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俾斯麥號在建造過程中有考慮過四座三聯裝主炮嗎?

HYD知


俾斯麥號的作戰定位決定他從未考慮過3聯裝炮塔,儘管他的碩大炮塔看上去與380mm口徑的主炮有些不協調,德國海軍武器部門曾打算為其配備406mm 口徑的主炮,這在原有的炮塔內是可以容納的,但是對整個戰艦設計的技術修改、火炮製造工藝的突破、生產時間規劃存在很大風險,是急於擴充海軍實力的納粹德國不能接受的,況且雷德爾海軍元帥的擴軍計劃也不會止步不前俾斯麥級只能算是過度而已,406mm主炮方案被捨棄。

由於德國海軍在規模上不可能與英美比肩,俾斯麥號的作戰定位註定是一對多的死戰,因此艦體設計時強調同時對付多目標和遠距離精準射擊的能力,整個二戰的海戰艦炮最遠命中記錄是俾斯麥號姊妹艦“提爾皮茨”號創造的。俾斯麥號在丹麥海峽一戰中讓對手胡德號先進行了3次齊射自己才開火,即便如此俾斯麥號還是先命中了胡德號,依靠延時引信穿甲彈一炮就將其送入海底。

一般情況下單個炮塔上的主炮越多火炮口徑就會越小,這就造成火炮威力的大幅下降,聯合艦隊的

“最上級重巡洋艦”在換裝203mm艦炮後變成雙聯裝炮塔,而換裝前的155mm艦炮安裝在3聯裝炮塔上,但很顯然這是強調提前命中、一擊摧毀目標的德國海軍不能接受的。而納粹海軍使用3聯裝炮塔的軍艦也比比皆是,著名的德意志級袖珍戰列艦沙恩霍斯特級戰列巡洋艦都是如此,但他們都不是戰列艦的級別,使用定位也是成群結隊的作戰。

俾斯麥號的4座炮塔揹負式安裝在艦艏和艦尾,分別命名為

安東(Anton)、布魯諾(Bruno)、凱撒(Caesar)和多拉(Dora),又按照名字的第一個字母賦予A、B、C、D的編號,這就強調了對前對後都有一半的火力而且可以同時攻擊2個目標,而對付一側的目標又能做到火力全開。這種設計其實就是一戰時期“巴伐利亞”級戰列艦的風格。艦炮的角度不同決定了射速不同其最大射速為3發\\分鐘,如果換裝口徑更小的3聯裝炮塔射速肯定會進一步提高,但是火炮威力勢必萎縮。

日本的長門級戰列艦也受到一戰早期戰列艦設計的影響,甚至在海戰思維上和德國的首發命中、一擊摧毀類似,因此也是採用雙聯裝炮塔且口徑是更大的410mm艦炮,它的噸位滿載不超過40000噸比俾斯麥號的50000噸小得多,可見俾斯麥號換裝406mm主炮不是問題,其實二戰期間德國完全可以向日本引進這種艦炮的生產技術。

英國在設計喬治五世級戰列艦時也考慮像法國的敦刻爾克級巡洋艦、黎塞留及戰列艦一樣使用4聯裝炮塔但是因為重心問題取消了一座4聯裝炮塔;美國的南達科他級、貝卡萊羅納級、衣阿華級無一例外的使用了3聯裝406mm主炮炮塔,有些型號的噸位還不及俾斯麥級;意大利的維內託級、英國的納爾遜級也使用了3聯裝炮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