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甲午海戰大清勝了,歷史會不會改寫?

天國的蜥蜴


1894年甲午戰爭爆發,一開始大清帝國佔據著主動權,傷亡不過三百,而日軍傷亡成千上萬,由此可以看出北洋水師的戰鬥力並不差,可最終輸掉了這場戰爭的勝利,迫使清政府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大清不光損了是十年稅收的銀子,還喪失了很多主權,關稅列強可以參與商議,直接導致列強越來越強,大清越來越弱。

那麼甲午海戰如若勝利大清政府還有機會強國嗎?歷史會不會改寫呢?

甲午海戰

中日的第一次大戰在1894年,這一年正好是甲午年,因此中日雙方的黃海的海戰被稱甲午戰爭。在1868的年時候,日本選擇了明治維新,全國走上了資本主義的,而此時的清政府並沒有閒著。


李鴻章一眾的大臣認為因此採取洋人的治軍方針,以及戰略方針,在慈禧太后的支持下,大清開始了洋務運動,出現了“同治中興”的“盛世”,慈禧太后自認為中國已經強大起來,忘乎所以。


在觀賞了李鴻章組建的北洋水師後,慈禧沾沾自喜,卻不知此時的日本已經將國家所有的年輕力量全部帶上了戰船,準備攻臺灣、下朝鮮、滅大清,從而統一世界,成為世界的雄主。


朝鮮王朝實在抵擋不住日軍的進攻,因此派人向大清求救,可此時的大清已經管不了自己了,不過為了展現自己是天朝上國,不會拋棄任何一個附屬國,所以選擇了派兵救援,可最後的結果前文有過提及。


黃海一戰,大清慘敗北洋艦隊全軍覆滅,李鴻章心血付諸東流,並且戰爭結束後遠赴日本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條約簽訂後,大清的國力一下子被抽空,日軍能夠勝利的原因就是購買了德國為中國專門造的鐵甲艦。


當時中國沒能購買的原因,就是為了給大清的慈禧太后過生日,為了自己的生日挪用海軍的軍費,這樣的人當權國家怎麼可能安定呢?戰爭怎麼不敗呢?

甲午戰爭勝利大清的走勢會是怎樣的呢?

可以肯定的是甲午戰爭如若是大清勝利,日本一定成為不了此後不久就與歐洲各國列強打入北京城的列強之一,可反過來一想以慈禧的性格,他認為大清這樣就可以便是列強的對手了,可能會激化矛盾。


大清被列強蠶食,現在突然打了一場曠世的大勝仗,列強一定會加速侵略的步伐,而大清也一定會抵抗,不過以大清當時的國力是根本不可能抵擋住一群毫無人性的“狼”撕咬,大清滅國的時間可能會更快。


慈禧太后每次遇難,只顧自己先跑,還美名其曰是去遊玩,國家都搖搖晃晃堅持不住了,她身為國家的最高統治者想到的只要逃跑,這樣的國家這樣的民族怎麼能不被滅亡。

不過樂觀的來看沒有《馬關條約》的2.3億的賠款,大清可以買更多的堅船利炮,抵禦外族的侵略,可大清的制度已經腐爛到透頂了,因此滅亡是在所難免的,不過我的最終觀點認為大清一定會滅亡的比歷史記載的時間早十幾年,對此大家是怎麼看的呢?


摯潷畫畫紅塵


甲午海戰大清勝利了,歷史肯定被改寫了。

那這個改寫將怎樣影響中國呢?讓我們展開想象來看看。

大清國內:

李鴻章李中堂走起路來趾高氣揚,一改以前謙恭和氣的形象,他從此似乎從一個“裱糊匠”變成了“鐵血宰相”,迎來了人生巔峰。

各個地方的督撫大員,曾因太平天國運動而形成很大程度的事實獨立,但是甲午海戰大勝,朝廷的權威得到加強,這種獨立傾向得到一定遏制。各地同情革命傾向共和的人越來越少。孫文很鬱悶。

