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為什麼二戰後的當今大多數德國人對德國鐵血首相俾斯麥是普遍負面評價?

平安中國742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其實,德國從俾斯麥時代開始,走的就是一種軍事擴張的道路。

俾斯麥時期,普魯士通過連續的作戰,連續擊敗奧地利、法國、瑞典,統一了德意志聯邦小國,成立了今天的德國。

然而,由此德國卻制定了武力擴張的國策,第一次世界大戰就是俾斯麥政策的延續。

結果就是,德國幾乎靠著自己的力量,同整個世界作戰,戰敗投降。

此次德國的損失很大,不僅丟失了所有海外殖民地,連本土領土也有丟失,德國經濟崩潰,國防軍被限制在10萬人,更別說天文數字的賠款。

而俾斯麥主義導致的一戰失敗,造成德國戰後的悲慘狀態,又激發了德國人民對一戰和現實的強烈不滿。

希特勒就是利用這股情緒,通過合法選舉上臺,成為德國的元首,又將德國人民帶入了二戰。

二戰中,德國損失更是巨大,甚至柏林婦女都有數萬人被蘇軍強姦輪姦,國家乾脆分為兩個,直到幾十年後才統一。

歸根結底,這些都是俾斯麥強調鐵血政策的結果。

所謂武力擴張是有限制的,如果超過己方力量的所及,就很容易造成全面的崩潰。

二戰後,德國奉行和平主義,根除了俾斯麥的軍國主義思想。

事實證明,今天的德國還是很不錯的,甚至西德還統一了東德,目前也是歐洲最發達的國家。

今天德國人民普遍反戰,認為戰爭的結果就是毀滅。

所以俾斯麥,德國人也不把他當做英雄。


薩沙


俾斯麥在德國的歷史上,屬於功過皆有的人物。對其的評價,應該從兩個方面客觀公正的去評價。俾斯麥如今的負面評價,主要是其後期政策的失敗引起的。

俾斯麥最偉大的成就就是一手促成了德意志的統一。

他通過發動普丹戰爭,普奧戰爭,普法戰爭,將原本四分五裂的德意志統一在了普魯士的旗幟之下,建立了大一統的德意志帝國。威廉一世成為德意志帝國的第一任皇帝,而他也成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宰相,成為叱吒風雲的人物。

然而,好景不長,隨著德意志的統一,俾斯麥的形象就發生了轉變。這主要是其一系列外交內政政策的失誤引起的。

外交——極力推崇的大陸政策。

俾斯麥一直推崇的大陸政策就是以歐洲大陸作為其經營的重心,這是他一直以來的指導思想。這也是為什麼在普奧戰爭和普法戰爭之後,其極力阻止普魯士割據兩國領土的緣由所在。因為俾斯麥擔心地處歐陸中心位置的德意志樹立一個矛盾難以調和的宿敵。從而影響德國成為歐洲大陸的領導者。

然而,被勝利衝昏頭腦的威廉一世和其軍官們,則無視了俾斯麥的極力反對,終於導致法國對德意志的敵對關係。

另外,德國統一後,資本主義經濟的快速發展,其佔據世界經濟的比重迅速增大,這也致使新興的資產階級對海外殖民的願望愈加強烈。
而奉行飽受大陸政策的俾斯麥,則無視了這一趨勢。俾斯麥一直認為海外殖民地是拖累德意志帝國發展的累贅,致使德國在海外的殖民進展與英法相比頗為緩慢。這導致了國內新興資產階級和民族主義者的極力反對,積累了對俾斯麥的不滿情緒。

內政——鎮壓工人運動和社民黨。

巴黎公社運動曾在法國掀起了巨浪,但是很快遭到了政府的鎮壓。但是被鎮壓後的巴黎公社運動卻在德國統一之後點燃了德國的工人運動。原因很簡單,統一的德意志有了更大規模工人群體,還有俾斯麥當時在世界上第一部建立的《勞工法》。

而伴隨著工人力量的覺醒,工人階級政黨社會民主黨也迅速建立並發展壯大起來。至1876年,社會民主黨黨員已經達到了驚人的38萬。在次年的國會選舉中,一舉拿下9%的選票,成為第四大黨。

但是對於工人力量的崛起以及社會民主黨的發展,俾斯麥依舊延續了鐵血政策,對其進行血腥的鎮壓。

他操縱國會通過了《反社會主義者非常法》,通過打擊工人活動,封閉工會組織,取締社會民主黨等手段,壓制社會主義運動的發展。對反對其政策的工人則進行逮捕、流放甚至肉體消滅等殘忍的方式來對待。

