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廊橋遺夢》:婚姻和人生困境的出口,究竟在何處?

《廊橋遺夢》是根據美國作家羅伯特·詹姆斯·沃勒的同名小說改編而成的電影,1995年在美國上映。上映時曾掀起一股離婚狂潮,其影響力可見一斑。該片至今在豆瓣依然保持著8.6的高分,是眾多觀眾心中描寫婚外戀的經典之作。

《廊橋遺夢》:婚姻和人生困境的出口,究竟在何處?


作為一部講述婚外戀的愛情電影,片中男女主角真摯濃烈的愛情,令人感傷的結局,打動了無數人的心。然而,影片絕不只是描述了一場普通的愛情故事,它還蘊含著深刻的人生寓意。體現了自由和責任的衝突、理想和現實的矛盾以及對困境與出口的探索。今天,我想主要從上述三個方面,來嘗試解析這部電影背後所蘊藏的深意。

1、 自由和責任的衝突與兩難抉擇

影片中梅姨飾演的弗朗西斯卡,是個跟隨丈夫從意大利來到美國的小鎮主婦,年復一年地,過著跟鎮上其他主婦一樣的平淡生活。如果不是男主羅伯特的到來,她的一生可能都會如此度過,甚至沒人會發現她平靜外表下,湧動著的內心波瀾。

① 內心長期的壓抑和衝突,是弗朗西斯卡愛上羅伯特的直接誘因

影片中,弗朗西斯卡平日的表情,總是端莊裡帶著疲憊,內斂中含著無奈。她看起來是且只是一個不停操勞的家庭主婦,她喜歡什麼,渴望什麼,不得而知,從裝扮到行為,她的一切都看起來普普通通中規中矩。然而,英國作家約翰·勒卡雷說過:凡事都有一個與一望而知不同的真相。

《廊橋遺夢》:婚姻和人生困境的出口,究竟在何處?


影片巧妙自然地讓真相在一個日常的家庭場景中,暴露了端倪。準備早餐時,弗朗西斯卡正聽著喜歡的藍調音樂,女兒卻隨手就換了臺,她轉個身欲言又止;一家人一起早餐時,弗朗西斯卡想跟家人說點什麼,可每個人都低頭自顧自吃飯,她摸摸頭髮轉過臉去;吃完飯家人離開時,兒子砰一聲關上門,她剛喊兒子輕一點,丈夫理查德隨後就毫無察覺的砰一聲關門而出,她無奈地搖了搖頭。

電影用尋常、細碎的生活片段,塑造出一個日復一日生活平靜,但不知哪裡缺失了些什麼的婦人形象。她眼神中的落寞,神情中的無奈,她的家人並未覺察,而她自己大概也習以為常。然而這被忽略的內心壓抑和衝突,不斷累積下來,直到某一日突然爆發。

如果沒有這場出軌,我們甚至無從發現弗朗西斯卡是個什麼樣的女人,我們會以為她就是一個跟別人沒什麼兩樣的普通小鎮主婦。她的浪漫、生動、鮮活、風趣,以及內心的野性,無人知曉,甚至她自己都把它們給埋藏遺忘了,直到她遇見了羅伯特。

《廊橋遺夢》:婚姻和人生困境的出口,究竟在何處?


跟羅伯特在一起的弗朗西斯卡,用了短短四天,成為了另外一個女人。她一反常態變得輕靈活潑。她時常爽朗地大笑,像個小女孩一樣在廊橋上探頭探腦,她聊起了喜歡的詩,買了漂亮的裙子,她甚至在他送她花時,突然搞起惡作劇。她說:“我也不知道為什麼會這麼做?我以前從來不這樣。”

對弗朗西斯卡來說,羅伯特的到來,是給了她內心的那個我,一次重生。她活過來了。這種重生的體驗,是致命的吸引。弗朗西斯卡遇到的不是情人,是重新活過來的機會。而有誰,能抗拒得了重生的自己呢?

這種致命的吸引,當她第一次坐上他的綠色皮卡車,他汗毛濃重的手臂不經意間掠過她的雙腿時就已經開啟。兩人片刻的尷尬和沉默,令弗朗西斯卡長年沉睡在主婦這個角色下被壓抑的女性意識瞬間甦醒。出軌,在那一刻就已經註定。

《廊橋遺夢》:婚姻和人生困境的出口,究竟在何處?