老佛爺一看,這洋務運動看來很有效,好,增加海軍撥款,把大清海軍再提高一個層次。但是,陸軍已經基本是漢人天下了,這個水師不能再讓漢人拿著,就讓奕劻管著吧。

光緒本來還想多爭取點權力,自己希望能一展身手呢,現在一看更沒戲了,繼續當傀儡吧。老佛爺於是心情更好,心情好就身體好,看樣子似乎能多活5年。

於是,革命被壓制,立憲暫時不提,大清看起來恢復活力了。

國際上:

對擴張領土成癮的沙俄一看,這樣下去我們對大清似乎就沒什麼優勢了,“黃俄羅斯”計劃眼看要泡湯了。不行。於是,沙俄吞併東北的計劃提前了。日俄戰爭沒有發生,但是清俄戰爭爆發了。

大清海軍這幾年經費充足,士氣旺盛,經過周密計劃,在英國人的暗中情報輔助支持下,一舉殲滅了來搶佔旅順的沙俄太平洋艦隊。

陸上,大清的新軍一水按照德國方式訓練和裝備,士氣旺盛。俄軍只在哈爾濱、瀋陽等地有駐軍,數量少士氣低落,指揮也不力,失去了旅順口海軍的支援,他們成了孤軍。雙方經過短暫的接戰後,俄軍舉白旗投降。

至此,大清東北不再有外國駐軍。對中國具有領土野心的列強都收斂了許多。

大清政治改革:

英法美等國一看,大清這麼牛了,人口是我們的好幾倍,再牛下去咱們也不是對手了,那咱們就來“塑造”大清吧,讓大清與我們理念一致,以後就好相處了。於是,大清國內開始探討政治改革。

一派主張立憲,另一派主張共和。最終立憲制佔了上風,趁著老佛爺昇天,大清開始仿照英國開始君主立憲制。上議院以大清皇族成員為主,同時按各個省、各個民族等成分安排一部分成員進去,皇帝可臨時增加人選。下議院由各省選舉產生,按照面積、人數、族裔等因素綜合考慮。

於是,大清國政治氣氛寬鬆自由,鼓勵民間創業投資。過了10幾年後,世界列強位次變為美英德清法俄。

這個過程中,孫文鬱悶死,袁世凱病死~~

世界政治格局:

後來,歐洲列強矛盾不可調和,開始打仗,大打出手,大清和美國做壁上觀。

雙方勢均力敵,陷入了消耗戰。打了兩年以後,各方分別來拉攏清美。

大清於是和美國商議未來世界格局問題。美國建議與大清一起支持英法,畢竟英法還講一點道義。大清一想,對啊,英法畢竟小一點,潛力不大,同時咱與英法也不挨著,至少他們不會覬覦我領土,那個沙俄很討厭。

於是,大清和美國一起拯救了英法,沙俄被打趴下了。大清不但收回了所有被沙俄佔領的領土,還趁機廢除了一切不平等條約。

各國戰後要發展,也要杜絕這種大規模的戰爭,於是清美協調了一下,成立了聯合國。然後清美給各國貸款,大清的科技金融迎來了一輪大發展,股市來了一個10幾年的長牛。

接下來(此處略去一萬字........)

(以上假設,不必當真,:))

(完)

以上就是凌煙閣邊看歷史的回答,歡迎你點贊、轉發、評論、關注,不同觀點也歡迎交流。謝謝!


凌煙閣論史


1894年,甲午黃海海戰爆發。

激戰5個多小時後,日本聯合艦隊的松島、比睿、赤城、西京丸被擊沉,浪速號觸礁後自毀,吉野、秋津洲重傷,損失官兵600餘人。

北洋艦隊致遠、來遠、超勇、廣甲等艦受重傷,無一艘沉沒,官兵傷亡300餘人。

此戰過後,日本聯合艦隊基本喪失了作戰能力。艦隊司令伊東佑亨海軍中將執行內閣總理大臣伊藤博文的命令,將殘存的艦隊躲入橫濱港“避戰保船”,也即採取了“存在艦隊”策略,不再出戰,北洋海軍掌握了黃海制海權。

此時,哪怕是一心一意鼓吹要全面開展的外務大臣陸奧宗光也失去了底氣。陸軍大臣大山岩更是唉聲嘆氣,日本陸軍以步兵第九旅團為主幹,混編其他幾個騎兵和炮兵中隊的混成旅團,兵力達到7000人,在大島義昌旅團長的率領下已經佔領了漢城,囚禁了國王,並擁立了以朝鮮大院君為首的傀儡內閣,加上漢城城內一戶少佐率領的大約1000人的一個大隊,日軍在漢城的兵力已經達到8000餘人。

