啃下“硬骨頭”,這些江蘇經驗叫響全國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江蘇推進重大改革措施落地落實,改革成效受到黨中央、國務院肯定,諸多創新舉措在全國推廣。江蘇人民群眾既積極投身改革,也享受著改革紅利,獲得感、幸福感極大提升。新華日報近日推出“全面深化改革在江蘇”專欄,報道江蘇貫徹落實中央重大決策部署,堅定不移深化改革的生動實踐、喜人成果。

啃下“硬骨头”,这些江苏经验叫响全国

(新華日報2019年10月22日頭版)

作為全國省級綜合醫改試點省份之一

破解“看病難、看病貴”

醫療衛生體制改革事關民生福祉,也是民心所向。作為全國率先進行省級綜合醫改試點省份之一,江蘇省圍繞解決“看病難、看病貴”問題,以敢啃“硬骨頭”的勇氣,革新治理體系,在不斷提升群眾獲得感的同時創造多項“江蘇經驗”。

打通異地就醫結算“堵點”

經過20多年醫保改革,江蘇建立起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覆蓋城鄉各類人群、制度架構基本健全、待遇水平穩步增長的醫療保障體系。截至今年8月底,江蘇省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7810.08萬人,參保率達97.8%,高於全國平均水平2個百分點以上。

基本實現“人人參保”後,暢通異地就醫結算,解決看病報銷難成為醫改重點攻克的難題。為了讓參保人員“少跑腿、少墊資”,江蘇省在實現省內跨市異地就醫直接結算的基礎上,2017年作為國內首批跨省異地就醫直接結算試點省份,率先實現與全國各兄弟省市異地就醫住院費用的直接結算。這一惠民政策有效解決異地安置退休人員、異地長期居住人員、常駐異地工作人員和異地轉診人員異地看病報銷難題。

跨地區異地安置退休人員住院費用直接結算的難題解決後,江蘇省又嘗試將佔就診人次數95%以上的門診納入區域異地直接結算。去年9月,長三角地區在國內率先試點異地門診費用直接結算,徐州、鹽城等8市成為首批試點城市。截至今年6月,江蘇所有設區市都已實現與上海門診費用的雙向直接結算。

隨著異地就醫的便利,異地就醫人數也呈爆發式增長。江蘇省醫保局數據顯示,截至今年9月末,江蘇省跨省異地就醫備案人數達28.97萬人,跨省聯網定點機構數量達3109家,數量居全國第一。今年前9月,江蘇省實現雙向跨省異地住院醫療費用直接結算22.58萬人次,費用總額55.11億元,分別同比增長153.42%、166.1%。

擠耗材價格水分,取消藥品加成

10月中旬,南京江寧東山街道的周立因為反覆胸悶、胸痛在省人民醫院做了心臟支架植入微創手術。出院結算時他發現自己使用的進口品牌價格降了好多。“我植入4枚支架,原來一枚12100元,現在是6760元,價格幾乎攔腰砍,一次手術省了2萬多元。”

周立看病負擔的減輕,源於今年7月31日江蘇在國內率先開啟的高值醫用耗材降價談判。經過一天的艱苦談判,6種心臟介入支架、25種雙腔起搏器平均降幅分別達51.01%、15.86%。

今年10月起,參與談判的江蘇省人民醫院、蘇北醫院等江蘇55家三級公立醫院執行談判後價格,將降價實惠直接讓利給患者。據測算,此舉全年可為患者節約資金5億元。江蘇的創新舉措贏得患者的讚譽,也得到中紀委、中央主題教育專項整治督導組的肯定。

早在2012年,江蘇縣級公立醫院就已實行藥品零差率。在此基礎上,2015年城市所有公立醫院藥品均實行藥品零差率,徹底打破“以藥養醫”舊機制。江蘇省醫保局成立後,進一步落實國家組織的藥品集中採購和擴大試點使用範圍工作。去年江蘇省公立醫療機構25種藥品採購金額44.94億元,擴大試點使用範圍後預計25種藥品平均降幅可達59%,藥品費用由44.94億元壓縮到18.4億元。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要建立符合醫療衛生行業特點的人事薪酬制度。在綜合推進醫改試點進程中,江蘇率先探索,努力“破冰”。

2015年8月,江蘇省人社廳等部門出臺《關於深化我省先行先試地區公立醫院薪酬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明確提高績效工資總量調控水平、強化績效考核、擴大單位內部分配自主權、建立績效工資總量動態增長機制、支持醫師開展多點執業、試行院長績效工資年薪制、鼓勵醫療衛生高層次科技人才創新等7項新舉措,在南京等6個市縣試點後,醫務人員的績效工資水平普遍提高。在充分總結評估試點地區經驗的基礎上,江蘇2017年在全省啟動公立醫院薪酬制度改革,通過合理確定薪酬總量、優化薪酬結構和分配機制等舉措,初步建立符合醫療衛生行業特點的薪酬分配製度。