總結:

俾斯麥保守的外交風格,和已經嚴重阻礙社會發展的大陸政策,以及進展緩慢的殖民主義策略,讓德國的新興資產階級對其嚴重不滿。而對社會主義運動的嚴酷鎮壓,又讓另一大不斷髮展壯大的階層工人階級站到了對立面。

在德意志統一時期對外極力奉行的鐵血政策在面對內政時,並沒有其想象的那樣有效,反而激發了社會各個新興階層力量的更加緊密的團結在一起。在此等背景之下,上臺後的威廉二世以俾斯麥嚴重失職為名,要求其下臺。而其後期政策的失敗,讓俾斯麥在德國人心中的地位驟然下降。這也是為何現在很多德國人對其評價不高的原因所在。


Crazy歷史


隨著一二次世界大戰德國的戰敗,尤其是二戰的失敗,讓德國付出了慘重的代價,其國內民眾開始反思俾斯麥對於德國的影響,現在確實部分德國人對俾斯麥的負面評價多起來,但尚未達到一邊倒的程度。

針對這個問題的分析主要看兩個方面,一是要看俾斯麥在世時的主張和行為,對德國和世界做了什麼;二是其去世以後對德國產生了哪些影響。

一、 匹斯麥生前的主張和行為

政治上,作為容克貴族出身的匹斯麥擁護君主專制,支持鎮壓革命,但也通過立法,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工人養老金、健康醫療保險制度、社會保險。

外交上,外交政策靈活,左右逢源,國家利益至上,這是其一切外交活動的基石。他曾說:“一個大國唯一健全的基礎,這一點正是它大大地有別於小國的,就是國家利己主義,而不是浪漫主義。為一個不符合自己利益的事業去打仗,對一個大國來說是不相稱的。”

軍事上,先後發動了普丹戰爭、普奧戰爭、普法戰爭,且均取得了勝利,實現了德國的統一。

二、 俾斯麥死後的影響

俾斯麥死後,很大程度上受其主張和行為的影響,也因為被接連的勝利衝昏了頭腦,德國不可避免的走上了軍事化擴張的道路,先後挑起了一戰和二戰,慘敗。

(一)德國在一戰中的損失。讓我們來看看德國在一戰中的損失吧。德意志帝國在1913年擁有6690萬人口,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其軍事人員死亡177.3萬人,連同負傷和被俘失蹤者共714萬人,因飢餓、貧困、瘟疫、戰爭而死亡的人數高達630多萬人,接近全國人口總數的9.5 %。直接軍費支出約800億馬克(按1914年不變價格計算,摺合190.4億美元),相當於其同期國民收入的40 % 以上,整個工業生產下降43 %。在貢比涅森林簽署停戰協定時,德方除從所有侵佔領土撤出軍隊,遣返所有協約國戰俘以外,還要交出大量戰爭物資,包括5000門大炮、2.5萬挺機槍、3000門迫擊炮、1700架飛機以及5000臺機車、1.5萬節車皮和5000輛卡車,交出公海艦隊的全部艦艇和150艘潛艇。

(二)德國在二戰中的損失。二戰中的損失同樣只多不少。一是經濟上大量的賠款,共計約200億美元,全國被炸的千孔百瘡;二是領土上失去了東普魯士,被蘇聯和波蘭瓜分,東普魯士是德國軍國主義傳統的溯源地,也是德國統一的根據地;三是留存下來的領土又被分成了東西德國,被蘇聯長期佔領,險些被徹底分裂;四是成年男性超過700萬人傷亡,因為戰爭或者被俘後的慘痛經歷傷亡殆盡。

正是因為德國在一二次世界大戰中的慘痛損失,逐漸開始了反思,對俾斯麥的評價變的兩極分化嚴重,甚至某種程度上趨向負面。


咖歷史


俾斯麥從來都是一個富有爭議的政治家,在德國境內,對他的評價呈兩極分化狀態。一方面認為其奉行的保守主義成為法西斯主義的基礎,鎮壓工人運動使德國失去了民主、自由。另一方面認為他通過三次王朝戰爭統一了德意志,並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養老金及社會醫療保險制度,使飽受拿破崙打壓的普魯士聯邦成為一個真正的有尊嚴、獨立自主的德意志國家,推動了德國的統一和發展。


俾斯麥的崛起

1815年對於歐洲來說,是一個很重要的年份,這一年第七次反法同盟在滑鐵盧徹底擊敗了拿破崙,歐洲又回到了君主統治時期。而就在這一年,影響6國曆史的偉大人物俾斯麥出生在一個容克貴族家庭。

