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一身備五弓”之我見

練好太極拳,我體會“一身備五弓”很重要。在內外合一的總則下體悟五弓合一,太極拳架將愈加氣韻飽滿、優雅大方。猶如玉樹臨風,八面支撐,使太極拳剛柔相濟的特點落到實處。

一、“一身備五弓”之所謂五弓是指:身軀一張弓,兩臂為兩張弓,兩腿為兩張弓,合為五張弓。其中“身弓”,以腰為弓把,頸椎和尾閭為弓梢;“弓臂”是以肘為弓把,手腕和項下鎖骨為弓梢;“腿弓”是以膝為弓把,尾椎和尾閭骨為弓梢。太極拳著述“蓄勁如張弓,發勁如放箭”,很形象的描述了“一身備五弓,五弓合一”的境界。一弓張則其餘四弓無有不張,一弓靜則其餘四弓無有不靜。五弓之內勁傳遞必須整體如一,猶如一張弓,弧形走化,蓄髮相變,由腳而腿而腰形於手指,完整一氣,勁聚一處(勁點),行程全身協調同意的“整勁”。其中,身弓處於五弓的中心位置。身弓備,則腰部柔韌,中定而下沉,起中驅主宰作用;腰脊一轉,而周身皆動,纏繞運轉,順遂無滯。身弓以腰為弓把,臍後腰脊的“命門穴”可謂為全身的弓把所在,是太極拳的原動力所在,是身弓的關鍵,太極拳運行中必須始終貫注。

二、“五弓合一”依仗纏絲勁實現

太極拳全書中述“就是在一動百動的要求下,動作時掌心由內向外翻或由外向內翻……”,“由於掌心內外翻轉,表現在上肢是旋腕轉膀,表現在下肢是旋踝轉腿,表現在身軀則是旋腰轉脊”。三者整體協調,一動百動,上下相隨,內外合一,形成一條根在腳、主宰於腰形於手指的空間曲線。以意氣引導“張弓”、“放箭”的是螺旋纏絲勁的運行,並在各個層面形成圓轉的太極圖,而身軀及臂、腿即形成飽滿的如弓狀態。在“五弓合一”的狀態下,必然是一種合力,是技擊方向力與自身螺旋纏絲勁的合力。拳界老前輩顧留馨講解纏絲勁時舉了一個例子說,“猶如子彈通過槍中的來福線後,當它運動與空間時,既有螺旋形的自身旋轉,又有拋物線形的運動路線”。由此可見,是一種肢體與意氣飽滿度的形象比喻,在行拳中,實現一種飽滿的汽運狀態。

三、“一身備五弓”須體現“剛柔相濟”的原則

理解“一身備五弓”,要防止把身體始終繃的很緊。要堅持太極拳的根本原則“剛柔相濟”。用弓來比喻,是強調外形飽滿如弓,而更重的是強調浩氣內存。要求剛中有柔,柔中有剛,剛柔相濟,蓄中有發,發中有蓄,蓄髮相變。每站一勢,須自省五弓是否俱備,五弓是否合一,是否形成既能“八面支撐”,又能“八面轉換”的蓄勢。八面支撐是穩固厚重,八面厚重是虛靈圓轉。

在套路練習中掌握“剛柔相濟”,其剛與柔是互為消長、蓄髮相變的。拳譜說的“柔行氣,剛落點”其意在於運行過程中要鬆柔地將內部勁力動態地傳遞向落點,至落點發勁,則表現為剛性。猶如軟皮鞭甩出去,皮鞭在空中的呈現是一種柔韌的狀態,勁至鞭端落點表現為剛性。

太極拳是“積柔成剛”,“常求柔軟於外,久之自得堅剛於內”,學拳最難的是求柔。要真正懂得“有心求柔,無心成剛”的辯證道理。在我十幾年對“一身備五弓”的研習與體悟中,得出剛與柔的掌握,須在“似有似無”的“有無之間”去體察,須知“運動輕靈與貫穿,神氣鼓盪與內斂”,這是把握“一身備五弓”狀態的精神實質。

我雖八十有三,卻不覺老態,非但體質健好,參加各種大賽獲得二十五枚金牌,感受到一種經歷的樂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