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種鬆透身心的法要和竅門,作為練太極拳者,學練太極拳前必知

(這一篇是我原創的文章,不過,以前發表在專業媒體中,這些年,很多自媒體都未經本人允許給發佈過。本次,屬於作者直接在自媒體中發佈。)

六種松透身心的法要和竅門,作為練太極拳者,學練太極拳前必知

入門引路,口傳心授至為關鍵

松透身心的功夫,在中國傳統武學中幾乎是所有門派的共識。少林功夫的松功是少林童子功、易筋經等;武當派宗風傳承的松功有小煉形、玉環樁等;峨嵋派影響很大的松功是峨嵋派、臟腑小煉形等;形意拳特別強調明勁、暗勁、化勁的訓練,這三種勁實際也是讓松透周身的,比如,形意拳名家李存義就曾說過:“暗勁之體用是將周身四肢鬆開”;八卦掌亦有“周身環節需放鬆”等口訣傳於後世。

太極拳界對松透身心亦有深刻認識,楊澄甫先生說:“一個松字,最為難能。”吳圖南在20世紀40年代,還曾專門寫過了一篇“松功論”的文章。當代太極拳明家王壯弘老師,則以“不”的否定語句來說明松的重要性:“不松何以空,不松何以柔,不松何以滿,不松何以圓,不松何以活,不松何以靈。”由此可知,練太極拳能獲得祛病強身、延年益壽、優化生命、開發智慧等功效,其奧妙就在一個“松”上。既然古聖先賢不約而同的把思維的指向集中的松功上——由此可見,松透身心的理念是太極拳練習者必須知曉的知識,亦是值得終生追求的境界。

松的內容有兩個。其一,松身,就是松透周身上下內外,打開、暢通人體的所有關竅要道,使氣血運布周身“不稍滯”,老前輩稱之為通透周身、通透度好;其二,松心,就是調整內心,使之不慌亂、不緊張、不拘謹、不自我設限,始終保持心氣平和、愉悅自然、內在裡充實的狀態。總之,松是太極拳修煉體系中最基礎、最根本、最高深的內容之一。可以說,太極拳錘鍊身心的硬指標就是松透身心,從而為打破有界、有無界、無界的界限奠定基礎。練太極拳如果能樹立了這樣的指標,則練拳的主動性就有了,也解決了練拳的方向,這樣,就會少走彎路,就必然能讓人的生命獲得進而 “氣血流通,百病不生”之“聖醫治未病”的太極境界。

太極拳松透身心的功夫,共有六個依次遞進的六個臺階、六個步驟、六個境界:鬆開、鬆散、松沉、松淨、鬆柔、松化。

這六個境界,均有相應的理論描述及具體練法,體現了中華傳統文化事理合一,理法不二的鮮明特徵。

鬆開:對拉拔長 意在形先

鬆開就是把身體的所有關節鬆開。楊澄甫說:“松,要全身筋骨鬆開,不可有絲毫緊張,所謂柔腰百折若無骨,只有筋耳,筋能鬆開,其餘尚有不松之理乎!”這說明,松透身心的第一層功夫就是鬆開全身的各個主要關節,其目的,就是把身軀、四肢,這些人身體的五根棍子變成“柔若無骨”的狀態,在這方面,《太極拳譜·三節》中論述的很清楚:“以一身言之,頭為上節,胸為中節,腿為下節;以頭面而言之,額為上節,鼻為中節,口為下節;以中身言之,胸為上節,腹為中節,丹田為下節;以腿言之,胯為根節,膝為中節,足為稍節;以臂言之,膊為根節,肘為中節,手為稍節……”練太極拳者,一定要把這些大的關節處鬆開。為什麼要鬆開,因為“氣的發動,要從稍節起,中節隨,根節催之而已。”

基於這樣的認識,有人把太極拳鬆開身體的內容稱之為“九松”,其實,具體來說,不僅僅是“九松”,應該至少要把手指、手腕、肘、肩、頸、頭部、脊柱、肋、腰、胯、膝、踝、腳趾等部位都鬆開。