如今海戰失敗,意味著不光是國內整裝待發的五個師團的兵力無法投送,連漢城日軍的生存,都成了問題。

位於廣島的日軍大本營參謀部的燈光徹夜不息,參謀本部的會議通宵達旦,試圖找出應對之策。



清朝方面,黃海海戰的大獲全勝的結果,使得從朝野到民間一片歡騰。民間甚至有呼聲,派北洋艦隊運送陸軍在日本本土登陸,發動遠征。

堅決主戰的光緒帝和以翁同龢為代表的清流們,無不歡欣鼓舞。戰前惴惴不安,認為沒有必勝把握的李鴻章也長出了一口氣,71歲的李鴻章老臉舒展,褶子也少了很多,似乎年輕了十歲。

為了表彰和示威,光緒下詔:

光緒二十年八月初一日內閣奉上諭:朝鮮為我大清藩屬二百餘年,歲修職貢,為中外所共知。

日本國不遵條約,不守公法,任意鴟張,專行詭計,釁開自彼,公論昭然。用特佈告天下,俾曉然於朝廷辦理此事,實已仁至義盡;而倭人渝盟肇釁,無理已極,勢難再予姑容。

於是黃海一戰,同惡就殲,群酋宵遁,舳艫付於烈火,海水沸騰,戈甲積於高山,氛浸淨掃,雖百年僑居之寇,舉一旦盪滌靡遺。

於戲,我國家仁恩浩蕩,恭順者無困不援;義武奮揚,跳梁者雖強必戳。茲用佈告天下,昭示四方,明予非得已之心,識予不敢赦之意。毋越厥志而幹顯罰,各守分義以享太平。

戰勝消息傳來,連此前一直聲稱重病在身,主動要求被調回國內,在家臥床養病的袁世凱,病體也突然痊癒,主動上疏,要求重回朝鮮處理爭端。

考慮到袁世凱在朝鮮的威望,朝廷予以批准,著袁世凱為朝鮮清軍總統,統帶葉志超,聶士成等部,恢復漢城,日軍如有抵抗,“即行迎頭痛擊,悉數殲除。”

面對清軍的軍事行動,日本內閣就主戰還是主和吵翻了天。最終,伊藤博文引咎辭職,堅決主戰的陸奧宗光組閣,決定不惜一切代價,再行一搏。

漢城的日本駐朝鮮公使大鳥圭介和大島義昌得到的命令是堅守漢城,等待海軍艦隻搶修完畢,投送後援。

大島義昌將漢城附近的日本僑民都進行了武裝,幫助守城,城內日本戰鬥人員達到10000左右。

清軍各部先後集結到漢城附近,包括奉軍左寶貴部,毅軍馬玉昆部,盛軍衛汝貴部以及豐升阿所部的奉天練軍盛字營和部分吉林練軍,總人數20000多人,史稱“四大軍入朝”。

漢城之戰並不順利,在日軍據守下,清軍進展緩慢,傷亡較重,奉軍名將左寶貴身先士卒,不幸殉國。

經過一個多月的圍攻,城內日軍陷入缺糧少彈的境地。最終,漢城的朝鮮士兵打開城門,清軍終於攻入內城,大島義昌戰死,大鳥圭介切腹,漢城宣告克復。

在這一個多月中,陸奧宗光內閣已經垮臺。原因是北洋艦隊突襲了橫濱港,以艦炮和魚雷艇隊對港內還未完全恢復戰鬥力的日本軍艦發動攻擊,日艦吉野、嚴島、橋立被擊沉,聯合艦隊名存實亡,徹底失去了戰鬥力。

陸戰和海戰的雙重失敗後,伊藤博文再次上臺組閣,求和已是唯一選擇。

經過法、俄、德等國家干涉,中日最終達成《牛關條約》,主要內容包括:

