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用重心行拳、用重心發勁、用重心打人,打拳就是打重心

拳就是打重心。用重心行拳、用重心發勁、用重心打人。

說“最重要”,是因為拳術所要研究的,就是如何掌控、調動、運用自己的重心去打擊對方的重心,令其失控,跌出。守自己的重心、破別人的重心是我們打拳的目標,沒有了重心就沒有了一切,所謂“須臾不可離也”,沒了重心連做個平常人都難,怎麼去格鬥?“知己知彼”:知己就是調整好自己的重心,知彼就是聽出對方的重心,並用自己的重心打動對方的重心。千招萬招,打不動對方的重心就沒招。

說“核心”,是因為重心不僅是人體重量的集中點,也是人體結構中最關鍵、最核心的支撐點,是質量和能量的凝聚點,如果我們要在人體內找到一個可以牽一點而動全身的地方,那只有重心。

太極拳:用重心行拳、用重心發勁、用重心打人,打拳就是打重心

人的重心在哪?丹田。

練拳首先要“氣沉丹田”,丹田的位置基本上是人體重心處,歸根結底就是要把氣沉下去,也就是把重心牢牢放進骨盆,在保證身體能夠自由靈活運動的前提下降低重心的位置,求得穩定性與靈活性的最佳平衡。重心太高則飄,重心過低則滯,雙腿彎曲、大小腿夾角135°是最佳配置。重心不是越低越好,因為重心不是拿來好看的,是要動、要用的,否則躺在地上重心最低,那有什麼用?

“守中”,就是守住自己的重心。無論是從上下、左右、前後的位置看,還是從實際所支配的身體重量來看,丹田正好居中,把全身的重量凝聚在丹田部位,說起來似乎很玄,其實很簡單,四肢儘可能放鬆,特別是上肢一定要放鬆,或者說,除了身軸這條“大龍”不能放鬆外,其餘部分能放鬆的都放鬆,我們身體的質量、能量才能更多地凝聚到丹田處,充實我們的重心。

我們人當然不可能實際上把全身的質量集中到重心處,但是可以通過訓練讓重心也起到這樣的作用,整個人體的運動都由重心來帶動.拳經所說“整勁”,“一動無不動,一到無不到”,動也好,到也好,都是重心發動並控制,重心是帥,是君,是根;手足四肢是車馬炮,是臣,是梢。做事的是四肢,統帥的是重心。

太極拳:用重心行拳、用重心發勁、用重心打人,打拳就是打重心

行拳的過程就是不斷用重心驅動著身體做出各種動作的過程,有人可能會問,重心自己並不會動,真正動的是四肢,特別是腿,腿才是動力的來源。對普通人來說,這是對的,我們確實是靠腿來走動的,但是對希望發全身整勁而不僅僅是一腿之力的打拳者來說,就遠遠不夠了。一腿之力是有限的,要把全身之力整合發出,就要靠重心。這基於一個基本事實:我們站在地上,借地之力是我們唯一可能的途徑,怎麼借?實際借的是地的反作用力,我們用多大的力去蹬地,地就給我們多大的反作用力,既然如此,我們給地的作用力越大,借到的反作用力就越大,那麼就變成了一個很簡單的問題:是一腿所蹬之力大呢?還是用全身的重量通過腿再蹬到地上的力大?顯然是後者。那麼誰能夠引領、帶動、協調全身的重量形成合力於一點呢?非重心莫屬。所以,真正起決定作用的是重心,這也就是“打拳就是打重心”的道理所在。

人人都知道打拳要有“整勁”,但怎麼出整勁卻總是不得要領,其根本原因是沒有找到整勁從何而來,沒有找到整勁和重心的關係。勁之所以整,就是這個勁不是一手一腳或兩手兩腳分別發出的,而是由重心驅動著全身一起發出的。無論做什麼動作,都先從松胯開始,胯一鬆,重心帶動著全身的重量一起砸在了地上,再利用地面的反作用力驅動手腳,或出拳,或起腳,或進,或退,或上或下,或緩或急,都是由這重心一沉而起,這樣的勁還有不整之理?所以,我在教拳時總是強調,動作必起於松胯,而後乃有整勁。若能夠起於松胯終於松胯,則不僅整勁有了,運勁如抽絲也有了,前一動作之末就蓄起後一動作之始,行雲流水,綿綿不絕,即在其中。轉換與連接的關鍵就是這一鬆胯,胯松則重心動,重心動整勁出。

球勁,是練內家拳的人都在追求的,我們不可能把自己縮成一個事實上的球,但是可以通過訓練模擬球的結構和功能,把自己虛擬成一個以重心為核心的球,就是把全身協調成以丹田為中心的一個功能性球體(不是幾何意義上的),球的最大特徵是:中心對稱(守中),應力分佈均勻(圓滿),滾動(旋轉)。球意的關鍵還是重心,守中就是守重心,固基;圓滿就是合理分配重心,構架;滾動就是動重心,發勁。三者合起來,便是化打結合之功。真正的整勁一定是球勁,用重心去找球勁是此中捷徑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