弗朗西斯卡說:“我好像變成了另一個女人,但這樣的我更像我自己。”這個自己是誰?是當年跟著理查德跑來美國義無反顧的她,也是這一次跑向羅伯特同樣義無反顧的她。她的內心沒有改變過,只是生活變了,她只能選擇把自己關在了心靈深處。所以她的平靜裡,總是帶著幾分落落寡歡。

羅伯特的到來,推開了那扇緊閉的心門。羅伯特不但喚醒了弗朗西斯卡,還敏銳地感知著她的一切。他誇讚她遠涉重洋來到異鄉的勇敢,他察覺她任何細微的情緒變化,並總是能恰到好處地給予反饋。

《廊橋遺夢》:婚姻和人生困境的出口,究竟在何處?


廖一梅那句耳熟能詳的話說:一個人,遇到愛,遇到性,都不稀罕,難得的是遇到了解。羅伯特的看見和懂得,對於一個在庸常婚姻中浸泡多年的女人來說,是無比強烈的吸引。畢竟很多丈夫是連妻子換了新發型,都發現不了的。而塵封的感情一旦如洪水決堤,出軌就是必然的。內心長期得不到滿足造成的情感困境,是導致弗朗西斯卡愛上羅伯特的內因。

② 迴歸是弗朗西斯卡做出的艱難抉擇,集中體現了自由與責任的衝突

活過來,卻並不意味著能走下去。即便是這樣一生只有一次的無比確定的愛,也無法幫助弗朗西斯卡打破枷鎖。這愛情給她的生命帶來一束強光,卻無法助她擺脫困境。婚外戀在開始階段,似乎是婚姻的救贖,把當事者從疲憊困頓的生活中拯救了出來,而接下來的階段,卻是跌入另一個困境之中。留下和出走,對弗朗西斯卡來說都是艱難的。


《廊橋遺夢》:婚姻和人生困境的出口,究竟在何處?

如果弗朗西斯卡選擇了為愛出走,那麼奔向自由之後的她很快就會領略到生活的另一番困境。對無辜丈夫的內疚,對給孩子造成人生陰影的愧悔,會讓她明白,困境只是換了一個形式存在,而且同樣會令她痛苦。

盧梭說:人生而自由,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

生而自由,無疑是一種期望或是一種理想,而當理想回歸現實,則總會有各種約束和限制,所謂“枷鎖”是無處不在的。因為枷鎖在某種意義上,就是跟生命中的他人、跟社會的相互鏈接,是所屬的義務和責任。

有沒有一種可能,只追尋自由和快樂,而不必負擔任何責任和承受任何重量呢?如果可以掙脫一切束縛,將會是怎樣呢?我想這個問題,米蘭·昆德拉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一書中,已經給出了答案。

《廊橋遺夢》:婚姻和人生困境的出口,究竟在何處?

米蘭·昆德拉


書中的男主人公托馬斯信奉人應該愉快自在的活著,婚姻對他來說是一種責任的束縛,阻礙了他體會生命的快感,於是他離了婚,並在無數的”性友誼“中,獲得了美好的生命之輕。而女主特雷莎終結了他的這種“輕”生活,她使托馬斯感到了久違的生命責任並體會到了其中的美好和意義。

在自由和責任之中矛盾的托馬斯,因為特雷莎的出走,重返自由之身,重負突然被釋放,托馬斯又嗅到了愉悅的生命之輕。可是,隨之而來的沉重卻將他徹底擊倒。他終於明白,自己再也無法回到從前虛無縹緲的生命了。於是,托馬斯選擇重新追回特雷莎,也追回了曾經抗拒的生命存在的重量。


《廊橋遺夢》:婚姻和人生困境的出口,究竟在何處?


弗朗西斯卡對這一點有清醒的認知。她對羅伯特說:

“不管我在腦子裡想了多少遍,這似乎都不是正確的選擇。我們一離開這兒,所有的都會變。不管我們之後離得有多遠,這間房子都一直跟我在一起。我心中的痛會使我開始抱怨為何要愛你,然後,甚至這美好的四天都會變得骯髒,變成一個錯誤。”

這一段話,將自由與責任的衝突推上了高潮。她內心的責任最終佔據了上風。她這樣選擇的心理動因是什麼呢?

③ 女主選擇背後的深層心理因素

鮑曼在《後現代性及其缺憾》一書中,曾論及“自由”與“安全”。其中一段這樣寫道:

“當自由在安全的神壇上犧牲時,自由的光彩最為亮澤。當安全在個體自由的神殿下被犧牲時,它便偷走了自由這一犧牲品的光彩。”

這裡所說的自由,完全可以替換成弗朗西斯卡所追求的愛情。跟羅伯特出走是自由的部分,安定的生活是安全的部分。當“安全”與“愛”激烈衝突時,大多數女性會像弗朗西斯卡一樣在痛苦的糾結之後,最終選擇安全。反其道而行之的著名典範是托爾斯泰筆下的安娜·卡列尼娜,為了愛情拋棄一切勇敢出走,結果是在恐懼和負疚中走向毀滅。

《廊橋遺夢》:婚姻和人生困境的出口,究竟在何處?


