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0 《廊橋遺夢》:一輩子要有一次確切的愛,淺析成年人的精神需求

在一個日益麻木不仁的世界上,我們的知覺都已生了硬痂,我們都生活在自己的繭殼之中。偉大的激情和肉麻的溫情之間的分限線究竟在哪裡,我無法確定。但是我們往往傾向於對前者的可能性嗤之以鼻,給真摯的深情貼上故作多情的標籤,這就使我們難以進入那種柔美的境界,而這種境界是理解弗朗西絲卡·約翰遜和羅伯特·金凱的故事所必需的。

—羅伯特·詹姆斯·沃勒

《廊橋遺夢》是作家羅伯特·詹姆斯·沃勒用11天時間寫出的一部關於人性、愛情、倫理、家庭與責任的暢銷小說。由其改編的同名電影於1995年上映,該片一上映就引起巨大的轟動,在1996年獲得第68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的提名,第53屆美國全球獎劇情類最佳影片,第21屆法國凱撒獎最佳外國電影,並被評為美國百部經典名片之一,由其改編的音樂劇獲得美國話劇和音樂劇的最高獎項託尼獎。

有人說,這是一部關乎婚姻家庭和倫理的電影,有、卻不著重於對情慾的渴望,更多的是愛與剋制、自由與道德、慾望與人性的掙扎,使人們感受到了永恆、理智、責任及成年人對精神需求的渴望。

《廊橋遺夢》:一輩子要有一次確切的愛,淺析成年人的精神需求

一、有一種愛叫相忘於江湖,卻懷念到哭泣

故事發生在1965年的一個古樸卻恬靜的鄉村,家庭主婦弗朗西絲卡與家人生活在這裡,在家人離開的四天裡,身心全放鬆下來的弗朗西絲卡邂逅為拍攝麥迪遜縣廊橋而來的攝影師羅伯特·金凱,並與之相知相戀,短短四天就達到靈與肉、情感與精神的完美結合。面對覺醒的心和遲來的愛,弗朗西絲卡最終選擇了家庭與責任,而羅伯特則選擇了成全。

“和家人一起活著,和愛人一起死去”,她是農夫之妻,卻與攝影師是靈魂伴侶,四天的相知相守換來了一生的彼此懷念。

他們共進晚餐相擁而舞彼此吸引,他們交心做愛互為影子,他們“涉過彼此的心河,才發現竟有那麼多的共通點。”儘管他們此前的人生並沒有交集,可是,一眼就是萬年。

電影最打動人的地方在結尾:當看著雨中曾痴戀的男人還在做最後的挽留,弗朗西絲卡柔腸寸斷,她知道,有的人錯過了就是一輩子,但她不能走,“讓我告訴你,我為何不能走,請你告訴我,我為何該離去”。

有人說,在某種意義上這部電影是個悲劇,但對生活在現實中的人來說卻是最好的結局。

有時,殘缺也是一種美,有遺憾的東西更能打動人心造就永恆。

《廊橋遺夢》:一輩子要有一次確切的愛,淺析成年人的精神需求

二、弗朗西絲卡:我對你的感情太深,但別讓我放棄我的責任

四天之後,一場關於“走”和“留”的談話在所難免,他已愛她入生命,要她跟他走,他說“我想我們兩個都進入了另一個生命的體內,這是我們創造的,叫做‘咱們'。”

面對真愛與責任,弗朗西絲卡痛苦萬分。短暫的相逢,卻彷彿一輩子,她遵從自己的內心,短短四天,被禁錮的夢想與激情得以釋放,羅伯特的懂得使得她欲罷不能。

最後,弗朗西絲卡還是選擇了家庭,她說:我多麼渴望和你在一起,要成為你的一部分;同樣的我也不能使自己擺脫我實實在在存在的責任。我不能放棄我的責任,如果現在我這樣做了,這思想負擔會使我變成另外一個人,不再是你所愛的那個女人。

現實生活中很多女性過的是和弗朗西絲卡一樣的生活,結婚和有孩子後,在某方面生命的開始也預示另方面生命的停滯,因為在現實的人生中,女人為了孩子和家庭,把她個人的需求放在一邊,沒有了自我。

人生總在不斷選擇,當覺醒的自我與責任發生碰撞,女主如現實中的多數女性一樣,選擇了堅守責任。

真正的愛情是屬於成年人的,婚姻不是昨日生活的重複與繼續,它需要情感的交流與共鳴,這也是女主情動之處。

《廊橋遺夢》:一輩子要有一次確切的愛,淺析成年人的精神需求

三、羅伯特·金凱:我從高處跌落,一直向你跌落,這樣確切的愛一生只有一次

羅伯特曾經的一個女友對他說過:你身體裡藏著一個生命,我不夠好不配把它引出來,我力量太小,夠不著它。我有時覺得你在這裡已經很久很久了,比一生更久遠,你似乎曾經住在一個我們任何人連做夢也做不到的隱秘的地方。

這個生命就是原始、本色,是孤獨、力量,是溫暖以及對懂得的深深渴望,所以,當弗朗西絲卡把它引了出來時,他“像一個老獵人遠行歸來,看到家中的篝火之光,所有的孤寂之感一下子溶解了”。