江蘇省人社廳相關部門負責人表示,公立醫院薪酬制度改革不是簡單給醫護人員漲工資,而是著力在做大和分好“蛋糕”上做文章。在做大“蛋糕”上,按照“兩個允許”的總體原則要求,綜合考慮單位公益屬性、行業特點、國家“破除逐利機制”要求以及調控不同地區、不同類型醫院工資收入差距等多方面因素,突破同類事業單位績效工資總量調控水平,同時建立績效工資總量動態增長機制,實現工資穩步增長。在分好“蛋糕”上,放開獎勵性績效工資佔比,績效工資可全部由公立醫院自主分配,允許靈活設置績效工資項目,以充分體現行業特點,明確提出公立醫院在內部分配時要保障醫生績效工資水平明顯高於本單位人均水平,真正做到多勞多得、優績優酬。

江蘇還創新工資分配形式。通過試行院長績效工資年薪制,允許對高層次創新人才、引進的海外高層次衛技人才採取年薪制、協議工資制等多種分配形式自主確定其薪酬水平,以及支持醫師開展多點執業,其所獲服務報酬可不計入單位績效工資總量等,著力體現高層次人才等知識和技術勞務價值。

啃下“硬骨头”,这些江苏经验叫响全国

(新華日報2019年10月23日頭版)

“甩掉緊箍咒”“吃下定心丸”

“科技改革30條”賦能創新創業

江蘇省委省政府去年8月出臺《關於深化科技體制機制改革推動高質量發展若干政策》,提出“科技改革30條”,下決心動真格破除體制機制障礙,其中近八成政策在全國具有一定的突破性。改革實施一年多來,大批科技人才收到創新“糧草”、科研“禮包”,最終轉換成江蘇科技發展的累累碩果。江蘇省全社會研發投入佔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2.7%;在創新產出方面,全國15.1%的領跑技術分佈在江蘇……這一組最新數據成為江蘇科技高質量發展的生動“註腳”。

讓科研人員放開手腳搞科研

項目負責人制“取代”校長、院長簽字,經費自主權進一步下放,成為“科技改革30條”一大亮點。近期,江蘇推動高校院所建立委託財務辦理機制,南京理工大學專門成立科研經費個性化服務小組;南京工業大學等單位推進科研財務管理外包工作,聘請專業會計事務所協助科研財務管理。

“我們堅持試點先行、率先突破,選擇13家單位開展省級科研經費和項目管理改革試點。”江蘇省科技廳廳長王秦表示,改革以推進綜合預算、綜合管理和綜合評價為重點,深入實施“17+5”改革試點舉措,賦予其更大的科研自主權和人財物支配權,加快推動科研管理從重數量向重質量轉變、從重過程向重結果轉變、從重當前向重長遠轉變。

從近期調研情況看,高校院所普遍制定出臺相應的實施細則或具體落實辦法,不少科研人員用“吃下定心丸”“甩掉緊箍咒”來形容政策帶來的影響。“以前科研項目管理中間環節太多,科研人員天天填表。”南京大學科學技術處處長秦猛教授表示,科研教師的獲得感正一步步實現,比如在重點研發計劃方面,項目檢查、財務檢查、審計等環節實現合併和同步,南大承擔國家重要項目的課題組,均配備科研財務助理,讓科研人員專心謀創新。

上半年,江蘇省高校院所技術合同登記6092項,同比增長91.27%。其中,高校技術合同登記數增幅225.4%;高校院所技術合同成交額48.59億元,其中,科研機構技術合同成交額增長11倍,科技政策效果初顯。

目前,江蘇省市屬高校院所普遍制訂橫向科研項目管理辦法,實行有別於財政科研經費的分類管理方式。例如,常州工學院不收取橫向項目管理費,經費按合同約定使用,剩餘經費由項目負責人統一支配;徐州工程學院對橫向科研項目支出的食宿費、交通費實行定額控制。“在打破科研管理機制瓶頸、提高經費使用自主權等方面,江蘇率先給出良策。”南京理工大學發展規劃處處長、江蘇省蘇科創新戰略研究院副院長戚湧表示。

打通成果轉化“腸梗阻”

江蘇省科技廳啟動省前沿引領技術基礎研究專項,探索重大基礎研究項目組織新模式。高校加大基礎研究方面的投入力度,通過設立校內課題或從學校科研經費中統籌安排等方式,給予青年教師科研“第一桶金”,讓他們安心起步。

“科研工作幹得好,年底自然就會獲得與之匹配的經費支持,不限制使用方式,甚至直接作為工資、獎金髮放給科研人員。”江蘇省產業技術研究院國內合作部副主任莊韋介紹,除了經費支持和使用方式更加靈活多樣,改革還體現在功能定位、組織體系、體制機制上。目前,江蘇省產研院面向全球遴選90多位一流領軍人才擔任“項目經理”,在江蘇省佈局建設25個新建研究所,在提出研發課題、決定經費分配、經營等方面被賦予更大自主權。