雖然身為貴族,俾斯麥並沒有就此享受生活,容克地主並非他的理想。從小聰明過人的他開始狂熱的學習各種外語,英語、法語、俄語等七門外語的掌握使其成為一個不可多得的外交人才,於是從1851年起他就開始擔任普魯士駐德意志聯邦大使、駐法大使、駐俄大使等。


1861年,威廉一世成為普魯士國王,繼位不久他就擴軍原因與議會發生嚴重衝突,多年從事外交工作的俾斯麥成為解決這個問題的最佳人選。1862年9月23日,威廉一世任命俾斯麥為首相兼外交大臣,當年9月,俾斯麥在下院的首次演講中說道:“當代的重大問題並非通過演說和多數派決議就能解決的,而是要用鐵和血來解決。”這就是他“鐵血宰相”的由來。

俾斯麥就任首相後,並沒有化解政府和議會的矛盾,為此,他把這種矛盾很聰明的轉移到對外戰爭上。他深知德意志人民對國家統一和強大的渴望,他也正是利用了這一點來實現了自己的目的。為此,與丹麥、奧地利、法國先後三場王朝戰爭的勝利,贏得了德意志國家的統一和民族的獨立,同時也把政府與議會之間的矛盾悄然化解,不得不說他是一位高明的政治家。


俾斯麥的政治手段

俾斯麥在任首相期間,縱橫俾闔,利用各種外交手段結交盟友,雖然他被人冠以“鐵血宰相”之稱,但對於他而言,“鐵血”戰爭只是手段而非目的。三次王朝戰爭的勝利使德國達到了統一,俾斯麥便不再發動對外戰爭,以便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國家的發展經濟、民生上來。

當時,剛統一的德國地處中歐,西有歐洲傳統強國法國,東有俄羅斯,要想發展經濟,首先要處理好形勢安全問題,於是他發表講話說“德國已經飽了”,表明他不謀求進一步擴張,他在處理外交關係時,希望維持德國和奧地利的同盟關係,拉攏俄國,孤立法國,以免腹背受敵。


對內,他頒佈了《反社會黨人非常法》,強勢鎮壓工人運動,使剛興起的民主、自由又回到了封建專治,這也是被後人詬病的地方。但他又在殘酷鎮壓工人運動的同時,推動了勞動立法,確立了工人的社會地位,創立了保險醫療制度,開創了工人保障的先河。

1890年3月18日,由於新皇威廉二世與俾斯麥關係日趨緊張,於是俾斯麥提出辭職,正式下野。雖然他再不問政事,但他的“鐵血”思想影響了幾代德國人,在這種思想得影響下,最終德國、奧地利兩國掀起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果德國戰敗,因賠款問題搞的自己通貨膨脹,經濟崩潰,間接引起了更大規模世界性的經濟危機,在此前提下,德國納粹才會上臺,引發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給德國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


不難看出,本質上來說,負面評價主要由幾條因素造成。

  • 殘酷鎮壓工人運動,過早扼殺了自由民主的德國。
  • 容克地主的侷限性,保障了德國君主專制的發展,阻礙了民主革命。
  • “鐵血”的軍國主義思想,使德國成為最富有侵略性的國家。
  • 孤立法國,“保護主義”為德國帶來深刻的民族仇恨,為德國發展帶來負面影響。

以此完全可以說,俾斯麥的“鐵血思想”正是引發一戰甚至二戰的思想根源,變相的催化了納粹的形成,所以德國國內才會對其有所負面評價。正如清朝李鴻章一樣,在我國國內負面評價多於正面評價,但在世界歷史上,俾斯麥和李鴻章一樣,大多數人認為都是優秀的政治家,傑出的當時人物代表。


望風瑟瑟


負面評價不知從何說起。以當代德國人普遍理性的歷史觀,對歷史上的人和事都不會有太過偏頗的評價。

俾斯麥公爵帶給德國的不僅僅是統一,更重要的是結束了分裂成數百個小國的德意志地區的混亂局面。

誠然,德國在統一以後連續發動了兩次世界大戰,給世界和本民族造成了巨大的苦難。但是,在統一以前德意志民族的苦難更加無解。實際上,在將近兩百年的時間裡,德意志地區一直在無休無止的混戰,百姓也罷,貴族也罷,皇帝國王也罷,小命說沒就沒,除了自認倒黴,沒有任何辦法。

但是在俾斯麥統一德國以後,德國人度過了半個世紀的和平歲月,享受到了和平發展的諸多好處,還得到了俾斯麥提供的養老金。這樣的利益,德國人並沒有忘記,又怎麼能說對他評價負面呢?

