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橋遺夢》:婚姻的真相,帶著愛與責任去解決問題

圖|網絡

文|海藍

《廊橋遺夢》:婚姻的真相,帶著愛與責任去解決問題

美國作家羅伯特•詹姆斯沃勒於1992年,發表的短篇小說《廊橋遺夢》,問世後在文學和社會領域引起了巨大的轟動。1995年這部小說,被好萊塢著名演員和導演林特•伊斯特伍德改編成同名電影,搬上熒幕,上映後好評如潮,併成為永恆的愛情經典。

故事中的主人公弗朗西絲卡,面對突如其來的婚外戀,是選擇跟隨所愛的人出走,還是留下來履行為人妻為人母的責任,在兩難的選擇中迷惘與困惑,這不僅代表著她,這也是長期以來困擾著許多女性的命題。所以今天我們來探討關於愛與責任,婚姻中女性的歸屬究竟在何處?

《廊橋遺夢》:婚姻的真相,帶著愛與責任去解決問題

一、被“他者”定義的賢妻良母形象

弗朗西絲卡從小在意大利長大,少女時代她熱愛自由,對生活充滿熱情和幻想,喜愛文學,追求浪漫美好的生活,她曾經與一位大學藝術教授相戀一年,最後因父母反對而結束。對於命運,她努力過,抗爭過,在黑色頭髮上繫上緞帶,但是沒有帥氣的海員上岸,也沒有聲音從窗下街頭傳來。這段感情的終結讓他意識到,在嚴酷的現實與理想的生活中,自己的選擇有限。而理查德的出現卻提供了另一種合理的選擇,待她好,還有讓她充滿美妙希望的美國。

可以說她的婚姻是帶著功利性開始的,這也正說明了,在男權社會制度下,女人的價值是通過依附於男人來實現,她嫁給了當地人,讓她獲得了教師執照。她喜愛文學,也喜歡教師這份工作,因為工作自己能被別人所接受和尊重,但最後因為丈夫理查德不喜歡她外出工作,她被迫辭職,成為了專職農家婦。每天圍繞著丈夫、孩子,為他們準備可口的食物,為家人提供乾淨舒適的環境。

在當今社會,“全職太太”仍然是大家熱議不斷的話題,如果你身邊有一個事業成功,而對家庭和孩子照顧不周的職場媽媽,大家的評判就會出現類似於,她不是一個稱職的媽媽。傳統觀念中,有不少地區還存在著這種觀念,所以很多女人結婚後為了孩子,或者避免承受別人的非議,而不得不選擇迴歸家庭。

片中的弗朗西絲卡,因為老公不喜歡她外出上班,因為孩子小需要照顧,為了家庭的責任,她掩藏起了自己的需求和慾望,漸漸的迷失自我,也越來越依賴於家庭。

瑪麗思•裡德在她的《為女性申辯》裡指出:這種貌似偉大的“自我棲身”,實際上通常是包含著“極其可恥的自我泯滅”。最後導致男女雙方在煩亂的、巧妙的互相應付中繼續過著同床異夢的生活。與此同時,女人們在漫漫長夜裡只有面壁嘆息。

《廊橋遺夢》:婚姻的真相,帶著愛與責任去解決問題

二、情感缺失—不完整的婚姻

在一個日益麻木不仁的世界上,我們的覺知都已經生了硬痂,我們都活在自己的繭殼之中。

弗朗西絲卡熱愛生活,享受建立家庭的溫馨和甜蜜美好,但在婚姻中長期缺乏精神交流和共鳴,讓她的內心空虛和孤獨。在這樣的家庭裡,她扮演稱職的妻子,母親,跟自己的需求說再見,忘掉自己的理想、愛好、和生活的意義。

豆瓣上有讀者評論,指責弗朗西絲卡對婚姻的背叛,站在其丈夫理查德的一邊,認為他是這段感情的受害者,尤其是他臨在終前說出的那段話:“我知道你有自己的夢想,遺憾我沒有能給你,我很愛你。”這樣短短的幾句話,雖然是愛,也是殘酷。他愛她,卻對她精神交流的需求熟視無睹,沒有任何的回應,更多的是呈現迴避的態度。就如文中所說:

理查德就是怕改變,他們婚後生活的任何改變他都害怕。通常連談也不願意談。特別不願談性愛。性愛這東西對他來說是危險的,在他的想法中是不體面的。

沒有誰是絕對的受害者,情感缺失的婚姻如同空殼,平靜的表面下隱藏的是情感的冷漠。精神分析有一句名言:無回應之地,即是絕境。

在我們為忠厚老實的理查德抱不平時,也應該想想,女主人公何嘗不是抱著捨棄自我的遺憾,渡過此生。

《廊橋遺夢》:婚姻的真相,帶著愛與責任去解決問題

三、選擇—缺憾與完美的統一

廖一梅說:遇到性,遇到愛,都不稀罕,稀罕的是遇到了解。

弗朗西絲卡與羅伯特的愛情除了純粹,而且還達到了精神世界的高度契合,就如片中所說:這樣確切的愛,一生只會出現一次。

弗朗西絲卡所面臨的矛盾與困惑之一,就是“我”,特別是女性的“我”,她之所以被羅伯特吸引,並不是因為他修長的身材以及外表,而是他所帶來的活力,那中原始的活力,在羅伯特身上,她看見了那個已經遠去了的自己,就像那個十幾歲的那不勒斯女孩,讓她感受到了少女時代的舊夢。

弗朗西絲卡所面對的矛盾與困惑之二就是,“娜拉出走”後的迷惘。面對未知的未來,誰也不能確定,更確切的是她無法面對對家人的傷害。

身處男權中心邊緣的女性,雖然喚醒了他們的自我意識和自我追求,然而,這種新自我的出現,讓女性在自我和愛之間的徘徊加深了。不管做出怎樣的選擇,都必須付出極大的努力和沉重的代價。就如當今社會,許多女性已經在社會上博得一席之地,但她們同樣面臨著這樣二元對立的矛盾,如:家庭與事業、婚姻與道德、個人需求與社會需求,邊緣的地位始終讓她們處於劣勢地位。

這樣的矛盾也預示著弗朗西絲卡最終的迴歸,她不是沒有選擇,而是幾經掙扎選擇了責任。在羅伯特要帶她走時,她說:“假如你強迫我跟你走,不論是用體力或是精神力量,我說過,我都無力抗拒。”“不過,求你別這樣做,別讓我放棄我的責任,我不能因此而畢生為這件事所困擾,如果我現在這樣做了,這思想會讓我變成另外一個人,一個不再是你所愛的那個女人。”

弗朗西絲卡沒有選擇在大雨滂沱的雨中,追隨愛的人離開,沒有因為愛情,而背叛家庭和責任,從上面的對白可以看得出,弗朗西絲卡留下的唯一理由就是責任。守住了家的責任,同時也讓他們的愛留在了永恆,雖然此生,她的生活又將歸於平淡,然而她卻堅持了自我的責任,也在更高層面上完善了自己的女性意識。

《廊橋遺夢》:婚姻的真相,帶著愛與責任去解決問題

四、帶著愛與責任去解決問題

影片的最後,弗朗西絲卡的子女,卡羅琳與邁克爾在讀完母親的日記後,不僅理解了母親,同時還完成了她的遺願:我這一生都奉獻給了家人,我要把我的遺體留給羅伯特。

這樣確切的愛與責任中,是弗朗西絲卡對子女深切的愛。也讓他們理解了婚姻中的愛與責任,卡羅琳開始嘗試與丈夫心平氣和的溝通婚姻中的問題;邁克爾對身陷日常瑣碎的妻子說:“和我在一起,你快樂嗎?我要讓你快樂,比其他任何事情都想。”最後親吻相擁在一起。

蒙娜·波伏娃在她的著作中曾給我們展示過這樣一幅男女愛情的美好圖景:“未來有一天女人很有可能不再用她的弱點去愛,而是憑藉自己的力量去愛;她不再逃避自我,而是發掘自我;她不再貶低自我,而是展現自我—到了那時候,愛情無論對男女哪一方面,都不再是致命的危險的源泉,而是成為生命之源。”當我們帶著愛與責任區解決問題,每一天都是美好的。

參考文獻:

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

夢的困惑—從女性主義視角解讀《廊橋遺夢》 王斯妮

新世紀文學中女性生存狀態探析 王影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