確認朝鮮為中國藩屬國;
日本向中國賠償軍費庫平銀三億兩;
日本撤回琉球群島全部軍隊及僑民,確認琉球為中國屬國;
日本撤回在中國境內全部軍隊。

1895年5月8日,中日兩國在交換兩國皇帝的批准書,條約正式生效。

合約簽訂後,兩國的境況如同冰火兩重天。

日本舉全國之力外加大舉借債發動的戰爭宣告失敗,國運從此一蹶不振,退回農業社會,任人魚肉,在東亞再無半點發言權。

中國戰勝後,清廷趾高氣揚,光緒一舉樹立威信,獨操朝政,風頭一時無二,被稱為“光緒中興”。

好景不長,十年後,朝鮮再次面臨和甲午同樣的遭遇,只是這次,對手換成了在遠東不斷蠶食擴張的沙俄。

中俄戰爭爆發,北洋水師全軍覆沒,陸軍一敗再敗,北京再次被佔領,光緒倉皇出逃,最終割地賠款了事。


以上屬於YY,但也是基於當時國際時局的推演。甲午戰爭如果中國獲勝,日本必將遭滅頂之災,再也難以翻身。但同時失去了制約的俄國會在遠東獨大,最終中俄一戰幾乎不可避免,此後的局勢,則大概是甲午後的翻版,甚至可能更加惡化。


小院之觀


如果甲午海戰大清勝了,歷史會不會改寫?

雖然說歷史沒有假設,不過國人喜歡YY , 那也不妨湊個趣,也來假設一下。


甲午戰爭總體態勢

首先,中日甲午戰爭並非只有海戰,是因為朝鮮問題導致的海戰陸戰相結合的近代一體化戰爭,事實上,在黃海海戰以前,陸地戰場已經在朝鮮打完了第一階段,因統帥葉志超畏敵如虎,下令全軍撤退,退軍途中被日軍伏擊,全線潰敗,日軍完全佔領朝鮮;清軍殘部退至鴨綠江邊我方一側構築防線,清政府緊急調派援軍計約三萬人由四川提督宋慶為統帥,增援遼東。



接下來就是黃海海戰,如果北洋海軍如有神助,在海戰中大獲全勝,消滅日本聯合艦隊全部或大部,那麼清軍將取得黃海渤海的制海權,既可以側翼火力支援陸軍,也可以運兵至日軍側背實現夾擊,在此情況下,清陸軍將士氣大振,不至於象歷史上那樣再次潰敗,戰局將向對清軍有利的情況發展, 正常的戰局演變應是鴨綠江江防之戰清軍在側翼支援下取得局部勝利,並有可能發起反攻收復平壤一線。考慮到日本陸軍(當時總兵力3萬人,與清陸軍相當)的戰鬥力及戰鬥意志,即使沒有海軍支援,一敗塗地的可能性也不大,最可能的結果是與清軍在平壤或者38線一線相持,跟後世朝鮮戰爭後期的情況類似。


這時候問題就來了,按照清政府和李鴻章的尿性,仗打成這樣就是不輸就是贏了,裡子面子都掙回來了,可以見好就收了,再打下去萬一輸了就虧大了,再說老佛爺這會正忙著準備萬壽,別老折騰打仗的事了,可以談和了。日本方面海戰不利,陸戰也沒有佔到什麼便宜,再打下去也沒把握,那就談吧。


和平談判


然後我們李中堂出面談判,按照中堂大人的習慣,打贏了也是要按打輸了來談的,不過當然沒歷史上那麼屈辱啦,割地呢肯定是不用了,戰爭賠款也應該用不著,最多賠個一兩千萬意思一下,誰叫我們是天朝大國呢,這點氣度還是要有的吧,至於朝鮮的管轄權麼,還是跟戰前一樣好了,中日兩國共管,兄弟之國麼,別整那麼生分,就這麼著好了。

中堂大人也沒吃什麼虧,腦袋上也不用挨一槍,應該也可以滿意了。行,那就這樣吧,成交!



