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農民起義中,最有水平的口號是什麼?

鵬友程

口號是一種意識形態的表現,是當時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的反映,不同的口號有著不用的需求和作用。

列舉部分口號如下:

夏人:時日曷喪,予及汝偕亡!
陳勝吳廣: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綠林赤眉:劉氏復起,李氏復輔。
黃巾: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
隋末農民:無向遼東浪死歌
王小波、李順:吾疾貧富不均,今為汝等均之。
鐘相揚麼:法分貴賤,非善法;我行法,當等貴賤,均貧富。
元末農民軍:莫道石人一隻眼,此物一出天下反、莫道石人一隻眼,挑動黃河天下反。
李自成:等貴賤,均田免糧。
太平天國:一律平均。無處不均勻,無人不飽暖。天下人田,天下人同耕等。

暢讀文研院認為其中比較有水平的屬陳勝吳廣的“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表達了百姓在政治上的需求,渴望政治平等,對封建王朝“君權天授”,專制皇權的挑戰。後來的農民起義口號很少有表達政治上的訴求,多半講究溫飽為主。


五味社

歷史上農民起義事件不在少數,每次起義所發起的口號都是具有相當水平的,不然也不可能天下響應!既然選擇最有水品的口號,也必將從起義結果中考量,所以我將選取幾個比較成功的農名起義事件對比。

成功的農名起義(至少建立政權)有:陳勝吳廣大澤鄉起義,漢高祖劉邦斬白蛇起義,劉秀(綠林、赤眉)起義,王仙芝、黃巢起義,方臘起義,朱元璋(紅巾軍)起義,李自成起義,洪秀全領導太平天國起義。

(1)陳勝吳廣大澤鄉起義

秦二世元年(前209年)秋,秦朝廷徵發閭左貧民屯戍漁陽,陳勝、吳廣等900餘名戍卒被徵發前往漁陽戍邊,途中在蘄縣大澤鄉(今宿州)為大雨所阻,不能如期到達目的地,情急之下,陳勝、吳廣領導戍卒殺死押解戍卒的軍官,發動兵變。

其實是倉促起義,並無口號。司馬遷給他了一個“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2)漢高祖劉邦斬白蛇起義

高祖以亭長的身份為沛縣押送徒役去酈山,徒役們有很多在半路逃走了。高祖估計等到了酈山也就會都逃光了,所以走到豐西大澤中時,就停下來飲酒,趁著夜晚把所有的役徒都放了。高祖說:“你們都逃命去吧,從此我也要遠遠地走了!”徒役中有十多個壯士願意跟隨他一塊走。高祖乘著酒意,夜裡抄小路通過沼澤地,讓一個在前邊先走。走在前邊的人回來報告說:“前邊有條大蛇擋在路上,還是回去罷。”高祖已醉,說:“大丈夫走路,有什麼可怕的!”於是趕到前面,拔劍去斬大蛇。

一己之私造反,沒啥說的。

(3)劉秀(綠林、赤眉)起義

天鳳四年(公元17年),南方發生饑荒,饑民們被迫流亡山澤之中。新市(今湖北京山)人王匡、王鳳兄弟深得饑民信任,被推為渠帥 (即大帥),聚眾數百人起義。不久,南陽人馬武、王常、成丹等也率眾參加。他們佔據綠林山(今湖北大洪山),劫富濟貧,除霸安民,深受百姓擁護,被稱為 綠林軍.這支起義軍在數月間便迅速擴大至數千人。

天災引路,除暴安民,恢復劉家王朝!

(4)王仙芝、黃巢起義

王仙芝從起義開始到戰死,三年有餘。他首先高舉義旗,提出“平均”口號,對動員農民起而反抗唐朝黑暗殘暴統治具有很大推動作用。但他經不住勝利的考驗,一再乞降削弱了對敵鬥爭,分裂了義軍內部,他的失敗,是動搖妥協的必然結果。

(5)方臘起義

宣和二年十月初九(1120年10月)方臘率眾在歙縣七賢村起義,以討伐朱勔為號召

,見到官吏及其爪牙全都殺掉。百姓正苦於官吏掠奪勒索,果然到處響應。不旬日,聚眾數萬,從者如雲,攻城奪池,自號聖公,建元“永樂”。很快接連攻陷幾十座州縣,部眾發展到近百萬,威震東南。

(6)朱元璋(紅巾軍)起義

紅巾軍起義是韓山童、劉福通、徐壽輝等領導的元末農民大起義,爆發於元順帝至正十一年(1351年)的潁州。因起義軍頭裹紅巾,故稱“紅巾軍”,又因其燒香聚眾,亦稱“香軍”。1355年-1363年,劉福通在亳州(今安徽亳州譙城區)立韓林兒為“小明王”,國號“大宋”,年號“龍鳳”。原屬紅巾軍的朱元璋獨樹旗幟,1368年正月,在南京稱帝,建元洪武,國號大明。

