的揭露国民党残酷暴行、引领了中国文学风潮而并未受到任何伤害的文人。

鲁迅:抗战中呐喊的狂人,是如何在战乱下幸存的呢?

有人说鲁迅未受加害是因为他看似咆哮呐喊,实则不过是轻描淡写的打擦边球;又有人鲁迅安然无恙是因为有强硬的后台;更有人污蔑鲁迅实则托庇于日本人,方才躲过了国民党的暗害。其言可气、其心可诛。在我看来,鲁迅先生能够在那个混乱的年代幸存,不过是他独特的智慧罢了。

鲁迅:抗战中呐喊的狂人,是如何在战乱下幸存的呢?

鲁迅早年立志学医,是因为看到中国医学的落后,中医当时的故步自封,在西医兴盛的年代,显得那么疲软而无力,特别是一些在中医看来无法治愈的疑难杂症被西医暴力式的治疗治好之后,学习西医成为当时中国致力振兴医学的国人首选。在这样一种大形势下,出身书香门第的鲁迅,毅然投入医学大潮。可是当他在日本求学期间,看到日军拍摄杀戮我国百姓的录像,那旁观者的麻木无情、那日军的残暴冷酷无不给他深深的震撼,他忽然发现,当下之时,拯救国人急需的不是身体上的治疗,而是精神上的治疗。于是他又毅然弃医从文。

鲁迅:抗战中呐喊的狂人,是如何在战乱下幸存的呢?

众所周知,民国时代,政府几经变迁,军阀混战不堪。在这种国家混乱不堪时期,鲁迅也是在政府担任过公职的,主要从事教育工作,可能鲁迅先生也是想通过教育手段引领青年思想,改变中国的现状吧。但至1915年,袁世凯复辟作乱,鲁迅愤而离职,直到袁世凯死后才官复原职。任公职期间,鲁迅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用现代体式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狂人日记》,开始了他文学斗士的征程。而他揭露批判政府阴暗面的行为,严重影响到他官场的进步。1925年,“女师大风潮”进一步升级,鲁迅因支持进步学生正义斗争被教育总长章士钊免除佥事职务。1926年鲁迅作《死地》《记念刘和珍君》等抨击段祺瑞政府屠杀学生的罪行,遭追捕,避难于山本医院。随后他又转去厦门大学任职。然而鲁迅悲哀的发现,即使在纯粹的教育领域也是圈子主义横行,文人相轻自古如此,现今也依然存在。鲁迅不愿参与这种无用的斗争,于是再次离职。这一过程中,鲁迅可谓饱经沧桑,但他与黑暗势力抗衡的决心从未改变,而他一篇篇文章也广为人知,受到当时中国先进青年的拥戴,在世界上都具有很大名气,这或许也是他能保护自身的原因之一。

鲁迅:抗战中呐喊的狂人,是如何在战乱下幸存的呢?

鲁迅早期曾经参加过光复会,并且他在政府工作多年,由于其文采斐然,很多高官都与他交从深厚,在历次政府变动期间,鲁迅也曾受到通缉、追捕,但总会化险为夷、及时逃脱,必然是因为有人给他通风送信,帮助他躲过国民政府的加害。而论排资论辈,蒋介石都不如他,所以到后期对他的行为也就听之任之了,当然这只是笔者个人揣测,但实情大抵如此。

鲁迅:抗战中呐喊的狂人,是如何在战乱下幸存的呢?

《狂人日记》、《阿Q正传》、《呐喊》、《彷徨》这一篇篇传世巨著一针见血的揭露了当时世情时情,批判了政府官僚的尸位素餐和民众的愚昧无知,他其实很明白,自己在政府眼中就是一颗“毒刺”,于是在经历了政府官员的互相倾轧和厦门大学的文人派系斗争后,为了寻找一块能够安然创作文学的净地,鲁迅来到了上海公共租界定居。在这里,他安然度过了人生最后的十年,但他文学著作却影响了中国千千万万的有志青年。曹聚仁当年这样评说鲁迅,“我以为他是坐在坦克车里作战的,他是先要把自己保护起来,再用猛烈火力作战。它爬得很慢,但是压力很重。毕竟他是绍兴师爷的天地中出来,每下一着棋,都有其谋略的”。

鲁迅:抗战中呐喊的狂人,是如何在战乱下幸存的呢?

这就是鲁迅的独特智慧,他认识到当时情势的危急,而他则是中国青年和中国文学的指路明灯,虽然国民政府因为他所拥有的影响力而一时没有动他,但仍然需要寻找一个庇护之所。譬如战争,首要的不是冲锋陷阵,而是先要立于不败之地,方可不战而屈人之兵。鲁迅这位敢于在特殊历史时期,对执政者发出呐喊的狂人,正是由于这种别树一帜的智慧,保存了自身、保护了家人,为中国文学发展、唤醒民智做出了不朽贡献。

鲁迅:抗战中呐喊的狂人,是如何在战乱下幸存的呢?

(以上纯属个人观点,如有不同意见,欢迎斧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