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關條約》簽訂前的暗殺事件


《馬關條約》簽訂前的暗殺事件

《馬關條約》簽訂現場

120年前的今天,即1895年4月17日,李鴻章代表清政府與日本在馬關春帆樓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而在簽訂《馬關條約》前夕,李鴻章遭一日本男子槍擊,面頰受傷。

日本點名要李鴻章談判

1895年結束的甲午一戰,李鴻章苦心經營20年的北洋海軍全軍覆沒。對於李鴻章而言,甲午戰敗是他一生的恥辱,簽訂《馬關條約》更是他一生最大的恥辱。

戰前,李鴻章在1894年6月中旬曾經請俄國和英國駐華公使出面調停中日之爭。但英國人此時正想拉日本製衡沙俄,不願意趟這灘渾水。英國領事曾告訴李鴻章,英國政府請日本與中國共同退兵。但也僅此而已,別無下文。俄國公使喀西尼也告訴李鴻章,沙俄政府會不惜以逼迫的手段壓制日本人。李鴻章信以為真,一心等待俄國人出面,但最終卻不見動靜,導致軍事部署被動和延誤。

仗打到這個份兒上,派員議和已不得不提上議事日程。李鴻章左思右想,覺得如果在日本志得意滿、趾高氣揚之時,派大員貿然前往,恐怕會遭日方奚落。因此,他在給恭親王的信中,提出讓在天津海關工作20餘年的德國人德璀琳前往。

在日本方面,外相陸奧宗光在得知清政府準備派洋人來日本代為商談議和事項之後,馬上與首相伊藤博文進行商議。他們認為,現在還不是與清廷停戰的最佳時機,日本應再次擴大戰果,佔領東三省部分領土,以此來逼迫清政府作出更大的讓步。更何況,中國政府此時派來的是一名洋人,很可能是來打探虛實的,日本政府不得不防。因此,二人商定不見德璀琳,迫使中國政府派出更有資格的代表。

德璀琳碰了一鼻子灰,灰溜溜地回到中國。1895年2月1日,清政府又派張蔭桓和邵友濂二人赴日,到達日本人指定的談判地點廣島。但伊藤博文對二人百般刁難,甚至不允許他們發密電和北京取得聯繫。到達日本的第二天,雙方互換國書。伊藤博文發現張蔭桓和邵友濂所攜帶的國書文字中有“一切事件,電達總理衙門轉奏裁決”字樣,遂認定二人授權不足,與國際談判的慣例不符,於是拒絕與他們談判。張蔭桓和邵友濂急忙寫信給陸奧宗光,申明光緒皇帝的確向他們授予了議和全權。日本方面依然不依不饒,甚至駁回了張蔭桓和邵友濂發電報給國內修改國書文字的請求,還藉口說廣島是日本軍事重鎮,不許閒雜人員逗留,將張蔭桓和邵友濂趕到了長崎。

就在張蔭桓和邵友濂被日本政府拒絕的當天,伊藤博文與使團隨員伍廷芳進行了一次談話。伊藤博文問伍廷芳:“你方為什麼不派遣重臣來呢?請問恭親王為什麼不能來敝國?”伍廷芳答道:“恭親王位高權重,無法走開。”“那麼李鴻章中堂大人可以主持議和,貴國怎麼不派他來?”伍廷芳隨之反問:“我今天是和您閒談,如果李中堂奉命前來議和,貴國願意訂約嗎?”伊藤博文自然能夠聽出伍廷芳的弦外之音,回答道:“如果中堂前來,我國自然樂意接待,但是也還是要有符合國際慣例的敕書,必須要有全權。”伍廷芳又問:“那麼中堂也要來廣島嗎?”伊藤未置可否。

就在這次談話前後,日軍取得威海衛戰役的勝利,北洋海軍全軍覆沒。清政府失去了與日本人討價還價的最後籌碼,沒有別的辦法,只好派李鴻章前往日本議和。

李鴻章不想做“賣國賊”

1895年2月22日,李鴻章奉旨進京。此時,日本人再次向清政府表示,他們不僅要清政府賠款和承認朝鮮獨立,而且要求割地!此時,不管是慈禧、光緒還是滿朝文武,誰都不願意背上這個遺臭萬年的罪名,李鴻章自然也不願意。經辦外交多年,李鴻章早嘗夠了“賣國賊”的滋味,所以,他一定要得到清政府的全權授權,才肯出使日本。

進京次日,光緒帝在乾清宮召見了李鴻章。圍繞是否割地問題,朝堂上爭執不下,亂作一團。李鴻章表示,不能夠承擔割地的責任,更何況連日本人要的賠款現在都無法湊齊。光緒帝的老師翁同龢等人也說,寧可多賠款,也不可割地一寸。以恭親王為首的一干大臣則認為,如果不答應割地,日本人恐怕不會與清廷議和。現在情形危急,日本軍隊的鋒芒已指向北京。為保京師無恙,就只能順從日本人的心願。