為推翻元朝的反動統治,起義軍提出以“明”鬥“暗”(“明”指起義軍;“暗”指元朝統治)的口號,鼓舞群眾向封建官府作鬥爭。北方紅巾軍從至正十五年(1355) 開始主動出擊。

1367年命徐達、常遇春以“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為號召,北伐中原,結束蒙元在中國的統治,丟失四百年的燕雲十六州也被收回。1368年朱元璋在應天府稱帝,國號大明,年號洪武。後先平定西南、西北、東北等地,最終統一中國。

(7)李自成起義

李自成世居陝西榆林米脂李繼遷寨。童年時給地主牧羊,曾為銀川驛卒。崇禎二年(1629年)起義,後為闖王高迎祥部下的闖將,勇猛有識略。滎陽大會時,提出分兵定向、四路攻戰的方案,受到各部首領的贊同。高迎祥犧牲後,他繼稱闖王。

1639年李自成軍隊發展到數萬,提出“均田免賦”口號,即民歌之“迎闖王,不納糧”。

(7)洪秀全領導太平天國起義

清朝咸豐元年到同治三年(1851年—1864年)期間,由洪秀全、楊秀清、蕭朝貴、馮雲山、韋昌輝、石達開等組成的領導集團從廣西金田村率先發起的反對清朝封建統治和外國資本主義侵略的農民起義戰爭,是19世紀中葉中國最大的一場大規模反清運動。

可以說是以“太平”、“公有”為口號。其頒佈的《天朝田畝制度》,把農民平均主義思想發展到了頂峰。

對比之下不難看出,唐朝以前基本上是沒有什麼口號的,隨著社會不斷地發展進步,口號越來越切合實際,和起義參與者關係密切。拋棄了肉爛在鍋裡的籠統觀念,要實現肉在自己碗裡,能吃到嘴裡,才能真正團結最廣大的人民群眾。

向來都是以成敗論英雄的,把口號它能夠提升到名族戰略高度的只有朱元璋,所以結論是朱元璋的農民起義口號水品最高!


塬為鳴

中國歷史漫長悠遠,農民起義有:


1、(明末)李自成起義口號:“迎闖王,闖王來了不納糧。”



2、(東漢)張角黃巾起義口號:“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


3、(秦朝)陳勝起義口號:“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伐無道,誅暴秦。”



4、(清朝)太平天國起義口號:“有田同耕,有飯同食,有錢同使,無處不均勻,無人不保暖。”

5、(民國)中國同盟會:“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

6、(隋朝)李密起義口號:“磬南山之竹,書罪無窮;決東海之波,流惡難盡。”



7、(清朝)義和團起義口號:“扶清滅洋。”

8、(新朝)赤眉軍起義口號:“殺人者死,傷人者償創。”



9、(新朝)李通起義口號:“劉氏復起,李氏為輔。”

10、(明末)張獻忠起義口號:“蕩平中土,剪除貪官汙吏。”





歷史車輪,浩浩蕩蕩,順之則昌,逆之則亡。每個農民起義,都反映了當時社會環境和背景;每個農民起義,都直射出,哪裡有剝削,哪裡就有反抗。

所以,每次農民起義的口號,都是農民的心聲,我覺得都是有水平和霸氣的。



以史說實

其實農民起義的口號往往都代表著當時的社會底層的人民,聚攏著百姓的人心,正所謂得民心者得天下。農民起義本身就是階級矛盾積聚之後的爆發,是官僚士紳和平民百姓的階級對立,是壓迫之後的反抗。

個人認為不少的農民起義都代表著當時農民群眾的心聲,所以口號也是極具渲染力。沒有最有水平,只有自己最為欣賞的角度出發。

如黃巾軍的口號是: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這是出於一種迷信的思想而提出的口號,切合當時認為對於迷信的深信不疑思想。此口號很霸氣,很是不賴,透漏出了其志向非凡。還有李自成的:等貴賤,均田免賦。也是很好的表達了當時情況下勞動人民的疾苦,迎闖王,闖王來了不納糧,雖然在我們現在看來,有些理想化,可是在那個半文盲的時代,人們是很容易被字面意思忽悠的。

說了這麼多,說說我最喜歡和欣賞的口號吧。那是陳勝吳廣的“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伐無道,誅暴秦”。這裡有著兩層意思,其一是告訴世人,王侯將相併不是天生的種,世代相傳的,我們也同樣可以憑藉自己的努力而取得高位,這就是用言語來激發世人的功名之心,野心,慾望的迸發;其二是訴說秦朝的無道,自己的出發點是因為被秦朝的暴政而壓迫,以此將心比心來號召百姓揭竿起義。

