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李自成為什麼沒有成為劉邦、朱元璋?

張小龍


糧草向來是一支武裝、一個政權的生命保障,施行什麼樣的經濟政策來保障其糧草的供應也往往能夠決定著一支武裝、一個政權的興衰存亡。

朱元璋在渡江攻佔江南後,在經濟上就採納了朱升的”廣積糧“政策,”。廣積糧“不是單純意義上的刮地皮、多積糧。百姓對徵糧的承受能力都是一定的,徵糧一旦超過百姓的承受能力,不但徵收不到過多的糧食。反而會適得其反,造成百姓的逃離、土地的荒蕪,以致更無糧可徵。所以“廣積糧”的“廣”主要是指徵糧的渠道要廣,而非簡單意義上的刮地皮式的橫徵暴斂。

而朱元璋的“廣積糧”主要渠道主要是靠屯軍,屯軍並不是一項新的創舉。西漢時趙充國就開始屯田養軍,三國時曹操也大規模屯軍以解決軍糧問題。明朝的衛所制度就是一種寓兵於農,守屯相結合的一種建軍制度,朱元璋對此頗為得意,後就曾說:“吾養百萬兵,而不費百姓一粒米。“。

正因為朱元璋有穩定可靠的後勤保障,才使得他的基地極為地穩固可靠,進可攻退可守。其在軍事上才可以做到從容不迫、按部就班、一步一步地剪滅群雄,最終推翻了元朝而統一了天下。

反觀李自成,同樣是農民起義。李自成起義早期沒有什麼政策方略,其軍隊戰鬥力也不強,只有依靠走州過縣式的流寇式掠奪來維持其生存。後期又採納了“均田免賦“的政策,也就是民間的”不納糧“口號。這個口號雖然短期內極容易贏得農民的廣大擁護,使其發展極為地迅速,但卻喪失了穩定的財政來源。使之即使攻佔了大片土地,由於不能收稅徵糧也變得毫無意義而言。所以也從而決定著其不可能穩定地經營一方,更堅定了其在軍事上必須採取流寇主義的方式作為,靠不停地搶掠來維持其財政上的支撐。

在李自成進入北京後,在其政權還未穩定時,就迫不及待地開始大肆拷掠明朝官員以助軍餉,同時底層農民軍也開始肆意地搶奪民財了。這時,李自成手下就有人向其進言:“再如此下去的話,怕會引起民變了。“,李自成回答:“民變不怕,就怕軍變。”。李自成顯然很清楚其部下軍隊之所以追隨他的真正原因的。並不是為了追求什麼理想、建立什麼沒有剝削壓迫的新王朝而來的,只是純粹地為了搶掠發財而來的。所以對此,李自成也只能順意軍心,不然就真的會激起兵變了。

正是由於李自成、張獻忠長期在長江以北地區作流寇式地洗劫,極大地消耗了這些地方的元氣,所以當滿清入關後,這些地方才連像樣地組織抵抗清軍的能力都沒有,不到一年,長江以北地區就已基本淪陷。而李自成、張獻忠也終於品嚐到自己種下的惡果,他們這種從沒有建設一方、只有破壞,流寇式的洗劫,才決定了其沒有穩定的基地,也就沒有可靠的後勤保障,所以才如無源之水、無根之木,本身就很難有所建樹,其興也勃、其亡也忽。而滿清又是以騎兵為主,他們跑到哪?滿清就追到哪?使得農民軍得不到任何的喘息機會與後勤補充。所以其主力部隊也在不到一年時間就已被基本剿滅殆盡。

唐末的黃巢也是如此,從中原地區一直洗劫到嶺南地區又折返回了中原,幾乎蹂躪了整個大唐,卻也從未穩定地佔據與經營一方。史書明確記載,黃巢大軍乏糧時,曾經靠俘虜百姓當軍糧,曾經日食人屍數千具。黃巢的一生荼毒了大半個中國,最終卻也難免敗亡。在黃巢死後十幾年,中國就進入了五代十國的大分裂時期。黃巢如果紮實經營一方、安定民生的話,在江南地區任意割據一個藩鎮的話,最起碼可以像吳越王錢鏐那樣,成為一方之主。而黃巢的手下大將朱溫在投降唐朝後,被封為節度使,安定民生,步步為營,一步一步地擴張其勢力,最終卻代唐建立後梁了。所以黃巢如果不是其流寇式的作風,其建立的大齊政權基礎至少不會比朱溫的後梁政權差。撇開私德不談,黃巢的見識與才能是遠遠不及朱溫十分之一的。

對於歷代的農民起義或許都有某種正當性,但唯有唐末的黃巢與明末的闖獻,都是降而復叛的極其反覆之徒,而再從唐末與明末的農民起義都是區域性的而非全國性的起義來看。其過錯也並不該全由朝廷擔責,真沒有看出“義”在何處?而黃巢與闖獻對天下荼毒之深卻為歷代農民起義所未及,私認為黃巢與闖都獻為純賊也!