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把人類的需求分為5個層次,分別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與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從女性的角度來解讀,由於天然的生理差異和社會形成的女性角色意識、母性意識,使得女性對於“安全需要”和“歸屬與愛的需要”,較之男性要更強烈和突出。安全的需要,不僅僅包括自己,還有她要保護的人,在這裡就是弗朗西斯卡的丈夫和孩子。

弗朗西斯卡說:“大家都不瞭解,女人決定結婚生子時,她的生命一方面開始了,另一方面卻結束了。”這也是為什麼她最終選擇了迴歸家庭,放棄了在傾盆大雨中默默等候的今生摯愛的原因。

④ 引起小爭議的丈夫所面臨的困境

影片中,有一個引起人們猜測和爭議的點,就是丈夫理查德究竟知不知道妻子的出軌?有人猜測丈夫很有可能是有所覺察的,當年第一次看《廊橋遺夢》時,年少的我也認為丈夫知道了妻子出軌的真相。但如今經歷過愛情婚姻的我推翻了當年的論斷。我認為丈夫並不知道妻子出軌,而他的不知道,甚至還是造成妻子出軌的因素之一。


《廊橋遺夢》:婚姻和人生困境的出口,究竟在何處?


丈夫理查德為什麼對妻子突然的哭泣,沒有特別驚訝而是表現鎮定呢?從生活常理上來推斷,妻子僅僅是進超市買了一趟食物,為什麼回來就崩潰大哭呢?影片在這裡,是這樣處理這個情節的:

妻子說:“沒什麼”,丈夫默默迴轉頭扭開了收音機,收音機里正在播放農場的天氣預報。他為什麼表現得如此鎮定?原因是:這不是他第一次看見她失控。這也不是他第一次看見她奔潰大哭。跟往常一樣,他不懂這是為什麼也無法深究,他只能默默轉過頭去。不是他不愛她,而是她心中有他無法抵達的地方,他知道,卻無可奈何。

所以理查德在臨終時,對妻子說出那段話:

“我只是想說,我知道你有自己的夢想,很抱歉不能讓你完成他們。但我真的特別愛你。”

《廊橋遺夢》:婚姻和人生困境的出口,究竟在何處?


這世上,靈魂完美契合的婚姻實在太過罕見。更多的是雖不能心有靈犀心心相印,可是彼此做了應該做的事,盡了應該盡的義務。我未必懂你,但我愛你。這就已然是不錯的婚姻了。

二、作者藉由男主之口,表達了理想和現實的矛盾

 

電影中反覆提到威廉姆·巴特勒·葉芝的詩《流浪者安古斯之歌》。

我去到榛樹林,

為了心中有一團火。

……

白色的飛蛾撲扇起翅膀,

飛蛾一樣的星星在夜空中閃爍。

這首詩,是羅伯特和弗朗西斯卡不約而同最愛的一首。流浪者似乎總在尋找著什麼的氣質,正是兩人靈魂的共性。刻骨銘心的4天,足夠他們確認對方就是自己的靈魂伴侶,但是現實的困境只能讓他們彼此錯過。

《廊橋遺夢》:婚姻和人生困境的出口,究竟在何處?


現實與理想之間的矛盾,不僅體現在兩人的感情上,還體現羅伯特的藝術追求與謀生的矛盾上。

由小說改編而來的影片中,作者借羅伯特這一形象,表達了自己對高度工業化和市場化的現代社會的逆反。羅伯特被塑造成這一逆反的化身。他對於家庭的觀念和職業的看法,都表達了想竭力掙脫世俗枷鎖,追求歸真返樸的個人意志和渴望。

《廊橋遺夢》:婚姻和人生困境的出口,究竟在何處?