此口號給我很是熱血澎湃之感,完美的表達出了要起義的原因,既有自身命運的反抗,更有對時局的吶喊。


“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

這句口號極具宗教主義色彩,是東漢末年張角的黃巾軍所提出的起義口號,筆者覺得還是很具有蠱惑人心的作用。蒼天”指漢王朝,漢代官員軍隊的衣服以蒼青色為主。“黃天”是指黃巾起義軍。意思是說漢朝即將滅亡,取代漢朝的將是我們黃巾軍。

“莫道石人一隻眼,挑動黃河天下反。”

這句口號具有神秘主義色彩,出自元朝末年廣為流傳的一句讖語。自古以來,迷信的說法,人有三隻眼,頭頂上那隻叫“天眼”,就是二郎神那種。若是開了天眼,就可以穿透凡塵俗世的黑暗和迷霧,看到至高無上的光明。那麼石頭人為什麼不是三隻眼而是一隻眼呢?因為兩隻世俗的眼已經瞎了。這代表著世俗已經滿是黑暗,再也看不到任何光明。沒有兩隻俗眼,代表對現實世界的徹底絕望。這和東漢末年黃巾軍說的“蒼天已死”一個意思。先讓人絕望,再給予未來的希望。石頭人頭上的天眼,就預示著未來的希望,按照它的指示,它就會帶領人們走向光明。它的指示是什麼呢?就是後半句,挑動黃河天下反。

“迎闖王,闖王來了不納糧。”

相信這句口號大家也很熟悉,它是出自明朝末年李自成的起義口號!想當初唱這首童謠的北京老百姓,還以為真的迎來了明主,誰知道迎來的是魔鬼,唉,唱了幾天就沒人唱了。闖王對農民的政策其實比較寬鬆,他的失敗之處是對縉紳的政策沒有變通,一味的徵收導致縉紳對大順政權絕望了,以致清軍攻佔北京後大多人情願跟著滿清。

“驅除韃虜,恢復中華”

這句口號是清朝末年,革命黨人孫中山所提出的起義口號。其實這句口號最早的出處是來自於朱元璋的北伐檄文。雖然具有民族主義色彩,但仍不失為一句很有水平的口號啊,在當時腐朽落後的中國社會里,很是振聾發聵!


同濟天下



自秦末陳勝吳廣在大澤鄉發出一聲怒吼:“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揭竿而起開創出農民起義的先河之後,我國古代的農民起義運動一浪接過一浪,一次次沉重地打擊著歷代封建王朝的政權,雖然大部分起義最後都被鎮壓下去,但也有開創出一個新的王朝政權。縱觀歷代的農民起義,他們都是在起義之初就會提出一個統一口號,用這個口號來吸引和號召更多的群眾加入他們起義的隊伍,壯大起義軍的力量。比如前面所說的秦末農民起義的發出的那聲怒吼,就是他們提出的口號。往後的比如像東漢末年黃巾起義: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元末農民起義:莫道石人一隻眼,此物一出天下反和莫道石人一隻眼,挑動黃河天下反。這些都是很響亮很知名的口號,同樣的這些口號集中反映的是當時的農民急迫的訴求。但要說在這些口號中最有水平的,我個人比較傾於南宋初鐘相楊么農民起義所提出的口號。



他們提出的口號是:法分貴賤,非善法;我行法,當等貴賤,均貧富。這句話在當時是很了不起的,不光在經濟上提出了平均的觀點,同時在政治上也提出了等貴賤的平等思想。這是我國古代歷史上第一個也是第一次提出了經濟上平均和政治上平等的思想口號,在當時的社會提出這樣的觀點,它集中體現了當時的起義領導者的認知和政治覺悟都是相當有水平的。當然這也是在歷代起義的經驗教訓中不斷總結和昇華中歸納出來的結果。



大宋王朝(無論是北宋還是南宋)在我國曆代王朝中是比較特別的,經濟的高度發展讓宋朝的經濟總量佔到了當時世界的百分之三十,然而如此發達的經濟強國卻是建立在社會階層的貧富兩極分化之上的,而且貧富的分化還非常的嚴重。這些問題在宋初就有所提現,宋太宗繼位後,川峽出現天災頻起,餓殍載道,民不聊生。緊接就爆發了王小波和李順領導的農民起義,這次起義雖然最終被朝廷所鎮壓,但卻提出了一個“吾疾貧富不均,今為汝等均之。”的口號,這是我國曆史上農民起義第一次明確提出了“均貧富”的戰鬥口號,這是中國農民戰爭發展到一個歷史新階段的重要標誌。平均主義也是農民階級反對封建制度的重要思想武器。這也為後來的起義提供了經驗教訓和理論基礎。雖然接下來北宋的仁宗和神宗都想通過變法來改變貧富差距的分化現狀,但最終都失敗了,一直延續到南宋,這種狀況依舊存在,而且愈演愈烈,終於在高宗繼位後的第四年就爆發了上面所述的有鐘相和楊么領導的農民起義。