為了尋求背後支持,李鴻章再次奔走於各國使館,希望能得到列強的支持。只可惜此時各國要麼已與日本沆瀣一氣,要麼暗中打著自己的“小九九”,準備中日議和開始後坐收漁翁之利。李鴻章的求助行動毫無收穫。

3月4日,光緒帝正式發出了全權證書,宣佈李鴻章為頭等全權大臣,予以署名畫押之全權。13日,李鴻章等人乘坐德輪“禮裕”、“公義”號,懸掛“中國頭等議和大臣”旗幟,啟程直奔日本馬關。

春帆樓上唇槍舌劍

馬關議和之地春帆樓,本是日本醫生藤野玄洋於1862年開辦的診所。1895年3月20日午後2時半,李鴻章一行登上春帆樓。伊藤博文為談判頒佈了四條命令:一是除談判人員外,不論何人有何事,一概不得踏入會場;二是各報的報道必須要經過新聞檢查後方可付印;三是除官廳外,任何人不得攜帶凶器;四是各客寓旅客出入,均必須由官廳稽查。此外,伊藤博文還特別宣佈:清政府議和專使的密碼密電,均可拍發,公私函牘概不檢查。從表面看去,好像日本人對李鴻章非常客氣,其實,日本人在甲午戰爭前已成功破譯了清政府的密碼,中國使團與中樞往來的電文日本人一覽無餘。

3月21日,在與李鴻章的首次談判中,伊藤博文向李鴻章提出的停戰條件是:日軍佔領大沽、天津、山海關一線所有城池和堡壘,駐紮在上述地區的清朝軍隊要將一切軍需用品交與日本軍隊,天津至山海關的鐵路也要由日本軍官管理,停戰期間日本軍隊的一切駐紮費用開支要由清政府負擔等等。這個停戰條件是清政府萬萬不會答應的。但如果這一停戰條件被清政府駁回,日本正好就此再戰。尤其狡猾的是,伊藤博文此時隱藏起了覬覦我臺灣的企圖,向李鴻章隱瞞了日軍正向臺灣開進的事實,企圖在日軍佔領臺灣成為既成事實後再逼李鴻章就範。

春帆樓上,中日兩國唇槍舌劍,談判僵持不下。

李鴻章遇刺改變談判進程

3月24日下午4時,中日第三次談判結束後,滿懷心事的李鴻章步出春帆樓,乘轎返回驛館。誰知,就在李鴻章的轎子快到達驛館時,人群中突然躥出一名日本男子,照定李鴻章就是一槍。李鴻章左頰中彈,血染官服,當場昏厥過去。一時間,現場大亂,行人四處逃竄,行刺者趁亂躲入人群溜之大吉。

李鴻章的隨員們趕快將其抬回驛館,由隨行的醫生馬上進行急救。幸好子彈沒有擊中要害,過後不久,李鴻章就甦醒過來。

行刺事件發生後,馬關警方很快抓到了兇手。經審訊,此人名叫小山六之助,21歲,是日本右翼團體“神刀館”的成員。他不希望中日停戰,更不願意看到中日議和,一心希望將戰爭進行下去,所以決定刺殺李鴻章。小山六之助的想法與日本政府此時的意圖大相徑庭。日本政府本來擬就的談判方略是借戰爭逼迫清政府簽訂不平等條約,然後見好就收。此時的伊藤博文最擔心的就是有什麼把柄落在列強手中,讓一直虎視眈眈的西洋各國從中干涉,坐收漁翁之利。小山六之助的行為恰恰無異於授人以柄。難怪伊藤博文聞訊後氣急敗壞地發怒道:這一事件的發生比戰場上一兩個師團的潰敗還要嚴重!

李鴻章遇刺的第二天,清政府給李鴻章來電,除慰問傷勢之外,還指示應趁“彼正理曲之時,李鴻章據禮與爭,或不至終秘不與。”當時,如果李鴻章就勢回國,再慫恿列強進行干涉,也許《馬關條約》的內容就不會是後來那個樣子。可是被列強與日本欺負得沒脾氣的清政府只是擔心如果不及早結束談判,在華日軍將會繼續製造戰端,危及京師安全。

28日,當伊藤博文再次來到李鴻章的驛所,告之日本天皇已下令停戰時,李鴻章不禁喜出望外。他沒有想到,幾天來在談判桌上口乾舌燥沒能取得的戰果,竟然會因為自己的遇刺而峰迴路轉。3月30日,中日停戰條約簽字。

1895年4月17日,李鴻章與日本代表簽訂了喪權辱國的中日《馬關條約》。(來源|人民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