戰後局勢演變


條約談成,李大人啟程回國。仗雖然打贏了,談判桌上卻沒討到便宜,清流可不幹了,吵吵著要彈劾中堂大人,和約不算要重新籤,一定要小日本割地賠款。光緒大帝呢,也覺得面子上有點過不去,條約籤成這樣,仗不是白打了麼,但茲事體大,總得問過親爸爸意見吧,可是老佛爺比較滿意:還是小李子懂我,我們大清堂堂天朝上國,不跟倭奴一般計較,沒輸就行了,這樣完事也挺好,大家收收心,別老想著打仗的事了,安排萬壽節要緊哈,誰讓我這陣子不痛快,我讓他一輩子不痛快!這話一出口,光緒大帝和一幫子清流們就不吱聲了,得了,該咋的咋的吧,哄著老佛爺開開心心地過了萬壽節再說吧。

於是乎一切照舊,大清朝依舊文恬武嬉,天下太平。變法什麼的不用想了,什麼公車上書,百日維新也都沒這回事了。立憲?立個毛線!日本不是立憲國麼,不照樣被我大清國打趴下了?那說明我們大清國的國體是最優秀的,萬世不易!日本國不是我大清國對手,其他什麼英吉利,法蘭西也不外如是,不過堂堂天朝上國,氣度還是有的,人家不來惹我們,我們也不用去惹他們是不是?海軍也不用擴建了,花那麼多冤枉錢幹啥,日本海軍都已經打沒了,亞洲已經沒有對手了,省點錢幹啥不行?


還有哦,中堂大人勞苦功高,打仗談判一手包辦,也該升個官了,授武英殿大學士,調任軍機處大臣,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就交給別人吧,年紀大了,該享點清福了,這些具體事就交給後生小子們吧。


十年之後


十年之後,慈禧太后,李鴻章相續辭世,光緒親政,推行溫和改革。

經過十年勵精圖治,臥薪嚐膽後,日本捲土重來,渤海一戰全殲北洋海軍,然後日本陸軍在大沽口登陸,在天津附近擊潰北洋陸軍,攻入北京,大清國滅亡。

列強分別或武力直接入侵,或扶植各地方實力派實行地方割據,中國四分五裂,陷入殖民地社會。


好了,玩笑都開完了,以上純屬個人瞎編,請勿當真。只想說明一點,當一個政權已經連根都爛掉以後,一兩次的僥倖起不了任何作用,甚至有可能讓局勢變得更加不可收拾。


我是天涯,歡迎關注,一起品讀精彩的歷史。


天涯史館


假如甲午海戰大清大勝,或戰勝日本,那麼清王朝歷史的結局是完全會改寫的。

原因一,是清政府的統治得到加強和鞏固。原因二是洋務派揚眉吐氣,在朝廷裡會獲得更大的支持 成為主流。

原因三,是戊戌變法,馬關條約,辛丑條約,都不會出現和存在。

原因五,孫中山的革命黨失去了基礎,大清得以續命。

如果甲午海戰,中國大勝,那麼李鴻章,將成為一個地位牢不可破的中堅人物,洋務運動會大力繼續下去,按洋務派已經表現出來的做法,工業,商業,近現代的教育業都會得到極大的發展。

而且光緒帝也不會因變法失敗,而被囚禁,換句話說他的執政,會一直持續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

如果清政府拖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那麼龐大的清政府,將會是世界列強,爭先恐後拉攏的對象,到彼時,清政府的結局將會是另外一個,完全不同的結局。

如果大清在甲午海戰中取得勝利,內部各省的獨立傾向會被壓抑,外面的各國列強,會對清政府刮目相看最終,一些引發大清王朝覆滅的危險因素,會被消於無形。

這句話說,大清不會垮臺?最差的情況也會危而不倒。


穀子的地


曾經有個段子說,一個女人改變了大宋歷史,這個女人就是潘金蓮。

如果沒有潘金蓮,潘金蓮就不會開窗戶,那樣就不會遇西門慶;不遇西門不會紅杏出牆;不出牆武松就不會大開殺戒,不開殺戒就不會逼上梁山;武松不上梁山,方臘不會被擒,老方就會取得大宋江山。

