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大殺功臣與他的出身有關係嗎?

歷史的天空好精彩11


我的答案是:

有關係。

自古皇帝殺大臣,除了個別是真的皇帝洩憤,其他的都是因為臣子的權力過大。

說朱元璋之前,先說說漢光武帝劉秀。劉秀從河北起兵,短短几年統一天下,之後大封雲臺二十八將。而劉秀生前並未殺功臣,這和其他朝代不同。仔細觀察你會看到,劉秀手下將領在劉秀起勢前都是各地方的名門望族。他們有自己的土地、糧食、軍隊。有自己的地盤可以自立。劉秀只不過是在亂世時他們的投資而已。也就是劉秀的政府建立在大家族的支持之上。如果削弱他們任何,劉秀的政府也將覆滅。

而朱元璋不同,跟他打江山的都是貧苦農民,在社會上沒有根基,但是建朝之後,功臣就開始瓜分土地和財產了,慢慢佔用社會優質資源。朱元璋是農民出身,屠龍的王子變成了惡龍,他自己多少是憤怒和無奈的。所以大殺功臣是為了穩固大明統治。



俞之學史


只能說成有一定關係。此話怎講呢,首先說有關係的一方面。

眾所周知,朱元璋當過和尚,也可以說期間有兩三年當過乞丐,他當和尚的原因,就是元末政治黑暗,貪官橫行,導致家裡死了很多人。所以他當上皇帝就妄圖以一己之力肅清朝野,剛開始定下了貪汙六十兩就殺無赦的律法,後面升級到只要貪汙就殺掉。

因為他的出身,所以他想給後代子孫一個好的生活,他也怕繼位的人鎮不住這些大臣,所以才痛下殺手,幾乎沒人可以逃生。

那麼和出身沒關係的一方面是什麼呢。主要有以下幾點:

1、太子朱標早死,只留下年幼的朱允炆,朱標只可以勉強鎮住這些功臣,而朱允炆不過二十出頭,有過之而力不及。於是朱元璋選擇了最直接的手段,全部殺掉。

2、體制內的必然做法。朱元璋是一個出色的政治家,軍事家,所以他妄想與歷史的必然趨勢做對,想自己建立一套體制,後人實行就保證長治久安。於是他實行了很多措施,但是都利大於弊,而這些功臣就成為了他這些舉措的犧牲品。

以上僅個人拙見,歡迎指點。


北枳談歷史


如果說沒有很難令人信服,不過,更大的原因還是為了明朝的穩定統治。

朱元璋出身貧苦,曾做過乞丐、和尚,最後在紅巾軍站穩腳跟,並逐漸成為了領導者。在他奪取天下的過程用,得益於一群能力出眾的文臣武將。

文有李善長、劉伯溫,武有徐達、常遇春、藍雨等。這些人為明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比如藍雨的捕魚兒海之戰,將北元勢力徹底擊垮,再也無力對抗明朝。

朱元璋本身文化有限,這些文臣武將建立了完善的體制,並時刻保護著國家的安寧,為明朝的穩定奠定了基礎。但也正因如此,朱元璋心生芥蒂。

這些人認可朱元璋,但朱元璋認為他們服自己,不代表也能服後世帝王,一旦自己去世難免會出現統治危機。並且這些人都是治世能臣,又手握兵權,割據一方輕而易舉。

隨後的歷史進程也驗證了這一點,朱元璋開始誅殺功臣,胡惟庸、藍雨兩人更是被株連九族。伴君如伴虎啊!


以史知今


有一定關係,朱元璋的出身一定程度上造就了他多疑、猜忌、果敢殘忍的性格。但這並不是朱元璋大殺功臣的主要原因。

朱元璋大殺的是哪類功臣?

一、“心術不正”型。

跟隨朱元璋打江山的文臣武將眾多,在平定天下後,不可否認存在一小部分大臣心存謀反之心以及僭越之舉。例如胡惟庸,雖然所謂的“通倭叛國”罪名存疑,但也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他對於朱氏王朝統治的威脅。對於這類功臣,朱元璋絕不會手軟。

二、“蛀蟲”型。

這類功臣雖然內心可能並沒有謀逆之心,但他們仗著自己昔日與朱元璋的“情義”以及開國功臣的“光環”,肆無忌憚的拉幫結派,打壓、排除異己,嚴重的違法亂紀,給新興的大明王朝蒙上了一層陰影。例如李善長,他認為自己與朱元璋的交情深,又是同鄉,朱元璋必然不會對他怎麼樣。這類“蛀蟲”型的功臣,朱元璋也毫不手軟。

三、“功高震主”型。

這類功臣幾乎每個朝代都有,尤其是一個王朝初建之際。因為這些皇帝在黃袍加身前,他們與開國功臣都是稱兄道弟平等的關係。然而一人登上皇位,君臣有別,難免會互相猜忌和懷疑。尤其是像朱元璋這樣“草根”出身的皇帝,他尋思著:既然我這樣的農民可以當皇帝,自然其他人也可以當。因此,對於那些有可能威脅大明政權穩定和潛在隱患,他不得不利用“鐵血手腕”。否則一旦他朱元璋死後,那些昔日“戰友”極有可能推翻大明。



