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讓俾斯麥代替李鴻章,可以讓中國發展更強嗎?

閃擊伯爵2


不可能的事,清朝唯有強權的皇帝才能進行改革。

也就是必須要有康熙或者乾隆這樣的前提之下才能進行全面改革。

只是這樣的話,也可能要像雍正或者光緒那樣成為清朝最短命的皇帝之一。

為什麼這麼說?

因為清朝是中國歷史上唯一做到集權的朝代

一、文字獄

從多爾袞入關之後,終清一朝,文字獄一直就沒有停止過。這是世界史上極其罕見的,也是中土歷史上絕無僅有的。從順治時多爾袞開始,康熙、雍正、乾隆,甚至到了光緒年依舊還有一例是以文字獄判決的。

文字獄在宋、明時期也有,可只有清朝以文字獄來維持統治,打擊異見者,鎮壓一切不利於統治的言論及思想,嚴重禁錮了思想,堵塞了言路,阻礙了科學文化的發展。

這是極其可怕的現象。

明末時期,明朝統治者及當地的官府接觸到弗朗機後,能做出迅速反應,並且進行仿製及學習。

可才短短200年,清末期,清朝官員當看到輪船時竟然想到的“這是妖物……裡面肯定有很多頭牛在發力拉動”。

甚至是乾隆對待紀曉嵐這樣的文人時,都能罵出““朕以你文學優長,故使領四庫書,實不過以倡優蓄之,爾何妄談國事!”

可見清朝的統治者,根本就沒把漢臣文人放在眼裡。

二、思想囚縛

最有代表的就是明清之別。雖然《明史》中的皇帝是中土歷史上最為奇葩的皇帝。可有一點不得不承認的事實。

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中的三部——《西遊記》、《水滸傳》、《三國演義》都是明朝人寫的。就連《金瓶梅》這樣的18禁,也能寫得出來並刊印發行流傳。

明朝的官員,跟皇帝說話時,自稱的是“臣”,就連皇帝的詔書都能封還。

清朝的官員,以稱“奴才”為榮,因為這才是旗人的標誌,是皇帝的家奴,如紀曉嵐那樣稱臣的,只能是乾隆眼中的倡優而已。

三、滿漢之別

為了維持統治,康熙運用了蒙元時期的附會漢法的制度,保留了部分滿族特色的部門,大部分都仿明制,設立六部及內閣,可內閣及其下各部、院、司、寺、監等等執行機構,皆實行滿漢復職制,即利用漢臣來維持統治,又用滿人(包括漢八旗在內)來監視各部門運行。

因此就出現了,當太平天國起義之後,為了維護統治,以曾國藩為首的漢人民團集團一直是清政府所忌憚的。在曾國藩早期不斷向湘軍集團摻沙子。只是當時的旗人已經不堪重用,只能通過分化湘軍,如冊封曾國藩的幕僚李鴻章到上海便宜行事,組建淮軍,其實也就是分化湘軍的一種手段。

太平天國和第二次鴉片戰爭

幾千人的農民軍,竟然突破了十多萬軍隊的圍剿,還一路凱歌攻下江南賦稅重鎮。

清朝是中土歷史上上大一統帝國中維持軍隊最少的朝代。可五十萬正規軍都被太平天國的兩萬北伐軍打得節節敗退,最後只能依賴於對方糧草不濟才圍剿阻擊成功。

同時第二次鴉片戰爭時,“南方聯保”已經顯示出清朝不能再維持南方的統治,各省的總督已經成為清朝統治者所俯視的對象。

因此俾斯麥該怎麼做?

是做一個滿族人嗎?還是一個南方總督?

