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人的外表是儒家,內心永遠是莊子

現當代著名哲學家李澤厚曾經說過一句話:“中國文人的外表是儒家,內心永遠是莊子。可想而知這位先秦諸子百家中誕生的一朵奇葩無疑影響了後世的中國文人,先秦諸子百家都是在探求真理,但是在儒墨道各家及後學支脈中,莊子明顯地不同於其他諸子,甚至於不同於老子。老子學說中有鮮明的政治傾向和政治目的。莊子雖然也有自己的社會觀、人生觀,但他的中心卻是形而上學的、純粹抽象思辨的哲學本體論,而非具體某種政治主張。莊子對於中國古代文化的最重要貢獻,也正是在於他對於抽象思辨的哲學本體論的獨到關注。

中國文人的外表是儒家,內心永遠是莊子


“寵辱不驚,閒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雲捲雲舒。”逍遙於庭前賞花開花落,逍遙於閒看天外雲捲雲舒,莊子的“逍遙處世”之說最為矚目,莊子的學說像是一把流沙無法讓後人緊緊握在手心,正如他的逍遙姿態一般。儒學在孔子之後,尤其是在“罷黜百家”之後,孔、孟、荀雖不盡同卻能源遠流長,後世對其的不理解或加以改造。在中國古代無人能對莊子核心內容的形而上學本體論予以發明、發展。戰國時期的形而上學的莊子是真實的存在的,但莊子的後世繼承卻是一條虛線。後世道教繼承道家學說,經魏晉南北朝的演變,老莊學派取代黃老學派成為道家思想的主流。對於莊子在中國文學史和思想史上的重要貢獻,封建帝王尤為重視,莊子其人並被神化,奉為神靈。唐玄宗天寶元二月封“南華真人”,後人即稱之為“南華真人”,被道教隱宗妙真道奉為開宗祖師,視其為太乙救苦天尊的化身。宋徽宗時被封為“微妙元通真君”。所著《莊子》一書也被詔稱為《南華真經》。其文章具有濃厚的浪漫色彩,對後世文學有深遠影響。

中國文人的外表是儒家,內心永遠是莊子


莊子的思想是玄妙的,濠梁之辯中的莊子與好友爭辯魚是否快樂,莊周夢蝶中的莊子疑惑是蝴蝶夢見自己還是自己夢見蝴蝶,這些故事典故都是我們耳熟能詳的,他的思想就猶如浩瀚的宇宙中的黑洞一樣那麼神秘,讓人想一探究竟又望而卻步,他對於政治、文學、哲學、遊世等領域提出自己獨到的見解,其中最讓文人津津樂道的就是他的哲學思想,莊子在哲學上,繼承發展了老子的思想,認為“道”是客觀真實的存在,把“道”視為宇宙萬物的本源。大道的真髓、精華用以修身,它的餘緒用以治理國家,它的糟粕用以教化天下。又說:不要為了人工而毀滅天然,不要為了世故去毀滅性命,不要為了貪得去身殉名利,謹守天道而不離失,這就是返璞歸真。他繼承和發展老子“道法自然”的觀點,強調事物的自生自化,否認有神的主宰。提出“通天下一氣耳”和“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他的思想包含著樸素辨證法因素。他認為“道”是無界限差別的。他看到一切事物都處在“無動而不變,無時而不移”中,卻忽視了事物質的穩定性和差別性,認為“天下莫大於秋毫之末,而泰山為小;莫壽乎殤子,而彭祖為夭”,他認為,天人之間、物我之間、生死之間以至萬物,只存在著無條件的同一,即絕對的“齊”;主張齊物我、齊是非、齊生死、齊貴賤,幻想一種“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的主觀精神境界,安時處順,逍遙自得,而學“道”的最後歸宿,也唯有泯除一切差異,從“有待”進入“無待”。在思辯方法上,把相對主義絕對化,轉向神秘的詭辯主義。

中國文人的外表是儒家,內心永遠是莊子


莊子的核心思想當屬遊世。遊世思想的內涵相當複雜。莊子一方面是以故意的玩世不恭態度,另一方面,莊子又認為在這樣黑暗的存在背景中,隱者傳統意義的個人出路是根本不可能的。所以,莊子乾脆把一種故意不肯負責任的遊戲態度貫徹到底,不僅遊戲地對待現實世界,而且遊戲地對待個人生死,。在莊子遊世思想中實際上隱含著一個新的主題,這就是以帶有自嘲意味的自我放逐心情,來與一個黑暗的世界對抗。這裡的對抗不是正面反抗,而是擺出一切皆不在乎的姿態,直視黑暗世界任何可能的惡意擺佈,並且以對這種惡意擺佈的戲謔的歡迎,表達對這個黑暗世界的嘲諷。兩種主題都是真實的,可是相比之下,以徹底的戲弄姿態對抗和嘲諷的主題,更深刻地表達了莊子對人在天地之間無路可走這一絕望處境所作的回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