這個段子純屬瞎扯,但意思說得很明白,歷史事件總是在必然之間夾藏著偶然性。如果甲午戰爭中國勝利了,歷史肯定跟我們看到的大相徑庭。

首先甲午海戰的勝利會讓北洋艦隊的士氣得到極大鼓舞。李鴻章等軍中將領決定一不做二不休徹底教訓一下日本人,北洋艦隊直奔東瀛而去。

因為甲午海戰失敗,日本天皇非常震怒,下令解散伊藤博文內閣。伊藤成了替罪羊。新成立的內閣缺乏執政經驗,日本國內充斥悲觀氣氛,軍隊士氣低落,日本一批少壯派軍官造反,北洋水師到來的時候,造反軍官迎接大清軍隊,建立一個新生政權。

在滿清的全力支持和干涉下,日本分裂,成為南北兩個國家。一個還叫日本,一個叫櫻國。新成立的櫻國通過公投決定加入大清,成為大清國不可分割的附屬國。日本分裂後朝鮮敬佩大清的國力,決定效法櫻國成立金達萊國,願意重新成為中國的藩屬國。

消息傳到國內,李鴻章的威望達到巔峰,國內的漢人將領一合計,將李鴻章黃袍加身,李鴻章堅辭不受,繼續尊滿清為中國皇帝,但是中國從此成為君主立憲的國家,建立中國聯邦共和國,李鴻章成為第一任總統。

李鴻章上臺後旗幟鮮明實行改革開放,大膽引進外資,在國內減輕農民負擔,獎勵科技創新,推行義務教育,修建鐵路、公路,工業化革命在中國悄悄展開。

中國的革新開放得到了美英等國的大力支持,中國國力更加雄厚,國防力量空前加強。到了1900年,越南、老撾和泰國、柬埔寨也紛紛要求加入中華聯邦。

在海外的孫文看到中國騰飛也熱血沸騰,他帶著大量資本從海外回國,投入到中國的經濟建設中,孫文的出色表現引起了李鴻章的注意,在他非常欣賞孫文的才華,敬佩孫文的人品,被他的愛國熱情所感動,於是極力向內閣推薦孫文,孫文眾望所歸成為中國的第二任總統。

對於中國的漸漸崛起,沙俄帝國怕得要死、恨得要命。沙皇覺得應該趁著中國羽翼未豐跟中國決一死戰,因為中國崛起後一定會收回被沙俄侵佔的領土,兩國的生死決戰不可避免。

1905年,沙俄集結數十萬大軍大舉入侵中國東北,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在不到一個月之內佔領了東三省,中國各聯邦和各族人民義憤填膺,愛國熱情高漲。

孫文內閣立刻在全國進行戰爭總動員,英美等國也嚴厲譴責沙俄的侵略行徑。中俄戰爭進行了一年零六個月,中國軍隊不僅把俄羅斯軍隊趕出東北,還收復了沙俄通過不平等條約侵佔的所有中國領土。

沙皇的失敗直接導致了十月革命的提前發生,沙皇被趕出莫斯科,蘇維埃成立,沙皇在俄羅斯北部苟延殘喘,俄國舊軍人在俄羅斯南部建國。俄羅斯境內的車臣人,白俄羅斯人,土庫曼人、立陶宛人、哥薩克和烏茲別克人也紛紛獨立建國,沙俄帝國土崩瓦解。