作為那個時代的特徵,鐘相楊么的起義口號在王小波李順他們“均富貴”的基礎上,昇華出“等貴賤”的思想,這是一次繼承也是一次創新,希望在政治上得到翻身,無異於我國共產黨所領導的土地革命時期和解放戰爭時期提出的“人民當家做主”的思想。這是在當時歷史上農民思想一次偉大的進步,一次偉大的覺悟。因此,我個人認為這是最有水平的一次口號。

我是羽菱君,一名歷史愛好者,個人觀點,不正之處敬請指出,羽菱君洗耳恭聽,歡迎互關,一起交流!


羽菱君


口號是一種號角,也是一種動力,更是鼓舞人們士氣的一種戰鬥力,他是一種精神,一種嚮往,綜合分析,從古至今,農民起義最有意義,最有號召力的口號應屬陳勝吳廣喊出的口號,"王候將相,寧有種乎。"擲地有聲,聲聲入耳,喊出了底層人的心聲,是最有意義,最有水平的口號。


橄欖劍社會

當然是“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雖然這句話是司馬遷寫的可能性更大。

據司馬遷記載,這句話是陳勝所說,在當時的語境下,意思是那些做王侯將相的人難道就比大家更高貴嗎?在歷史中,這句話的意思逐漸轉變為“那些王侯將相難道是天生的嗎?”

這句話的潛臺詞是反抗,是對既有社會秩序的反抗,因為這句話的出現,中國人千百年來都以自己的行動去反抗社會不公,去創造更美好的生活,反抗精神,是一個民族最難能可貴的精神!

司馬遷通過陳勝說出這句話,意在表達自己對歷史的觀點和看法,也是對中國傳統思想的傳承。在《史記》中,司馬遷通過不同人的嘴表達了類似觀點,比如項羽說“彼可取而代之”,劉邦說“大丈夫生當如此”,陳勝說“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再往前,孟子說得更透徹:

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間,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百里奚舉於市。

意思是有偉大成就的人,出身都是多元的,並不是靠血統和家庭繼承,司馬遷通過陳勝之口,也是在表達這層意思。

實際上,在戰國時期,當時人就認識到,血統並不能保證一個人的富貴,《觸龍說趙太后》中,觸龍對趙威後說:“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今媼尊長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於國,一旦山陵崩,長安君何以自託於趙?”

子義聽聞這件事後說:“國君的孩子,尚且不能憑藉出身就無功享有尊貴地位,更何況做臣子的呢?”

中國人建功立業,取得尊貴地位,從來都要靠努力,而不是天生血統,這也是中國沒有種姓制的原因了。

所以,“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這句話水平最高。


司徒伯雷

1、第一次農民大起義,秦末陳勝吳廣大澤鄉起義,口號: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擲地有聲,鏗鏘有力,極大地解放了起義士兵的思想,破除了王侯世襲的魔咒,但因太早稱王,實力不濟,被絞殺。但沉重打擊了秦朝,為項羽、劉邦登上歷史舞臺鋪了路。


2、陳勝吳廣起義失敗後,漢高祖劉邦斬蛇起義,成功進入秦都咸陽後,約法三章: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嚴肅軍紀,取信於民,大得民心,又積蓄力量、知人善任,終得天下。

3、東漢末年,張角紅巾軍起義: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有宗教迷信思想,起義領袖水平有限,基礎不牢,終被官軍撲滅,但為東漢分三國敲了喪鐘。

4、元末朱元璋起義,先是採取“緩稱王、高築牆、廣積糧”的正確策略,厚積薄發,提出“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的口號,從當時異族蒙元手中解放中華,得國大明。


5、明末李自成提出“迎闖王、不納糧”的口號,屢敗屢戰後,終於僥倖打進京師、推翻明朝,但其沒有穩固根據地、沒有戰略眼光,也因為不納糧使得軍需靠搶地主、殺權貴,終至失敗,給滿清做了嫁衣裳!

6、清鴉片戰爭失敗後,洪秀全掀起的太平天國戰爭,提出“有田同耕、有飯同食、有錢同使、無處不均勻、無人不飽暖”的樸素理想主義口號,但終因以洪秀全的腐敗無能,使之停留在動人口號上,不能付諸實施。

綜上所看,劉邦的約法三章及朱元璋的驅虜復華最終取得成功,開創了相當時間的和平盛世,因而最有水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