若是滿族人,他只不過是皇帝的家奴而已,若不是親王,那就意味著,哪些落魄的王、或貝勒都可以叫他這條狗下跪請安。

若是親王,看看怡親王載垣、鄭親王端華是怎麼死的。

若是南方總督比如替代了李鴻章。

手中有權有錢還有軍隊。只是當年俾斯麥曾跟李鴻章對話時,說過一句“我們德意志與貴國洽洽相反,以屠戮本民族人恥,以消滅異族為榮。”

因此若是以俾斯麥這樣的心態,估計早被文字獄坑死不知道多少次了。


斐駺


德國鐵血宰相俾斯麥代替賣國求榮的大漢奸李鴻章也沒有用,換湯不換藥,清朝仍然是封建獨裁統治,除非是華盛頓復生,來到中國推翻滿清政權推翻慈禧,才能在中國實行真正的民主政治並更強發展。

俾斯麥也是封建專制主義保守派,他作為普魯士的鐵血宰相取得普奧戰爭普法戰爭的勝利,實現德意志帝國的統一。

如果讓俾斯麥代替李鴻章,他也是英雄無用武之地,清朝的最高統治者是慈禧,李鴻章只不過是慈禧的奴才,如果俾斯麥擔任清朝首席大臣,他表現應該比李鴻章好一些,畢竟李鴻章是一個大貪官,經常出賣國家利益來換取個人利益。

俾斯麥肯定比李鴻章對外更加強硬,但在驕奢淫逸的慈禧領導下,俾斯麥也打不過日本打不過八國聯軍,雖然不會像李鴻章敗得那樣慘,比如北洋海軍全軍覆滅,但俾斯麥也無力迴天。

如果是把李鴻章換成華盛頓,華盛頓既雄才大略又大公無私,華盛頓會發動軍事政變推翻慈禧推翻滿清王朝,華盛頓的政治軍事才能遠遠強於孫中山,而且遠比李鴻章袁世凱大公無私,只有華盛頓才能推翻清朝以後使中國變成真正富強的民主國家。


厚德載物49847


要改變清朝,不是一個俾斯麥力所能及的。

清朝的問題,是整個國家的問題

為什麼說清王朝叫“積貧積弱”?貧弱不是旦夕之間造成的,而是數代積累起來的。從王朝統治者到普通的百姓,精神上的貧弱,才是落後於時代最根本的問題。



當世界早已翻天覆地之時,清王朝還延續著幾千年來的老樣子。以古代文明對抗現代文明,失敗是註定的結果。

清朝和日本幾乎在同一時間分別發起“洋務運動”、“明治維新”,為什麼日本脫亞入歐,成了“列強俱樂部”的成員,而清朝依然是治了標沒治本,這很能說明問題。



同為封建時代過來的日本,是由內到外徹底的“改頭換面”。他們不僅學習西方的軍事,還模仿先進的制度。更重要的是,日本把全民教育當作變革的核心。每個人作為社會組成的最小單位,一旦被喚醒激活,所爆發的能量絕不是簡單的相加。



反觀大清的變革,講究“中體西用”。除了羨慕洋人的槍炮厲害,想學來用下。對於其他方面,卻是發自骨中的鄙視。既想強大,又捨不得丟棄讓自己落後的那套東西,也就只能從表面上變一變了。清朝開辦新式學校培養高級人才,但恰恰忽視了最大多數的民眾教育。在統治者眼中,這些人仍然只是奴才。如果讓他們明白道理,那大清豈不要玩完?



俾斯麥:對此本人也無能為力

俾斯麥的成就,建立在普魯士社會的整體變化之上,並非他一人之功。

處於歐洲的普魯士,無論從精神上還是制度和工業基礎上,已經是全身投入到歐洲這個大熔爐中,它接受的是當時最先進的文明體系。正如古時中華領跑全球一樣,那時的中華文明是世界巔峰。



如果離開這個大背景,換誰來也一樣。俾斯麥上面有人壓著,邊上同僚無人支持配合,民眾們也不能理解、執行他想去改變的東西,一切都只是徒勞。

國家的改變,總是先由個別先知先覺者,繼而小部分跟隨者,最後才能影響到大多數人的覺醒,形成巨大的洪流。國家越大、民眾越多,改變的過程越艱難、越漫長。


史海尋蹤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最關鍵的是當事人好像確實討論過這樣一種情況。

中日甲午戰爭之後,北洋水師的慘敗,讓李鴻章苦心經營多年的海防全面崩潰。之後又代表清政府與日本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一時間李鴻章成為了千夫所指,在這種情況下,李鴻章主動向清政府提出前往歐美考察。一方面通過下野,緩解民間對於他的憤怒情緒。另外一方面也是為了考察西方社會的發展現狀,為未來重建軍隊乃至於政治經濟做一些準備。

