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關條約》日本為什麼割佔臺灣,原因在於臺灣第1巡撫劉銘傳

1895年4月17日,在日本馬關中國清朝政府和日本明治政府簽訂的不平等條約,原名《馬關新約》。條約規定,中國割讓遼東半島(後因三國干涉還遼而未能得逞)、臺灣島及其附屬各島嶼、澎湖列島給日本,賠償日本2億兩白銀。條約也使中國民族危機空前嚴重,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馬關條約》日本為什麼割佔臺灣,原因在於臺灣第1巡撫劉銘傳

日本自身就是島嶼國家,對資源的匱乏深感其痛,為什麼不去搶佔資源豐富的內陸,作為侵華的根據地,卻偏偏執著於臺灣島?讓很多人不得其解。其實,日本之所以熱衷於搶佔臺灣島,都因為當時的一個人——臺灣第一巡撫劉銘傳。

《馬關條約》日本為什麼割佔臺灣,原因在於臺灣第1巡撫劉銘傳

劉銘傳11 歲時,父親病故,母子相依為命,靠販私鹽為生。劉銘傳性情豪爽,同當地青年人相處甚好。年輕時,殺死了當地作惡多端的土豪,而一度被清政府通緝。但也是因為他豪舉讓周邊的熱血青年所擁戴。在太平天國運動的時候,他組織當地的青壯年加入到了李鴻章的“淮軍”麾下,開始了他的戎馬生涯。

《馬關條約》日本為什麼割佔臺灣,原因在於臺灣第1巡撫劉銘傳

在與太平軍的戰鬥中,劉銘傳敏銳地發現,西洋的火槍火炮等武器,在戰鬥中起到的巨大作用。在與太平軍爭奪福山的戰鬥中,淮軍曾一度被太平軍擊潰,但是在外國僱傭軍組成的洋槍隊援助下重新奪回福山。所以,在平息太平天國運動後,由李鴻章提倡的“洋務運動”中,劉銘傳首當其衝地成為洋務派中的支持者。同一些辦洋務和具有改良思想的人士交往中,其思想發生了很大變化,深感要想使國家強大,必須學習西方的先進技術。

《馬關條約》日本為什麼割佔臺灣,原因在於臺灣第1巡撫劉銘傳

1883年,中法戰爭爆發。已解甲歸田,在鄉間隱居多年的劉銘傳憤然而起,認為之前剿滅太平軍的戰鬥都是國人之間的內鬥。而和法國人戰鬥,是捍衛國家不為外敵所侵,才是真正的民族大節。於是重赴沙場,殺敵報國。清政府任命他為督辦臺灣事務大臣,籌備抗法,不久又授福建巡撫,加兵部尚書銜。1884年7月16日,劉銘傳抵達基隆,15天后,戰爭就爆發了。並帶來臺灣軍民取得“淡水大捷”,使法軍無力補充兵源,使法軍處在非常不利的“消耗戰”中。最終,在鎮南關大捷等戰局對中國越來越有利,迫使法國停戰求和,最終取得中法戰爭的勝利。

《馬關條約》日本為什麼割佔臺灣,原因在於臺灣第1巡撫劉銘傳

戰後,清廷任命劉銘傳為首任臺灣省巡撫。劉銘傳深切感受到中國的科技落後,在臺灣任職期間,修建鐵路,開煤礦,創辦電訊,改革郵政,發展航運事業。並開始修建縱貫臺灣南北的鐵路,著名的“縱貫線”。同時,劉銘傳促進臺灣貿易,發展教育事業,促進了臺灣近代工商業的發展,臺灣防務也日益鞏固。臺灣呈現出欣欣向榮的繁榮局面。

《馬關條約》日本為什麼割佔臺灣,原因在於臺灣第1巡撫劉銘傳

也正是因為劉銘傳大量發展現代科學技術,走在了沒落的晚清政府前列。所以,在日本甲午戰爭取得勝利的情況下,極力想霸佔孤懸在海外的臺灣寶島。因為日本也是因為“明治維新”才逐漸走向強大的,他們看到劉銘傳在臺灣的建設,非常符合他們的發展,所以通過戰爭輕而易舉地竊取了劉銘傳的建設成果。


《馬關條約》日本為什麼割佔臺灣,原因在於臺灣第1巡撫劉銘傳

當劉銘傳聽到中日簽訂《馬關條約》,自己苦心經營的臺灣就這樣割給日本,把劉銘傳氣得當時就吐血不已。1896年氣病交加劉銘傳與世長辭。劉銘傳的一生,雖然前半生和國人打內戰,留下了屠常州城等不光彩的歷史,但是在後來抵禦外辱的戰鬥中,卻是我們名副其實的“民族英雄”。

您對劉銘傳是如何看待,歡迎下方評論!本文為碣石散仙原創,歡迎大家交流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