有知社


李自成是非常有機會成為劉邦、朱元璋那樣的開國皇帝的,可能性真的是非常大。李自成與劉邦、朱元璋相比,其實差異只有一點。

那就是,“稱帝”時機不同。而這一點,也斷送了李自成。其他的什麼都是次要的。

劉邦稱帝是一步一步來的,封漢王后,慢慢發展自己的勢力,對各路諸侯各個擊破,大敗項羽,平定南方,天下初定後,才開始稱帝,正式建立漢朝。

朱元璋稱帝歷程與劉邦類似,其前期策略就是“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朱元璋滅勁敵陳友諒、大破元朝後,才開始由吳王覲稱皇帝,建立大明朝。

而李自成則不同了,初期自稱闖王,入北京後,幾乎是立即稱帝。而此時,明朝雖然京師易主,皇帝殉難。但殘明勢力依然非常強大,且關外多爾袞、西南張獻忠等也有較強實力。李自成在這種根基不穩的情況下,就急於稱帝,才是敗亡關鍵。

“稱帝”是一個藝術活,前後影響非常大。李自成的失敗,並非李自成兵不強、實力不濟。實際上,當時李自成確實也是非常強大的,自從李自成入北京後,實際上他已成為了當時闖、明、滿、獻四方勢力中最強大的一方。

但是其急於稱帝,大封手下諸侯,而這個時候,封賞是肯定不會一視同仁的,必然會失去一些人心,整個大順凝聚力必然減弱。且李自成手下兵將大都是苦寒人士,封管加爵後也必然會腐壞一些人,不思進取也隨之滋生。另外,稱帝建號以後,朝野上下蒙上虛強的假象,同時也基本上會輕視其他對手。

而這個時候,天下並沒有平定。李自成提前稱帝,無疑把自己推向火坑。一旦外圍用兵,李自成勝敗也就難料了。


蘇綻


李自成沒有創造天時地利人和的有利局面。

要想革命成功,絕不是那麼輕而易舉的,天時地利人和,三者缺其一不可,而李自成呢?他只抓住了天時,至於地利和人和,他都沒有得到,所以說李自成不可能取得革命的成功。

就像毛主席對李自成起義所總結的那樣,我們決不能做李自成,像李自成那樣政息人亡。著名歷史學家郭沫若,專門針對李自成起義寫了一篇文章甲申三百年祭。從中也針對李之前的起義失敗和經驗教訓,進行了深刻的反思和總結。


在這裡,我也要對李自成失敗的教訓進行針對性的總結,就是如題所說,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我們來看看李自成起義到底在這三個方面出現了什麼問題。


下面我們先來看看李自成起義的相關背景資料。

大家都知道,李自成是明朝末年的農民起義領袖,人們都稱他為闖五就是指他敢想敢幹敢闖的意思。他生於公元1606年,原名李鴻基,小的時候給地主家裡放羊,在他父親去世後,就在驛站當馬卒,負責照看馬匹。後來因為丟失公文而被撤職回家,家裡貧窮,李自成經常借錢維持生計,丟了工作的他最終因為還不起債主銀錢而被告到官府。官府判處他死刑,被親友救出後,將告他至官府的債主殺死。回家之後,又發現自己的妻子與同村漢子偷情。李自成哪裡受得了這個,一氣之下,又將自己的妻子殺死。揹負了兩條人命的李自成,為了活命,最終到甘肅甘州投了當地的起義軍。


後來李自成又轉投至闖王高迎祥麾下,李自成作戰勇猛有位,謀略過人呢,很快受到高迎祥器重,在高迎祥犧牲後,他繼稱闖王。自此,開啟他作為一代闖王的傳奇人生。世人都知道,李自成攻破了北京城,逼得明末皇帝自縊於眉山,成就如此之大,那麼這位最終為什麼沒有像劉邦和朱元璋一樣,打下江山,坐穩江山呢?