1910年中國倡議下,美英和德國、法國發起成立了聯合國,上述五國成為聯合國常任理事國,聯合國總部設在上海。

百年一夢做的雖美,最後還是要醒的,歷史不能假設,明治維新後的日本也根本不可能被封閉落後的滿清打敗,只有社會主義才能夠救中國。


歷來現實


當然會改寫。先從日本開始說,日本的經濟比中國還要弱,甲午戰爭已經消耗過多的國家經濟,一旦戰敗,日本在短時間裡無法恢復元氣。那就不會有1905年的日俄戰爭。一戰的時候,沙俄在遠東沒有顧慮,更加能夠全力向西壓迫德國。其次,一戰以後中國收回青島,膠州灣的德國租界也會更加容易。畢竟俄國離中國遠,要在遠東作戰,必須依靠西伯利亞鐵路,戰線太長補給都會成為大負擔。其次,日本戰敗,也必將加緊與中國的聯繫來對抗西方列強的勢力滲透。對於中國來說能夠增加一個比較有實力的盟友。同時日本將不會佔領檯灣和南滿,日本是個資源匱乏的小國,沒有了工農業資源,本身也會影響日本的發展速度,從這一個意義來講日本可能更本沒有能力發動後來的侵華戰爭,甚至日本都有可能成為對中國的附庸,就像二戰後對美國那樣。從中國來說,第一不會有戰爭賠款,甚至可能還獲得戰爭賠款,不管怎樣都是對國家有好處的。其次不用割讓臺灣,反而可能收回琉球,這一點看下地圖,就知道對於現在的中國是多麼的重要。最重要的是如果日本無能力發動太平洋戰爭,至少可以避免美國軍事勢力直接進入東北亞。美國的軍事勢力可能被限制在中太平洋。也就沒有了之後朝鮮的分裂,和朝鮮戰爭。那麼朝鮮和韓國勢必有一個國家就不會有。考慮到蘇聯在遠東的勢力,更可能不會出現的是韓國。最後如果美國軍事勢力不能進入東北亞,那麼為了對抗蘇聯,美國勢必會加強和中國的合作。


隨便123840952


甲午戰爭如果贏了?當然會改變歷史,首先,朝鮮仍然是中國的藩屬國,臺灣仍然是大陸版圖,日本失去了二億三千萬兩白銀戰爭賠款,失去了成為亞洲強國的機會,對於清朝來說,難得的一次勝利,慈禧太后自然高興,更不會把洋人當回事了,估計要不了1900年,就會對十一國宣戰,然後八國聯軍打到北京,然後沙皇乘火打劫,佔領東北三省,而日本在遼東沒有利益,也沒有本錢在東北和沙皇俄國交戰,東北三省成為俄國的版圖,面對沙皇的威脅,慈禧太后就要考慮遷都的問題了。對於沙皇來說,得到了東北三省,太平洋艦隊亳發無損,波羅的海艦隊也不會被日本消滅,沙皇的地位得到加強,俄國就不會有十月革命,蘇聯就不存在了!然後中國發生辛亥革命,北洋軍閥控制中國,開始民主憲政制度,而孫中山失去了蘇俄的支持,什麼臨時大總統,非常大總統就不存在了!中華民國經過幾十年成為亞洲強國,開始有能力收復外蒙古,東北三省,海參崴,伯力等!


勿以善小而不為144


不妨換一個角度來思考這個問題:日本方面是怎麼想的?他們有沒有設想過甲午海戰失敗的情況?答案是肯定的,而且不像提問者這種做“事後諸葛亮式”的設想,日軍大本營早在甲午海戰開戰之前,就設想了三種海戰結果:

甲方案:日本聯合艦隊大勝。那麼,日本陸軍主力就乘勝追擊,越過鴨綠江,直接殺入中國大陸,日本海軍就沿著中國東部海岸線遊弋,隨時準備把另一支精銳陸軍送到清國防守薄弱的位置登陸,兩路夾擊,徹底擊潰清廷的軍隊;

乙方案:日本聯合艦隊與北洋水師打成平手,那日本陸軍就留在朝鮮,與清廷的陸軍形成對峙,日本海軍就在海上與北洋水師在海上週旋,先進入僵持階段,再徐圖進取;

丙方案:日本聯合艦隊大敗。那日本陸軍就放棄朝鮮,全軍退回日本本土防守。日本海軍的殘餘艦隻,也回到日本本土的港口,依託日本的陸地岸炮,全力抵禦北洋水師的進攻。

最後的結果當然是眾所周知的了。但是,對比一下清廷和日本對戰爭的預判和準備,說明了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何況於無算乎?”



臨時客


不會改變。因為陸戰打不贏,甲午戰爭的結果還是一樣的。

由於北洋水師敗得太慘,太可惜,所以對甲午戰爭,大家都更專注於海戰。但甲午戰爭不僅僅是海戰,當時陸上也爆發了大戰,而且陸戰重要性還遠超海戰。

所以如果僅僅是北洋水師贏了,而陸上仍然維持原樣,清朝還是會很慘。

好,假如海戰打贏了,陸戰有沒有打贏得可能性呢?