從武學學派來看,雖然都講松,但各派還是有一些側重點的。作為練太極拳者,松腰最為重要。楊澄甫在《太極十要》一文中,把“松腰”列為其中的重要一條(第三條)。有一個比武的故事可以看出各派松的側重點的不同。有一次,在北京東單公園,一位練楊式太極拳的老前輩和一位練通背拳的前輩比武交流。練通背拳松得最好的地方是肩背部。他們一過招,太極拳老前輩本已用手擋住了對方的手,但通臂拳老前輩的肩部突然長了一些(據說通背拳高手的肩部能拉長一尺),結果就打到了臉上;不過,太極拳講究松腰,太極拳老前輩一瞬間,腰一鬆,一股力從地上傳過去,就把通背拳老前輩給發出去一丈遠,坐在地上了。他們倆算是打了個平手。從這個故事中可以看出,鬆開身體非常重要。為幫助練太極拳者鬆開身體,筆者在教拳實踐中,根據太極拳對拉拔長、圓伸一體的原理,結合師傳內容,編了一套比較全面的松身法。這套松身法可作為抻筋拔骨的養生方法,亦可作為熱身操,在練太極拳架前練一練、熱熱身。這套松身法,由鬆手指、肘、肩部開始,先讓上肢實現“大關節蛇形,小關蠕動”,然後再松其他各大關節。

六種松透身心的法要和竅門,作為練太極拳者,學練太極拳前必知

大地山河,都是太極。太極拳,描繪大地山河的拳法

鬆散:內外均勻體舒適

瑜伽、催眠術、氣功、心理疏導、西方的成功學等都主張放鬆。大都是從頭往下放鬆,如催眠術等;印度傳過來的瑜伽休息術,則一般是從腳向上放鬆。

太極拳則要求鬆散。鬆散就是從上到下,有裡至外同時放鬆,這樣能不偏不倚,符合太極拳理。太極拳就是調和陰陽,使之歸於中和,中和就是內外均勻舒適,沒有一絲一毫的拘謹、緊張。

如何做到鬆散,不管是行拳走架還是專項的基本功訓練,都要通過自我暗示的辦法、想象的辦法、周身上下內外沒有任何壓力的辦法來實現。內功太極拳中有一個重要的練法叫“三道氣圈”,它的目的就是用來練鬆散的。想象也可以通過“一石子激起千層浪”來理解,這樣的狀態就是有向下落的意思又有向外散的狀態,這種狀態就叫鬆散。如何理解,可以體驗坐電梯突然下落又有些往外膨脹、飄忽的感覺。著名作家形容鬆散像菸灰一樣下落,當菸灰一抖的時候,菸灰即往下落,又往外散,這個狀態就叫鬆散。

人如果能實現鬆散,則很多健康的問題就能得到解決。有很多時候,就是因為你不鬆散,所以周身就會不知不覺形成了疾病滋生的環境,比方,形體的拘謹引起氣脈的堵塞;精神的拘謹,就會引起心理壓抑。所以說鬆散不僅對練好太極拳有幫助,更關鍵的就是讓心理壓力得到緩解。

太極內功心法的在初期訓練的核心要旨就是抵達鬆散境界。

六種松透身心的法要和竅門,作為練太極拳者,學練太極拳前必知

鬆散,練拳必然要實現的狀態

松沉:不浮不燥有氣勢

何為松沉,有一個比喻可說明之。比如胳膊往這外一伸,別人抬著很費勁,就像一捆衣物被水滲泡之後,抬起有了很重的感覺一樣,這就是松沉,又松又沉。我記得幾年前92歲的鐵恩方先生(程式八卦掌第五代傳人)到我家去,有位女同志用兩隻胳膊去抬鐵老伸出來的一直胳膊,但就是抬不動;後來還把他的胳膊當成槓鈴向下壓,也壓不動,這就是松沉。但是松沉和沉重又不一樣,沉重是死的,像桌子,形是死的,而沉是靈動的。對於松沉和沉重的區別,拳論中也進行了闡述“雙沉不為病,自爾滕虛,與重不易也。”

松沉還一般體現在太極拳架演練過程中“心氣下沉”,不浮不造,很沉穩。在傳統楊式太極拳中,特別講究“掤”勁,打“掤”勁的時候,彷彿一種浩然正氣般的氣勢、威儀、能量往下落的同時又往上充溢、膨脹,這種太極拳的神態、氣質就是松沉。太極拳譜有言:“掤勁意何解,如水浮舟行,先實丹田氣,次要頂頭懸,全身彈簧力,開合一定間,任它千斤力,漂浮也不難。” 練太極拳一定要體現出這個“松沉”的內容來。

松沉除了反覆“默識揣摩”期間的道理外,在太極拳的教學中,懂得松沉的老師至少有四種辦法來幫助學練者來感覺松沉的真實存在:其一,胳膊像一灘摻了水的溼泥,把其放置在萬長深淵(想象)的辦法來幫助初學者體驗到松沉;其二,兩個胳膊伸到頭頂上方,手心相對,指尖輕輕相接,然後,好像不要兩臂一般,任兩臂自由的落下來;其三,通過兩手環抱,手心朝下,圍繞四正四隅一個圈不停地走轉,走的時間越久,越容易讓兩個胳膊往下沉落,但是,還不能讓胳膊下去,還有懸著胳膊;其四,練太極拳的各種動作,不要主動的按照招式去做動作,而是上來下去自動的沉落升降。