所以,當弗朗西絲卡說他是大路,是遠遊客,是所有下海的船時,他哭了,此生此世再沒有人這樣瞭解他,他一生的感覺、尋覓和苦思冥想在她身上得到了圓滿的解決。

他對弗朗西絲卡說:這麼多年我一直在向你跌落,我來到人世間就是為愛你,這樣確切的愛,一生只有一次。

但故事的最後,他還是選擇了尊重與離去,因為他知道,愛是深深的懂得、接受和成全。

到底是什麼使羅伯特·金凱的形象深入人心?網絡上的一段話給出了最好的答案:

對於生活在現代化都市中的人們,遠離自然,生命被禁錮在很小的空間裡,人們的生活更加程式化,人的真正自我在哪裡?信息時代的我們倒底需要的是什麼?羅伯特·金凱做出了自己的選擇,他選擇了走向自然。

是羅伯特·金凱迴歸自然、隨性而不隨意、對目標有執著追求的生活態度,以及內心深處對精神共鳴的渴求深深打動了我們。

《廊橋遺夢》:一輩子要有一次確切的愛,淺析成年人的精神需求

四、根植於人內心最深處的歸屬感——成年人的精神需求

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將人類的需求由低到高劃分為五大層次,即:生理的需求、安全的需求、社交的需求、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實現的需求。

精神需求是除生理以外的四種追求的總和,屬於較高層次的需求,它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情感的交流與回應

美國發展心理學家愛德華·特羅尼克博士曾做過一個“面無表情”的實驗,博士讓一位母親對一個一歲左右的孩子做出“互動”和“不回應”兩種不同的反應。

實驗之初,母親與孩子有交流有互動,孩子很開心,隨後,母親對孩子的舉動不再給與回應,即開始“面無表情”,孩子從開始的微笑、尋求擁抱,逐漸情緒焦躁,最後尖叫大哭,直到母親再次予以回應。

這個實驗表明,人生來就需要情感的交流與回應。《廊橋遺夢》中,讓弗朗西絲卡情動的地方“不在於男主的浪漫或幽默,而是他這些行為背後的交流與回應。”

《廊橋遺夢》:一輩子要有一次確切的愛,淺析成年人的精神需求

2、被看見被理解被認可

電影中,作為丈夫的理查德逐漸知道了妻子的追求和理想,他臨終前對妻子說,“我知道你有夢想,遺憾我沒能給你,我愛你……”,但對此他從未做出任何的交流、回應、改變及共鳴,只是以“愛你”的名義固守原狀、麻木的生活著。

前段時間,臺灣情感家庭短片《餐桌上的陌生人》打動了無數人的心,它講述了一對夫妻從無話不談到最後變為最熟悉的陌生人,直到妻子說出“你有沒有聽到什麼聲音啊”,“就是什麼聲音也沒有”。

有人說,這是婚姻的失語症,筆者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認為,這是沒有看見彼此的情感需求。

網絡上的一段話很能說明這個問題:

他們並不是簡單的“不解風情”、“不夠浪漫”、或者“沒有情趣”,而是在深層裡缺乏與人建立情感上的連接、共情和回應的能力,因此在親密關係中常常缺乏與伴侶進行精神的深層交流或共鳴。


《廊橋遺夢》:一輩子要有一次確切的愛,淺析成年人的精神需求

配圖來自《餐桌上的陌生人》

3、穩定的歸屬感

錢鍾書先生在《圍城》一書裡說:婚姻是一座圍城,城外的人想進去,城裡的人想出來。而現實是圍城裡的人想出來、城外的人也不想進去。

根據民政局統計,2019年3季度我國離婚率高達44%。離婚率不斷攀升,而結婚率卻持續下降,2018年僅為7.3‰。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人們心裡嚴重缺乏歸屬感(歸屬感,又稱為隸屬感,百度百科解釋為,個體與所屬群體間的一種內在聯繫,是某一個體對特殊群體及其從屬關係的劃定、認同和維繫,歸屬感則是這種劃定、認同、和維繫的心理表現。簡言之就是心有所屬、身有所定,有需要和被需要,獲得安全感)。

在一篇《心理學:為什麼你在生活中缺乏歸屬感》的文章中,作者把沒有歸屬感背後的心理原因分為五個方面,即:缺少安全感、相似性、缺少認可和被認可、缺少參與感及情感的鏈接。

針對這些原因,最好的解決方法是接納和看見彼此。當情感被鏈接安全被滿足,那麼,每一次情感的回應都能讓彼此感到需要和被需要,從而建立起穩定親密的家庭關係。

《廊橋遺夢》:一輩子要有一次確切的愛,淺析成年人的精神需求

4、愛與責任的完美結合

叔本華說過,結婚就意味著平分個人權益,承擔雙份義務。

弗朗西斯卡在留給兒女的信中說:我們瘋狂愛過的,和步入婚姻殿堂的,永遠不會是同一個人。其實,愛與責任,從來都不該是兩個問題。情感關係中的每個人,都希望白頭到老的那個人就是自己的愛人和精神伴侶,那麼,當愛與責任合二為一,便是人生最美妙的時刻。

疲憊的婚姻是堅守還是應該拋棄,每個人心中是否都有一個白月光抑或硃砂痣,得和失哪個更多,從來沒有標準的答案和最好的選擇,只有最適合當下的,各憑心中感覺。

人生總有要堅守的東西,也總有得不到和放不下,無論你怎樣選擇,我只願你內心是篤定的、人是幸福的。

《廊橋遺夢》:一輩子要有一次確切的愛,淺析成年人的精神需求


分享到:


相關文章: