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永遠都等不到房價大跌的時候了

從2016年開始,因為棚戶區改造的紅利帶動房價大漲,許多二三線房價直接翻倍。2017年開始,一線城市開始進行調控,到2018年,許多三四線甚至部分縣城也開始進入調控階段,部分城市一年時間裡出了數十次調控政策。

根據以往的經驗,在強勢調控政策面前,房價下跌甚至大跌是必然的。但是我們發現,從北京調控開始到現在已經過去2年多,除了環京部分城市出現大跌的情況,其它城市,都是微漲或者微跌,整體房價處於非常穩定的狀態。

根據過去2年多的調控情況來看,不得不說,你可能永遠等不到房價大跌的時候了

得出這個結論,主要在於以下三個方面的原因。

你可能永遠都等不到房價大跌的時候了

一、調控主基調的改變

在2017年之前的調控,文件和各大媒體的報道基本上會用“堅決把房價降下來”之類的字眼,也就是說,在之前的調控中,根本性的目的是把房價降下來,所以所採用的調控手段,基本上都是為了降房價,於是之前的樓市規律是一輪刺激,房價大漲,一輪調控,房價大跌。

但是在2017年開始的調控基調就變了,不再說要把房價降下來,而是要“遏制房價過快上漲”、“穩定房價”,建立長效機制。

最重要的原因是,房價大漲之後,會帶動大量老百姓買房,一旦房價出現大跌的情況,承受壓力的就是老百姓和銀行,甚至因為房價大跌,導致中小開發商企業跑路、爛尾,出現不確定性的社會事件。

所以本輪調控主要的目的並不是要把房價打死,而是穩定房價,控制房價過快上漲,使房價迴歸到合理的價位和上漲幅度。從目前的情況來看,本輪調控效果非常顯著,全國房價不再大幅上漲,也沒有發生不合理的大跌。

從現在的調控效果來看,未來的樓市調控都會朝著穩定房價的方向走,暴漲的可能性減小,暴跌的可能性會更低。

你可能永遠都等不到房價大跌的時候了

二、調控手段的改變

2010年以前,樓市的調控主要在供給側,比如限制房企融資、提高貸款利率、提高拿地門檻、提高銷售門檻等,在消費端最主要的調控是房貸利率方面的限制。

到2010年開始,樓市調控進入消費端,比如限購、限貸、停止三套以上貸款、提高貸款比例等等。

單方面的調控給出的結果,就是整體樓市的迅速萎縮,量價齊跌甚至大跌。

2017年之後,不論是供給側還是消費端,調控的手段都變的非常多樣,比如限價、限離、限售、限制資金進入房地產等,並且加大房企拿地、銷售、融資的門檻,雙管齊下。

這些新的手段出現之後,房價快速得到穩定,尤其是限售、限價兩個新政策,限售導致炒房者不能快速套利,大大減少了二手房存量,使得二手房,尤其是準新房價格得到了穩定;限價政策,尤其是某些城市的雙向限價,保證了房價不會過快上漲,也不能大幅下跌。

所以即使別的不說,單這兩項足以獲得諾貝爾獎的調控政策,只要持續執行,就足以讓房價不可能出現大跌的情況。

你可能永遠都等不到房價大跌的時候了

三、調控的方式的改變

2017年之前,尤其是2010年之前,樓市的調控普遍是一刀切的,全國統一政策。到了2010年開始,調控方式開始改變,開始“因城施策”。到2017年開始,“因城施策”全國遍地開花,每個城市都在指定最適合自己的調控政策。

比如說,有些城市漲的快了,它就開始限購、限貸、限售、限價,增加土地供應,要下跌了,它可以減少土地供應,放鬆限購限貸,甚至祭出限價大旗,通報一批,處罰一批,價格馬上就穩定了。

因城施策的好處是,每個城市可以根據自身的情況,去量身定製自己的調控政策,一旦有過快上漲或者過快下跌的情況,可以快速反應,迅速制定政策,收緊或放鬆政策。

比如某些城市本來打算取消限售,但是一調研發現取消限售房價是要大跌的啊,於是第二天馬上就可以收回去。又比如某些城市,眼看房價量價齊跌,馬上放鬆限購政策,只要很低的文憑要求,或者交很短時間的社保或個稅,就可以獲得等同本地市民的購房資格。

可以預見,未來各地為了穩定房價,還會有更多調控手段,調控政策的鬆緊也會更加頻繁,房價大跌的可能性會通過各種手段來扼殺。

所以,在現有的“穩中向好”的經濟情況下,你可能永遠等不到房價大跌的時候了,要相信限價的威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