不過必須承認,德國人在脫離了二次大戰的漩渦後,確實對所有貌似強大的東西戒心甚重。比如對俾斯麥這樣號稱“鐵血”的人物,自然也是心存戒備。但是這並不影響德國人能夠基本公正的對待這位現代德國的奠基者。


賣萌故事


二戰後的今天,德國首相俾斯麥為什麼德國人對他是負面評價?原因俾斯麥在19世紀中葉所實施的是以普魯士國王的精神,也就是後來稱做的“普魯士精神”。二戰結束後,以美國、蘇聯為代表戰勝國廢除了普魯士這塊地域,將德意志聯邦中的“普魯士”徹底從地圖給刪除了。


二戰後,德國人醒悟到:德國在兩次大戰中,德國以普魯士精神帶給了整個歐洲國家人民巨大的災難,而希特勒也正是以此普魯士精神馳騁於整個歐洲。

德國後來對歐洲人民的負罪感及賠償正是一種歉意!所以說正是由於俾斯麥首相在1862其間多方戰爭掠地,因而將普魯士精神遺傳到了20世紀,讓希特勒瘋狂地侵略西歐、北歐及東歐。


那麼,19世紀,普魯士時期的俾斯麥是怎樣在歐洲發動戰爭的呢?甚至讓拿破崙三世都給俾斯麥戰敗?

1871年1月,普魯士國王自封為德意志的皇帝,並任命了俾斯麥為德意志的宰相。其實俾斯麥是一個不可多得的將才,思想意識剛烈,戰略手段十分奸詐,因此,俾斯麥橫徵暴淚統一了德意志聯邦,故而被稱作為為“鐵血首相”。

1862年1月的一天,德意志普魯士議會大廳內,正有許多議員在討論怎樣來統一德意志。俾斯麥在會間表示:只能用鐵硬的拳頭去征服那些諸後各國。可有一個議員站出來說:“如果你用戰爭去征服他們,那麼造成地域的混亂怎麼辦?”俾斯麥則反駁了他的觀點:“你的權利不可超越了國王的權利,你要這樣說,我可以提議國王敗免你議員的職位。”這個議員只得啞言。這裡,俾斯麥的“鐵血手腕”已可初見端仉。



原來,1815年前,德意志這個國家,長期以來處於在封建割據的狀態之下。1815年後德意志34個諸後國和4個自由市才組成了以奧地為主席國的德意志聯邦。不過,儘管已將上述這些國家和4個自由市凝結到了一起,實際上還是一個鬆散的體系。而普魯士則是聯邦中的一個軍事強國。因此,普魯士想依靠自己的武力去征服諸國去實現統一。也就是俾斯麥那句要用鐵拳去征服他們方才達到了聯邦統一的效果。

此後,俾斯麥幹釆踢開了議會,並加速了擴軍備戰準備隨時武力統一德意志。

1863年,野心勃勃的俾斯麥便爭取鄰邦大國奧地利合作起來向丹麥發動了戰爭,而丹麥根本就不是德意志的對手,很快就被打敗了。德意志佔領了丹麥領土之施勒斯維希公國,而奧地利也乘機佔領了丹麥的另一部分的領土。

儘管奧地利佔有了丹麥的一些領土,正在沾沾自喜,殊不知俾斯麥反過來又向奧地利開戰。這一次是俾斯麥25萬兵力對抗了奧地利28萬兵力,俾斯麥以少勝多打敗了奧地利。這次戰爭,俾斯麥聯合了法國拿破崙三世,於1866年6月取得了完勝,由於俾斯麥老謀深算,最終統一了德意志的北部地區。

這樣一來,德意志越來越強大。作為拿破崙三世也意識到了俾斯麥的險惡用心,不得不防。不過,悲慘的結局終於發生了。俾斯麥又調轉槍口向拿破崙三世開戰。而俾斯麥最終又打敗了法國,並佔領了這方領土。這就是德意志後來為什麼威廉一世1870年會在法國凡爾賽宮宣佈建立德國的原因。

其實,俾斯麥對於德國民族的利益建有不朽的功勳。統一了德意志聯邦。但最終這種“普魯士精神”造成了歐洲人民二次的重大災難。這是當代德國人民引咎必須遣責俾斯麥那種普魯士精神的原因。也便是說,俾斯麥留下的只是負面影響。