圍繞成果轉化,江蘇對在省內轉化成果的收益獎勵比例提至70%;

對企業研發轉化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科技成果,由省成果轉化資金給予同等力度支持。

“與江蘇科技新政相配套,我們給予科研人員更大力度的扶持。”蘇交科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凌晨介紹說,集團圍繞人才培養、研發投入和經費使用,不斷提高科研人員創新積極性,去年公司研發費用突破1.2億元,佔銷售收入比例一直穩定在5%左右,公司還制定不同層次的創新獎勵政策,形成系統科技獎項管理辦法。

打造引才“強磁場”

發展是第一要務,人才是第一資源。在培養人才方面,作為科技體制改革“試驗田”的江蘇省產業技術研究院,結合江蘇產業發展對人才的需求及專業研究所自身發展的需要和能力,全面啟動集萃研究生聯合培養計劃,重點對接國內“雙一流”理工科高校,為專業研究所可持續發展提供人才支撐和技術支持。

“通過在各合作高校院所設立集萃獎學金,實施雙導師制,鼓勵優秀在校研究生申請集萃研究生計劃,優先支持集萃研究生畢業後到專業研究所就業創業。”江蘇省產業技術研究院院長劉慶介紹,該院已與江蘇省教育廳簽訂全面合作協議,合力打造以人才培養為核心的創新共同體;與東南大學、蘭州大學、大連理工大學、四川大學等簽署合作協議,開展首批集萃研究生聯合培養。

在用人方面,不少高校在核定的崗位總量中,按照崗位結構比例和崗位標準,實現自主評聘教師的專業技術職務,自主確定崗位結構比例和崗位標準。在進人方面,江蘇省環科院通過直接考核方式,一次性引進4名博士;在創業方面,常州工學院專門成立創新創業學院,推進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深度融合,強化創業實訓實踐,有的初創公司收入超過千萬。從今年科研院所申報江蘇省“雙創計劃”數量看,2019年博士類(世界名校類)、團隊類均實現大幅增長,增幅分別達167%、22%。

“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快‘科技改革30條’落實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不僅要看政策制定的‘最先一公里’,更要抓政策落實的‘臨門一腳’,抓實抓細、抓常抓長。”江蘇省科技廳相關負責人表示,將進一步探索開展政策評估,委託第三方機構對科技創新政策實施的影響、效果進行度量、分析和評價,總結好的做法,找準存在的問題,為進一步完善政策舉措、營造良好的創新生態提供參考依據。

啃下“硬骨头”,这些江苏经验叫响全国

(新華日報2019年10月26日頭版)

武進全面推開農村土地制度改革三項試點

土地升值,農民飯碗端得更牢

新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近日公佈,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被寫入法律。“武進改革”中的入市程序和方式,被吸收進法律條款。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建立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完善主要由市場決定價格的機制。2016年,常州市武進區作為全國33個試點地區之一,啟動土地徵收制度改革、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和宅基地制度改革三項試點。

經過四年多探索,全國農村土地制度改革三項試點已在武進全面制度化推開。截至目前,武進集體建設用地入市面積佔全國33個試點地區入市面積的78%,為全國建立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提供“武進樣本”。

城鄉“一體化”

同權同價喚醒沉睡資源

秋色漸濃,江蘇雷利電機新廠區募投項目——家電智能化組件車間土建工程已完成。企業總經理華榮偉介紹,這個項目總投資2.1億元,每年能生產2000多萬臺PM電機。

企業發展邁入快車道,得益於武進推行的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新政。2017年6月2日,江蘇雷利電機有限公司在深交所上市,成為全國首家以出讓方式取得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使用權,並實現滬深A股IPO上市的企業,實現了集體建設用地與國有建設用地在資本市場上的“同權同價”。

外企也在這片熱土上實現破冰。同年9月,巴西WEG公司旗下的常州新亞電機有限公司競得洛陽鎮一宗4萬多平方米的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該地塊將用於高效變頻電機生產線建設,新亞公司也成為全國第一家競得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的外資企業。

武進是“蘇南模式”發祥地之一,鄉鎮企業是區域經濟發展重要支撐。然而集體土地只有佔有、使用權利,收益、處分權利缺失,鄉鎮企業頭戴“緊箍”,要發展,用地緊張,股改上市、兼併重組、抵押融資重重受阻。

作為江蘇省唯一、全國33個農村土地制度改革三項試點地區之一,武進允許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可上市交易、可抵押轉讓。