李鴻章前往德國,受到了德國皇帝威廉二世的隆重接待。當然,這位皇帝其實對中國並不友好,熱情招待李鴻章的目的是為了拓展在華麗,以及向中國推銷軍火。當時的俾斯麥因為和德皇關係不佳,早已賦閒在家。所以當李鴻章提出要拜訪這位德國著名前首相的時候,德皇本人並不是非常高興。不過他還是答應了之後,李鴻章順利見到了這位在德國曆史上具有重要影響力的政治家。

此次見面促成了兩人的一場會談,會談的內容,在不同的史料裡邊均有記載。涉及的內容不少,但是最令後人感興趣的是李鴻章向他請教如何富國強兵的內容。不過令人遺憾的是,俾斯麥並沒有給出讓李鴻章滿意的答案。他對於中國如何富強也沒有給出一個完整的建議。但是當李鴻章向他大倒苦水,說自己在中國如何行事艱難的時候,俾斯麥的回應是,自己也很難做得比李鴻章更好。可見他自己本人也給出了否定的回答。

實事求是的說,俾斯麥對中國的瞭解不深,但是通過與李鴻章的交流,他大體上了解了中國的現實困境,因此這個判斷還是符合歷史的。中國當時的整個社會制度都是顯著落後的,不能為經濟發展提供幫助反而成為其阻礙力量。而這個基本現實不是一個可以通過個人努力就改變的。

從中國近代的整個發展歷程來看,中國社會的轉型是在非常艱難的過程當中緩步推進的。最早進行政治制度變革嘗試的其實就是百日維新,但很快就宣告失敗。在辛丑條約簽訂以後,清政府的困境日益加深,因此在這個時候提出了新政的口號。但新政在政治層面上的變革流於口號,並沒有實質性的動作,也就導致了其後辛亥革命的爆發。但心態革命同樣只是在較淺的層面上,對中國近代政治體制進行了一定的改變,並沒有觸及底層政治架構的重新構建。之後一系列的社會革命,包括護國運動護法運動以及後來的北伐起義,都沒有能夠實現這樣一個終極意義上的目標。

中國底層政治架構的重新構建,實際上是在延安時期才開始起步的,其根本性的標誌就是土地革命。但是這種推動只是在小範圍內進行,其後又因為抗日戰爭而不得不終止。到了解放戰爭晚期的時候,才在全國範圍內大範圍的推開土改。可以說從這個時候開始,中國社會底層政治架構的重新構建全面開始,並且大體上在大約十多年之後徹底完成,從而實現了中國真正從一個傳統社會轉型到近代社會的立場。

當代中國在經濟文化等領域取得的一系列建設成果,其實都是在這樣一個重要的政治體制結構變革的前提下完成的。李鴻章時代他根本就沒有意識到這一點,所以也就沒有辦法開展此類的工作,因此也不可能真正在那個時代就實現中國的富強。所以無論換誰都不可能做到這一點。


zyb38537240


沒辦法說呀。名臣需逢明主,若不能上下一心,事不可為。皇帝(西太后)不給予全力支持,哪個大臣再有能力也鬥不過整個官場。但李鴻章作為漢臣得不到無保留的支持。問題來了:什麼叫“如果卑斯麥替代李鴻章”?你的意思是卑斯麥本人來中國?那能君臣同心嗎?還是說一個有著卑斯麥能力的中國人?那還得看他是滿人還是漢人,能得到西太后多大程度的信任。最關鍵還得看西太后自己想不想通過變法強國。在變法的路上打算走多遠。所以,我覺得,卑斯麥來了也是束手束腳,一樣沒戲。


薺菜糰子


準確的說是不可以的,清朝末年中國人口爆炸,土地資源養活人已經十分緊張,中國各地方政府寫給皇帝的密奏都說了地方生計困苦,民心已經根政府背道了,而歐洲現代農業技術可能當時都不如中國發達,所以農業技術不能解決中國人的吃飯問題,歐洲不過是現代軍火技術神速發展,發展的結果就是歐洲兩次被打得稀爛,德國今天還是亡國奴呢


白與黑946


不能。

俾斯麥與威廉國王都是日耳曼人,

李鴻章與慈禧一個是漢臣,

一個是滿族皇太后;

俾斯麥是威廉國王的幹部,

李鴻章是老佛爺的家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