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滿清不籤《馬關條約》,清朝和日本那個先崩潰?

《馬關條約》是不平等條約裡危害最大的條約之一,中國賠償2億兩,相當於日本一年內國民收入翻了4翻,日本資本主義經濟以此為契機更加迅速發展起來,並進一步擴軍備戰,開始成為遠東的主要戰爭策源地,以至於有了日本長達半個世紀對中國不斷的侵略!

如果滿清不籤《馬關條約》,清朝和日本那個先崩潰?

歷史不容假設,但是如果當初的清朝敢於不籤《馬關條約》,歷史會如何呢?清朝會首先崩潰嗎?還是日本會滅亡?

一場戰爭勝敗的決定因素除了武器優良,還有作戰意志。

武器:清朝的武器實際上比當時的日本都要先進不少。清朝武器大部分採購自西方各國。而日本很多實現了自己生產。清朝水師總噸位也大於日本。但是清軍有個弱點,清朝三大水師,只有北洋水師參戰了(中法海戰報銷了一部分),所有的武器彈藥都減半了,因為有個深宮中的老太太花100萬兩白銀去修了頤和園。

如果滿清不籤《馬關條約》,清朝和日本那個先崩潰?

戰鬥意志:日本經過明治維新革,資本主義就優於清朝的封建社會,國王明治為了打敗清朝一天只吃一頓飯,日軍軍事素養高,整個日本軍民一心,士氣高漲只為打贏龐大的清朝。

反觀清朝,慈禧忙著過60大壽不想打仗,清朝的淮軍,是職業的軍人,拿餉銀混飯吃的。除了水師鄧世昌//左寶貴等浴血奮戰,其他的將領葉志超等毫無戰鬥意志,貪生怕死。這樣的軍隊焉能不敗?

如果滿清不籤《馬關條約》,清朝和日本那個先崩潰?

如果清朝選擇不投降,那麼最先崩潰的可能是日本。

論國家實力,清朝的人口是日本的10倍,面積更是日本的40倍,清朝的財政收入更是日本的五倍有餘。這都是當時清朝的資本。

當時旅順和威海衛的相繼失陷,標誌著日軍通往天津、北京的門戶已經打開。軍事上,清軍已經證明了遠不是日本的對手,日本可以打到北京。

擺在清廷面前的無非兩條路:遷都抗戰或者割地賠款。

當時兩廣總督張之洞、兩江總督劉坤一都是主戰派(翁同龢雖然是主戰派,但卻是無能之輩,誤國誤民),他們主張堅持到底。張之洞提出了“遷都、勤王”的主張:“彼孤軍遠征,糧彈皆靠海運,分兵守則軍勢弱,不守則接濟斷,彼時一敗即不能支。”

如果滿清不籤《馬關條約》,清朝和日本那個先崩潰?

遷都有勝算嗎?

從戰略上說,憑藉國土的廣闊戰略縱深,用空間換時間,和敵人進行持久抗戰,二戰中中國、蘇聯都成功的證明了這一點的可行。抗戰的《論持久戰》就非常精彩。

說白了,遷都抗戰、死扛到底就是拼國力,日本畢竟是個小國,當時清朝和日本的差距並不如抗戰時那麼大,反而清朝有一定優勢。

如果滿清不籤《馬關條約》,清朝和日本那個先崩潰?

反觀日本。物資緊缺,已是強弩之末。

到1895年3月,侵華戰爭已經打了8個月,小小島國的人力、物力、財力已消耗殆盡,甚至連最強硬的主戰派、外務大臣陸奧宗光也不得不承認:“國內海陸軍備殆已空虛,而去年來繼續長期戰鬥之我軍隊人員,軍需固已告缺乏。”

如果滿清不籤《馬關條約》,清朝和日本那個先崩潰?

中國戰場上,侵華的兩路日軍,因為巨大的戰爭消耗都處於休整期。日軍作戰傷亡不大,但因為水土不服,傷亡減員達3萬多人,其中死亡和殘疾就達1.7萬多人。因此,日本巴不得早日議和成功,威逼清朝割地賠款。日本也是在強撐,因為再不停戰,他們會先清朝而倒下。

慈禧和光緒有勇氣遷都和焦土作戰嗎?

答案是明顯的。慈禧不想。

自太平天國起,清朝的統治權威已經淪喪。1860年英法聯軍侵佔北京,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就已經是聽調不聽宣了。擺在滿清統治者眼前的是,如果遷都滿清可能就亡了的困局。7年後的八國聯軍就是明證,面對勤王號令,李鴻章回了句:“這是偽詔,粵不復命!”

如果滿清不籤《馬關條約》,清朝和日本那個先崩潰?

對於苟延殘喘的清廷來說,只有一條路好走:求和。1901年慈禧有言: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

面帶憂慮的李鴻章

公元1895年的一個早晨,一個白髮蒼蒼的老者上路了。他是大清國總理大臣、直隸總督,一等伯爵,他是李鴻章。他的終點將是一個令他終身恥辱的地方---日本馬關。

他帶來了滿清帝國的末日,也帶來了日後中華50年的屈辱。

如果滿清不籤《馬關條約》,清朝和日本那個先崩潰?

一個國家的強大首先是制度的優越,其次,一個有血性有抱負的民族即使貧窮也可以擊敗侵略者,20世紀的中國軍隊就說明了一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