試點期間,武進經過反覆調研和全面論證,相繼出臺《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管理辦法》《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使用權網上交易規則》等八項配套政策,建立了完整的制度體系。按照中央有關精神進行了一系列的頂層設計,如制定了城鄉一體化全覆蓋基準地價體系和集體與國有建設用地統一的交易規則,開發了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使用權網上交易平臺,與江蘇省國有建設用地網上交易系統同網運行、同網競價、同網交易,實現了城鄉土地平等入市、公平競爭;規範了集體決策程序,村集體所有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重大事項,由股東或村民代表會議討論形成決議後,委託鎮集體開展入市工作。

沉睡的資源在改革中激發活力。自推出改革以來,武進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有償使用合同簽訂率達96%,入市總量突破1萬宗、面積9.26萬畝,交易總金額達117.78億元。

規劃“一張圖”

碎片用地“顆粒歸倉”

武進嘉澤鎮躍進村,施行土地規劃、城鄉規劃、建築設計、歷史文化、生態環境等“多規合一”,53.08畝的農民自建區——花都馨苑二期項目已拔地而起,優美的小區環境和便利的公共設施配套,實現農村“戶有所居”到“戶有宜居”,村民們個個樂開花。

著重破解村莊規劃、農戶資格權界定、審批管理、有償使用和退出等問題,武進已成為全國首個完成全域全覆蓋“多規合一”村土地利用規劃編制及驗收的地區。躍進村聯同橫林鎮餘巷村共同入選中國土地學會“第一屆全國鄉村規劃優秀案例”。

探索中,武進在村級層面實現經濟社會發展、土地利用、村莊建設、環境整治的“一個規劃、一本藍圖”,為調整優化村莊用地佈局、引導土地要素合理配置、農村一二三產融合發展、民生基礎設施建設和提升農村人居環境提供清晰明確、有可操作性的路線圖、施工圖和時間表。同時結合美麗鄉村、特色田園鄉村和生態文明建設,武進在鄉村規劃區探索實行點狀或帶狀佈局多個地塊組合開發,用於支持鄉村旅遊、現代觀光農業等商業設施建設。

武進創新集成“政策工具箱”,全面推進農村土地精細化綜合整治,農村碎片化的建設用地和農用地實現“顆粒歸倉”的規模化、高效化、精細化利用;健全完善“六統一”的城鄉建設用地市場,全面推動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全類型入市,全面實施農村房地一體化的不動產權籍調查和登記頒證工作,充分顯化土地市場價值,釋放土地權能;全面推進宅基地資格權認定,積極探索多類型、多方式的“三權分置”試點。全面推進“六位一體”徵地多元化保障機制,讓廣大被徵地農民有更多獲得感。

全國農村土地制度改革試點工作督察組表示,武進區的改革在建立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上邁出了實質性步伐,並且“形成了可推廣的成果,為修改和完善相關法律提供了支撐”。

改革“一盤棋”

農民主體“還權賦能”

武進區洛陽鎮湯墅村村民朱福興是村裡的“雙料股東”。漢凌集團改制時曾投入5.6萬元成了企業小股東,每年享受企業分紅;作為湯墅村村民,他是村集體經濟組織的股東,每年能享受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帶來的利益分配。

此前,武進區洛陽鎮湯墅村把一宗6500平方米的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以租賃方式入市。這宗地被江蘇漢凌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拿到,連同土地上的廠房等,每年租金80萬元。據統計,湯墅村這宗地入市後共讓1200多名村民得益。

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最大的焦點是利益分配。從區、鎮兩級政府到村、村民小組,乃至農民,各方關注“蛋糕”怎麼切。武進明確建立“兩確保、一增強”為核心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機制,確保政府通過收益調節金與稅收收入保持基本一致,確保農民入市中取得的直接性補償收益與土地徵收保持基本一致,增值收益主要留給鎮、村集體增強集體經濟,由鎮集體通過生態補償方式統籌各村發展,由村集體通過股份分紅實現可持續的二次分配。

變土地資源為資產,讓曾創造輝煌的土地再次釋放活力,賦予農民更多權益。武進區三塊地試點辦負責人王鐵成介紹,已入市的10220宗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分佈在259個行政村。改革前,這些地有的被出租,有的被閒置,總體收益不高。改革後,僅出讓入市一項,相關村就獲得40.48億元收入,惠及農民67.5萬人。若將全區的存量集體建設用地全部入市,將喚醒600億元沉睡資產。

“一方面,國有土地供不應求、地價連年上漲;另一方面,同樣區位的農村集體土地卻因價值無法評估等原因無法‘激活’。城市‘反哺’農村,不能一味只靠‘輸血’。”常州市副市長、武進區委書記李林表示,武進三塊地喚醒了“沉睡”的資源,讓農村用自有資產實現“造血”,集體土地資產價值得以顯化,集體經濟規模得到壯大,這對彌合城鄉發展鴻溝有著重要的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