六種松透身心的法要和竅門,作為練太極拳者,學練太極拳前必知

沉潛生機,皆為大道太極

松淨:放鬆身心得自然

太極拳的松淨,至少有兩個境界。第一個境界:安靜的靜;第二境界,乾淨的淨。這是逐漸強化深度的過程,但最終要實現的境界是松淨。靜和淨很重要,中國傳統文化都重視。比如儒家文化講:敬、靜,先恭敬而後內心寧靜;寧靜以致遠都是這個境界。《道德經》所言的“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道家文化亦有“人能常清淨,天地悉皆歸”。佛家《楞言經》上說到:“淨極光通達,寂照含虛空,卻來觀世間,猶如夢中事。”實際上,這些不同的話語都表明,真正能靜下心了,頭裡純淨,人的智慧能就獲得開發,就能成就事業。

靜要達到乾乾淨淨,一絲不掛,就是在盤拳走架的過程中,頭腦寧靜祥和,像是一汪清水,清澈透底,了無痕跡。能實現嗎?只有通過天長日久的練太極拳,練著練著,就會逐漸緩解工作上的壓力,生活中煩惱也不能干擾自身的情緒了,如此這般,人的性格就會逐漸開朗起來,逐漸的也就抵達不被外物干擾內心的松淨(馬克思所稱“不被物所異化”)境界了。

實際上,松淨境界是通過太極拳來調整不良情緒,負面心理狀態的一種途徑。

六種松透身心的法要和竅門,作為練太極拳者,學練太極拳前必知

松淨,大腦的狀態

鬆柔:

鬆柔的錘鍊就是讓太極拳習練者實現“復歸於嬰兒”的狀態。它不是講讓你倒回到嬰兒時代,這是不可能的。而是說,練太極拳者(最少練太極拳的時候)通過太極拳長年的熏習,身體沒有拙力,皮膚富有彈性。太極拳裡有形容這種境界的太極拳高手的話:練太極拳好的人叫“美人手”?因為通過運動的方式,促進了血液循環,氣血通人體的末梢神經,這樣,就滋潤了手,使得手部不在乾澀,所以手就變得像少女般的手,很細膩,很柔軟,有光澤。

鬆柔如何來理解呢?向嬰兒學習。第一,身體柔軟如嬰兒,《道德經》講“專氣致柔,能嬰兒乎!”;第二,內心裡像兒童一樣沒有分辨心,內無思慮,精神專注在自己感興趣的事情上;第三,不患得患失,灑掃應對,舉重若輕,甚至練拳的時候,忘記了招式招法,“及吾無身,吾有何患”。

從兒童和老人的對比可看出鬆柔的重要性。兒童身體鬆柔,猛然間摔了一跤,則一般沒有什麼事情;老人一旦不小心摔了一跤,則大都會骨折、摔傷,甚至因之而告別我們。太極拳練出鬆柔的境界,就是讓人更健康。

如何實現鬆柔?《拳譜·太極下乘武事解》中說:“太極之武事,外操柔軟,內含堅剛,實有心之柔軟也。”練拳的時候如何來落實?其一,從理論上明白松柔的重要性;其二,練太極拳時,想象自己就是嬰兒,每一個動作都不要有機械之力;其三,精神放鬆的同時,專注於體現太極拳之理,如“專注一方”地拳等。

六種松透身心的法要和竅門,作為練太極拳者,學練太極拳前必知

鬆柔,才能上善若水

松化

松化就是大而化之又了無痕跡,這是太極拳練到最後是要實現的境界:內外、上下、前後、左右都是一個,而不是兩個。太極拳論所言:“掤、捋、擠、按、採、挒、肘、靠、進步、腿步、左顧、右盼、中定”的太極拳十三總勢(太極拳界稱之為八門五步)變成了一個整體。此時,“意氣須轉換得靈,乃有圓活之趣”;沉而不滯,靜如山嶽,周流不息,動若江河。”總之,太極拳《秘授歌》所提及“全體透空,無形無相”就是這樣的境界。葉大密先生說:“將自己身上九節,節節放鬆,從有形有像,松成無形無像。”

鬆開、鬆散、松沉、松淨、鬆柔、松化,這六個境界,初學太極拳者雖不容易理解,亦做不到,但作為練太極拳過程中不同境界體現,有所瞭解,還是很有必要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