很顯然,沒有。因為1894年的清軍陸軍,遠遠不如日本陸軍。

素質什麼說爛了,就不說了,就單說兵力和調兵能力。

當時的清軍,總兵力雖然龐大,但能打的部隊並不多,滿打滿算,除去守備部隊,清朝的常規兵力也就35萬人。(這個數字也是當時清軍參戰的陸軍兵力)

這個兵力數,實際上弱於日軍。

在整個甲午陸戰當中,中日雙方一共有四次較大規模的陸戰,清軍本土作戰,除了鴨綠江戰役比日軍多出幾百人外,其他戰役的兵員數量都比日軍少。

素質不如人,兵力不如人,這怎麼打?

如果清軍的劣勢僅僅於此,那都算了。清軍當時最丟人的,是本土作戰,調兵的效率居然還不如遠道而來的日軍。

甲午戰爭期間,清軍駐軍極為分散,運兵體系極為落後,在自己地盤上打仗,卻總是不能及時將兵力快速有效地佈置到預定戰略位置,以至於被日軍全程吊打。

像這樣的“中世紀軍隊”打陸戰,能打贏陸戰真是有鬼了。


這裡,有人可能會說,海戰如果打贏了,那北洋水師就可以去掐日軍的運輸線,到時候日軍都是甕中之鱉。陸戰豈有不贏之理?

是的,道理是這個道理。但問題是,清朝人的思維過於奇葩,不能用現代軍隊的思維去套北洋水師這種由封建思維打造的軍隊。

當年的大清海軍,是分區守口體系。也就是各艦隊之間互不隸屬,相互沒關係。李鴻章的北洋水師捱揍時,兩江總督麾下的南洋水師以及兩廣總督所管轄的廣東水師都不敢去救。這不單單是怕挨日軍揍,更重要的一點是,大家都怕擔責任。

怕擔什麼責任?

當時所有的清朝海軍都是以防禦本轄區內的口岸為宗旨,一旦被抽調,本地區的近岸防禦就會出現漏洞。假如防區被攻擊了,各地大員都要擔責任。輕則降職罷官,重則流放砍頭。這是制度。

連海軍內部都是這種關係,北洋水師和陸軍之間的關係能好到哪去?北洋水師能冒著出簍子的風險去救陸軍?

別想了!我敢負責任的說,北洋水師根本不會去截斷什麼日軍運輸線,也根本不會去管陸軍的死活。就像當年陸軍也根本沒有管北洋水師的死活一樣。

所以說,即便甲午海戰打贏了,整個甲午戰爭的結果也一樣不會變。

一方面,北洋水師大概率不敢走出防區,去日本沿海示威,擴大戰果;另一方面,陸軍也大概率會輸。像這種打贏了就龜縮,坐等著日本恢復元氣再來揍自己勝利,根本就稱不上是勝利。

這種憋屈,這種落後,不是武器的問題。而是人的問題,是全方位的問題。

當然,打不贏也不妨礙可以假設甲午戰爭清朝真的打贏了是個什麼結果。

假定①:清朝真的打贏了日本,並讓日軍付出了較為沉重的代價。但沒有趁勢追擊,給日本留了一口氣。

如果是這種情況,日本必然會報復,而清朝大概率的會扛不住日本的再次報復。

因為甲午戰爭時,日本沒有外債,清朝這個東方大國倒是欠了一屁股債(日本在甲午戰爭期間沒有借外債,日俄戰爭才向英美借了一屁股外債,國家差點破產)。憑藉國力優勢,日本很可能捲土重來,而清朝的制度劣勢和朝廷裡的那幫酒囊飯袋,必然扛不住第二次大戰。

PS:清朝在甲午期間總計借了大約3500萬兩白銀的外債。

假定②:清朝打贏日本,讓日軍付出了較為沉重的代價。並且趁勢追擊,逼迫日本簽訂不平等條約。

這種情況下,日本完犢子了。不僅政府面臨財政破產的窘況,民間也會民怨四起。以伊藤博文為代表的一批當世人傑會遭到巨大打擊,他們的政治前途很可能提前終結。日本在一批庸才的帶領下,也會走上一條成為英美經濟附庸的道路。

不過這種情況下,清朝也不會好到哪去。滿清貴胄們會沉迷在自己的夢中,繼續以天朝大國自居。然後有一天夢碎了,就涼涼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