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了甲狀腺癌,需要做全身檢查嗎?什麼時候應該做?包括哪些檢查

甲狀腺癌是一種常見的甲狀腺疾病,得了甲狀腺癌,除了需要做甲狀腺功能、超聲等檢查外,有必要做全身檢查嗎?

一定要做全身檢查嗎?

確診甲狀腺癌的同時,醫生會評估轉移風險,並決定是否需要做徹底的全身檢查來明確轉移情況。

通常,甲狀腺癌進展很慢,最常見的轉移部位是頸部淋巴結,遠一點可以轉移到縱隔淋巴結,真正的遠處轉移較少見。一旦發生,最常見的部位是肺和骨,偶爾轉移到腦、腎上腺等器官。

因此,頸部淋巴結是常規需要仔細排查的。如果醫生判斷遠處轉移風險較低,就沒必要做全身檢查,臨床上大多數患者都屬於這一類。但一些轉移風險較高的患者,醫生可能建議做全身檢查,這對於選擇手術和綜合治療的方案非常重要。

得了甲狀腺癌,需要做全身檢查嗎?什麼時候應該做?包括哪些檢查

哪些情況下需要做全身檢查?

具有以下幾種情況時,轉移風險較高:

•病理類型惡性程度較高,比如低分化或未分化癌、髓樣癌等;特殊的病理類型,如鱗癌、淋巴瘤等

•原發灶和頸部淋巴結轉移嚴重

•出現轉移灶症狀,如骨痛等

得了甲狀腺癌,需要做全身檢查嗎?什麼時候應該做?包括哪些檢查

可能需要做哪些檢查?

目前,尋找遠處轉移的常用手段主要有三大類:影像學、病理學和腫瘤標誌物檢查。

影像學檢查:

•B超:檢查頸部、體表和腹部器官

•CT:尋找肺和骨轉移,可能用得到

胸部增強CT檢查可以用於檢測肺轉移情況。如果發現兩肺多發或瀰漫性粟粒狀、結節狀病灶,大小不一、多數為圓形或類圓形,排除了其他肺部疾病或其他腫瘤轉移之後,醫生可能考慮甲狀腺癌肺轉移。

可疑部位的CT檢查還可以評估骨轉移情況。

•MRI(磁共振成像):適於檢查腦轉移和骨轉移(如胸椎、腰椎等)

•骨掃描:適於評估全身骨轉移

它靈敏度強,但可能出現“假陽性”(提示有病灶,但實際並非癌轉移灶),因此,即使結果為陽性,仍需藉助CT或MRI來明確診斷。

•核素顯像:適於追蹤分化型甲狀腺癌,甲狀腺全切術後的殘留、復發與轉移病灶

最常用的是放射性碘131(I-131)顯像。

分化型甲狀腺癌(乳頭狀癌和濾泡狀癌)可以攝取碘,用放射性碘做全身顯像,就可以追蹤術後殘留、復發和轉移病灶。

不過,正常的甲狀腺組織也具有攝碘功能,因此這一檢查僅適用於全甲狀腺切除術後的患者,避免干擾。

另外,有些甲狀腺癌會發生變異而失去了攝取碘的功能,因此,即使顯像結果為陰性,也不能完全排除轉移可能。

•PET-CT:適於全面探測全身轉移

尤其適用於惡性程度較高的甲狀腺癌,可以用於術前評估腫瘤全身轉移情況,幫助醫生制定綜合治療方案。

另外,PET-CT還可以用於甲狀腺癌、特別是不攝取碘的癌治療後的評估與監測。

得了甲狀腺癌,需要做全身檢查嗎?什麼時候應該做?包括哪些檢查

病理學檢查

臨床及影像學檢查懷疑的轉移灶,可以通過穿刺或其他手段,取到組織做病理檢查,最終確診。

例如,對於可疑的肺部結節,醫生可以在CT引導下穿刺取結節組織,根據病理結果,就可以明確結節的性質,以指導治療。

得了甲狀腺癌,需要做全身檢查嗎?什麼時候應該做?包括哪些檢查

腫瘤標誌物

做了全甲狀腺切除的分化型癌患者,動態檢測血清 Tg(甲狀腺球蛋白,英文全稱為 thyroglobulin)水平,有助於評估腫瘤復發情況。一旦Tg出現動態升高,提示可能出現轉移或復發。

甲狀腺髓樣癌患者,如果術後血清CT(降鈣素,英文全稱為 calcitonin)水平動態升高,也提示腫瘤可能轉移、復發了。

請您理解,醫生並不能單憑這幾個血液指標的升高就確診甲狀腺癌轉移或復發。明確診斷仍需依靠影像學和病理檢查。

得了甲狀腺癌,需要做全身檢查嗎?什麼時候應該做?包括哪些檢查

小結

整體上,甲狀腺癌發生遠處轉移的幾率不大,多數患者不需要進行全身檢查。醫生評估轉移風險較高、或臨床症狀提示可能有遠處轉移的患者,可以做影像學檢查;分化型癌、全甲狀腺切除術後患者,可以通過核素顯像評估全身的腫瘤殘留和轉移情況。腫瘤標誌物也可以參考。最終需要病理學檢查確診。

注:文章轉載!僅用於醫學科普知識分享!

文章原標題:得了甲狀腺癌,需要做全身檢查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