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變法:不是不好,只是不是時候,失敗在所難免

王安石,一個優秀的詩人,政治家,它給不看史書的人留下的印象大概就是幾首名詩,無論是“牆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還是“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都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傳世之作。

王安石變法:不是不好,只是不是時候,失敗在所難免

而對於研究宋史的人來說,王安石做宰相,主導王安石變法,才是研究宋史的人都必須會重視的一件事情。畢竟這是除了商鞅變法之外,另一個著名的變法了。不過不同於商鞅變法的成功,王安石的變法最終是以失敗告終。

神宗年間,王安石在職宰相,看到了國家的弱小局面,立志就要變法,通過這個來改變宋朝貧窮多,武力弱的局面。它的變法一開始是肯定被宋神宗支持的,但是到了後來說卻落了個失敗的結果,真的是變法的制定有問題嗎?其實不是。

王安石的很多變法策略真的可以說是非常聰明——青苗法,大致意思是國家借貸,信用消費,通過流動產生財富——宋代的冗官冗兵導致了國庫不充裕,一用錢就感覺囊中吃緊——王安石認為,錢放在國庫裡是不可能變多的,要投資啊。

王安石變法:不是不好,只是不是時候,失敗在所難免

對比當時司馬光的經濟理論“天下財富是定數,國富民貧,要藏富於民”的說法不知高到哪裡去了。

再就是免役法:老百姓原本每年要出勞力的,義務,自帶乾糧,王丞相說了,你可以不參加,但是要買——可能一個項目一千億,平均下來一個人200,這一年200也不算多,你也不用去自帶乾糧幹活了。那活誰幹呢,國家再專門找勞工或者無業遊民。你看,平白多了1000億GDP。

再就是保馬法:大量的優良馬匹從遼國買進,又不打仗,都集中在西北養起來,花很多錢。王丞相說了——拿下去大家領養嘛,國家鋪貼你啊,省了一大筆費用。養的好你自己也可以用用,至少可以給孩子百科一下“看,馬可不都是國產的矮矮瘦瘦的哦!”養得不好,那就對不起了,你要賠。

王安石變法:不是不好,只是不是時候,失敗在所難免

但是,王丞相最大的問題是他太超前了……而且並沒有循序漸進,只是一股腦袋的都要改變。大家都知道,變法的實行肯定會引來變動和反對,尤其是王安石的決定很多都是針對的地主階級,所以推行的不容易。

但是王安石卻沒有考慮到這一點,對於青苗法來說,當時的信用制度遠沒有建立起來,窮人們也沒有太多這種信用消費意識。很多的借了錢還不起,還不起的下場是抵押物收回,再還不起就抓你,抓來抓去,各地紛紛上報——王丞相,我們要蓋房子修監獄……

而免役法的問題是很多窮人拿不起錢,司馬光就是窮地方來的,舉雙手反對。保馬法,嗯,想法很好,可惜畜牧技術不發達,死了好多……這都是推行中遇到的實際問題,都是需要解決之後才能繼續的。

但是,偏偏王丞相是個“拗丞相”,他的變法實際中出了很多問題,但是他就是不管,就要往下做——不撞南牆不回頭,撞了南牆穿過去。

王安石變法:不是不好,只是不是時候,失敗在所難免

這當然會引起反對,反對的人物中就有我們所熟知的司馬光,蘇軾等等。這些都被稱為“守舊派”和王安石主導的“變法派”一直是水火不容,意見相左。變法沒有進行好,就開始了所謂領導兩派爭鬥,人才全都開始加入了爭鬥,誰來真正的執行變法呢?最終導致的結果就是變法失敗。

雖然由王安石開始的變法失敗了,但是我們卻不能說王安石不聰明,它為了國家的改變做出了自己該做的並且一去不回頭,身上面臨的反對和重擔都是難以估量的,這樣的一個人值得所有不作為的官員尊敬。

所以說,王安石本人真的是儘自己的力量,做了自己能做好的改變,變法失敗的最根本的原因是其內容中的經濟制度改革不合時代。改革不合時代之處並非是它逆歷史潮流而動,恰恰是它太超前了。如果放在今天,這絕對是一項利國利民的好政策。

王安石變法:不是不好,只是不是時候,失敗在所難免

從王安石的事蹟可以看出,歷朝歷代,變法都是伴隨著困難和爭鬥的。變法的失敗並不是簡單的一個原因就會導致失敗,而是多種複雜因素導致的,而且簡單的兩個字“失敗”,直接否認它的價值,是非常不對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