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所知道的《馬關條約》,不過是日本人下的一個賭局

我們所知道的《馬關條約》,不過是日本人下的一個賭局

不管是對於十九世紀末的甲午戰爭還是二十世紀初的日俄戰爭,在還沒有準備好發動侵亞擴張生存戰之前,統帥日本的陸軍部為了達到利益最大化,在歷次和周邊國家進行軍事衝突時所基於的思路都是:

用戰爭加破壞手段撬動幾十倍的籌碼槓桿,把戰爭賭局賭到最大,形成對自己最有利的贏面之後,迅速找人高位接盤,套現離場。

其實脫離政治與戰爭本身,即使是在經濟行為中一方加大槓桿把盤子擴充都不難,而關鍵的困難在於如何讓對方不得不接盤,以及如何抽身逃離餘下的這個爛攤子。

這就好比用融資的手段把股票價格拉昇,直到當大的買家買下所有股份的時候,迅速套現。


我們所知道的《馬關條約》,不過是日本人下的一個賭局


所以對於日本要想辦法盡力去做的就是讓戰爭的對方被迫接下這個迫於無奈,即將“打不下去”的大盤。

那麼如何讓對方迫於無奈地接盤?

就是讓對手相信,如果戰爭繼續,則會承受比戰爭進行下去更加慘重的損失。

這種國家層面上的慘重損失,不是經濟上的貨真價實的賠款,而是讓你給付賠款的可能性都沒有。

對於甲午戰爭中的中日雙方來說,日本就是利用滿清國內日益增長的內部矛盾,煽動你的內亂,讓你自顧不暇。

所以在日俄戰爭的時候,日本派出了王牌間諜明石元二郎,前往俄國極力煽動俄國少數民族和革命黨人遊行、叛亂,激化俄國內部矛盾,使俄國政府焦頭爛額。目的就是讓俄國人知道,如果日俄戰爭繼續,叛亂將會愈發不可收拾,而戰爭又會從外圍拖垮俄國。

日俄海戰中日軍大獲全勝。海戰對日本是決定性的,失去了海軍主導下的制海權,日本的兵員補給就無法再運往“滿洲”,滿洲日本陸團將不戰自潰。

而對俄國來說陸戰才是決定性的,哪怕是波羅的海艦隊全軍覆滅之後,俄國仍有一戰之力。只要西伯利亞鐵路還在運行,俄國的兵員物資就能源源不斷運往遠東,如果沙皇再加籌碼,把歐洲的沙俄精銳調到東線,日俄戰爭鹿死誰手就很難說了。

但是在日本帝國資本主義主導下的反政府遊行、打砸搶燒在沙俄內部叛亂烽起,聖彼得堡及莫斯科的民眾從國內就斷送了俄國繼續作戰的意圖。

即使是好大喜功的沙皇也明白,輸掉了日俄戰爭只是輸掉了一場戰役,而叛亂將直接威脅政權,相比之下遠東的利益就只能放一邊了。

我們所知道的《馬關條約》,不過是日本人下的一個賭局

這就是日本逼迫俄國接盤的方式。

中日甲午戰爭中,日本運用的是同一個博弈方法。

甲午戰爭和日俄戰爭比較相似,只不過在近代影視劇中由於我們更多的被丁汝昌等一批愛國志士的強烈愛國壯舉感染而習慣性的把注意力更多的放到黃海海戰。

但從戰略上來說,北洋艦隊對於清政府高層來說,它只不過是從第二次鴉片戰爭以來,滿清政府洋務派三十年來洋務運動的一個成果象徵。所謂保船避戰也只不過是為了保住以李鴻章為首的洋務派在滿清高層中的政治地位。而真正關係到清朝能不能堅持戰爭的是陸戰。


我們所知道的《馬關條約》,不過是日本人下的一個賭局


但是在朝鮮半島鴨綠江江防戰,清軍屯兵3萬,被日軍2天攻克;旅順城防戰,清軍屯兵1萬3千,日本1天攻克;營口攻防戰,日軍不戰而克。

如果翻來當時日本陸軍部的內政要聞就會發現,傾全國之力打甲午戰爭的日本,自己在經濟上也快支撐不下去了。

日本的人力和物力都是有限的,當時的日本工業建設遠沒有達到二戰初期的水平,鋼產量不足,武器完全需要進口,外匯更是短缺,日俄戰爭完全是一場靠英美銀行借錢而進行的戰爭。

隨著戰爭的進行,本州島糧食大量供應軍隊,從1894年底開始,四國島、九州島等地方的農民也已陸續開始暴動了。


我們所知道的《馬關條約》,不過是日本人下的一個賭局


所以日本在攻克旅順這個港口落腳點後馬上放緩了戰爭步伐,擺出一副想談判而不談判、直接從遼寧山東兩個方向直達北京的樣子。

中國能否接受停戰是日本最擔心的問題,但日本賭的就是,誰先主動支撐不下去,誰還有更多的籌碼。

雖然日本從主觀上不願意推翻清朝清朝,推翻了清朝日本找誰要賠款?誰又能有能力幫日本人收稅?但是在軍事上,卻必須做足了姿態,並做好攻佔瀋陽和北京的準備。

威懾的要義就在於讓敵人相信你的力量,並相信你會使用力量。

日本在這場賭博中也是如此。

日本必須要讓清朝相信他有能力,而且真的會攻打北京和瀋陽。

這就是日本的籌碼。

而清朝的“支撐不下去”,是在政治上,清朝擔心的不是沒錢,不是沒人,而是滿清統治階級會垮臺,這就是當戊戌變法進行到可能蠶食滿清貴族權力的時候,慈禧太后突然大開殺戒的原因所在。

1895年的滿清真正的困局不是外表的強敵林立,而是來自內部異軍突起的資產階級改良派的壯大所帶來的階級威脅。

這其中不僅僅包含著資產階級改良派和地主階級洋務派的尖銳對立,還包涵了各地民族資產階級在政治上對於變法圖強的訴求。

而這種訴求的直接提現,就是搞憲院政治,這是慈禧及貴族頑固派萬萬不能接受的。


我們所知道的《馬關條約》,不過是日本人下的一個賭局


即使是朝鮮半島上的主力清軍來說。他們的成員組成並不是後來所改組的新軍,而是地地道道平定太平天國叛亂的淮軍後裔。


我們所知道的《馬關條約》,不過是日本人下的一個賭局


連當時帝國的精銳陸軍——淮軍都無法抗衡的敵人,如果真的打到了北京城下,滿清的解體將等不到辛亥革命而提前上演。

因此清朝無法繼續進行這場戰爭的根本原因就是他無法像一個民族主義國家一樣把戰爭打到底。

日本賭定滿清會結合本國實力和複雜的矛盾現狀而選擇停戰妥協。賭的就是誰有更多的籌碼,誰能承受更大的風險。

所以清朝只能選擇接盤,接下《馬關條約》的鉅額賠款。《馬關條約》的數額越多,日本撬動的槓桿越大,滿清越覺得自己賺了,拿賠款買統治權和生存權,對於擁有四萬萬稅民的滿清來說,是一筆很值的買賣。


我們所知道的《馬關條約》,不過是日本人下的一個賭局


在戰場之外的這盤棋,日本用心理就取得了完勝。

如果滿清當時調集張之洞駐守南方的三十萬軍隊,狠下心來和日本一站到底,歷史會如何發展?

可惜歷史不容假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