四、“刺”型。

所謂“刺”型,指的是那些可能阻礙後世子孫執政的開國功臣。因為朱元璋先後確立的兩位繼承人朱標和朱允炆父子性格都是偏向仁善的。為了後世子孫可以穩坐江山,朱元璋勢必要為其掃清荊棘,掃除一切可能威脅後世子孫執政之輩。其中最典型的代表就是藍玉,他是朱元璋為朱允炆繼位鋪路途中最大的“犧牲者”。


綜上所述,不難發現,朱元璋大殺功臣最根本的原因是為了維護大明王朝的穩定和朱氏家族的統治地位。

以上是月關略萌的獨家原創回答。求一波關注呀,感謝。


月關略萌


有關係。

我們從一些專門研究朱元璋的論著以及相關史料出發,會發現朱元璋確實對官員有不信任的感覺,這種感覺最初基於樸素的農民思維,這種思維認定凡是官員,必定會欺上瞞下,不作為。

而這些功臣一旦做官之後,朱元璋也就會擔憂兩件事情。一件就是這些功臣做了官之後,會不會就如同朱元璋早年看到的官員一樣,一件就是這些功臣都是和朱元璋一起打天下走出來的,會不會謀反呢?

而明初四大案中,郭恆案和空印案的發生,在朱元璋看來,就是其早年的刻板印象確實得到印證的最好表現,這樣子的朱元璋,自然就感覺到自己有必要對官員體系進行一定的清洗,在此基礎之下,胡藍黨案等發生,似乎也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當然朱元璋也是一個猜忌之人,這種猜忌對大殺功臣的發生,無疑是一種促進。


張傑談史


大家都說朱元璋打殺功臣,我們不在那個時代,也不是老朱,所以一切都是猜測,老朱能從開局一個碗打下天下,肯定是天縱之資,王者之才,同時期的各路梟雄包括大元朝都躺下了,我認為洪武大帝再厲害也不能一人打下天下,說白了也就是整合資源,如同公司融資,打下天下以後,大家所知道的有淮西派,江浙派,這些人都有很大實力,政治盤根錯節,甚至胡惟庸都覺得能幹掉老朱,可想而知厲害,為了江山穩定,為了兒女,為了天下百姓,所以只能拿起屠刀,殺掉一些不穩定分子,老朱也是沒辦法,他活著都能敢有動靜,死了呢?那些驕兵悍將,誰能鎮壓?曹操智計無雙還不是死後被司馬懿算計了?如果曹操活著把司馬懿,賈詡,除掉的話,肯定曹氏後代不會翻車,說回來老朱還是比曹操看的遠,想的透。除了他,無人能幹掉那些開國功臣。


飛翔的螞蚱456


有,出身貧寒而一朝富貴的人,最怕人認作暴發戶,暴發戶並不會讓人有太多尊敬。如果暴發戶的屬下再有和他一起打拼過,那他又怎麼能不畏懼他死之後手下人造反呢?況且先輩劉邦已經做了表率。至於李世民、劉秀、秦始皇這些人不殺功臣,那是因為自己本身已經是好幾代的貴族了,底下人有根深蒂固的畏懼和尊敬


禿哥論史詩


答案是肯定的。



江郎財進


答案是肯定的,不僅與他的出身有關,和他的經歷更有很大的關係。

朱元璋十幾歲的時候,因為瘟疫失去了父母,不得不獨自出家皇覺寺討生活。不久,皇覺寺也鬧饑荒,他又不得不出寺雲遊四方,化緣乞討生活,就這樣在外面流浪了三年,才返回皇覺寺。外出流浪的這三年,正是元末大起義風起雲湧的三年。一個人在外面乞討,既要吃飯,還要活命,冷眼屈辱,世態冷暖,朝不保夕,早就把讓本來已經堅硬的內心,變得更加冷酷無情。

後來朱元璋參加郭子興的紅巾軍,娶了馬伕人,本來想好好幹一番事業。結果卻因表現出眾能得人心,反而受到郭子興的嫉妒,郭的兩個兒子甚至要暗害他,幸虧朱元璋機敏能忍,才度過一劫。

再後來處州平叛的時候,當時朱元璋麾下的大將邵榮(邵榮的背景歷史,史書中記載的都很閃爍模糊,但應為朱元璋起兵前期重要的軍事將領)也想暗殺他,也多虧了他一向的謹慎小心,才安全躲過。

年幼時飢餓的記憶,少年失去父母的悲痛,後來寄人籬下和流浪他鄉四處乞討的屈辱,參加起義後的明槍暗箭和血雨腥風,朱元璋有著那個悲慘時代裡最悲慘的經歷,也鍛造了他超出常人的小心謹慎和殺伐決斷。他很難設想,那些和他有著相似的經歷的功臣大將能否在他去世後,還能對他的孩子忠心耿耿;也很難想象他那些沒有經歷過足夠磨練的孩子們,能對付這些功臣大將。


進退聊歷史


朱元璋出身貧苦,江山得來不易。身在高位上的人,才會頗感高處不勝寒。平民成皇帝,自古少有。皇權得到後,更害怕失去。朱元璋的內心暗藏深深的恐懼,才有諸如胡惟庸案、藍玉案和不設宰相的諸多言行發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