作為一個攝影師,他想追求的是反映自己獨特精神和風格的作品,他孜孜不倦地想要在尋常的事物中尋找一種樸素的詩意。但是他的想法並不被雜誌編輯們接受,因為編輯考慮的是市場,是要迎合大多數讀者的口味。對此,羅伯特這樣坦言:

“人總是跟市場打交道,而大眾市場是按平均口味設計的。數字擺在那裡,我想這就是現實。但是正如我所說的,這可能變得非常束縛人。市場比任何東西都更能扼殺藝術的激情。利潤、訂數以及其他這類玩意兒統治著藝術。


我們都被鞭趕著進入那千篇一律的大輪子。做買賣的人總是把一種叫做‘消費者’的東西掛在嘴上。這東西在我心目中的形象就是一個矮胖子穿著皺巴巴的百慕大短褲,一件夏威夷襯衫,手裡攥著大把鈔票。”

面對藝術與謀生的矛盾,羅伯特始終對市場扼殺藝術激情保持著高度的警惕。他自嘲為“正在消失的物種”,並最終因為追求創作自由,生活貧困潦倒以終。由此完成了一個追求自由創作的藝術家在高度市場化經濟中的命運。

三、對困境與出口的探討

羅伯特和弗朗西斯卡面臨的困境,如何解決?影片用兩個人的最終選擇做出了一種探討。弗朗西斯卡選擇了迴歸,羅伯特選擇了追尋自己的內心繼續漂泊。

《廊橋遺夢》:婚姻和人生困境的出口,究竟在何處?


每個人都有很難突破的困境和侷限性,何為出口?找到內心的自洽與和解或許是解決之道。而自洽與和解,必得出自於自主自願的選擇。所有的歲月靜好內心平安,最後都是跟生活、跟自己無數次較量撕扯後的和解,跟生活和解,跟人性和解,跟自己和解。和解不是失望後的妥協,是基於我們對生活更深刻更全面的認識。

柴靜說:“唯有深刻地認識事物,才能對人和事物的複雜性瞭解和體諒。”在對他人和自己的深刻了解下,才能找到困境的出口,完成對自我的救贖。

  • 羅伯特走後留下來的弗朗西斯卡,已經不再是以前的她,她變作了另一個人。以往的她是被現實困住的無奈主婦,而留下卻是她自主的選擇。她深知為了家庭和責任她付出和失去了什麼,這反過來讓她的堅守開始有了完整重要的意義。她在個人需求和角色責任之間取得了一種自覺的平衡。

  • 羅伯特在藝術和謀生之間的困境,他自始至終的選擇都是捨棄物質上的追逐,而堅定地守護自己的初心,甚至不惜貧困潦倒。他在寫給弗朗西斯卡的信中簡單描述過自己的生活境況:

“我於一九七五年離開以後的攝影生涯,就致力於拍攝我自己挑選的對象。有機會時就在當地或者本地區找點事做。一次只外出幾天經濟比較困難,不過還過得去,我總是過得去的。”

《廊橋遺夢》:婚姻和人生困境的出口,究竟在何處?


對愛情,他們同樣做出了自主的選擇。生前分離,死後化灰化土合葬於麥迪遜橋的樹林和芳草之間。這是影片給出的解決困境的答案。

四、寫在最後

觀影時,我深深地被梅姨極其出眾的演技所折服。她把一個平常生活裡的婦人演繹得無比真實,刻畫得入木三分。她永遠掛著平靜的微笑,但你仔細看,那平靜裡,有疲憊有無可奈何,還有倦怠和哀傷。


《廊橋遺夢》:婚姻和人生困境的出口,究竟在何處?


影片還用了夏日美好清涼的色調,來表現小鎮優美的風光和家庭的日常。人物樸實的形象和不加雕琢的表演,更加具備了以真實打動人心的力量,從而讓人產生真實的代入感。

這讓我聯想到在生活中,我們隨處可見的每一個平靜的外表下,可能都深深埋藏著一個起伏跌宕的靈魂。就像我們只能看見浮在水面的冰山一角,卻不知曉水面下是多麼驚人的巨大;我們只能看見一棵被鋸斷的大樹一圈圈的年輪和一截樹樁,卻無法看到它深植大地下的盤根錯節是如何糾纏不清。

平靜甚至淡漠的外表下,究竟藏著多少隻有自己知道的無奈和無力?成年人的世界裡,有多少崩潰就像多米諾骨牌一樣,會在某一個時刻悄然發生?

《廊橋遺夢》:婚姻和人生困境的出口,究竟在何處?


什麼才是出口?一場突如其來的愛情還是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遺憾的是,它們或許能幫我們暫時擺脫一地雞毛,卻無法讓我們從此不必再面對人生的艱難。

影片的最後,弗朗西斯卡的兒子和女兒在得知了母親的秘密後,由開始的憤怒詫異轉而理解釋懷。有意思的是,同樣陷入婚姻危機的他們,都選擇了回家重新跟自己的伴侶和解。這也表達了影片創作者對於主流價值觀和家庭倫理責任的觀點。

人生從來都不容易,但命運並非無從招架,相信我們總能找到困境的出口。




用心碼字,向上生長。歡迎關注 ,看更多情感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