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戰敗後清政府如果不承認《馬關條約》,遷都再戰結果會怎樣?

“不過如果能上下同心,對外宣示遷都再戰的決心,不僅能內振民心,重要的是可以作為對日談判中的籌碼,其碼不會像李鴻章談得那麼艱難。

可惜,當時的清政府,連唬一下人的勇氣也沒有了。”

中國在甲午戰爭中敗於日本,李鴻章去日本簽訂了喪權辱國的《中日馬關條約》,聲譽跌入最低點,全國上下一片罵聲。

公道地說,李鴻章這頓罵捱得一點都不冤。

甲午戰敗後清政府如果不承認《馬關條約》,遷都再戰結果會怎樣?

當時的大清上下已離心離德,國不知有民,民不知有國。各省疆吏自行其是,以圖自保,此戰主要的作戰力量是李鴻章的北洋水師和淮軍,有西方觀察家將這場戰爭稱作是李鴻章一人與日本一國的戰爭。

而反觀日本,當時已經是一個現代國家,無論國家體制還是軍隊機制,都能高效運作,並且上下團結一致,不像大清國一盤散沙。

與這樣一個國家開戰,中國確實勝算不大。

甲午戰敗後清政府如果不承認《馬關條約》,遷都再戰結果會怎樣?

但在甲午戰爭中,清軍敗得這麼快,這麼慘,李鴻章卻是難辭其咎。

首先,李鴻章對自己的外交斡旋能力過於自信,忽視了軍事上的準備工作

國與國之間的博弈,外交斡旋與軍事鬥爭準備同等重要,二者互為依託,兩手都要硬,這是常識。

在戰前李鴻章還玩他那老一套“以夷制夷”,剛開始寄希望於俄國,當希望破滅後又轉向英美,結果都不能有效地對日本施加影響。

而當外交努力失敗後,軍事上也幾乎毫無準備。

如果李鴻章在進行外交努力的同時,整飭下北洋水師的軍紀,嚴格檢查、補充下艦炮的彈藥(這些都是不難做到的),不至於敗得那麼快、那麼慘。

甲午戰敗後清政府如果不承認《馬關條約》,遷都再戰結果會怎樣?

據說開戰後,有的鐵甲艦上大口徑火炮每門僅配備三發炮彈。

其次,李鴻章對北洋水師內部自上到下的腐化和陋習,負有主要責任

李鴻章本身就素無廉名,他又視北洋水師和淮軍為私家軍隊,用人只看重與其關係親疏及是否效忠自己,而不重視品行及能力。

手下將領貪瀆成風,當時主持北洋軍械局的就是李鴻章的外甥張士珩,戰後被人參奏盜賣軍火,貪汙數十萬兩,並且他盜賣的軍火,大部分又輾轉落到日本手中。

表面強大的北洋水師,船體鋥亮,軍官制服整齊,而其內部早已腐朽不堪,根本無法與日本一戰,李鴻章也是心知肚明的。

這也許是他一直“主和”,不願開戰,老想依賴外交手段解決問題的重要原因吧。

甲午戰敗後清政府如果不承認《馬關條約》,遷都再戰結果會怎樣?

1895年4月17日,李鴻章在日本簽訂了近代史上著名的《馬關條約》。

條約簽訂的消息傳到國內,國內的反應非常激烈,兩江總督張之洞強烈反對清政府認可這個條約,很多人指責李鴻章賣國自保。

數百名聚集在北京應試的舉子幾次聯名上書朝廷,請求皇帝廢除這個條約,遷都內地,誓與日本戰鬥到底。

清政府最終在日本的持續壓力下,於1895年5月8日交換了《馬關條約》的批准書。

如果當時清政府遷都再戰,結果會怎樣呢?

從軍事角度來講,這樣做已沒多大意義了,最精銳的北洋水師被打殘,完全失去了制海權。

陸上幾乎也已無可戰之兵,這從幾年後,十幾萬清軍連幾萬八國聯軍都擋不住就能看得出來。

甲午戰敗後清政府如果不承認《馬關條約》,遷都再戰結果會怎樣?

不過如果能上下同心,對外宣示遷都再戰的決心,不僅能內振民心,重要的是可以作為對日談判中的籌碼,其碼不會像李鴻章談得那麼艱難。

談就談,不談再打嘛,其實當時日本也不願意深入內地與中國作戰,畢竟國力有限。

可惜,當時的清政府,連唬一下人的勇氣也沒有了。

李鴻章在日本兩手空空,一點籌碼都沒有,若不是被刺傷這一偶發事件,讓日本覺得不好意思,那結果肯定還要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