首先我們來看看李自成在抓住機遇暨天時上是什麼情況?大家都知道,明朝末年,在崇禎皇帝的領導下,整個大明王朝天災人禍,到處都是餓死的老百姓,在此情況下,老百姓就開始揭早起義,應該說李自稱也順勢在自己殺人放火之後,加入了起義隊伍,這樣說吧,李自成在天時上,還是有上天眷顧於他的,而且往後的發展也確確實實使他抓住了各種機遇,並且得到了闖王高迎祥的信任,在闖五高迎祥犧牲後,順利地接班闖王的旗號。闖王的名號就這樣打出去了,你應該說,第一步李自成是相當幸運的,如果照此發展打天下坐天下,像劉邦,朱元璋這樣的也不是不可能的。



其次,我們來再說說地利。雖然說李自成的第一步邁得不錯,成功的打出了闖王的旗號,但是在往後的戰鬥中,他卻沒有這麼幸運,李闖王西闖王,你聽這名字就知道了,東闖闖西闖闖,形成呢,狗熊掰棒子的局面,就是說他沒有一個很好的鞏固的根據地剛打下來一個好的地方,然後又接著像發了瘋似的,去另外一個地方開闢了一個新的根據地,這樣根據地倒是沒少打下來,就是沒有經營好,利用好,作為自己革命的大後方大本營,你沒有這個哪能行呢?所以根據地就無形中被他自己在到處闖蕩中給放棄了。



第三,我們再來說說人和吧。一方面,李自成沒有像劉邦一樣,有一個很好的謀士張良,那麼像朱元璋這樣有很好的劉伯溫,李善長這樣的一等謀士來為他出謀劃策,更沒有像劉邦擁有韓信,向朱元璋擁有徐達常遇春,藍玉湯和等一眾幹仗的情況下,李自成其實是是孤力單。你來看看他的班底是個什麼樣子,他謀士是誰啊?叫牛金星,是一個落榜的秀才,他的能力和水平,視野和眼界顯然是不行的,經常給他瞎出主意,他手下的戰將包括張獻忠等等,也都是差點事,這樣的一烏合之眾,終於是成不了事的。


就在公元1644年三月,李自成攻破北京城,入住紫禁城,大明政權從崇禎自縊而死後被李自成推翻。同年四月,多爾袞率八旗軍聯合明總兵吳三桂,在山海關內外會戰李自成。兩兵夾擊下,最終戰敗退出北京。戰敗後,李自成率軍在河南、陝西抗擊,1645年在湖北通山九宮山遇難。



那麼這裡要回過頭來說一下吳三桂本來是打算投降於李自成的,可是為什麼最後卻反過來進攻塔拉,就是因為他的手底下,居然把吳三桂的老婆陳圓圓給搶走了,你看他到底手底下是些什麼貨色?要是都有朱元璋和劉邦手底下那些聽從號令,紀律嚴明的士兵和下屬,那肯定就沒問題啦。

李志成已經到羅馬了,他的成功其實就差一步!

總之,我們大家都記得一句耳熟能詳的話就是這個世界上沒有隨隨便便的成功。

特別是像李自成這樣的幹大事者,必須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只有這樣,你才有可能真正成為劉邦和朱元璋。

如果你想幹大事,就絕不能當李自成。


文心採露苑


理想和奮鬥目標不同,環境不同,最後結果不同。

李闖的農民起義,基本都是給大明壓著打的,如果不是大明出現了滿清這個強敵,基本李闖就是死翹翹的結果,他拿下了北京也是一個意外而已,如果崇禎早點炮到南京,再組織全明的力量進行圍剿,估計也就是失敗的命運,只是崇禎太菜了而已。同時當時在他手裡的,也就那麼點地方,根本沒有自己的根據地和拿下全國的地盤,還一副暴發戶的德行,肯定最後結果不行的。這個就是他們本來起義的目的性問題,根本不是完全為老百姓著想,其實也就沒飯吃,要造反而已。

劉邦和朱元璋的情況就不同了,一個是在破碎到統一的制度之中,一個是要完成民族任務,兩個的歷史背景和支持度,到目的性都不同,肯定結果更好。


靜心匠道


原因有二

其一,李白成入京後沉迷權貴,酒色,胸無江山社嵇;在江山與美人的取捨之間選擇了美人。自然,政權未穩的當時內外形勢芨芨可危,江河日下了。

其二,軍紀渙散,刀槍入庫,馬放南山,起義軍入城後胡作非為,禍害百姓利益 ,京城內外一時聲名狼藉。俗話說“己不正焉能正人”?上腐下爛,如此李自成政權豈能久矣?此番局面與楚霸王劉邦、朱元璋形成鮮明對比。


泰瑪


李自成建立了大順政權,然而卻來不及實施!他們被勝利衝昏了頭,進入北京搜刮官員,大地主家要糧食!隨闖王不納糧食,均田免賦!口號響亮,沒有及時對後方恢復生產,地主家糧食沒有了,人民陷入困境,不追隨你了,反抗者就又多了!根基沒穩,戰略上沒有想到滿族的清兵已經是奪取天下的最大競爭者!劉邦進咸陽,與民約法三章,緩和矛盾,穩定城市政治中心,最後鬥敗了項羽,成就了漢高祖!。朱元璋入住南京也是一樣,循序漸進,穩紮穩打!最終群雄逐鹿,滅了陳友諒,張士誠,一統天下!所以創業容易守業難!想不通了可以參考一下,大秦和隋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