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年提起公益訴訟488件!看江蘇檢察如何“破冰”前行

原標題:探索司法保護公益“江蘇樣本” 公益訴訟,築牢公共利益安全網

檢察機關提起公益訴訟,是黨中央部署的重大改革任務。辦理全國首例檢察機關提起的生態環境保護民事公益訴訟案件、全國首例英烈保護公益訴訟案件,首創以新聞媒體發佈公告方式尋找有起訴權的公益組織……作為全國首批試點省份之一,4年多來,江蘇省檢察機關在公益訴訟道路上“破冰”前行,共提出訴前檢察建議12412份、提起公益訴訟488件,構築起保護國家和公眾利益的安全網,為踐行依法治國、提升政府治理水平,為司法保護公益探索“江蘇樣本”。

維護公益不是為了爭輸贏

去年5月,睢寧縣檢察院發現,當地有15家違規家畜養殖場設在黃河故道禁養區,這些養殖場圈舍破舊髒亂,糞便滿地,汙水四溢,有的甚至直接排放到黃河故道,威脅百姓飲水安全。

檢察機關立即向相關部門發出檢察建議書,當時政府整治關停6家養殖場後,仍有9處整改效果不理想。檢察機關隨後多次實地走訪調查,推動消除汙染,但由於種種現實困境,問題未能得到根本解決。今年3月,省市縣三級檢察機關聯合睢寧縣人大、政協和相關鄉鎮、部門,召開黃河故道睢寧段水汙染綜合整治“圓桌會議”,推動各單位加強工作力度,形成合力開展綜合治理。會議召開兩天後,黃河故道睢寧段禁養區內最後一家養殖場的15座大棚被依法拆除,水汙染源徹底消除。

依法推動解決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痛點堵點問題,檢察機關將訴前督促整改作為公益訴訟工作的重心,努力通過訴前程序消除公共利益損害。試點以來,全省檢察機關共向行政機關發出訴前檢察建議12325件,向有關社會組織發出提起公益訴訟檢察建議87件,支持提起訴訟44件。

“公益訴訟不是為了爭輸贏,更不能以監督者居高臨下,而是為了推動解決問題、維護公益。”省檢察院副檢察長汪莉說,通過發出檢察建議、訴訟風險提示,開展約談、走訪,召開“訴前圓桌會議”等方式,督促相關行政機關和社會組織自行履行職責,使公共利益在訴前程序中得到有力維護,也增強了行政機關依法行政的主動性、積極性,以最小的司法成本獲得最大的社會效果。經訴前督促,行政機關依法履行職責比例從2016年的69%上升到去年底的93.4%。

構築公益保護檢察屏障

10月24日,由泰州市人民檢察院提起“特大非法捕撈長江鰻魚苗公益訴訟案”一審宣判,59名被告人因非法捕撈、收購和販賣“水中軟黃金”鰻魚苗,最高被判處承擔連帶賠償責任850餘萬元。近年來,嚴厲打擊損害生態環境行為,推動追償修復並重成為江蘇生態環境公益訴訟的常態。目前,全省已提起199起此類公益訴訟案件,佔全部公益訴訟的40.6%。

聚力守好青山綠水、助力長江大保護、守護食品藥品安全、保護國有資產和土地安全……緊盯公益核心領域,對有關部門和組織不回應訴前檢察建議、不積極履行職責的情形,檢察機關“不依不饒”,共提起民事公益訴訟19件、行政公益訴訟70件、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399件,構築起公益保護的檢察屏障。

在辦理一起非法處置醫療廢物案過程中,南京市檢察機關發現多家省級三甲醫院處置醫療廢物不規範,隨後依法向衛生行政主管部門發出檢察建議,推動其對30餘家醫院開展專項整治,推動醫療廢物規範化管理,消除隱患。

“辦理一案,帶動一片。”汪莉說,公益訴訟不是簡單地“就案辦案”,而是將辦案與促進行業整治、區域治理結合起來,針對共性問題和普遍性問題,推動開展行業系統治理,以點帶面,不斷放大公益訴訟的實際成果和社會效應。

去年6月,因在微信群侮辱謝勇烈士,被告人曾某被法庭判處在市級媒體上公開賠禮道歉。這是自去年5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英雄烈士保護法》正式實施以來,全國首例由檢察機關提起的英烈保護領域民事公益訴訟案件,為英烈名譽保護提供了鮮活的實踐樣本。

“目前,檢察機關公益訴訟範圍主要集中在生態環境、資源保護、食藥品安全、國有資產保護和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四大領域,但現行法律條文在表述公益保護範圍的時候加了一個‘等’字,這就為檢察機關履行公益保護職責預留了空間。”省檢察院檢察長劉華說,為落實中央要求,我省還將審慎開展安全生產、個人信息保護、大數據安全、互聯網侵害公益等領域的公益訴訟研究探索,守護更多公共利益。

變“獨角戲”為“大合唱”

公益保護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凝聚社會共識、藉助各方力量,變“獨角戲”為“大合唱”。

如今,公益訴訟中,“線索發現難”“調查取證難”“鑑定評估難”“損害修復難”等問題仍待進一步解決。

今年7月,省檢察院與省生態環境廳合作成立的公益訴訟(環境損害)司法鑑定聯合實驗室成立,省檢察院司法鑑定中心、省環境監測中心、省環境科學研究院三方合作,為全省公益訴訟案件辦理提供更加權威和高效的技術支持。而在此之前,省檢察院與省生態環境廳已聯合出臺《關於加強環境保護檢察監督與行政執法協作配合的意見》,尋求信息共享、人員互派、院外專家參與輔助辦案等方面的協作配合。如今,檢察機關已與國土、環保、市場監管等部門建立協作機制,進一步推動形成公益保護共建共治共享大格局。

隨著公益訴訟越來越多走進社會生活,人民群眾參與其中的積極性也越來越高,成為公益訴訟的重要參與對象和力量補充。去年起,江蘇全省統一開通公益訴訟舉報電話12309,“公益眼”“隨手拍”等移動實時在線舉報平臺在全省推廣,不少地方還創新推出“公益損害觀察員”制度和公益訴訟獎勵機制,打通公益訴訟線索收集的“最後一公里”。去年5月,因舉報某社區醫院醫廢處理不規範問題,無錫市民李冰收到濱湖區檢察院發放的全國第一例5000元公益訴訟舉報獎金。

檢察機關還督促推動相關社會組織依法提起民事訴訟,並根據需要,通過提供法律諮詢、提交書面意見、協助調查取證等方式支持起訴,鼓勵和幫助社會組織發揮應有作用,增強公益司法保護的社會參與。目前,全省檢察機關支持公益組織提起訴訟的案件已有28件。

“堅持圍繞中心、服務大局,繼續推動公益保護與全省發展合力合拍、同向同行,努力為江蘇高質量發展走在前列提供司法保障。”劉華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