用戶聽松閒人


二戰後為什麼德國人普遍對俾斯麥的評價都是負面的主要因為二個方面。

一個是:俾斯麥貴稱為鐵血首相,其一向倡導為戰爭而戰並就外交局勢開戰。德國發起二次世界大戰都於其戰爭思想理論的傳承脫不了幹糸,在一定程度上培養了德國精英統治階層好戰的品性。

其二就是俾斯麥是一個典型,傳統的保守派容克貴族。其對民主,平等和自由深惡痛絕。其一貫承襲倡導容克貴族保守主義思想理論,堅持民族血統純正,思想純正的極端保守主義思想,對一切倡導平等,自由,民主的思想都予以無情打壓,此保守主義思想一直延續到二戰結束。

縱合以上二點我們就可以明白二戰後德國人民為什麼會對俾斯麥多為負面評價,因為德國人民深受二次世界大戰的傷害,以深刻清醒的認識到德國容克貴族保守主義思想的危害,以徹徹底底的反省,明白了民主,平等,自由才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走向強盛,富足和穩定的根本。

以上僅為本人的淺見,歡迎條友批評指正和評論,謝謝。


前行者149478967


看到這個問題我第一個想法這是時代的不同導致:現在的人只是在書上見過或者通過前人的作為和功績,然而卻永遠無法體驗前人在做出功績的時候所面臨的環境和問題,他們會根據書上的記載來決定對前人認識、好惡和評價。匹斯麥在的所作所為和所取得的成就在當時所取得的成就,對於當時的德國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成果,統一國家、排除他國對德國的干擾走上真正的獨立和自強、甚至還締造了世界最早的醫療保險、養老金和社會保險制度,這為此前一直遭受內亂外憂、征伐不斷的德國帶來了期盼已久的國家統一和和平穩定。而這些僅僅通過文字是無法感受到的!

當然獲得這些成就是艱難的,付出的代價也是巨大的,他發動的戰爭、使國家統一走向富強,同時也為後來德國發動世界大戰埋下了種子,然而細看歷史也可發現,這不是他的過錯,他本人也從沒有想過靠戰爭來征服世界"既然遲早要死,為何不死得體面一些?是死在絞架上,或死在戰場上,這之間是沒有區別的。我們必須抗爭到底!"他是一個目的明確且不達目的不罷休的人,他提出的"鐵血政策"也只是為了配合達成他的目的:實現德意志的統一!而不是發動戰爭侵略他國,否則以他當時所擁有的權利、能力和當時德國的國情,只要他願意甚至是不反對,那他先發動戰爭簡直是輕而易舉的事情。


小勇善站


俾斯麥是德國曆史一位舉足輕重的重要人物之一,是德國容克家族的重要成員,曾經提出“鐵血政策”,打敗奧地利,實現統一德國的夢想,推動德國走向強大。但是這樣一個傳奇領軍人物遭到社會的負面評價原因如下


首先個人主義強化,獨斷專權。“鐵血政策”的實施到推行他全力以赴,但完全依照自己的個人想法堅決推進。


其次他是一個保守派是容克家族在推行改革中不徹底,不能正確認識德國本土問題。


最後是他自己的野心過大,外交失策。膨脹化的野心將德國帶入經濟的滯留期,一心想成為歐洲老大,與各國關係處理不當,將德國帶入經濟危機區。


因為有你所以存在


德國人怎麼評價俾斯麥,當然是德國人自己的事。

但是,從歷史的角度看,德國人要負面評價俾斯麥是不正確的。

俾斯麥是普魯士王國的宰相,一戰前,德國還處在分裂狀態,但是,德國的民眾要求統一的呼聲很高。可是,德國的各個政權,不會自動退出歷史舞臺。俾斯麥被稱為“鐵血”宰相,他順應歷史潮流,用戰爭手段採取了統一。所以,德國能有今天,俾斯麥對德國的貢獻是巨大的。

德國統一後,由於遇到了工業技術革命,得到了快速發展,但是,這時,德國人發現,世界商貿市場早就被英、法、美等老牌資本主義國家佔領。

為了獲得更多更大的利益,也為了解決就業問題,緩解社會矛盾,德國先後發動了兩次世界大戰。

兩次世界大戰,不僅給全世界帶來巨大的災難,也給德國人民帶來深重的災難。如果沒有俾斯麥統一德國,德國是無論如何也沒有能力發動兩次世界大戰。德國人正是從這個角度負面評價俾斯麥。

但是,從世界歷史角度,及現在德國的發展看,德國人是應該感謝俾斯麥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